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運河,項王故里,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駐蹕,華夏文明之脈

京杭大運河在江蘇省境內兩千多年來從未斷流過,一直是通航的,華東蘇浙地區密集的江河湖泊為大運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南來北往的商船猶如運河水一樣經久不息,這也是江蘇浙江地區自古就富庶的原因之一。而大運河兩岸的很多城鎮也在這歷史長河中輝煌了幾千年。

京杭大運河,項王故里,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駐蹕,華夏文明之脈

古城宿遷,是大運河由北進入江蘇的第二座城市,宿遷是一個最不缺水的地方。“北望齊魯、南接江淮,居兩水中道、扼二京咽喉”,這是自古以來對宿遷地形特點的總結,宿遷往北接中國文化之源齊魯大地山東,南邊就是富饒的江淮地區,魚米之鄉物產豐富。

京杭大運河,項王故里,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駐蹕,華夏文明之脈

居兩水中道,兩水只的就是長江與黃河,宿遷是夾在兩條大河中間,不僅如此,宿遷北有駱馬湖,南臨洪澤湖,可以說宿遷就是一座被水包圍的巨大的“水鄉”。“扼二京咽喉”意思就是宿遷處於北京和南京的交通要道,因為京杭大運河從宿遷城中穿過,在古代漕運興盛的時候宿遷就佔有絕對的戰略優勢地位。

京杭大運河,項王故里,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駐蹕,華夏文明之脈

京杭大運河,項王故里,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駐蹕,華夏文明之脈

宿遷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有著兩千七百多年的建城史,歷史上還曾經做過很多年的都城,不過都是小國,第一個在宿遷建都的是泗水國,早在公元前113年便將宿遷作為都城,歷時達到一百三十二年,經歷了五代共傳了六位君主。此後還有春秋時的鐘吾國、宿國在宿遷建都。

京杭大運河,項王故里,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駐蹕,華夏文明之脈

京杭大運河,項王故里,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駐蹕,華夏文明之脈

宿遷這個城市名是始於唐代宗寶應元年,也就是公元762年,此前宿遷曾經叫過下相縣、宿豫縣等。歷史上宿遷也是名人輩出,不過兩千多年來能被人們一直記得的就只有西楚霸王項羽了,宿遷是項羽故里,一代霸王的出生地。

京杭大運河,項王故里,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駐蹕,華夏文明之脈

宿遷南郊一公里處的梧桐巷便是項羽的誕生地,古代一直都有紀念石碑,經過千百年戰亂和變遷被毀。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時候,在這裡建造了英風閣和槐安亭,後來又陸續增加紀念霸王的亭臺樓閣,現在建成的“項王故里”佔地約五千平方米,由石牌坊、石闕、大門、項王故居紀念室等主要建築組成。

京杭大運河,項王故里,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駐蹕,華夏文明之脈

項羽故里的名字梧桐巷來源也是因為項羽,歷史上這裡有古人修建的紀念項羽的坊、廟等建築,還曾有僧人常住看管,直到元末清初,歷經滄桑的古建築損毀,僧人也就雲遊四方去了。項羽的出生地僅剩一棵據傳是他親手所植的槐樹和數棵梧桐樹,梧桐巷就來自這些古樹。

京杭大運河,項王故里,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駐蹕,華夏文明之脈

為宿遷“代言”的多位歷史名人中,能排第二名的就是“十全老人”乾隆皇帝了,乾隆所處的是盛世,他老人家喜歡遊山玩水,曾六次下江南,足見江浙地區在很早以前就是山水俱佳的遊覽勝地了。乾隆帝乘船沿大運河由北京南下,都要經過宿遷,而他在宿遷曾住了五個晚上。

京杭大運河,項王故里,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駐蹕,華夏文明之脈

京杭大運河,項王故里,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駐蹕,華夏文明之脈

乾隆爺當年臨幸的榮耀之地叫龍王廟,也叫乾隆行宮,位於宿遷以北駱馬湖旁,大運河岸邊的皂河古鎮,這是一座廟,也是一座行宮,規模宏大,是一組宮殿建築群,始建於清順治年間,康熙二十三年以及雍正年間都進行了擴建,可以想象當年肯定是富麗堂皇不亞於北京紫禁城的。

京杭大運河,項王故里,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駐蹕,華夏文明之脈

龍王廟的建築佈局完全按照宮殿的格局排列,以中軸線左右建築對稱,錯落有致,氣勢磅礴,盡顯皇家威儀。行宮的山門上是乾隆御筆的鎏金大字“敕建安瀾龍王廟”,院內中心位置建有一座精緻小巧的御碑亭,裡面是乾隆所下的聖旨刻碑,記錄龍王廟的建造歷史,碑高五米,鐫刻著乾隆五次駐蹕時留下的詩文。

京杭大運河,項王故里,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駐蹕,華夏文明之脈

京杭大運河,項王故里,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駐蹕,華夏文明之脈

御碑亭的兩邊分別建有鐘樓和鼓樓,南端還有一座古色古香的戲樓,其餘主要建築龍王殿、禹王殿等都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的經典之作,雕樑畫棟,斗拱飛簷,結構精巧,金碧輝煌,都是古建築藝術的無價之寶,院內蒼松翠柏古樹眾多,象徵著中華民族世代興旺,昌盛不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