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为何不惜违背祖制,要为曾给清朝立功的投降派进行全面否决

撰文:赵立波

乾隆书案旁接到了吏部反对其提拔一个叫李侍尧的满洲副都统人事任免案,理由是违反祖制。所谓祖制即是汉族武官不能出任如此要职。乾隆立马驳斥吏部官员意见说:“李永芳的玄孙,怎能与其他汉军相提并论?”《啸亭杂录》虽然如此肯定其后人,但不久,乾隆就组织编纂《贰臣传》将以李永芳、洪承畴为代表的这些曾给满清建国立下赫赫战功的人钉到了清朝历史的耻辱架上,告诫清朝官员不要做贰臣,要做忠臣。

乾隆为何不惜违背祖制,要为曾给清朝立功的投降派进行全面否决

乾隆画像

李永芳是从明朝第一个主动投降的武官,这对于明朝来讲无疑于开了一个非常危险的头。作为驻扎抚顺时的最高武官李永芳,努尔哈赤宣传“七大恨”出兵正式攻打明朝后,对李永芳进行软硬兼施,在努尔哈赤强势的心理战术下,李永芳彻底被击垮。

1618年,努尔哈赤集中优势兵力重兵包围抚顺,在给李永芳劝降信中写道:“明朝发兵帮助叶赫,我才率军来攻,你只是一个游击,能够打过我吗?”紧接着努尔哈赤又大唱赞歌,释放了只要倒戈投降就能得到重用的信号:“你很有才智,识时务,我国正需要人才,像你这种人才我怎能不加以重用?”随后又对其威慑说:“你要是想战的话,我军弓箭可不认识你。你若出降,我便保城中百姓安宁,你别以为我在恐吓你,我若连你这区区一城都拿不下,还出什么兵?降不降,你好好考虑。”

乾隆为何不惜违背祖制,要为曾给清朝立功的投降派进行全面否决

努尔哈赤画像

在努尔哈赤的反复威慑和利诱下,李永芳彻底投向了满洲的怀抱。作为大明第一座城池抚顺成了后金努尔哈赤的第一个战略区域,其所处位置十分重要,此后这个地方成了努尔哈赤的后方战略基地,由此逐渐向明朝展开纵深攻势。李永芳作为一城主将,却掌握大明许多军事机密,在努尔哈赤看来,能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再好不过的事,而且有了第一个投降的李永芳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李永芳。从创业之初的几十副铠甲算起,到目前只有几万人马的努尔哈赤来说,减少消耗,是其能否保存实力又层层推进蚕食大明的最高级战略方针。李永芳的彻底投降,证明了努尔哈赤的准确判断:大明王朝已分崩离析,文武官员早已不是铁板一块,此前明朝虽然已经看出努尔哈赤的日益坐大的危害,一直将其视作骚扰边境的散兵游勇而已却未能正视努尔哈赤的全盘战略,由此大明显得非常被动。

乾隆为何不惜违背祖制,要为曾给清朝立功的投降派进行全面否决

李永芳画像

对于安排李永出任芳“官游击,守抚顺所”似乎就是是对等战略部署。“于宽甸调拨六百名隶之抚顺,而改备御为游击,即以李永芳摄其事。”《清史稿》从根本上来说,大明虽然予以调防,却未能给予高度的军事重视。在李永芳“冠带乘马出降”后,自此开启了大明王朝将领投降潮,而李永芳正式成了开启投降的羊群效应的第一人。为了进一步瓦解和争取明朝官员,努尔哈赤迅速提升李永芳为三等副将,比在明朝要高处很多。为了全面拉拢李永芳,还将满洲贵族女子许配给他,此后李永芳摇身变成了抚顺额驸,开始死心塌地为努尔哈赤卖命。

乾隆为何不惜违背祖制,要为曾给清朝立功的投降派进行全面否决

八旗兵

在此后的攻打明朝战争中,李永芳每战必随,他的作用不在于战斗力有多强,而是让战场中的明朝将领士兵看看投降后的李永芳的高标准待遇,是进一步用这种“榜样”扰乱军心,弱化明军战斗力。

果不其然,这种作法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如同疯狂病毒一般,蔓延在明朝守关军士当中。在攻取清河、铁岭、辽阳、沈阳等战场中李永芳均有出色表现,还主动策反了许多明朝官民投降后金。努尔哈赤更是用了一个更大套路,给他来了一个所谓的“免死三次”的特权,让他继续成为后金招降的招牌动作。虽然是一个低级武官,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来明朝高级将领的最终选择。到了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时期,显然继承了这一方针并将其运用到极致,甚至用了“七擒七纵”式的大牌对明将进行招降战术此后他把守重要的宁远城的祖氏三兄弟成了皇太极的重要招降目标,有了之前的李永芳,就有无数个李永芳,其心理大致相同,只不过难度有所不同。

乾隆为何不惜违背祖制,要为曾给清朝立功的投降派进行全面否决

皇太极画像

皇太极在崇祯四年(1631)战役中俘获了祖大寿的两个儿子和一个侄子,他故伎重演,给他们最好优待,并以此招降祖大寿。第一次祖大寿熬住了。第二年,皇太极再次围困城中断粮的祖大寿,这次与祖大寿城下之盟,为了表示对祖大寿的充分信任,让他做先锋带兵攻打锦州。在锦州城下,祖大寿甩开大队人马逃入城中。此时皇太极招降的战略高度和眼光再次表现出来,他亲自好安慰与祖大寿一起投降的降将,并给祖大寿的儿子们赐予宅院,将祖大寿与他们区别开来。

虽然此后历经了漫长的七年才再次俘获祖大寿,这一次,祖大寿以为不免一死,出乎意料,皇太极依然对其诚恳劝慰,最终祖大寿被彻底征服。历史证明,如果没有后来越来越多,位置越来越重要的汉人归降,满洲人夺取天下根本无法实现。这就是为什么当初努尔哈赤厚待李永芳的主要原因,招降的不只是一个李永芳,而是比李永芳十倍重要的手中握有重权的高级将领,尽管那时没有具体目标,到了皇太极这时,对于招降的整体战略部署越来越清晰具体。

乾隆为何不惜违背祖制,要为曾给清朝立功的投降派进行全面否决

祖大寿画像

公元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这年三月,明朝和满洲之间发生了一次关键性战役——松锦州之战。作为战略要地的锦州,洪承畴是最高驻防将领被俘后,也曾想以死殉国,他在监狱里日夜痛骂,拒绝饮食。皇太极对此早有准备,耐心思想说服工作,给他精美衣食待遇,时不时还要去监狱中亲自探望,当看到洪承畴衣服单薄时,脱下自己的貂裘大氅给他披上,并且温和问道:“先生得无寒乎?”这句“暖心”的话让洪承畴直直地望着皇太极很久,感叹说:“真命世之主也!”乃扣头请降。

乾隆为何不惜违背祖制,要为曾给清朝立功的投降派进行全面否决

洪承畴画像

至此满洲招降的战略逐渐达到高潮,在此后的关键性抉择之中,在皇太极的多重手腕下,吴三桂用“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冲动,彻底投入了满洲怀抱,这一投不要紧,整个大明王朝彻底被送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清朝在乾隆前的列位皇帝,对效忠于清朝的贰臣,都认为他们是“抒诚来归”,是“良可嘉悦”,要给予“一体优叙”的。入关之初,满清便宣布:“凡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若能归附我朝,仍准录用。”对于肯于归附的明臣,评价一般都是:“皆应天顺时,通达大义,辅佐本朝成一统太平之业,而其人亦标名竹帛,勒勋鼎彝。”

乾隆为何不惜违背祖制,要为曾给清朝立功的投降派进行全面否决

乾隆官修书籍《贰臣传》

一百多年之后,当这些投降将领均已作古后,乾隆命令官员编纂《贰臣传》将明朝投降的将领身后评价再次打入牢底。该书分甲乙两编,列贰臣123人,其中有文臣65人、武将58人。固然有钱谦益这种后悔投效之人,但李永芳、洪承畴、孔有德、吴六奇、冯铨这些为清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赫赫功勋的人都被列入。尤其将洪承畴、李永芳等人列入“甲编”,因为他们“虽不克终于胜国,实能效忠于本朝”。钱谦益等人或者因为归命之后又心怀怨怼,或者因为毫无功业,或者因为做过两次贰臣(降过李自成),都被列入乙编。原本吴三桂、耿精忠、李建泰、王辅臣、薛所蕴等人也是在《贰臣传》中,后来又被择出,另列了一本《逆臣传》,因为他们“或先经从贼,复降本朝,或已经归顺,复行叛逆,此等形同狗彘,靦颜无耻之人,并不得谓之贰臣”,那是连贰臣都不如的一种概括。

参考史料《清太祖传》、《皇太极传》、《清高宗实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