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项王故里,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驻跸,华夏文明之脉

京杭大运河在江苏省境内两千多年来从未断流过,一直是通航的,华东苏浙地区密集的江河湖泊为大运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南来北往的商船犹如运河水一样经久不息,这也是江苏浙江地区自古就富庶的原因之一。而大运河两岸的很多城镇也在这历史长河中辉煌了几千年。

京杭大运河,项王故里,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驻跸,华夏文明之脉

古城宿迁,是大运河由北进入江苏的第二座城市,宿迁是一个最不缺水的地方。“北望齐鲁、南接江淮,居两水中道、扼二京咽喉”,这是自古以来对宿迁地形特点的总结,宿迁往北接中国文化之源齐鲁大地山东,南边就是富饶的江淮地区,鱼米之乡物产丰富。

京杭大运河,项王故里,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驻跸,华夏文明之脉

居两水中道,两水只的就是长江与黄河,宿迁是夹在两条大河中间,不仅如此,宿迁北有骆马湖,南临洪泽湖,可以说宿迁就是一座被水包围的巨大的“水乡”。“扼二京咽喉”意思就是宿迁处于北京和南京的交通要道,因为京杭大运河从宿迁城中穿过,在古代漕运兴盛的时候宿迁就占有绝对的战略优势地位。

京杭大运河,项王故里,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驻跸,华夏文明之脉

京杭大运河,项王故里,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驻跸,华夏文明之脉

宿迁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两千七百多年的建城史,历史上还曾经做过很多年的都城,不过都是小国,第一个在宿迁建都的是泗水国,早在公元前113年便将宿迁作为都城,历时达到一百三十二年,经历了五代共传了六位君主。此后还有春秋时的钟吾国、宿国在宿迁建都。

京杭大运河,项王故里,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驻跸,华夏文明之脉

京杭大运河,项王故里,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驻跸,华夏文明之脉

宿迁这个城市名是始于唐代宗宝应元年,也就是公元762年,此前宿迁曾经叫过下相县、宿豫县等。历史上宿迁也是名人辈出,不过两千多年来能被人们一直记得的就只有西楚霸王项羽了,宿迁是项羽故里,一代霸王的出生地。

京杭大运河,项王故里,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驻跸,华夏文明之脉

宿迁南郊一公里处的梧桐巷便是项羽的诞生地,古代一直都有纪念石碑,经过千百年战乱和变迁被毁。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时候,在这里建造了英风阁和槐安亭,后来又陆续增加纪念霸王的亭台楼阁,现在建成的“项王故里”占地约五千平方米,由石牌坊、石阙、大门、项王故居纪念室等主要建筑组成。

京杭大运河,项王故里,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驻跸,华夏文明之脉

项羽故里的名字梧桐巷来源也是因为项羽,历史上这里有古人修建的纪念项羽的坊、庙等建筑,还曾有僧人常住看管,直到元末清初,历经沧桑的古建筑损毁,僧人也就云游四方去了。项羽的出生地仅剩一棵据传是他亲手所植的槐树和数棵梧桐树,梧桐巷就来自这些古树。

京杭大运河,项王故里,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驻跸,华夏文明之脉

为宿迁“代言”的多位历史名人中,能排第二名的就是“十全老人”乾隆皇帝了,乾隆所处的是盛世,他老人家喜欢游山玩水,曾六次下江南,足见江浙地区在很早以前就是山水俱佳的游览胜地了。乾隆帝乘船沿大运河由北京南下,都要经过宿迁,而他在宿迁曾住了五个晚上。

京杭大运河,项王故里,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驻跸,华夏文明之脉

京杭大运河,项王故里,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驻跸,华夏文明之脉

乾隆爷当年临幸的荣耀之地叫龙王庙,也叫乾隆行宫,位于宿迁以北骆马湖旁,大运河岸边的皂河古镇,这是一座庙,也是一座行宫,规模宏大,是一组宫殿建筑群,始建于清顺治年间,康熙二十三年以及雍正年间都进行了扩建,可以想象当年肯定是富丽堂皇不亚于北京紫禁城的。

京杭大运河,项王故里,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驻跸,华夏文明之脉

龙王庙的建筑布局完全按照宫殿的格局排列,以中轴线左右建筑对称,错落有致,气势磅礴,尽显皇家威仪。行宫的山门上是乾隆御笔的鎏金大字“敕建安澜龙王庙”,院内中心位置建有一座精致小巧的御碑亭,里面是乾隆所下的圣旨刻碑,记录龙王庙的建造历史,碑高五米,镌刻着乾隆五次驻跸时留下的诗文。

京杭大运河,项王故里,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驻跸,华夏文明之脉

京杭大运河,项王故里,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驻跸,华夏文明之脉

御碑亭的两边分别建有钟楼和鼓楼,南端还有一座古色古香的戏楼,其余主要建筑龙王殿、禹王殿等都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经典之作,雕梁画栋,斗拱飞檐,结构精巧,金碧辉煌,都是古建筑艺术的无价之宝,院内苍松翠柏古树众多,象征着中华民族世代兴旺,昌盛不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