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梁漱溟?

車德莉


都说梁漱溟是“最后的儒家”,但他这个“儒家”,多少是由于被“逼上梁山”才出现的:在民族空前的危机中,中国人对中国文化失掉了信心,他要挽救国人的信心。梁漱溟何以为“儒”,他又何以是“新”儒家,应该放在这个背景下去看。

也就是说,梁漱溟首先是位爱国者,其次才是所谓“新儒家”。他在文化上的”认祖归宗”,是从属于他的“救亡”实践的。李泽厚说20世纪中国是“救亡压倒启蒙”的时代,这多少是实情,甚至可以说,在那时,“启蒙”也是“救亡”的一部分,是从属而非平行,更不是对立。那个时代,包括梁漱溟在内的“新儒家”们,诸如钱穆、唐君毅、牟宗三等先生,人生宗旨都不是求书斋中研究学问,作一高等学者而已,他们的思路,还是当初顾炎武的良苦用心:当天下、家国都有可能沦灭之后,要保存文化的火种以自明种族身份,积蓄力量贞下起元。此是之为“继绝学”。

梁漱溟最后选择儒家作为安身立命之所,且终生为之耕耘树艺手足胼胝,就有这份意图包含在里面。他的所有举措,本身就是以一项从文化重建方面着手的救亡实践行动。不然,以他的初心和本愿,不过就是吃斋念佛,出家作和尚,读书、品茗、问道,悠游一生。是他的父亲梁济,在1918年11月14日的自沉,那种殉身于“中国的纲常名教”与“即将溺亡的中国文化”的壮举,震惊了他,促使他从“自了汉”的迷梦中醒来,从坐而论道中起而行,娶妻生子,重寻信仰,以出世的精神人世,期拯生民之陆沉,前踣后继,百挫而无反顾,终以集事。

那个时代,有太多学者,是像梁漱溟一样,是应激而然走上治学之路的。我们如今常疑惑20世纪何以大师云集,最核心的因素可能在于:在国破家亡的之际,他们研究学问,本身就是有书生报国的目的、有存继文化火种的其期,一起溶化在里面的。不像太平时代的专家学者,不过就是谋个饭碗,争个名利,心胸和境界早已迥然不同,学问的格局自然也就天差地别了。

看待和评价梁漱溟,我们不能忽视这个时代背景,和他的转折之因。


因为志存报国,因为初心只是做和尚,所以梁漱溟的一生,虽未从舍生取义的做法,但那种救济社会坠落的勇气和真诚纯洁的精神,贯穿生命始终,生有涯而愿无涯。

因为要救济社会坠落,救国拯民,重寻真诚纯洁的儒家精神 ,他从来不是也不愿更不甘只是一名“学者”。有生之年,他反复申说自己不是“学问中人”,而是“问题中人”,是“社会中人”,他研究学问也是为了更好地回归当下,回到生民,找到国家颓败的症结,开出救国治民的药方。

所以他的工作,一方面,在思想构建的上层,在西方的“文化霸权”已强有力到不树而立的时代,要在学理上回应西学的冲击,“在哲学的水平上解决中国的文化危机”,重建民族文化的根基与信仰,于是写下《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文化要义》等论著,以反对全盘西化,强调东方虽要先向西方学习,但是目标在于超越西方而不是为其所化,失掉自我的民族文化面目。

另一方面,在现实社会的下层,践行内圣外王之道,花费5年时间制定出具体的行动纲领并形之于实践,志在“立民”。他虽主张以周公孔子的真精神来治中国,但对民生的务实态度也是当时学者所难有的,他反复说,“谁对于中国经济问题拿不出办法来,谁不必谈中国政治问题”;而彼时国共的决裂,也让他看透了欧化、俄化的本质,进而转移到乡村建设上来,所以他后半生鞠躬尽瘁于“村治”事业,想从中国民间这个国家最基础部件上加以改造,从而实现一个富国、强民,同时诗礼不废的理想中国社会。

(图:梁漱溟与乡村建设)

可以说,他对于时代变化的敏感和因应是非常理想主义的,但也是务实践行的,绝非书呆子气息。我们今天看梁漱溟,绝不能忽视他作为近乎伟大的社会实践家的这个面相。


梁漱溟虽为坚定的“儒家”,后半生也志在以周公、孔子的儒家理想改良中国社会,但是他的胸怀和境界,又绝非是一个抱残守缺者。

甚至可以说,他后来归宗儒家,以虔诚信徒状态寄生寓死,但是他的理念,始终是多元主义的,是认同现代价值观的,他之推阐儒家,“非仅眷恋旧也,并将唤起新也”。只要能切实救国,只要还能保存中国文化的基底,他从来都不反对他人所提出的其余药方的倡导和实践——他始终认为,他的儒家理想和“乡村建设”也是药房的一种而已,觉不会自居唯一。

读梁漱溟晚期著作,我最感动的就是他这种兼容并包的精神气度。现今的很多所谓“国学家”或保守主义者,常搬出梁漱溟等前辈做箭垛,拿他们的百折不回的儒家信仰作文章,以拒斥西学、排除新思想、狙击现代价值观,甚至为专制主义复活张目,这不仅是心胸褊狭、见识浅薄而已,实际上也是和梁漱溟的理念完全相违背的。此类“儒”实是“奴儒”,更是新儒家的不肖叛徒和敌人。

梁漱溟他们那一代的新儒家,包括马一浮、钱穆、熊十力等大师在内,其实并没有一个是反对新文化的,没有一个反对西学吸收的,更没一个是反对中国进步的,他们切切于心的,不过就是认为在汲取他国文化时,不要一并丢掉对华夏民族固有文化的认同,跑的太偏就是危险。他们和新文化主义者,诸如胡适、鲁迅等人,实只是对“中国将往何处去”的看法不同而已。他们两对人马,一度狭路相逢,短兵交接,但从长远看,他们并不是对立的。

梁漱溟的精神心智,始终是理智型的,是rational的;对人对事,是分“他我”,而不是分“敌我”的。我们今天回头看梁漱溟,也不能不看到他的这种文化悲愿和心胸境地。也许,恰是有他这样的一些人物在前面带路,我们未来的文化状况,才有希望让站好的队伍可以遣散,左之右之,解甲归田,相互间能一路有言笑。

2018,9,5,上午偷闲

感谢大佬们赐阅。会勉力每天都写三两篇随感。欢迎关注、点赞、留言批评——虽然我是不会改的

刘愚愚


梁漱溟是在1988年安然去世的。当时海外的著名学者余英时先生评价说,梁漱溟的逝世象征着一个时代,五四时代的终结。这句话乍看有点匪夷所思。梁漱溟出道很早,他在北京大学任教是和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人是同时的,所以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的时候他正处在这场大风暴的中心。但是他并没有为五四反传统的潮流所吸引,相反的,五四的冲击把他推向了为传统辩护的方向。他公开宣诚他在北大主要是为孔子和释迦摩尼打抱不平的。他一生中最著名的作品《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如果我们以五四代表当时的思想的主流,那么梁漱溟似乎可以说是“反五四”主要代表人物。但是“反五四”并非就是说与五四精神背道而驰,其实“五四”与“反五四”是一体两面,是并存的两股思潮,“反五四”并不是说反对五四所代表的一切,梁漱溟仍然认为“民主”和“科学”是现代中国人所必须追求的价值,但是与此同时并不主张传统一无是处,他坚持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儒释道的思想观念中仍有很多未过时的成分,是需要被我们吸收而不是遗弃的,因此主张西方的科学和中国的传统可以齐头并进。而那些真正的反五四精神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则认为中国的文化是最好的,西方的文化不可取。

因此说,梁漱溟所坚持的思想其实是最为平稳和中庸的,是传统的士大夫人格的完整表现,具有一个开阔的胸怀,能够海纳百川,能够做到好学深思,而且并不把这种学问只是停留在单纯的学问阶段,极力以“改造世界”为本质。所以我们可以说,这种精神其实是五四精神的一个侧面,而不是五四精神的反面。他的理论著述虽然在那个时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经过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学人对五四运动和精神的重新审视和反思,乃至李泽厚提出“思想家淡出,学问家凸显”的时期,以梁漱溟、陈寅恪等代表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重新得到重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一知识分子的观念得到大力的弘扬。

梁漱溟曾经多次表白自己不是“学问中人”,只是“问题中人”。纵观其一生他所深切关怀的问题似乎只有两个问题: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这两个问题贯穿他的一生。先是在清末民初,少年气盛的梁漱溟以救国救世为己任;五四时期,他经历了一场人生危机,重新确立信仰和探讨文化出路成为他的关怀所在;三四十年代,重新回到社会,开展著名的乡村建设实验和进行政治参与;五十年代以后,限于政治环境的变化,重新思考起所谓的人生问题。总之,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是他生命中交替出现的主题。梁漱溟自认为有着神圣的历史使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梁漱溟的狂狷之气是有目共睹。1942年,梁漱溟从沦陷的香港只身突围,一路惊险,别人都在为他的生命安危担心,但梁本人却非常自信。他说,我相信我的安危自由天命。今天的我将可能完成一个非常重大的使命,而且没有第二人可以替代。从天命上说,有一个今天的我,很不容易。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那是不可想象的!这些狂话本来是写在给儿子的家书里,后来信被朋友拿去在桂林的杂志上发表了,自然在社会上引起轰动。但梁漱溟却不以为意,他以为这些话原来是出自家书,本来不足为外人道,但既然已经公开了,也不须后悔,只要平常心视之就好了。这就是传统士大夫的完整人格的体现,狂狷见其真性情。

纵观梁漱溟的一生很有意思,历史的风尘似乎并未遮掩住他的精神和风骨,反而把他打磨的愈加铁骨铮铮,愈加坦然平和。1975年,他完成了最后的一部著作《人心与人生》之后觉得自己已经无所留恋,可以去矣。有人觉得他过于消极,就写信劝说。他却认为自己一生的文化使命已经完成,他对他的一生“并不失望”,“也没有遗憾”,“我做完了我这一生中要做的事情”。他觉得他是一个幸福的人。


说书人思郁


他是新中国第一位最有骨气、最有思想、最不怕权势、最坚持真理的高级知识分子、是中国唯一一位只求真理不信邪的人!他一再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精神、并身体力行、事事如一!即是受到一些人的畜意迫害、它仍然能够一如既往的坚持它的人口论、在他受整期间、一些好心人都劝他放弃顶牛、但是、都被他一一谢绝了!它不喂强权、不屈不挠的硬汉子精神伸得我们所有人学习!谢谢各位!


上帝从不胡弄人


我老家邹平县城里有座小山,也叫黄山。山北面是烈士陵园,埋葬的都是牺牲于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烈士。山南半坡上是梁簌溟老先生的墓,四周翠柏环绕,游山的人们在老先生墓前歇歇脚,俯视山下的济青高速,车流如织,再看天上白云苍狗,也会议论梁老究竟何人!知道的人也有!不免感叹:这老头,好大胆子!这老头,胆嗷钢大咧!


仙路飘渺


梁先生最突出的两大贡献,第一是,可能他是现代第一个深入研究中西方文化差异,并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优点的学者(时间是五四运动前后。)

第二是,应该是中国第一个开展“新农村建设实践”的人。

很难界定梁先生的学术定位,按现行标准,很难说。引用金克木先生的自我描述,只能算杂家,难以归类,且后继无人。

梁先生的自述,对元培先生请他到北大教“印度哲学”,有很详细的说明,他自己也从来没说或承认是搞哲学研究的。

个人认为,一个不熟悉外文的人,能够在五四前后,发现“中西方文化差异”,并进行比较研究的人,完全可以称为“大师”,只可惜,包括“新农村建设”,都没有能形成一个体系,更没有发扬光大。生不逢时,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全利88


梁漱溟最伟大之处,在于平视马克思学说。他说马克思主义之学说,虽窥视了人类社会的某些秘密,可做借鉴,但并不能包治百病。如中国社会与欧美非等其余一众国并不相同,中国社会是老社会,历史渊源非常深刻,发展生产与治理社会不可等同,应多研究中国之问题,才能对症下药。这是梁先生在上世纪三四十年所言,不少己应证,展示了不凡的思想洞察力。


千年古柏柏


他那个年代,但凡境遇好些的,精力过剩,舞文弄墨的,正常。至于后人从中揣摩出大义来,那是各人滴事,也许只为做出点啥子学问来吧!

于是我们就有幸见识了历史上滴学者,以及新起滴学人,乃至名人们。


jhmh26


没有“民族解放,国家独立”这个政治前提,大师也就是“大师”。自一八四零年以来,为民族解放、国家独立而牺牲的仁人志士、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木土199658339


脱离当代社会实践的伪学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