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徒有虛名的將領?

國史春秋


說到徒有虛名的將領,我第一個想到號稱“天子第一門生”的胡宗南。

胡宗南的鼎鼎大名——陸軍一級上將、天字第一門生、黃埔系五個第一、西北王

胡宗南何許人也?不熟悉近現代史的朋友可能覺得這個人很一般,沒啥知名度。

但在民國時期,胡宗南堪稱蔣介石面前的第一紅人,就連戴笠、陳誠這種心腹愛將都比不過,光是從這些眼花繚亂的綽號——陸軍一級上將、天字第一門生、黃埔系五個第一、西北王,大家就能知道胡宗南這位仁兄的名氣了。

胡宗南是浙江鎮海人,1924年報考黃埔軍校一期,但這位仁兄是個身高不合格的矬子,連1.6米都不到,第一關體檢就慘遭淘汰,後來還是找到廖仲愷走後門,開了介紹信才被特許參加考試,最終考試通過才錄取的。

黃埔一期人才濟濟,當時有“黃埔三傑”之說,即陳賡、蔣先雲、賀衷寒,胡宗南這種半殘廢的矮矬子,壓根就無法引起大家注意。不過胡宗南有一個優勢,他和蔣介石是浙江老鄉,而蔣介石當時正在大肆培植私人勢力,既是浙江老鄉,又是黃埔學生的胡宗南恰對蔣介石的胃口,於是胡宗南從此走上了平步青雲的職業生涯,開創了黃埔軍校畢業生的“五個第一”。

一是黃埔軍校畢業生的第一個將軍。1927年5月,胡宗南晉升少將副師長,拿到少將軍銜,從而成為黃埔軍校畢業生中第一個成為將軍的人,時年31歲,參加圍剿紅軍。

二是黃埔軍校畢業生的第一個軍長。1936年4月,胡宗南晉升國民革命軍第1軍軍長,成為黃埔畢業生中的第一個軍長。

三是黃埔軍校畢業生的第一個軍團長。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後,胡宗南晉升第34集團軍總司令,成為黃埔生中的第一個軍團長。

四是黃埔軍校畢業生的第一集團軍司令。1942年,胡宗南被提拔擔任第8戰區副司令兼任第34集團軍司令,並受蔣介石指使,在全民抗戰的形勢下,集結部隊嫌棄反共高潮。

五是黃埔軍校畢業生的第一個戰區司令長官。1945年,抗戰已經進入尾聲,胡宗南晉升第8戰區司令官,執掌數近50萬國軍主力,鎮守西北,監控延安,成為名副其實的“西北王”。

胡宗南的糟糕戰績——志大才疏,臨陣脫逃,西北戰場三戰皆墨,被牽著鼻子走

靠著上面的“五個第一”,胡宗南不愧是蔣介石最寵愛、最重要的軍事將領,但就是這麼一位深受領導器重的“紅人”,其戰場表現和戰績卻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

1,土地革命時期,胡宗南有過閃光時刻,但也差點在松潘被活捉,部隊傷亡過半,十分狼狽;在擔任第1軍軍長後,急於立功,率軍進攻陝北紅軍,結果被彭德懷大敗。

2,抗日戰爭時期,胡宗南參加的戰役幾乎沒有取勝的,即便取勝也是付出慘重代價。其間,胡宗南不甘寂寞,曾密謀突襲延安,結果被自己的機要秘書、地下黨員熊向暉暴露而作罷。

3,解放戰爭時期,胡宗南小學級別的軍事指揮水平得到充分體現,他率領近30萬國軍主力,奉命圍剿黨中央和毛主席,在一舉攻佔延安的“大好局面”下,胡宗南沒有意識到撤離延安是很可能是一個誘餌,結果被毛主席大擺空城計,剩下一個空空如也的延安城,使用“蘑菇戰術”不斷調動、消耗敵軍,然後由彭德懷指揮的3萬多西北野戰軍牽著對方30多萬大軍的鼻子轉了2個多月,硬是沒有找到黨中央和毛主席的半個影子,反而被毛主席和彭德懷抓住戰機,待敵疲勞孤立之時,集中主力加以各個殲滅,在青化砭、羊馬河、蟠龍三戰三捷,累計殲敵1.5萬人,徹底粉碎了蔣介石和國民黨反動派對陝西的重點進攻。

解放戰爭後期,胡宗南主政西南,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下,違令扔下6萬部隊,一個人悄悄飛逃臺灣,儘管遭到大規模彈劾,仍然被蔣介石放過一馬,免於追究責任。

綜觀胡宗南的一生,春風得意,獨霸“五個第一”,受到蔣介石的信任和器重,以至躊躇滿志,野心勃勃,狂妄自大,但在其指揮作戰的生涯中,卻缺乏戰略眼光、戰鬥決心和戰術能力,更缺乏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膽魄,最終慘遭失敗。

對蔣中正而言,他最看好胡宗南的就是惟命是從,絕對忠誠,但他卻看不到胡宗南的好謀無斷,貪生怕死,看不到胡宗南的志大才疏,名不副實。我軍對胡宗南的描述“野心十足、志大才疏、陰險虛偽的常敗將軍”,可謂近之矣!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中華歷史徒有虛名的將領,在下認為有三人最名副其實,其他你們舉例的將領多少有過軍功,靠打仗晉升上來的將領,黑不得!

漢武帝的舅子:李廣利

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

張作霖的兒子:張學良

理由太簡單了吧,一靠裙帶,二無靠戰功晉升,三都是年紀輕輕就獨當一面大統帥,害慘生靈塗炭無數,三人之災都帶有傷國滅國之禍級別的大坑!

盡情噴他們吧,真正坑爹坑國級別的”三大神人”!





鬼谷伍


在我們的歷史中除了許多有真材實料能力的將領之外,實際上也有著不少徒有虛名的將領,而如果要從眾多徒有虛名的將領中挑出一個來說的話,我首先想到了近代史中大名鼎鼎的反戈將軍馮玉祥。

我們平常在瞭解馮玉祥的時候,都知道他是一個軍閥,不過他最重要的身份雖然是軍閥,但是卻並不影響他將領的身份。


從馮玉祥的人生軌跡上來看,無論他的勢力發展再如何壯大、他的地盤再如何遼闊,他都是必免不了受到民國中央政權轄制的。

在北洋政府統治時期,他有著北洋政府授予的將軍軍銜,在投靠了國民政府之後,他同樣有著國民政府授予他的將軍軍銜,從這些方面來說,我們將其稱呼為一名將領是沒有錯誤的。

馮玉祥的虛名所指

而我在這裡之所以會說馮玉祥是徒有虛名的將領並不是說他沒有能力、沒有實力。

馮玉祥能在民國那個混亂的時代裡最高坐擁到40多萬的大軍、最強統治了西北數個省份,說他沒有能力和實力那是任誰都不相信的。

我這裡所說馮玉祥的徒有虛名主要是指馮玉祥的品性方面。

因為九一八事變後積極抗戰的原因,所以馮玉祥在現如今的名聲是非常良好的。


馮玉祥在九一八事變後積極抗戰的事情我們是無法否認的,但是如果我們把眼光瞄向918之前的民國時期、瞄向那個時期馮玉祥的種種事蹟,我覺得大家可能對馮玉祥就佩服不起來了。

馮玉祥的一生反覆無常,因為他經常對別人倒戈、經常背叛別人的原因,所以他也在歷史中留下了一個反戈將軍的名號。

因為篇幅有限的原因,我們這裡這個暫時不說馮玉祥的其他倒戈案例了,接下來我們就從一個關於馮玉祥和郭松齡的案例中來了解一下馮玉祥的品性。

馮玉祥對郭松齡的臨陣反戈

郭松齡是奉軍後期的著名將領,在奉軍那個草莽氣息非常濃重的軍閥部隊中,郭松齡的軍事才幹也是非常顯眼的。

因為他是張學良的老師、張學良又對他非常信任的原因,所以後來張學良把自己所能掌握的軍隊全盤交給郭松齡指揮。

在張學良把自己的軍隊交給郭松齡打理之後,郭松齡為張學良和張作霖建立下了許多的功勞。

而在一次郭松齡建立下巨大功勞而沒有受到張作霖的封賞後,郭松齡狹隘的心胸就使得他對張作霖產生了怨氣。

在這股怨氣的促使下,郭松齡最終被他的老婆給說服走上了一條反叛張作霖的道路上。

郭松齡的老婆和馮玉祥的老婆是大學同學又是非常親近的閨蜜,在他老婆勸說他反叛的時候,他老婆就曾經將這段關係搬到了他面前。

郭松齡最終之所以能下定反叛張作霖的決心,最主要是張作霖當時正準備攻打馮玉祥、而馮玉祥的老婆又和他的老婆是閨蜜、他的老婆當時又說出了可以為他和馮玉祥結盟穿針引線的之類的話。


正因此在看到有這麼一個強力盟友的情況下,他才決定走向了這條不歸路。

在郭松齡下定決心之後,他的老婆通過和馮玉祥老婆的關係為二人促成了同盟關係,當然除了他們二人結盟之外,張作霖手下的著名將領劍仙李景林也加入了這次結盟中、加入了接下來的反張作霖戰爭中。

正所謂眾人同心,其力斷金,在三人的結盟下他們原本是應該要做出一番大事業的。

但是當郭松齡正舉著大軍展開了對張作霖的反叛戰爭中時,馮玉祥卻突然指揮士兵佔領了原本在結盟中許諾給李景林的地盤,想撕毀盟約將這些地盤據為己有。


在馮玉祥突然產生出的貪心之下,原本應該互惠互利的結盟在還沒有產生作用的時候就崩潰了。

而正在前線指揮軍隊攻打張作霖的郭松齡也因為馮玉祥的臨陣反戈以及其他種種因素的影響,最終遭遇了失敗並被張作霖派人給處死了。

眼中只有利益的馮玉祥

除了這件最經典的反戈案例之外,馮玉祥的其他許多反戈案例也是足以讓人看了為之瞠目結舌的。

而馮玉祥之所以會倒如此之多的戈,其實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利益的問題。


馮玉祥這個人非常善於追逐利益、他的眼中也只有利益,正因此為了給自己收割更多的利益,他才放下了一切的誠信以及為人的道德,做出了那麼多影響著他自己名聲的事情。

所以說從馮玉祥的種種行為事蹟上來說,我覺得馮玉祥可以說得上是一個徒有虛名的將領。


孤客生


我敬佩張靈甫為抗戰做出的功勞,本文只是談對於評價他十大抗日將領到底合不合適!


歷史上徒有虛名的將領,實在是數不勝數。但是在中國近代史上面,我認為也有這麼一個徒有虛名的將領。那就是被人評為十大抗日將領的張靈甫,如果根據他的水平都可以排得上十大,那這個十大實在是太水了。

張靈甫的壽命雖然不長,但是一生中卻經歷過四次婚姻。原配夫人一直住在鄉下,根本就沒有幾個人見過,只是知道有這麼一個人存在。在當時封建殘餘下,可能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夫人為他守了一輩子的活寡。第二任妻子名字叫做吳海蘭,然而只是因為他開了一句玩笑,就被張靈甫當作是共黨槍斃。

殺人償命實在是最簡單的道理,想當年我黨當中也有一位將領殺了妻子,被毛主席直接指示按照法規來辦,結果給他槍斃掉。然而蔣介石出於黃埔學生的愛護,只是判處了他十幾年的監禁。最後也只不過是坐了兩三年牢,後來恰逢抗日戰爭爆發,他就出來戴罪立功去抗日。張靈甫從監獄出來之後,就立刻投奔到了剛剛組建的74軍。這是一支剛剛成立的部隊,不過他的底子比較好,是俞濟時的58師和王耀武的51師。當時是淞滬會戰的高峰時期,張靈甫出來之後,就擔任了51師的上校高參。這種身份放在古代,其實是屬於幕僚。

淞滬會戰作為抗日戰爭當中一場標誌性戰役,當然吸引了很多人的關注。其中比較讓人認可的是王耀武的51師,曾經在羅店打退日軍的多次立體性進攻。但是在後來的過程中,很多人把這場戰役都疊加在了張靈甫的身上。

說是305團團長張靈甫,為這次抵抗日軍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我承認他的抗日功勞不可抹殺,但是他從高參調任為305團的團長,都已經是1937年的10月份,然而這個時候羅店戰役在就結束了。所以說當年羅店戰役發生的時候,張靈甫還在辦公室裡面坐著,並沒有很多人說的參與到一線裡面去。


當然這些功勞也不是空穴來風就歸到他的身上,而是在他新任305團團長的時候,可謂是初生牛犢不怕虎,也曾親自帶著隊伍在第一線戰鬥。但是後面的戰役,基本上就沒有多少是比得上淞滬會戰那樣慘烈了。在上海淪陷後,張靈甫帶著自己的305團來到了南京。後來日軍很快趕到,製造了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案件。

然而張靈甫要是在南京保衛戰拼死最後一刻,或者說接到上峰命令撤退也就罷了,關鍵是還沒打完就提前撤退了。在南京保衛戰裡面,張靈甫擔任的是守衛中華門。可是部隊在最後12日的死戰前,已經是11日提前坐船走了。而王耀武后來說張靈甫撤退,因為他是胳膊受了傷才走的。然而根據當時的部隊人員回憶,張靈甫並沒有受傷。

究竟有沒有受傷,是為什麼提前撤離。我們不是當事人,並不是很清楚,這裡就不多加討論。但是也有人說,別光說他在南京保衛戰表現,你跟我談談他在萬家嶺戰役裡面敢死隊的表現。之所以會有這個言論,是因為外界一直說在萬家嶺戰役當中,張靈甫多次帶著敢死隊衝在第一線。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萬家嶺戰役裡面,確實是組織了多次的敢死隊,但是當時305團的敢死隊隊長是新團長唐生海。戰鬥中重傷之後,接手敢死隊的也是代團長於清祥。而且在戰後傷亡統計裡面,也沒有出現張靈甫的身影。要是真的衝在第一線,這麼大的人物肯定有記載。

那麼他的軍事指揮才能如何?肯定是有好的,但是也犯過極其低的錯誤。是在第二次的長沙會戰裡面,張靈甫暫時接手了58師師長廖齡奇的職務。因為在開戰前,廖齡奇回家省親就沒趕上。但是張靈甫在前往前線的路上,違背了常規而一路冒進。白天行軍竟然不做任何偽裝,結果被日軍發現,並進行了飛機轟炸。

廖齡奇的部隊死傷慘重,這個損失誰來揹著?後來廖齡奇的下場,除了他本人與他人的一些矛盾之外,也有一部分是這次張靈甫給他部隊帶來的損失。他的失誤,結果廖齡奇背了。但是也有人質疑了,為什麼你說他的能力不高,還屢次被升任?


首先是跟對了人——王耀武,王耀武是真的有本事,所以人家本來就可以屢次升任。而張靈甫跟了王耀武這麼久,再加上是天子門生黃埔出身,其他的人死的死升的生,所以很快就輪到了他。他還曾經被王耀武等人保送到了重慶陸軍大學深造,結果你看看他幹嘛了?

他的同班同學董其武回憶,張靈甫在重慶學習的時候,私自買了一棟700萬的別墅。還邀請他做客,在他的面前炫耀。結果他這個“土包子”受不了,很快就走了。而且別人都是帶著一個參謀,唯獨他帶了兩個。自己一天只上一節課,其他的都是參謀去。

人家王耀武自己辦餅乾廠,然後賺來的錢全部補貼軍用,他這裡倒是好。別人都在前線奮戰,他在這裡也不急不躁,吃香的喝辣的,甚至還娶了第四房老婆。不過他自己也搞不清楚,自己明明在重大學習,為什麼有人把雪峰山會戰的功勞歸到他的身上?


這件事情說的是雪峰山會戰,有人把58師的功勞歸到了張靈甫身上。但是當時58師師長是蔡仁杰,張靈甫可謂是人在重慶座,功從天上來。而更讓人矚目的,其實是張靈甫在孟良崮戰役上面的表現。有人認為張靈甫之所以要堅守孟良崮,是因為他想用中心開花的戰術翻盤。

先不說中心開花的戰術,其實是他的智囊李運良提出來的。但是孟良崮是個石頭山,上面什麼都沒有,要是後面的支援來不及,完全會被困死在上面。而且真正實現我們中心開花戰術的,還是我們的六縱。面對著全國解放的大趨勢下,就算是王耀武也抵擋不了這種洪流,更不要說是張靈甫了。

所以張靈甫就是一個對家庭極其不負責任,生活作風不端正。在抗日戰爭時期,很多時候都是基層幹部。真正要是擔任抗日十大名將,實在是有點配不上。不過抗日就是有功,他的功勞我不否定,只是說配不上十大。


史之策


在姜剋夫先生編撰的《民國軍事史》中,曾經對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軍隊各戰區有個基本的總結,其中對第一戰區的評價是:“抗戰八年,沒打過一次好仗”,感覺非常中肯。因此溯源追根,第一戰區司令長官兼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冀察戰區司令長官衛立煌難辭其咎,從1937年以後的的戰鬥史實來看,這個蔣介石的“五虎上將”之一徒有虛名。



衛立煌並非黃埔出身,而是畢業於湖北學兵堂這樣的地方軍事學校,較早加入支持孫中山的“建國粵軍”,大元帥府警衛團排長。他的顯露頭角其實是在北伐戰爭、中原大戰和十年內戰期間,適合於低強度的近代化戰爭。而一旦遭遇基本現代化的侵華日軍,以及後來解放戰爭的大兵團作戰時,衛立煌的戰績均乏善可陳,戰史讀得越多,對這位“抗日名將”的存疑愈甚。

衛立煌的抗日出場之戰,是在晉北指揮中央軍、晉綏軍、八路軍聯合作戰的“忻口戰役”,時任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兼前敵總指揮、第14集團軍總司令,麾下中國軍隊總兵力超過20萬並若干炮兵團,而當面日寇僅僅是抽走一個旅團(國崎支隊)的板垣第5師團,以及關東軍的部分增援部隊,一線使用兵力20500人,大約十比一的戰場態勢。如此壓倒性的兵力優勢,衛立煌卻一味死守陣地被動挨打,的確有失名將風範。



中國軍隊缺乏重炮火力和空中支援,最忌陣地戰硬頂,而戰場總指揮衛立煌偏偏採取了這樣的作戰方式,八路軍在平型關教科書般的伏擊戰和運動戰,根本不能打動他那幼小的心靈。如果能分出有力一部深入敵後破壞交通線,或者是側擊敵人戰役部署,都會使日軍有限的兵力捉襟見肘。

戰役結果是中國軍隊傷亡10萬餘人,一旦東線娘子關失守,則忻口陣地就得全線崩盤,板垣徵四郎以半個師團直下太原。



1941年的“中條山會戰”,衛立煌手握兩個集團軍20多萬人馬,佈防錯亂,疏於訓練,敵酋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多田峻使用兵力不過63個大隊約10萬人,其中還有部分偽軍,結果是幾乎全殲中條山國軍。第一戰區守軍陣亡35000人,被俘42000人,而日軍損失居然不足3000人(日方稱戰死600餘),被蔣介石稱為“抗日最恥辱一戰”。

儘管在戰役前期衛立煌因政治問題多有旁顧,或許有一定的藉口,但作為重兵集團的指揮官,這個成績單嚴重不及格,成千上萬官兵的性命更重要。



被解除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職務後,衛立煌曾被任命為第一次入緬遠征軍的司令官,最終被羅卓英取代。1944年中國遠征軍滇緬反攻時,由於陳誠與蔣介石出現矛盾,衛立煌再次披掛上陣,成為滇西方向遠征軍司令長官,指揮宋希濂第11集團軍和霍揆彰第20集團軍反攻怒江。

許多軍事歷史愛好者將滇西反攻列為衛立煌“抗日名將”的功績,筆者確實不敢苟同,原因只有四個字:犧牲太大。

衛立煌當時指揮的部隊大部已經換裝美械,同時有美國空軍第14航空隊的大力支援,無論兵力還是火力都遠超盤踞滇西的日軍,如果打法靈活多變一些,基本可以完勝日軍,可是具體戰果如何呢?



一、松山戰役,整整打了95天,消滅日軍1250人(含24名WAF),黃傑第6軍、何紹周第8軍、陳明仁第71軍傷亡高達7763人,其中陣亡4000人,傷亡率高達38%,這個比例如果換作1938年倒可以接受。

二、騰衝戰役,前後歷時五個月127天,從1944年5月打到9月13日,中國遠征軍以六個師(第53軍和第54軍)的絕對優勢兵力攻擊騰衝城的不足3000日寇守軍,連同援軍共消滅日軍6000餘人,而我軍僅犧牲即高達9000人,傷亡總數達到18300人。

三、龍陵戰役,總共耗去156天,宋希濂動用了第71軍各主力師和新編第28師、新編第39師、新榮譽第1師等各部共計12個師115000餘人,全役傷亡官兵高達29800人,殲滅日寇13000人,也是慘勝。



整個滇西抗日反攻作戰中,衛立煌指揮美械或半美械部隊16個師對陣日軍兩個師團主力,傷亡官兵50000餘人,收復國土40000平方公里,幾乎是每平方公里倒下1.25名中國士兵,在抗戰末期是不應該的。

我們說衛將軍的抗日立場是堅決的,這個毫無疑問,但1937年以後的戰役指揮能力實在不敢恭維。

至於解放戰爭期間擔任“東北剿總”總司令期間的表現,基本可以用“無所作為”來形容,坐擁55萬國民黨精銳部隊,困守長春、瀋陽和錦州三座孤城,先不說前任陳誠打下什麼樣的底子,也不管蔣介石如何愚蠢、杜聿明怎樣添亂,在遼瀋戰役打響以後,作為最高指揮官應盡軍人本份,而衛立煌在戰略上完全是被動應付,指揮毫無亮點。


度度狼gg




什麼是徒有虛名?就是名氣看似很大,其實水平很差。

關於徒有虛名的將領,我們不說古代的,就說近代的,因為古代離得太遠,無法完全考據。

近代軍事史,有三個人絕對是“徒有虛名”的典範,他們是張學良、胡宗南、劉峙。

張學良沒有親自指揮過像樣的戰爭



張學良被人尊稱“少帥”,軍馬是不少的,但軍事指揮能力卻是很弱的。

仔細盤點張學良的一生,做得最有意義的一件事就是“逼蔣抗日”,但就算如此,也無法掩蓋他帶領人馬做下的蠢事,也無法掩蓋其指揮能力非常一般的事實。

張學良早先打過一些勝仗,那時候他家老爺張作霖還在,主要決策是老爺子做的,方向是張作霖給的。除此之外,能取得勝仗,完全和他的優質搭檔郭松齡有關。

張作霖去世後,張學良開始和蔣介石合作,不久後,帶大隊人馬幫蔣介石打勝了中原大戰,但因為沒有及時讓進關內的部隊回訪,日本人乘勢發動了九一八事變。

結果,張學良讓官兵不要抵抗,撤回關內,放棄東北。這一舉動,讓日本人歡呼雀躍。



這以後,張學良再沒有指揮過像樣的戰爭。

也許是經過了自我反省,認為自己不能再這麼下去了,也許是想為“前期讓軍隊撤出東北”這件事做個“亡羊補牢”,如此,張學良和楊虎城一起發動了“西安事變”,一起逼蔣抗日。無疑,這事是成功的。

但後來,就沒有“後來”了,因為被蔣介石長期軟禁了。

張學良名氣很大,而實際能力卻很一般一般,好在還有“西安事變”這個閃光點,使他的人生不算完全被辜負。

胡宗南名不副實



胡宗南被稱作“天子門生第一人”,可以說是黃埔軍校出來的人裡面官職最高,名氣最大的。

在蔣介石眼裡面,這個人好用,忠誠,有能力。於是,把他放到了西北,牽制共產黨和紅軍。

但,在毛主席和彭德懷等人的光輝下,胡宗南整個就是一個背景布。不說沒有打出像樣的精彩戰役,而且長期被共產黨牽著鼻子走。

當然,胡宗南在西北的被動,和他的機要秘書熊向暉有關,因為消息總是被熊向暉及時傳出,這樣能打勝仗才是怪事。

總之,胡宗南這個國民黨的將軍,帶著幾十萬人馬,長期發揮出了“一個團”的水準,被國共兩黨的人戲稱:“胡宗南就是一個團長”。



同樣姓胡,國民黨胡璉可謂是打了不少精彩戰役,對日本也好,對解放軍也罷,都發揮出了出色的軍事指揮能力。

怪不得,後期人們評價兩位姓胡的將軍時說“十個西北王,不如一個金門王。”西北王指的就是胡宗南,金門王指的就是胡璉。

從胡宗南的履歷上來說,官做得很大,但可圈可點的戰役卻不多,絕對是“徒有虛名”的將軍。

不過,民間有另外一個聲音,那就是為何胡宗南前期優秀,後期低迷?為何胡宗南看著解放軍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發展壯大?難道,胡宗南才是中共最大的臥底?聽起來有些道理,但這事沒有明確的證據,沒辦法確定。

劉峙被曾是國民黨的五虎將,後來的表現非常不堪



劉峙是蔣介石的福將,從蔣介石北伐開始,到與零星軍閥的大戰,再到中原大戰,再到對紅軍的幾次圍剿,劉峙變現都非常突出,是國軍內有名的“常勝將軍”,也是國民黨五虎上將之首位。

當“西安事變”發生時,劉峙因為和何應欽走得太近,準備帶兵攻入西安,這讓後來“脫險”的蔣介石不爽。

從這時候起,劉峙彷彿變了一個人。抗戰過程中,首戰不利,在日本人的炮火下,劉峙狼狽逃跑,從保定跑到了石家莊,其後也沒大的建樹。



解放戰爭時,劉峙先是被劉鄧大軍大敗,讓蔣介石氣得直跳腳。淮海戰役時,劉峙又成了前線“剿總指揮”,被粟裕將軍打得找不著北。

終於,劉峙曾經的常勝慢慢被人遺忘,而代之的是另兩個稱號“逃跑聯軍”、“豬將軍”。

劉峙絕對是“徒有虛名”的將軍,前期靠了一定能力和運氣,後期戰爭變得殘酷、變得激烈時,劉峙再難獲得大勝。

也許,徒有虛名的將軍很多,在近代史,這三人還是比較典型的。


藍風破曉


說個三國的吧,大家都比較熟悉——夏侯惇,一隻獨眼威風凜凜,一看就不是好惹的

夏侯惇作為曹魏第一大將,幹得最多的活就是運糧草

運糧草是一個肥差,一把手很容易肥私瘦公。曹操把願意這重任交給他,確實夏侯惇本人還是比較清廉的,他完成的還是比較好的。

當然夏侯惇的天賦一定是點錯了,身為一個將領,天賦居然是種田?!!

夏侯惇種田技術高超,還會興修水利!!這確定不是被軍事耽誤的農業專家嗎?

說起他的本職來,打仗確實不咋地········跟他弟弟夏侯淵比起來差遠了。現在講講他悲慘的戰績:

1、呂布襲擊兗州,夏侯惇急急忙忙跟呂布交戰,想證明一下自己。然後被自己人抓去做俘虜了

笑笑不說話

2、夏侯惇跟曹操去打徐州,結果負傷回家了

父精母血......疼疼疼!

3、打張繡,夏侯惇的青州兵兵變,控制不住

夏侯兄,你就做我的經驗包讓我上位吧

4、打劉備,還是打不過

哎,夏侯將軍,你還是回家種田吧,求你別打仗了

5、打漢中,居然被個書生忽悠

夏侯惇,你的政治覺悟呢?是曹指揮槍,不是楊指揮槍!!!

還好,夏侯惇最終一洗前恥,打敗了無人能敗的——齊天大聖孫悟空

天生克猴子,嚇得猴子趕緊蹲了下來


銫媒體


徒有虛名,按照百度的解釋就是空有名望。指有名無實。”實際上就是指,都認為此人有本事,有能力,實際上啥也不是。完全是依靠吹噓,或者是某一方面的出色而 被稱之為“名將”實際而言不過是虛有其表罷了。國民黨方面的張靈甫,劉峙,湯恩伯都是志大才疏,徒有虛名之輩,

現在提及張靈甫必然說是一代名將,儒雅風流,文武雙全,但實際而言,張靈甫就是一個很普通的將領,而且張靈甫性格暴躁,絕非一個合格的高級將領能力欠缺。對比和他同一級別的王耀武,孫立人,差的太遠,即便是對比廖耀湘,胡璉。李天霞也是相差不少。而就個人操守而言,更是一個十足的渣男,(無故槍殺妻子)張靈甫完全部分“網民”給炒出來的。

張靈甫。生於1903年。比孫立人小三歲,比廖耀湘大三歲,

三人的職務基本也相同,但就指揮水平而言,差的太遠。是黃埔四期生。是和林彪同期畢業。陸軍中將,整編七十四師長,1947年在孟良崮戰役中敗於粟裕之手。戰死時年僅44歲。可以說,張靈甫敗於粟裕之手,就是技不如人,不存在任何取巧的事情。在黃埔畢業之後,張靈甫很有運氣,在北伐中屢立戰功。但張靈甫只是執行者,絕非指揮者。他的戰功只是作戰勇敢,絕非指揮出色。年僅30歲的時候張靈甫就任陸軍第一師擔擔任團長。張靈甫幾乎參加了所有的國民黨與日軍的大會戰,但實事求是地說,水平真不咋滴,對比同窗廖耀湘等人差的太多,唯一值得稱道就是第四次長沙會戰中以58師師長的身份在衡陽與日軍116師團血戰。得以打通衡陽的大門,但也是以慘勝告終。國民黨五大主力王牌,其中最大的主力部隊就是整編74師,而張靈甫就是首任74師師長,機械化美式裝備,就實際能力而言,張靈甫真的不適合擔任師長,而廖耀湘,孫立人,李天霞,胡璉都比張靈甫強。而這個任命也讓很多國民黨將領不滿。

湯恩伯。生於1900年。國民黨二級陸軍上將,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十八期步兵科。在抗日期間參加了臺兒莊戰役,也參加武漢會戰、隨棗會戰,在戰績上應該還是不錯的。日本軍方對湯恩伯評價頗高。是日本是比較忌憚的國民黨高級將領之一,但就實際戰績而言,不是國民黨裡最出色的。但湯恩伯無論掌兵和治軍實在是太惡劣。因為就是湯恩伯部隊的軍紀極其太差,在河南的時候,造成河南平民倒戈幫助日本人佔領河南。有人認為河南人以“水旱蝗湯,形容湯恩伯。

而湯恩伯之所以受到蔣介石的重用,關鍵是湯恩伯完全符合蔣介石的用人的3個標準。即浙江人人,黃埔系或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蔣介石也是冒充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三就是對自己忠心。湯恩伯這三點都具備。抗日戰爭結束以後,奉蔣介石之命進攻山東,但由於指揮失誤,導致整編74師全軍覆沒,(湯恩伯和張靈甫配合真好)引發蔣介石極度震怒。被撤銷一切職務。

都說人才好用,但關鍵時刻還是奴才還用。正式湯恩伯對於蔣介石的忠心。湯恩伯在48年再次起復。就是為了監視在南京的李宗仁,便於將在中央銀行的黃金,美元運往臺灣,應該說,此時的蔣介石已經準備放棄大陸了,他需要就是湯恩伯來爭取時間而已。還有一點就是湯恩伯在國民黨所有高級將領里名聲最差的一個,都不願意與其交往。都認為其是賣師求榮之輩。所以湯恩伯除了依附蔣介石之外,根本沒有其他出路。但蔣介石只是重用湯恩伯但卻不信任湯恩伯。

劉峙。字經扶。生於公元1892年,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國民黨二級陸軍上將。劉峙一生可謂北伐“福將”,中原大戰裡的“戰將”,抗日戰爭裡的“敗將”。解放戰爭裡的“豬將”。雖然一生敗仗無數。但蔣介石對劉峙始終重用和賞識。實在是費解。因為,劉峙既非黃埔系,也非浙江人,唯一和蔣介石有點關係的就是曾經在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如果仔細想想的話,劉峙被蔣介石看重的就兩點。一個就是可以給自己背黑鍋。第二就是沒有自己的嫡系部隊,聽話而已

劉峙最高職務是第一戰區第二集團軍司令,第五戰區司令。1948年被任為徐州剿共總司令,在淮海戰役中被解放軍全線擊敗。在淮海戰役中。國民黨言道:“徐州乃南京之門戶,應該派只虎來,派不了一隻虎,也得派條狗,如今到好,派了頭豬來,徐州是守不住了”。而劉峙那番辯駁實在是可笑,可以說,淮海戰役之敗劉峙的責任應該佔一半,但這一半又基本上是給就蔣介石被黑鍋。淮海戰役結束的時候,劉峙帶著家小跑到印尼當上了小學老師,堂堂國軍上將居然當上了孩子王。蔣介石之為何讓劉峙擔任淮海戰役總指揮,實在是蔣介石不會用人。只看忠心與否,不看能力。1954年到臺灣,至1971年病逝。

一生波瀾不驚。仕途很順,有驚無險。但劉峙在國民黨軍中口碑很差,劉峙雖然在各個戰場敗多勝少,被人屢屢斥責,但官卻是越做越大。真是彈棉花一樣,越彈越高。

這三個人裡,最無能的就是劉峙,然後是湯恩伯,最後的張靈甫。但職務最高的劉峙,最低的。虛有其表,徒有虛名是這三個人的最好評價。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還是聊聊張少帥吧!

張少帥號稱民國四大公子,尤好大煙和女人,後來大徹大悟,決心戒菸,據說是為了戒菸癮差點要了命,可見此人還是有點骨氣。但是女人說什麼也不能少,晚年的張學良曾經說,我一生無憾,只好女人。


但是這麼一個有骨氣的人卻沒有血性,家可以不要,老爹的仇也可以不報。日本人來了,東三省拱手相讓。張少帥的理由是,日本人不會佔領東北,我們不能激怒他們,惡狗還怕三不理,只要我們不理它們,也許它們自己溜達一圈就走了。

事實上,日本人非但沒有走,還把東北當成了自己的家,甚至還扶持了一個不倫不類的康德皇帝。要不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勝利,也不知道日本人會賴到什麼時候。

其實張少帥是怕日本人的,為什麼這麼說呢?早先年張少帥也有過年少輕狂的衝動,曾經挑戰過俄國長毛子,結果被暴揍一頓。張少帥很是不解,日本人都能收拾了的俄國人為什麼我不行,於是張少帥釋然了,原來日本確實比想像中的要厲害。所以,張少帥學會了識時務,當1萬多日本人開赴東北的時侯,張少帥帶著20萬弟兄撒腿就跑。

據日本人統計,張學良給日本人留下了300架飛機、26輛戰車、火炮300多門、輕重機槍5864挺、步槍15萬支、手槍6萬支。在那個武力可以說明一切的年代,張少帥的武力也許就是一個擺設,而且是給日本人準備好的擺放。

當時,張少帥的無恥和軟弱引來東北人民罵聲一片,為了開脫自己,把屎盆子扣在了老蔣頭上,老蔣沒頭髮正好缺一帽子。據說,張少帥還一直保留著老蔣給他發來的不準抵抗的電報,還壓在於鳳至的床底下。事後經證實根本沒有的事兒。

國難當頭,就算不報家仇,但做為一個軍人怎麼能置國家利益於不顧,實在令人費解。據說光是張家的金條就留給日本人80000多條。所以,無論張少帥如何的巧舌如簧,天下的老百並不買賬。1933年,張學良終於無臉見江東父老,宣佈下野。


1936年底12月12日,張學良終於做了件一白遮百醜的事,事後就連老張也跟著沾光了不少。記得有一段時間,父子倆的光榮事蹟鋪天蓋地,張作霖被光鮮了好一陣子,就連做過的許多不堪入目的事情,都是理直氣壯、正義凜然。由此可見李大釗死的真不瞑目。

張學良晚年對於祖國的熱情很是不感冒,寧願客死不遠萬里的異國他鄉,也不願意回到生他養他的一片故土。也許是他在贖罪,回來就是一種褻瀆。

感謝朋友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的看法!


國史春秋


徒有虛名的將領,在我看來非民國“五星上將”蔣公公常凱申莫屬!常公公早年出道於上海灘青幫大亨黃金榮門下,後入日本振武學堂學習,後在日軍中任弼馬溫之職,起名石田介雄!

後回國後結好孫中山,從而出任黃埔軍校校長,北伐時第一軍總司令,雖為軍人但其一生敗績無數,被白崇禧稱為“只夠當個步兵排長”,李宗仁也由衷地稱讚他“論治國治軍能力極低,唯玩弄權術天下第一”,在當時大多數人不認為常公公是個將領,覺得他更像個政客!

縱觀常凱申一生征戰,真可謂對手的吉祥物,本來手下打得不算壞,但他一插手馬上輸得慘不堪言,可謂亂軍引勝!

總之,作為一名所謂的“五星上將”,常公公可謂徒有虛名,若非共黨陳賡拚死相救,他早就在東征和北伐中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