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滕王阁序》的文学价值?

周智琛


五代有个叫王定保的人作《唐遮言》里记载的很精彩: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让宾客,勃不辞让。阎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先生常谈!”又报云:“星分冀轸,地接衡庐。”公闻之, 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瞿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甚欢。而孟学士却说:“这是抄袭前人的文章,不信我可以默咏一遍?”时人未知信,孟学士就当场朗诵了一遍,未增减一字?时人大喜,说一时天下二绝,其一为王勃文章,其二为孟学士之记忆。

一个十四岁的小孩,能写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晚唱,响穷彭蠡之滨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人杰地灵,胜友如云

高朋满座,天高地迥

今晨捧袂,喜托龙门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萍水相逢,竟是他乡之客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你还能怀疑他文学上的成就吗!

对仗工整,音韵协调,注重用典且辞藻华美,属于唐朝时期及后来所以骈文里面的第一,从此再未有人超越。


贾司迁


我们都知道王勃只在世上活了26年(650~676),《滕王阁序》是他在省父途中路过洪州(江西南昌)时,在都督阎伯玙于滕王阁举办的宴席上即席而作的,全名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在写下了这篇不朽之作后,因渡南海而溺水,虽然被救了上来,但因惊吓过度,而不幸夭亡。

《滕王阁序》不仅是王勃的绝笔之文,也是有着几百年历史的骈文最后的绝世挽歌。

所以在谈《滕王阁序》的文学成就时,我们必须要搞清楚,所谓的文学成就是相对于“整个中国古典文学史”而言,还是相对于“骈文史”而言?或者单就这篇文章本身而言?



一、相对于整个中国古典文学

中国的古典文学史,包容太广大了,内容也极其丰富,优秀的作品灿若星辰。上至先秦,下至明清。涵盖四书五经,诗歌,辞赋,骈文,散文,曲子词,小说等等。不说屈原的《天问》这样被誉为“千古万古至奇之作”的跨时代作品,亦不说庄子的《逍遥游》,单说《离骚》对中国文学发展和影响,也是《滕王阁序》不能比的。

在通俗读本《古文观止》里,还有许多名垂不朽的其他文章,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其艺术和思想性上,都可与之颉颃。

如其写景之名句: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范仲淹· 《岳阳楼记》

这段写洞庭湖,写得很有气势。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范仲淹· 《岳阳楼记》

论辞采的流丽,亦不输于勃之作。


当然,讨论到这,很多人都拿“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来说事,这的确是千古写景绝句,无可比拟。不过这句是站在前人肩膀,化自庾信的《华林园马射赋》“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而《滕王阁序》这一篇文章,放在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学史里,算得上是其中的一颗耀眼明珠。只不过骈文发展到王勃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式微了,强弩之末。王勃生于六朝文风渐微的时代,为骈文的落幕划上了一个完美的篇章。


二、相对于骈文史而言


我们都知道,骈文起源于六朝,发展到唐朝时,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遵循盛极而衰的规律,骈文也是如此。到隋朝的时候,文坛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魏晋以来的文风存在着“浮靡绮丽”的弊端,开始改革,提倡质朴的文风。

如李谔的《上隋高祖革文华书》曰:

“魏之三祖,更尚文词,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虫之小艺。下之从上,有同影响,竞骋文华,遂成风俗。江左齐、梁,其弊弥甚,贵贱贤愚,唯务吟咏。遂复遗理存异,寻虚逐微,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世俗以此相高,朝廷据兹擢士。禄利之路既开,爱尚之情愈笃......”

到唐朝中期,韩愈发起了“古文”运动,将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 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但即便韩愈反对浮靡的骈俪文,也对王勃的《滕王阁序》另眼有加,对其很是推崇。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王勃对六朝文风的改变有重要贡献,不仅扩大了诗文的题材范围,使其不再局限于宫廷,还使六朝以来颓废淫靡的文风开始向清新刚健转变,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就属《滕王阁序》。

这篇脍炙人口的文章,按照骈文的规则形式,无论是用典、辞藻、声韵、对偶,都可与巅峰时期的骈文相媲美,最最关键的是此文读来畅快淋漓气势奔放而又流畅自然,比六朝骈文多了一份清新刚健。

如: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又如: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整个骈文史里,《滕王阁序》是其中的完美之作,不朽经典!

也是骈文的代表作之一,更是骈文的挽歌。正如王勃的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样,留给我们的,是绝世之响。




三、单论本身的文学成就

前面已经讲过了,再补充一下。

我们在谈一部文章的文学成就时,不仅要看它的艺术性、思想性,还要看其中的精神,到底是否经得住历史的考验?

王勃的《滕王阁序》整篇文章一气读来,有凌云之气,挟风雷之声,读之令人奋发!里面很多名言,在这个时代,仍然震耳发聩,仍具有启迪人心,引导人们积极向上的理论,仍能引起这个时代很多人的共鸣,在这一点上,是其他很多古文所不具备的。

比如“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告诫人们,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坚持,永远别放弃心中的理想。

这篇文章的语言艺术上,辞采华丽流畅、清健高华,如彩云排空、长虹贯日,精彩名句迭出,更何况还有“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千古佳句。单论辞藻,后世文章,莫有与之抗者。


楚云卿


王勃早死,大概就是老天爷嫉妒他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吧,世间容不下他的才情。正所谓“情深不寿,过慧早夭。

怎么评价,愿意一读再读,一看再看,甚至于抄写,默诵。这就是对它的评价。我们盛赞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如果要选一篇骈文作代表,必推荐此篇无疑。


作此篇的王勃已不再是高傲无所事事的少年。他开始知道了一点“人事”,所以他写“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之武库。”
后面就是描述秋色,如果就这样结束

,那么《滕王阁序也就属于一个文辞华丽,描写风景的骈文,可能会淹没在后来李白的华丽诗词中,王勃也不负如此盛名。在描述完秋水后风一转,天高地囧,始察
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余之有数,感慨万千。这才是王勃要表达的深意,颇有后来苏轼的赤壁赋颇苍凉。兴尽悲来,正也王勃的官宦史。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恰如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文辞、韵律、气度,无一不精。说景致的描写,都让人觉得精妙,眼前有景“落下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说情趣心智的表达,每一次读,都让人觉得有共鸣共通之处,“关山难越,谁悲矢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太多,读来让人感动,感慨的句子“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墨雨箭


学生时代老师有给我讲过《滕王阁序》的文学成就,只是那时候太年轻了,再加上学业繁重,并没有出于真正的喜欢去了解《滕王阁序》背后的故事,而是为了应付考试,只背诵相关知识点,其他的一概不管。

读大学后,对古典文学充满了喜爱,又回过头慢慢去阅读那些经典的古典文学作品,又发现别有一番况味。所以,现在再来看《滕王阁序》的文学成就,我的想法有以下几点。

1.对骈文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笔法上,作者把骈文的表现手法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读来很有美感,作者巧妙的把声韵、辞藻、对偶、典故融为一体,在意境上,作者泼墨的是一帧情景交融、大气磅礴的画面,那种精彩感仿佛跃然纸上。

2.写作者的模仿教材

毫不夸张的说,《滕王阁序》无论是从辞藻还是从行文还是从内容以及意境上而言,都非常适合初学者模仿,尤其是非常适合高中生学习,毕竟这是一篇经典作品,很多遣词造句都值得学习。

3.给人积极向上的思想

《滕王阁序》不再拘泥于宫廷,更不再是六朝之前那种丧气奢靡的文风,而是硬朗磅礴又挺拔的文体,让人读来浑身是劲,更有鼓舞人心的刚劲之气在里面,带给年轻人心灵上的浇灌和启迪,也能让年轻人从中得到积极向上的理念收获,让年轻人知道无论生活有多么困难,无论将来面对了怎样的挫折,都不要颓废,要笑着前进,不断给予自己鼓励。

4.点睛之句俯拾即是

王勃名篇《滕王阁序》还有一个最大的亮点,那便是里面的成语俯拾即是,譬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钟鸣鼎食、渔舟唱晚等等,可谓是“此篇只应天上有”。

以上便是从我个人角度对《滕王阁序》在文学成就上的一些看法,不当之处还请多多指教。


沈善书


百读不厌,烩炙人口,古骈文中翘楚,实在千古一文,流芳万世,少年英才无出其右。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十日休假,胜友如云。长天共秋水一色,落霞与孤骛齐飞。东隅已失,桑榆非晚。字字珠矶,句句诗意,朗朗上口,齒留余香,如饮甘淳,入痴入醉,王勃早逝,天忌英才。

好文,好文,每日一读,吃饭都香。





旭日余辉4


如何评价王勃的文学成就?怎么说都不过分!《滕王阁序》是骈体文最后的辉煌,才子既夭,世上再无才子!骈体文于是终成过去式,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骈体文的没落,却迎来了唐诗宋词的辉煌。

要论才情,曹子建‘’才高八斗‘’为世人公认。一篇《洛神赋》如晧月临空,令众星黯然失色。翩若惊鸿,宛若游龙;纵辞章华美,如临仙境,但说的只是个人哀怨,并无多少积极意义。

《滕王阁序》却不是这样,‘’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欧越‘’,开篇就将人带入一个宽阔的世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将人带入一个美妙童话般的江南水乡。面对个人荣辱,‘’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老当益壮,宁舍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处处透露着一个有志青年积极乐观,奋发向上的阳光态度。

如果说在艺术上《滕王阁序》与《洛神赋》还需一拼,那么在思想意义上却是一个在天,一个坠野。每读《滕王阁序》,总能给人勇气和力量,让人奋起,不再消沉。范仲淹《岳阳楼记》为何那么有名?还不是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舍身忘我?

然天妒英才,让多少人为之扼腕!


云卷飞山


少主之才,堪比子健。其文学价值可谓文章中瑰宝!清风和畅,一气呵成,前后呼应,融会贯通。



谁悲失路之人,尽是他乡之客。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名句不胜数,句句经典。

才美不外现,字字珠玑。



其文学价值凌驾于历史之上,无出其右者!

国宝般的存在!


朱信志


一、文体:滕王阁序全文采用骈体,即四六骈句,这种文体首先就会给作者很大的束缚。蒋梦麟与陈独秀有次对话,他俩都是清朝的秀才,陈问蒋是何秀才,蒋说是策论,陈笑曰:那我这个秀才比你值钱一点,我是八股秀才,蒋听完之后赶紧作揖表示尊重。从中就可以看出,被限定了体裁的文章要想写活是多么的不容易。说白了,王勃就是为滕王阁序填词,洋洋洒洒800字,还要讲究对仗、平仄,且连贯汇通,四个字六个字,既不能多也不能少。就拿后人来说吧,随便拿首词牌令来填,估计都得绞尽脑汁挠破头皮,而王勃,却是临场发挥,当众写下的这篇美文,其难度大家可想而知。

二、内容:通篇一气呵成,由景入情,情景交融,平仄极为工整,你不管是用普通话读,还是用山西话(王勃老家山西),读起来朗朗上口,描写景色的辞藻华丽却不觉臃肿,文采飞扬又不见一丝做作。睢园绿竹邺水朱华开始由景入情,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关山难越失路人,萍水相逢他乡客,老当益壮穷且坚,白首不移青云志。全文留下了多少千古名句,得到多少代人的同感。流传千年,我们今读此序,依旧能想起那个临江挥笔意气风发的青年。

三、思想:有人拿滕王阁序与岳阳楼记的思想做比较,说滕王阁序的思想不如岳阳楼记。我觉得很不公平,你拿二十几岁的少年和五十几岁的老头比思想,本来就是贻笑大方,况且,岳阳楼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思想更着重于儒家思想,而王勃虽说少年时期受儒家的思想影响较深,但在滕王阁序中,我更看到了他的一种道家思想,就如刚才说的:天高地迥,宇宙无穷,兴尽悲来,盈虚有数,后面还有: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贪泉觉爽,涸辙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涸辙之鲋扶摇直上都是道家庄子里面的词语,而王勃此文体现出了他的一种看淡和识破,更体现出了他的一种犹如李白那样的潇洒与不羁,请洒潘江,更体现了广阔的胸怀和大气。而最后的诗句: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更表现出了他历尽人生悲喜,兴衰起落,明白万物无常,一切皆过客的道家思想,无比洒脱。可以说影响了后代不少词人,东边日出西边雨,到时无情却有情;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就是这种道境,才造就了我们今天那些流传千年的诗词。


巴山醉客


《滕王阁序》不仅拜读而且手抄好多遍,太喜欢。

中国的文字可以表达到这个意境,就只有“膜拜”的份儿了,点评是不敢的。

《滕王阁序》的文学价值,应该就是古代“骈文”的经典,这个经典和意境,几乎是无人出其右者。

文章之美,累读不烦。每每读到,眼前必呈现各种场景,各种意境,恰如身临其境但又无法复述。

这就是文学的高度。骈文很多,华丽而无物的很多,读过之后,仅美而已,但《滕王阁序》却能让人“意觉不远”。

和《滕王阁序》有一拼的是《岳阳楼记》我觉得某种意义上讲,《滕王阁序》个人感慨多一些,但是稍显郁郁不得志。

美则美矣,格局比《岳阳楼记》略显低些。

毕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才是士大夫的最高境界。


步武堂


用白云大妈的话说:那是相当地了不起了!

第一流的文章,第一流的骈体文,第一流的意境和词采,少年英气,雅士风流,诸美兼备,众善齐归,美哉《滕王阁序》,美哉才子王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