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王英布起兵之時,有上中下三計可選,為什麼英布選擇了下策?

風過初夏雨過天晴


英布,又稱黥布。

因為秦朝還未滅亡的時候,英布受到其他人的牽連,連坐,被秦的司法機構施以黥刑,就是在臉上刻字,看過《水滸傳》的讀者一定對黥刑印象深刻,林沖、宋江、武松等梁山好漢都曾被施以黥刑。

英布被施以黥刑後,猛然想起自己少年時候被相面的結果,當時的相士跟他說,“當刑而王”,英布覺得,或許人生的命運就是這樣,冥冥中自有天定,他今日被施以黥刑,他日必將南面稱孤,於是,英布開始活動,在驪山勞改營中,英布結交了大量豪傑,後來帶著一批人逃出驪山,到長江中當草寇。

及至陳勝起兵,英布找到吳芮,和吳芮一起舉事,後來英布又先後追隨項羽和劉邦,併為西楚和大漢的建立立下赫赫戰功,先後被項羽和劉邦立為九江王、淮南王。

劉邦晚年,體弱多病,陰狠的漢高後呂雉漸漸走向前臺,大搞韓信、彭越、盧綰、英布等異姓王,英布害怕滅頂之災,斷然起兵。

英布起兵的消息傳到大漢都城長安,年老多病的劉邦本意叫太子劉盈掛帥出征,但呂后擔心劉盈擺弄不了劉邦的那幫老兄弟,害怕太子劉盈最終無功而返,於太子之位不利,所以到劉邦面前一個勁地哭訴,讓劉邦強打精神,躺在戰車中奔赴前線。

兒子、媳婦是如此地不爭氣,對戰場是如此地恐懼,也讓劉邦深感無奈。劉邦只好一邊罵兒子沒用,一邊準備自己親自出徵。

出征前,劉邦找到故楚令尹薛公,據說,薛公這人,有籌策之計。薛公跟劉邦講,擺在英布面前的,有上中下三計,上計是以英布的淮南為根據地,把荊、楚、齊、魯都打下來,並繼續向北打趙、燕,和劉邦平分天下;中計是拿下荊楚後西取韓魏,搶佔糧倉,和劉邦打持久戰,勝負誰手,不可知;下計是拿下荊地後,把重要資產放到吳越,英布跑到長沙國躲起來。

照薛公的估計,英布必然會放棄上策和中策,選擇下策。

薛公為什麼認為英布會選擇下策呢?

因為縱觀英布在反秦和滅楚中的表現,無不是為了自身利益考慮。

吳芮有實力,他便跟吳芮結成聯盟,項梁勢頭猛,他便帶兵歸屬項梁,項羽殺了宋義,他就成了項羽的馬前卒,項羽立他為九江王,他就想守住九江過安樂日子,不再攙和戰爭,項羽對他生疑,他為了自保,投靠了劉邦,劉邦立他為淮南王,他就為劉邦鞍前馬後地效力。

簡單地說,英布並沒有多少野心,他只對自己的實力心知肚明,他只想安安穩穩地過好日子,即便他起兵造反,也只是想擁有跟劉邦、呂后討價還價的實力,並不想跟劉邦平分天下。

從英布起兵後對手下講的話中也可以看出來,英布很恐懼劉邦,害怕劉邦御駕親征。連跟劉邦正面拼的勇氣都沒有,他又怎麼敢想劉交的楚、劉肥的齊、劉如意的趙和盧綰的燕呢?

劉交是劉邦的四弟,雖然不是武將,但謀劃水平並不低,如果真的要跟劉交硬拼,英布也沒有十足的把握取勝;劉肥是劉邦的長子,雖然不像劉交那樣經歷破秦、滅楚的戰爭洗禮,但劉肥的相國是曹參,是西漢初年文武全才似的人物,其戰鬥力僅次於項羽、劉邦、韓信,跟英布、彭越、盧綰、劉賈等人不相上下,其治國的能力僅次於蕭何,有曹參坐鎮齊國,英布一點拿下齊國的把握都沒有;趙國的國君劉如意是劉邦的三子,還是個娃娃,沒什麼可特別強調的,但趙相周昌曾是西漢的御史大夫,其軍事能力雖不如曹參、盧綰、劉賈、周勃、灌嬰、樊噲等人,但也不弱;最北邊的燕國,是盧綰的地盤,盧綰是西漢的首任太尉,同時也是個文武全才的主,於英布來說,也是塊難啃的骨頭。

因此,薛公所謂的上計,仔細琢磨起來,是個收益高但風險也大的計策,英布若想爭天下,自然得選上計,如果英布只想自保,則沒必要選擇上計。

更何況,劉邦御駕親征後選擇的進軍路線,也迫使英布無法選擇薛公說的上策,甚至無法選擇薛公說的中策。

劉邦率領漢軍出成皋後,並沒有繼續東進增援彭城,而是折向東南,直奔淮北蘄縣而來。如果英布置漢軍於不顧,繼續北進彭城,選擇跟楚王劉交死磕,英布則會被劉邦的漢軍切斷後路,受兩面夾擊之苦。

劉邦的御駕親征,在英布的意料之外。聞聽劉邦親來,英布也不得不停止對劉交楚國的進攻,休養生息,擺出架勢,迎接劉邦的到來,一場大戰將無可避免地再一次在淮北原野上爆發。

所以你看,英布也未必如薛公所說的那樣,沒有爭天下的雄心,而是實力所限,英布不得不選擇薛公口中的下策,一如很多窮人,他明知道錢可以生錢,但他沒有錢,只能拼了命去省錢,而心靈毒雞湯卻把窮人的這種不得已說成是“窮人思維”,薛公像不像心靈毒雞湯的創始人?


遙望燕園


前196年,七月,淮南王英布反叛。

此前,本年正月,淮陰侯韓信被夷三族,英布已感到心驚。三月,彭越也被夷三族,劉邦把彭越的肉製成肉醬分賜各地諸侯。使者到了淮南(首府六縣,六讀如路),淮南王英布正在打獵,見了肉醬,魂飛魄散,便暗中派人部署軍隊,準備其他郡縣有什麼緊急情況時,即行發動。英布的一個寵姬,因病去就醫,醫生與中大夫(高級國務官)賁赫(賁讀如奔)住對門。賁赫便備下厚禮,陪同寵姬在醫生家飲酒。英布卻懷疑賁赫與寵姬私通,想抓賁赫治罪。賁赫覺察,倉促逃走,乘坐政府驛車,直奔長安,檢舉英布反形已露,請求在他還沒起兵這前,把他誅殺。

衣賜履說:原文為“赫乃厚饋遺,從姬飲醫家”。我們不知道賁赫備厚禮是送給醫生,還是送給寵姬,古文精煉,但也常常精煉得讓人摸不著頭腦。淮南王的寵姬要治病,不是召醫生入宮醫治,而是自己跑到醫生家去,然後拖著病體與中大夫飲酒,這樣狗血的劇情,似乎只在腦殘戲說劇裡見過誒,呵呵。

劉邦讀了他的舉報信,和蕭何商量,蕭何說,英布不至於做這種事,恐怕是仇人誣告,可以先把賁赫抓起來,暗中派人調查英布。英布發現賁赫逃走,懷疑揭發他的叛變秘密。不久,朝廷使節前來查詢,又查出一堆問題,於是,一不作,二不休,殺光賁赫全家,起兵造反。

劉邦接到英布造反的報告,赦免賁赫,任命為將軍。劉邦召集眾將詢問對策,大家都說,出兵討伐,把那小子坑殺了,他有什麼能耐!汝陰侯夏侯嬰召請故楚國的令尹(宰相)薛公,向他徵求意見。薛公說,英布當然要反。

夏侯嬰問,皇上割地封給他,又分賜爵位讓他稱王,還有什麼造反的道理?

薛公說,皇上前不久殺了彭越,再早些還殺了韓信,韓信、彭越、英布,這三個人,功勞都差不多,那二人已死,英布懷疑輪到自己了,所以造反。

衣賜履說:薛公的話,並不怎麼高明,以劉邦的頭腦,難道不知道英布為什麼造反嗎?所以,安排薛公出來搞這麼一出,此處必有蹊蹺。

夏侯嬰將此話告訴劉邦,劉邦於是傳來薛公,向他問計。薛公說,英布造反,他有上中下三策。如果他採用上策,崤山之東便不再是漢朝所有的了;如果他採用中策,兩方誰勝誰負還難以預料;如果他採用下策,那麼陛下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劉邦問,什麼是他的上策?

薛公說,向東攻取吳郡(江蘇省南部),向西奪佔故楚國土地(河南省南部),再奪取故齊國(山東省東部)和故魯國(山東省西南部)土地,號令燕國(河北省北部)、趙國(河北省南部),然後固守,不再進攻,那麼崤山以東就不在漢朝手中了。

劉邦問,什麼是他的中策?

薛公說,向東攻取吳郡,向西奪佔故楚國土地,吞併故韓國(河南省中部)和故魏國(河南省北部及東部)。掌握敖倉(河南省滎陽市北敖山糧倉)的儲糧,封鎖成皋(河南省滎陽市西北汜水鎮)。雙方對峙,勝負在兩可之間。

劉邦問,什麼是他的下策?

薛公說,向東攻取吳郡,向西奪佔下蔡(安徽省鳳臺縣)。然後把輜重送回大後方故越國(浙江省)土地,然後與長沙王結盟,那麼,陛下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劉邦問,他將會使哪種計策呢?

薛公說,必使下策。

劉邦問,為什麼?

薛公說,英布,本來是個驪山的刑徒,奮力爬到王爵,他是那種只顧身前,不顧以後,目光短淺之輩,所以說他必採用下策。

劉邦說,好!

於是,封薛公一千戶人家。下令撤銷英布王爵,改封兒子劉長為淮南王(首府改設壽春),接替英布。

衣賜履說:說實在的,我是真看不懂薛公的上中下三策是什麼意思。要說韓信、彭越如果想反,還可以拉上英布當個幫手。現在,天下皆服,就只剩下一個英布了,他憑什麼東西南北一通打,就能夠與劉邦平分天下?淮南國,地盤小,人口少,從戰略資源上考量,就沒有成功的可能性。劉邦戰勝項羽,是以弱勝強,劉邦勝出,有三大有利條件。第一,高舉正義大旗,英布有嗎?第二,廣泛統一戰線,英布有嗎?第三,穩固的大後方,英布有嗎?薛公這上中下三策,端得是莫名其妙!如果說有一點用,就是下策中與長沙王結盟云云,因為,英布後來是死在長沙王手裡的。至於說英布本來是個驪山的刑徒,目光短淺之輩,所以他必採用下策,則更是胡說八道。劉邦本來是個村幹部,就比刑徒高明到哪裡了嗎?朱元璋,出身是乞丐,吃了上頓沒下頓,那特麼不是更短淺嗎?實在弄不清,太史公把這個薛公請出來說幾句,是什麼意思。

衣賜履和金大妞


唯利是圖,目光短淺

人的選擇取決於認知,對於英布而言,用唯利是圖和目關短淺來評價並不為過。由於起兵倉促準備不足,因此在選擇時只能選擇眼前利益。

唯利是圖者最突出的一個特徵就是短視,目關短淺的人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自然不會選擇上策和中策,因為他根本想不到。

薛公之謀,遠見卓識

上中下三條計策並不是英布想出來的,而是劉邦手下夏侯嬰粉門客薛公的計謀。英布造反天下振動,劉邦問夏侯嬰怎麼辦?夏侯嬰就推薦了門客薛公為劉邦出謀劃策。

薛公提出了英布可能採取的三天策略。所謂的上策是東攻吳,西取楚,佔領齊國和魯國,讓燕國和趙國按兵不動,山東地區就歸英布,可以確立戰略優勢;中策是東攻吳,西取楚,佔領韓國和魏國,佔有糧倉和要道,勝負就很難預料了;下策是東取吳,西取下蔡,把珍寶和輜重放在越國,自己跑到長沙,則天下可安,英布可滅。



對比後我們會發現,三個計策的區別在於:上策屬於搶佔先機、確立優勢之策;中策屬於穩中求勝、謀求平衡之策;下策則屬於目光短淺、眼前之謀。

英布之識,窮途末路

英布出身為驪山一囚徒,靠著武勇成為了王者之尊,其本身並沒有遠大的抱負和見識,因此他才能背叛你選擇造反,這樣的人遇事只求速成而沒有長遠的打算,因此他必然選擇下策。


英布不僅選擇了下策,還認定劉邦年事已高,必然不會親自出徵。結果劉邦反其道而行之,親自統兵平叛讓英布措手不及,結果一敗塗地。英布最終因為輕信長沙王的謊言,被殺死於民宅之內。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