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河蟹早期成活率的兩大法寶

提高河蟹早期成活率的兩大法寶


很多最初養蟹的人都認為想蟹產量高,就多放苗。有些地方的養殖戶甚至把密度增加到2000只每畝,甚至個別地區增加到3000只每畝以上。放得多就能產量高嗎?答案是否定的。
為什麼高密度沒有帶來高產量,反而減產。什麼原因呢?是因為大家不重視早期管理,把小蟹苗忽視了,結果蟹苗的成活率大打折扣。那如何做好早期管理,提高河蟹的成活率呢?實踐證明:強化營養和穩定水質是兩個關鍵點。

一、強化營養

  營養是蟹苗生長的必要條件,早期如果營養缺乏生長速度就會下降,甚至體質弱,抗應激能力差,經常出現“拉腳”、“頂殼”等蛻殼不遂現象,而蟹苗吃得飽,營養才有保障。因此早投餵、投餵足尤其重要。具體操作如下:

  1、人工投餵。早期投餵最好以適口性好的餌料為主,比如早期的開口料、冰鮮魚、豆粕等,保證蟹苗正常攝食。溫度低時,深水區投餵;溫度高時,可以擴大投餵面積。由於蟹苗個體小、體質弱,消化能力不足,我們可以人為加入一些誘食劑和一些助消化、營養保健類的產品來提高消化率和吸收率。

提高河蟹早期成活率的兩大法寶

  2、培養天然餌料。比如藻類、浮游動物等,這些非常優質的活餌料,對小蝦、小蟹生長極為有利,所以早期我們要多肥水,保持藻類的丰度。肥水產品的選擇是很有講究的,要選擇一些營養全、溶解好、易吸收、高碳低氮的有機肥料。切忌亂肥,因為質量差的肥料會殘留於池塘底部,造成一些氨氮、亞硝酸等毒性增加。

  3、多向池塘中潑灑一些營養物質。比如氨基酸電解質多維、超Vc、營養增強劑、複合有機鈣等,也會提高蝦蟹苗的營養積累,強化體質、促進蛻殼。我們熟悉的一些高產地區宜興新建、金壇儒林等等一些養殖較好的客戶,在早期蝦蟹苗餌料攝入少,營養不足的時候,每年都大量地潑澆營養,尤其蛻殼前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提高河蟹早期成活率的兩大法寶

  二、穩定水質

  首先,保持較深水位。水位儘量提高至60-80公分,甚至更深。由於早期天氣多變,晝夜溫差大,水溫也會忽高忽低。在這種氣候條件下,人都容易感冒,何況我們的小蟹呢。為了他們能夠活下來,還是要保持適當的水深,水深了水溫變化會緩慢一些,能夠給他們一個適應的時間。理由是水深水體相對大,水體大水就穩定,想想我們的湖區圍網養殖或者是江河湖泊中的蝦蟹,大風大雨對他們影響就很小。所以建議養殖朋友們提早加深水位,尤其是這幾天會大幅度降溫,水淺、水瘦的池塘蝦苗蟹苗會產生強烈應激,嚴重的會導致死亡。

  其次,注意肥水。水肥的池塘比水瘦的池塘水質更穩定,我們早期要儘可能的早肥水、定期追肥,以培養大型的藻類、優質藻類為主,剛剛肥起來的水由於小藻類多,看起來很清爽、很嫩,但是非常不穩定,很容易出現倒藻。定期的追肥,可以把藻類逐漸向著大型化、多樣化方向培養。藻類種類越多、越大水質就越穩定,池塘中生物鏈越複雜水質就越穩定,有時候池塘有點蟲子也不要過分擔心,除了它可以作為蝦苗蟹苗的優質餌料外,也是生物鏈的一部分,消滅池塘的一些有機質。殺蟲會破壞水質穩定,產生藥物殘留,毒害蝦苗蟹苗。

提高河蟹早期成活率的兩大法寶

然後,減少人為破壞水質。早期蟹塘中最常見的就是青苔、水渾、草髒、顫藻等問題,見到這些問題很多養殖朋友“很有經驗”,採取殺滅的措施,殊不知這些殺苔、殺藻藥物同時也殺掉了有益藻類、提高了氨氮、亞硝酸鹽等一些指標,破壞了水質。產生的藥物刺激和過量的毒素殘留也會影響到蟹苗的成活。另外注意就是下雨前後、用藥前後注意解毒穩水,補充碳源,穩定水質,防止倒藻。


  綜上所述,河蟹養殖早期提高成活率重要措施就是強化營養、穩定水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