金王朝宣宗时期对南宋发动战争,这场战争对金王朝的内政外交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迁客暮天钟


外交影响不大,内政大影响也并非关键。金宋之间谁打谁只是看谁先动手而已,金国被蒙古暴揍后,本该与周边政权搞好关系,但金夏、金宋之间战争不断。西夏、南宋之间也似乎没有想过金被灭后蒙古会放了他们吗?总之,夏金宋三国极为短视。

金宣宗在这一过程中,也是毫无作为。内部权臣当道、贪腐享乐照样,毫无“亡国前的急迫”。

(1)金宣宗时代,金国已经不行了,发不发动对南宋的战争于灭亡无关紧要:金宣宗没有实权

1211年,大安三年,皇帝完颜永济谋杀蒙古入贡人员,事泄,成吉思汗进攻中都,不成而退。

A.蒙古势力庞大,金国四分五裂。

1212年,成吉思汗、契丹后人耶律留哥内外攻击金人。

1213年时,金国中心地区除了少数重要城关没有被攻占外(有说11城)外,几乎全部沦陷,或被蒙古或被耶律留哥占领,或被汉人武装割据。

1214年,蒙金和议达成。蒙古退兵后,金宣宗立刻南京到南京(汴京、开封)。

1215年,蒙古再次进攻中都将其攻占。

1220年,为了对抗蒙古,金宣宗将已经失去实际统治权的河东、河北、山东等地区的九个势力封为“公”,史称“封建九公”。

联金灭辽就是北宋的选择,南宋联蒙灭金同样是选择

B.内部权臣当道,金宣宗不掌握大权

1213年8月,纥石烈执中(胡沙虎)杀死完颜永济(1216年被封为“卫绍王”)拥立完颜珣为帝,是为金宣宗。金宣宗登基不久,在十月份,高琪就杀了胡杀虎。

自此,金宣宗执掌金国11年。但实际上,直到1219年杀死术虎高琪才算掌握真正的权力。

(2)攻宋是必然,宋也在谋攻打金国,金不打宋,送也会打金

那时,西夏已臣服于成吉思汗。西夏与金国也不断发生战争,金宣宗又和南宋从1217年不断战争。这是不智吗。

其实,他不打南宋,南宋也会北上攻打金国。这和当年北宋和金国灭辽一样。这种观点的代表就是乔行简。

借助蒙古碾压金国的时机,南宋政权对之前的“妥协条约”履行时间不断拖延,以真德秀为代表的官员则认为趁此机会不给了。1214年,南宋就停止纳币三年。与此同时,西夏神宗又和金国发生战争。

1217年,金国与南宋爆发战争,直到1222年以后,金国才消停。也就是从1214年到1222年,金宣宗和周边所有政权都不断地发生战争。国力不断地被削弱,领土不断地被缩小。


坐古谈今


总体来看的话,与宋的战争对内政和外交的影响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大,金宣宗作为金国倒数第二个皇帝,国力当时已经衰颓不堪了。


从外交来看,首先是南宋,影响真的不大。因为宋人本来就想着来一番落井下石。这场战争为什么打起来呢,还不是宋人停止缴纳岁币。1217年4月,金朝以此为由,决定对宋作战,想要将在蒙古人手上失去的领土在宋人那里重新夺回来。但毕竟是两线作战,而且南宋军队可以一心一意地注重单线防守,所以金人的这次战争反而骑虎难下了。

而即便金朝没有主动开战,等到了时机成熟的时候,宋朝也会跟着蒙古人一起分一杯羹的,参见当年联金灭辽,所以金宣宗对宋的战争只是加速了蒙宋的联合,但这种联合迟早会来的。(当年辽朝末年可是没主动招惹宋人,何况,辽宋之间的冲突比金宋之间的要小多了)


对西夏的外交也没有大的影响,宣宗在位的1213至1223年间,是西夏神宗在位,而后者在宣宗前任卫绍王时期就实行附蒙抗金的战略。在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时曾经向西夏征兵,西夏因为连年征战而拒绝了,受到了恼怒的蒙古军队的进攻。李遵顼因此本想转变策略,联合金人一起抗击蒙古。但金宣宗反感于西夏的反叛无常,因而拒绝了,恼羞成怒的西夏便联合南宋一起在金朝边境制造纠纷。

因此,金宣宗对南宋的战争也使得西夏在西部边境骚扰得更加起劲了。

但如果说能够从根本上转变西夏和南宋对金人的战略的话,恐怕只有金朝能够重新占据对蒙古的优势,但那时已经几乎做不到了。

至于内政上的变化可能还要稍微明显一点。宣宗最终将权臣,以及主战派代表的术虎高琪诛杀,同时频繁的征战也加剧了人民的负担,很多非军户的百姓常常食不果腹,土地荒芜,政府财政加剧崩溃,农民起义更多了。

而农民起义的部队,金朝是以招降为主,但也不会很信任,因此他们很多暗中又和宋人勾结,但宋人同样也不信任这些土匪流寇出身的所谓将领,最终很多人转投了蒙古的怀抱,最终还是蒙古人占了最大的便宜。


大唐安西节度使


如题,这场战争是在金国已经被蒙古攻破中都,皇帝仓皇南逃到开封时发动的,理由很搞笑,金国的将领认为金国军队打不过蒙古,打南宋还是绰绰有余的。于是金宣宗脑袋一热,就开始了他的复兴大金计划,想从南宋身上夺取领土以弥补北方领土的损失。

南宋皇帝宋宁宗一看:“笑话,你都打我了,我还不还手揍你?”,宋金交战后,金国屡屡战败,金宣宗这才发现,当年的大金铁骑已经被莺歌燕舞腐蚀得不堪一击,顿时想起求和了,“宋国肯定也想求和嘛,给宋国一个台阶下吧”,没想到,南宋朝廷记起新仇旧恨不愿和解,于是这次战争把本来还在犹豫联蒙抗金还是联金抗蒙的南宋朝廷完全推到了蒙古的一方。金在蒙古的威胁下依然南征宋国7年,耗尽了金国仅剩的家底,

从此金国面临南北两线蒙古和宋两方的压力,灭亡已经是注定的事了。


电视剧里看历史




自公元1213年以来,不断从北面传来的金军在与蒙古军对阵中屡吃败仗的信息,已经使得南宋朝野对于是否仍要维持与金国的和议条件,产生了极大的动摇。1214年,就发生了沔州边境将领何九龄、强德等,夜袭金国秦州失败的事件,虽然事后宋廷及时处置了私自起衅的官兵,但仍引起了金宣宗周围一些臣属的不满。且此时由于金廷丢失了河北大片疆土,其财政日趋紧张,而南宋却以种种借口为辞,已两年没有缴纳和约规定的岁币数额,以致金廷连连遣使前来催促。

这时临安的朝堂上,关于对待金国和蒙古的外交策略的两种意见正激烈交锋:一种是由出使过金国、亲眼见过蒙金战场的真德秀提出的,联合蒙古、积极北伐、收复失地;另一种则是乔行简提出的,维持宋金和约,积极支持金国抗蒙,把金国当作南宋政权的屏障。在众多爱国太学生的要求下,最终宋宁宗和大多数朝廷官员支持了真德秀,正式停止向金人输纳岁币。

金廷闻讯后,虽然大为不满,但是否要对南宋用兵,金宣宗当时仍拿不定主意,他本人一开始主张派遣使臣去宋朝斡旋,但权臣术虎高琪却认为,自迁都汴京以来,河北尽失,山东也为红袄军及降附蒙古的汉人世侯集团瓜分,金廷仅仅掌握河南与关中,只有夺取南宋疆土,才能增强自身实力。宰相高汝砺也认为,金军野战虽不如蒙古,但却强于南宋,也支持趁机夺取南宋土地城池之意。金宣宗在他们唆使下,遂于1217年以宋廷毁约为辞,以乌古伦庆寿、完颜赛不、完颜阿邻为诸路主将,起兵伐宋。

作为主力的完颜赛不所部,南下顺利,连破信阳、陇山、定城、罗山、光州等,生擒宋将周光,随后进攻枣阳、樊城,被宋军阻挡不下;完颜阿邻入大散关后,在成、阶等州,与宋军拉锯,进展不大。这时,金宣宗在右司諫许古等大臣劝告下,准备派使臣赴临安议和,就岁币数目与宋廷谈判。但术虎高琪等却坚持认为,前线战事胶着的原因,是派出的军队太少,若此时与宋议和,必从此被其轻视。优柔寡断的金宣宗动摇了,阻止了许古撰写和议条约之举,反倒于1217年11月,加派陕西行省胥鼎部进攻南宋的陕南和川北;派纥石烈牙吾塔率军进犯淮东。

胥鼎本身是反对与南宋开战的,因此仅有偏师交完颜赟率领攻取宋天水军,结果孤军深入的完颜赟在皂角堡陷入南宋利州统制王逸与当地民军的合围,遭到全歼。而王逸乘胜收复大散关后,正准备北进关中时,却收到上司——沔州都统刘昌祖的退军命令,军心思归的宋军,途中遭到从阶州来援的完颜阿邻所部的邀击,大败而溃,大散关、皂角堡得而复失。中路完颜赛不得到了后续支援后,已达十万人,却依然拿不下被其包围的枣阳和随州。东线的纥石烈牙吾塔军,在盱眙击败了宋军,进逼楚州。。。。

虽无决定性的胜利,但毕竟捷报不断,金宣宗君臣认为此时是结束战事,逼迫宋廷议和的好时机了,遂派出吕子羽等前往临安。不想那时整个宋廷早已复仇主战的气氛热烈,吕子羽等根本就没有被允许入境。金宣宗觉得完全被羞辱了,大怒之下,完全不听群臣諫议,决心置北方蒙古人的威胁于不顾,起主力南伐,压迫宋廷最终议和。

1219年正月,金宣宗正式下诏,以左副元帅、参知政事仆散安贞为全军统帅,兵分三路,再次大举攻宋。左副元帅仆散安贞、右副元帅完颜赛不、元帅左都監纥石烈牙吾塔率东路主力进攻淮南和淮东;元帅右都监完颜合达率完颜白撒等西路军进攻陕南;完颜讹可部为中路军,进攻京湖,以作牵制。

仆散安贞东路军开始时势如破竹,连克安丰军、濠州、滁州、光州,偏师西取黄州,前锋直达全椒、六合一带,宋军李庆宗、石珪等部溃不成军。宋廷为之大震,然因仆散安贞过于轻敌,分兵夺占各处,以致兵力分散,在宋将季先和京东路总管李全合军攻击,前锋数股金军连遭败绩,尤其是三月间,李全与部将鹿仙在涡口,伏击了正在渡河的纥石烈牙吾塔所部,金军猝不及防,四散而逃,仅溺水而死的就达数千人之多。此役后,盱眙以南诸城全被宋军夺回。

中路军完颜讹可和前次完颜赛不一样,也对孟宗政把守的枣阳城无可奈何。攻防战由二月打到七月,金军使用了各种办法,始终不能破城,反倒损失精锐甚多。这时,宋军统帅赵方判断金军已经疲惫不堪、士气低落,于是命令此前已迂回到唐、邓一带的扈再兴、许国两部合击枣阳,孟宗政也趁机出击,围城金军几乎崩溃,完颜讹可仅单骑逃遁。

西路金军则相对进展顺利,完颜合达、完颜白撒、按得木等,在黄牛堡击破宋军抵抗后,连克凤州、武休关、虎头关、兴元府(汉中),其后,完颜合达因关中遭到蒙古军的威胁,被迫率主力北还,完颜白撒一军攻破洋州,进窥川北。宋四川制置使董居谊闻风丧胆,不敢出兵迎战,竟率数万之众弃利州、奔成都。倒是利州都统张威部将石宣不畏强敌,率军星夜北上,在大安军一带袭击了完颜白撒部金军,歼敌三千人,完颜白撒没有得到朝廷令其入川的命令,(胥鼎、高汝砺赞同进取四川,但金宣宗担心蜀地山川险要,不令图蜀),又见川中宋军之锐,于是自行班师而回。

这时就全线战局而论,尽管仆散安贞和完颜赛不在淮西取得了一些胜利,逼近了长江北岸,但面对赵方统帅的宋军主力,却犹豫不敢决战,不久亦班师而回,金军这次南征仍无多少战果。



公元1220年,随着金国与西夏在西北地区燃起了战火,已与金人势同水火的宋军,也寻机与西夏结盟伐金,该年八月,宋四川宣抚史安丙,以利州统制王仕信为主将,率张威、程信、陈立等将分道出兵,与西夏军会师于巩州城下,但由于互相提防、各怀鬼胎,数十万人竟然攻城不下,当金军庆山奴、乌古伦长寿等组织援军前来时,宋、夏诸军皆分别不战而退。事后,安丙追究作战不力之责,将王仕信处死、张威解职。

两淮前线方面,宋将李全在淮东制置使贾涉支持下,渡过淮河,攻克泗州西城,击毙金军守将王禄。金宣宗由此下诏诸军集于蔡州,再次伐宋。1221年,仆散安贞率军由梅林关,攻取麻城,寻机与赵方主力决战。而纥石烈牙吾塔率部直扑泗州,先于城下野战中,阵斩宋军统制赖兴,然后猛攻泗州城,李全自度无法坚守,终突围而走,大批粮食、器械尽落敌手。

两淮各地告急文书如雪片般飞向临安,宋廷为稳定民心,下令淮东、京湖各地军队赴援淮西,派出殿前禁卫军出驻鄂州以作声援。这时宋军统帅赵方再次使用“围魏救赵”之策,派出扈再兴、许国、孟宗政诸将袭击金军后方的唐州,扈再兴等不负所望,阵斩金将完颜小驴,四面围攻唐州。但此时传来,仆散安贞已攻取黄州,扈再兴只好放弃唐州,遵令回援淮西,许国则退屯鄂州。这时,翟朝宗、李全部也先后抵达淮西战场,与赵范、赵葵的扬州军、扈再兴的京湖军,各据险要,相互策应,摆出一副要与金军决一死战的态势。

相反,仆散安贞、纥石烈牙吾塔两路金军虽攻势锐利,却并无有力后援,加上粮食补给逐渐困难,现在面对南宋几路大军云集的不利局面,两位金军统帅审时度势后,均自行北撤,而扈再兴与许国、李全配合下,对后撤金军进行了追击,掳获甚多。(金宣宗对于三世掌军的仆散安贞本就猜忌,这次又因其优待被俘的宋宗室子弟,加之自行班师北还,终不能释怀,将其诛杀,金国再失一良将)。

公元1222年2月,金宣宗以元帅左监军完颜讹可,代替已被诛杀的仆散安贞,为南征宋国的主帅;以红袄军降将时全为副将,再攻淮西。说来好笑,金军的这次南侵,既不为迫和宋廷,也不为攻城掠地,仅仅是为了抢粮。金宣宗的诏书里赤裸裸地说:敌人的物质、粮食,可取而未能取得,即讹可之罪;取得后不能顺利运回来,则时全之罪。

为此目的,金军渡过淮河后,避开宋军重兵驻扎的要隘,从高塘、固始进兵,击溃了前来阻击的庐州守将焦思忠的部队,但士气低落的金军,并不敢于攻打庐州、寿州、濠州等坚城,而是四处掳掠,当听闻宋军许国、时青(时全的侄子,叔侄已是各为其主)、孟拱等分路杀来时,金军诸将遂下令班师北撤,然撤至离淮河只有二十多里路程时,时全因为掳获物不够多,竟然矫旨说皇上要诸军且留、继续掳掠。虽然完颜讹可及完颜移失不、完颜斜烈、李辛等将,都以为兵置险地不妥,但众人不敢不遵“密旨”,只好强留。不想,当天夜里开始下雨,淮河暴涨,金军只好紧急搭建浮桥,但是已经迟了,宋军几路援军先后杀到,金军根本无力抵挡,各位将领靠小舟逃生,大量的士卒惨遭溺毙或投降,这场空前的惨败终于成为了金宣宗对宋开战的“压轴戏”。尽管怒气冲天的金宣宗诛杀了矫旨乱军的时全,公开抚恤阵亡将士,表示要整军雪耻,但自己却被突如其来的死神所带走,其子完颜守绪(金哀宗)继位后,立刻遣使向宋廷求和,这场毫无价值的战争就此结束。

金宣宗在抗击蒙古的关键时期,不顾大局,贪图小利,发动了连绵不绝的侵宋战争,结果不但是一无所获,反倒大伤国本,“士马损耗,十不一存”,就此让金廷陷入了四面受敌、无可挽回的困境。这一点来说,金宣宗君臣实在是金国最终亡国的罪魁祸首。


史海悠游闾春晖


1213年金国权臣胡沙虎弑君,拥立完颜珣继承帝位,即金宣宗。宣宗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错误政策,直接导致金国走向灭亡,1224年初,宣宗在内外交困中结束了他的一生。

宣宗在位11年,使用过三个年号,依次是:贞佑、兴定、元光。有趣的是,在贞佑、兴定两个年号的第一年,他都要做一件举国反对的特大号蠢事,而他一生的所做所为,竟然与使用的三个年号寓意完全相反,真够雷人的。下面,让我们来看看金宣宗是如何与自己年号对着干的:

贞佑年号取“坚定信念求得上天保佑”之意但贞佑年间金宣宗的信念根本就没有坚定过,他先是抛弃延续近百年的金夏同盟,贸然与西夏绝交,随后又贸然迁都放弃了首都及华北
。金夏同盟瓦解的由来,虽然是西夏首先背盟,但这是蒙古征西夏而金国见死不救所致,西夏屈从蒙古攻打金国不过是权宜之计,他们只是象征性地打一下,没想到金宣宗竟然把事给做绝了,贞佑元年(1213年)他宣布与西夏绝交。西夏对金国彻底绝望,完全倒向了蒙古。1214年蒙金议和后,宣宗贸然宣布迁都开封,丞相徒单镒、霍王完颜从彝及京城大部分民众均反对,但宣宗还是迁都南逃。这下坏了,迁都之举极大地动摇了金人抗蒙的决心,打击了金军的斗志,华北金军纷纷不战而降,蒙古轻而易举就占领了中都及华北大部分地区。

兴定年号取“复兴、安定”之意,但兴定年间金宣宗却发动了三路伐宋战争,金国不仅没有复兴,还惨遭南宋暴打,陷于蒙宋夹击之中,连一天安稳日子都过不上了。金宣宗迁都开封后,南宋朝廷本来对金国举棋不定,以乔行简为首的一派主张联金抗蒙,以真德秀为首的一派则主张走中间路线,看金人反应再说。此时的金宣宗再次发昏,他没有趁成吉思汗大军西征、蒙金前线仅木华黎万余孤军兵力空虚之际攻打蒙古,反而在术虎高琪、武仙等人的煽动下,以宋不纳岁币为由侵略南宋,妄图北边损失南边补,把蒙古侵占的土地、人口及财富从南宋身上补回来。兴定元年(1217年),金军进攻川陕,被宋军击败。1219年仆散安贞率三路金军侵宋,初战告捷,却在枣阳之战中惨败于孟珙之父孟宗政手下,3万金军阵亡,金国只好求和。金人错误攻宋,让南宋彻底失望,南宋不再左右摇摆,拒绝金国求和,转而联蒙灭金。金国被蒙古、南宋、西夏三国夹击,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了。

(抗金名将孟宗政)

元光即“慧星竟天、国有庸主”之意,但元光年间金宣宗突然变得睿智起来,不再向南宋索要岁币,否决了术虎高琪余党鼓吹的侵宋计划,他重用侯小叔、武仙等将领抗蒙,并收买彭义斌红袄军及山西、山东土豪武装一起抗蒙,蒙金两国竟形成隔河对峙局面,这哪是什么“庸主”,简直就是中兴之象啊。1224年元月,金宣宗病死于开封,命继位的哀宗不要侵宋并修复金夏同盟。哀宗遵照宣宗遗命与西夏重归于好,不再侵犯南宋,金祚又延续了10年时间。

题主问金宣宗发动的侵宋战争对金国的影响,一句话就可以概括:金国因此走向灭亡。三路侵宋战争是金国对宋朝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战争,金国尽遣剩余精锐部队侵宋,妄图一举占领四川,依托四川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形,以图东山再起。金宣宗以南宋必败为前提,对金国命运进行了一场充满风险的豪赌,然而,他却赌输了

兴定元年(1217年)夏,金宣宗命完颜赛不率军侵宋,一路连克光山、罗山、兴州等数城,但这不过是金国“以战促和”故伎重演,目的在于解除金国的后背威胁。果然,在蒙古攻陷太原、河北诸郡陷落后,金宣宗立刻就遣使赴南宋讲和,但南宋拒绝金使入境,和谈未能成行,宣宗遂决意南侵。

兴定三年(1217年)春,金宣宗发动三路攻宋之战,命仆散安贞率东路军攻淮南,巴土鲁安率西路军攻陕西,完颜讹可率中路军攻京湖,战线从川陕交界一直延伸到淮南。金东路军连克濠州、滁州、光州,最后被宋将李全击退。金西路军攻克凤州,败宋军于黄牛堡,攻破武休关,连克兴元府、大安军、洋州,最后被宋将石宣击败。

战况最为激烈的是金国中路军两次枣阳之战。第一次枣阳之战始于1217-1218年,金帅完颜赛不率大军围攻枣阳,被宋将孟宗政(孟珙之父)、扈再兴、陈翔击败。第二次枣阳之战始于1219年,完颜讹可再围枣阳,宋将孟宗政坚守不出,金军攻城80多天,一直未能破城,反而被宋京湖制置使赵方调集扈再兴、许国两部来了个反包围。城外的扈再兴、许国与城内的孟宗政内外夹击,金军惨败,完颜讹可单骑逃走。

第二次枣阳之战金军惨败,阵亡3万多人,是南宋对金国作战历史上战果最为辉煌的一场战役。金国发动三路攻宋之战,全线溃败,是金国对宋朝作战败得最彻底的一次战役。经此一战,金国精锐丧失殆尽,再也没有能力攻打宋朝。金宣宗自己堵死了联宋抗蒙之路,为蒙古灭金扫除了障碍


能忍即智


金朝的太祖完颜阿骨打1115年称帝建朝,共有9帝,到第五位皇帝金世宗时,达到了鼎盛时期,然而就如一条对称的抛物线一般金世宗处于抛物线的顶端,前有4帝,后有4帝,在慢慢达到巅峰后又走向衰落。金宣宗就是金国衰亡道路上的倒数第二个皇帝。其实金国到他手里也就短短十年时间,此时金国事实上已经死了,最后哀宗的11年国祚只是辉光反照罢了。用雪上加霜回天无力来形容金宣宗执政的十年,是非常恰当的:

第一,政治上奸臣当道杀兄立弟,他几乎是个傀儡,也是个政治牺牲品。

金宣宗本名叫完颜珣,他的堂哥哥叫完颜永济(卫绍王),是上一任皇帝,1231年8月,正当蒙古军大举侵金时被权臣胡沙虎用毒酒谋杀,然后胡沙虎就拥立已年过半百糊里糊涂的完颜珣为帝,他是鹬蚌相争鱼翁得利的产物,他完全是因为金朝内部的政治混乱而捡了个便宜皇帝,既无从政经验,更无治国本领,只是个发号施令的木偶而已。

第二,顾北失南,对内对外决策大错,进退维谷。

居其位谋其政权力有多大身上的担子就有多大。以完颜珣的能力,收拾这个烂摊子似乎不太可能,因为朝中大权完全掌控在权臣们手里。面对蒙古兵的疯狂南下侵略,无能的金宣宗只知求和,他答应了蒙古军许多苛刻的条件,与蒙古媾和签下和约,使金朝得到暂时的安宁。那他拿什么完成对蒙古人的承诺而拯救自已呢?上百年的老套法:向南宋这个冤大头开战讹诈更多的钱财,挖宋朝墙脚弥补蒙古大窟窿,即“以宋补蒙”策略。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可此时的金兵已不是过去的金兵,而南宋也今非昔比,宣宗听信当时总揽朝政的尚书右丞相术虎高琪等人的建议,下诏进攻南宋,三路大军南下,受到宋军的顽强抵抗,损失巨大,也没拣到什么便宜,败兴撤军。怎么办?给虎狼之师蒙古军答应的条件(金银财宝)如何兑付?宣宗听信谗言,又开始在国内大量发行钞票(交钞)——意欲增加赋税,乘机搜刮老百姓手中的金银,可这一杀鸡取卵式的混招不但于事补且造成国内通货嘭胀严重,经济开始濒于崩溃,老百姓苦不堪言冤声载道。

第三,祸不单行,黄河先后三次大决口。

金宣宗正在胡乱大折腾时,大自然也给金国出了道难题:黄河先后三次大决口,淹没了附近大片的田地、房屋,使得农民被迫迁移,饥寒交迫,由于朝廷无钱妥善安置灾民,造成黄河沿岸的流民遍地,社会隐患凸显。

金国内部乱作了一团乱麻,而外部北有蒙古南有宋朝,两面夹击,焦头烂额,金宣宗已是无力回天了。天兴二年(1223年)十二月,完颜珣在极度绝望中于宁德殿内撒手去了,终年61岁。临终遗诏,立27岁的太子守绪继位,是为哀宗。才过了十年,1234年,宋蒙联手攻金,金国无力抵抗,国破,其惨状堪比“靖康之耻”。金哀宗自缢于幽栏轩,金亡。


书中有毒


金宣宗贸然发动侵宋战争,不仅未能侵占南宋领土以及让南宋重新缴纳岁币,更是把南宋推向敌对阵营,从“三面受敌”变成“四面受敌”,加速金朝的灭亡。

金宣宗伐宋之前,金朝处于“三面受敌”,一是蒙古大局攻金,金朝被迫迁都汴梁;西夏与金朝关系破裂;东山地区爆发红袄军起义;东北有耶律留哥叛乱和蒲鲜万奴的东夏国,金朝处于北、西、东三面受敌。

最终金宣宗贸然发动侵宋战争,不仅未能夺取南宋领土,以及重新让南宋纳贡岁币,更是消耗大量的抗蒙力量。不单造成金朝“财兵俱乏”,更是四面受敌,把南宋推向敌对阵营,推动金朝的最终灭亡。

最后,金宣宗正确的选择应该是,恢复和西夏关系,以及稳定耶律留哥和东夏国,安抚红袄军起义,联宋抗金。


五味社


影响非常大,加速了,金的灭亡,彻底打破了,南宋和金共同抵抗蒙古的可能性,而且将最后的精锐,消耗在了这场战争中,而且让南宋,看到了,金的虚弱,为蒙古和南宋的联盟提供了基础,而当时南宋和金的实力,双方都不能消灭对方,而蒙古想单独灭金也不可能。如果金不是撕毁协议,想通过攻打南宋,捞回自己的损失,或许还不至于灭亡那么快


明月醉书生


金宣宗范战略大忌,本来主要敌人蒙古,却南下攻击宋朝,宋朝却也忘了唇忘齿寒的道理,靖康之耻,不吸吸教训,双双灭亡,从道理上说金宣宗攻宋有一点合理性,匈奴攻大月氏,大月氏西迁占饮别国土地,金人也想像大月氏一样,古代北方民族都有这个传统,,但此时不一样了西面还有个西夏,吐蕃,好一点,总之不管夏会宋都应该联合,合纵抗蒙


十八星座


逼着南宋与蒙古联合攻金,明知蒙虎更凶残,也要先灭金,宁与虎谋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