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這部電視劇為什麼這麼火?

愛問答人


劇本好,演員敬業,捨本投入。

1999年1月3日中央電視臺黃金時段推出的44集《雍正王朝》僅從收視率來看,幾乎都在10%以上。並且還在此基礎上不斷攀升,一直到第37集的16.71%。僅從此點來看,就超過了1998年的《水滸傳》和《有這樣一群兵》以外的所有在中央一套黃金時間播出的電視劇。其次,從觀眾性別來看,是男性高於女性,且偏向年紀越大的人群。此外,受眾基本隨著文化程度升高而升高。

《雍正王朝》一改以往野史所談論的“六筆矯詔篡位”和“呂四娘報仇殺帝”等無稽之談,而以史實為基礎,全方面地展現出封建王朝所特有的激烈的內部政治鬥爭以及治理國家的全過程。讓觀眾重新審視這位以往各種作品中所談論的刻薄君主。不同於以往你情我愛的清宮戲,《雍正王朝》力求全方位展現一箇中國王朝的歷史軌跡,上至官場百態、科舉應試、宮廷秘聞,下至民生苦樂、市井風情、勾欄瓦肆,儘量展現出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交替時的大環境。在一次清史座談會上,曾有一位研究者評論雍正是中國三千年有史可考以來最勤政的帝王,超過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而且他極其痛恨腐敗,並敢動真格的殺人,也抄了不少高官豪門的家。正是因為他為改革而施行的攤丁入畝、火耗歸公、改土歸流、士紳一體當差納糧等一系列措施觸動了豪門士紳,這些在古代掌握輿論的讀書人才揮動筆桿子口誅筆伐。

在前期,《雍正王朝》的劇本被各路名家耗時兩年多改寫、重寫,才打磨出最後的藍本。這也是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雍正王朝》:凝練的語言、生動精闢的對話,豐滿的人物形象,緊湊的節奏感。而且,許多演員正是讀了《雍正王朝》的劇本後才被打動,甚至有人提出不計報酬也要演這部戲。

當然,《雍正王朝》的演員的敬業精神也堪稱業界楷模(這裡給個贊)。沒有對口型的1、2、3流水線,有的只是苦功夫。當劇組請求擅長演中西帝王的話劇演員焦晃老師來做康熙的扮演者時,焦晃老師一聽,回了一句話“對不起,本人不演電視劇,尤其不演剃光頭說現代化的清宮戲”。劇組二話不說,把劇本寄給焦晃老師。隨後,焦晃老師不出十天就到了劇組。為了演好康熙,焦晃老師準備了一套長達萬字的文案,並常在腦子中梳理中國古代皇帝與西方名君的不同之處。

雍正是個搶手的角色,但是劇組卻挑中了剛從長征戲中下來的唐國強。唐國強看罷劇本說了一句話,“在我二十多年的演藝生涯中,最難的角色終於來了!”隨後,為了揣摩雍正這一角色,唐國強反覆閱讀由二月河寫的《雍正王朝》原著。同時,他又閉門謝客兩個月,大量蒐集閱讀了相關清史著作以及名家論文。隨後他說出了自己兩個月讀書的心得,他說雍正是“在人格上孤獨,在精神上古都,在感情上孤獨,在行為上孤獨,在追求上孤獨的極端孤獨者。他從康熙手中接過了國庫空虛、民不聊生的大清江山,他被迫跟著說‘大清盛世’,他不得不打掉牙齒吞肚裡替皇阿瑪收拾這個‘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爛攤子。他咬著牙推行新政,乾的盡是劫富濟貧,損害本階級集團利益的事。平常我們概念中天子皇帝廣有四海、富有天下、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而雍正只佔一個字,就是‘苦’。”

此外,為了演好雍正冷酷的一面,唐國強儘量日常說話使用清代白話,並整天在劇組板著臉,同時又削減自己的飯量以達到體型削瘦的目的。有一次,採訪的記者正好碰到頂著大光頭的唐國強在北京大觀園外的寒風裡背臺詞。正是因為唐國強下的一番苦功夫,每次到了康熙與雍正的對手戲時,面對長達五六百字,甚至上千字的論述時,唐國強完全不用別人提醒就可以做到了然於胸。

當然,演員敬業也離不開好設備。劇組拍攝的設備是兩臺日本最新研製的數碼顯示攝像機。這種攝像機在當時的中國不過十幾臺。此外,劇組還花費近百萬人民幣足用臺灣阿榮公司的整套燈光設備,這種燈光設備用起來特別柔和、清晰,並且全套設備連續工作幾十個小時都不會出問題。此外,在大雨傾盆的氣候之下,技術高超的燈光師還能用他們製造出夕陽斜映在門檻上,或明月高掛在樹上的美景。


大福讀史


《雍正王朝》是1999年春節前後開始播出的,距今已經整整19年了。

先說一下自己對這部劇的熱愛程度,也許能觸動很多人當時的感受。

起初,我對《雍正王朝》是抗拒的,儘管央視開播前也做了很多廣告進行宣傳,但絲毫沒提起我的興趣,潛意識裡我認為,雍正這樣一個弒父篡位、心狠手辣的封建帝王有什麼可演的,而且一提起這個名字,我的腦海中就會很自然地出現“血滴子”三個字,所以,一直演到第八集時,我都一眼沒看過。

但從第九集開始,事情有了轉折,記得當時有朋友打電話跟我閒聊,極力向我安利這部電視劇,說拍的如何如何好云云,於是,當晚,我坐在電視機前,開始了我的雍正之旅。

誰知,這一看下去,竟是喜歡的不能自拔。

記得當時有幾個朋友經常晚上來我家打麻將,可自從看上這部電視劇後,每到晚上8點左右,我雷打不動,告訴那幾個哥們必須停下來看電視,起初他們還不解,但我不玩了它們又湊不成局,只好也一起陪我看,誰知看著看著,他們也被成功圈粉,於是,接下來的日子裡,只要來我這裡玩,一到電視劇播出時間,大家就很自然地停下來,全湊到了電視機前。

光看劇還不過癮,我又專門去了書店,把二月河的原著《雍正皇帝》買了下來,1999年的那個春節,就是這套書伴我開心愉快地度過的。

此後,一直到現在,不論在哪裡,只要一聽到《雍正王朝》電視劇開頭那段旋律響起,我都會忍不住駐足觀看,在電腦上更是把這部劇翻來覆去重溫了不知多少回。愛屋及烏,此後二月河的《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全都買了下來,以致於第一套《雍正皇帝》翻爛後,馬上又買了一套全新的。

那麼,《雍正王朝》的成功之處到底在哪裡呢?

我認為主要是由於以下四點:

一是刷新了很多人的歷史觀。《雍正王朝》裡的故事情節雖然並完全符合史實,但按照“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原則,基本上真正還原了雍正皇帝時期的那段歷史,不戲說、不胡說、不亂說,這三不符合人們探究歷史真相的基本要求,讓人們對過去很多電影、書本中描繪的雍正形象有了一個全新認知,而且,電視劇製作的嚴謹態度,也讓人們相信這就是歷史真相,開始重新檢討自己對歷史的掌握程度。

二是情節緊湊,跌宕起伏,絕不拖泥帶水。我們可以簡單回顧一下里面的諸多劇情,江南賑災任伯安桀驁不馴、過江下鎮床下暗藏殺手、追討虧空皇太子邀買人心、承德避暑撞見太子偷情、胤禛設計火燒百官行述、刑場康熙救下張五哥、十阿哥大鬧皇帝生日宴、八王機關算盡佈置周密只等康熙嚥氣、十三阿哥夜闖豐臺大營、九王奪嫡、八王議政……等等等等,這些橋段及時現在再回過頭去看,讓然感覺驚心動魄,心裡跟著著急。

三是演員演繹到位,人物刻畫精準,形象生動。一部劇,一個角色,讓很多觀眾記住了裡面的演員,比如焦晃老爺子演繹的康熙,被很多人譽為“千古一帝”,至今無人超越,而在此前,其實在觀眾眼裡,焦晃並沒有多大名氣。再比如名不見經傳的王輝,演繹了一個有血有肉的拼命十三王,不但豪俠仗義,而且赤膽忠心,讓人至今難以忘懷。杜志國飾演的年羹堯、杜雨露飾演的張廷玉、王繪春飾演的八王爺……一個個都成為經典,更不用說皇帝專業戶唐國強飾演的雍正了。

四是充滿政治鬥爭智慧,令人受益匪淺。《雍正王朝》整部劇的前半部分主要是圍繞皇位之爭,後半部則主要是圍繞皇權之爭,還摻雜著諸多人性、社交、治國理政等方面的內容,可以說各個方面都是套路滿滿,每一步都是精心設計,甚至連一句多餘的話都沒有。看完這部劇,可以領略到很多人生、社會、職場等方面的經驗智慧,尤其張廷玉一直遵守的“萬言萬當,不如一默”的信條,讓其成為康雍乾三朝政壇不倒翁,對今天的我們來說,非常具有借鑑和學習意義。

還有重要一點,這是一部純爺們劇,分分鐘刺激著觀眾的荷爾蒙,所以,能成為經典,火到現在,不是沒有道理的。


紅楓文史娛


  1. 關於這部劇為何從播出到現在還那麼的火,我認為主要有這麼幾點因素:


  2. 首先該劇演員包括一些配角全部是實力派,演技這點不用多說,最主要的是對每個角色的拿捏非常的到位,這點我覺得只要看過“雍正王朝”的都不會有任何的質疑。

  3. 其次,九子奪嫡這個故事本身對於國內觀眾們來說都是比較有興趣的話題,再加上對四阿哥這個在歷史上極具爭議性的人物的關注程度,這部劇不火都難。尤其是劇中有很多的細節確實非常的吸引人。

  4. 該劇的所有歌曲都與該片故事內容環環相扣,讓人聽了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非常的值得一聽。

  5. 該劇講述了一個道理,那就是教會了怎樣識人用人,對於一部電視劇來說不僅好看,而且從中還能學到不少東西,這就厲害了,綜上所述,該劇確實是一部精品,值得我們大家學習。


娛樂最精華


導演和編劇真實再現了歷史,演員把歷史一幕幕通過精湛的演技來呈現給觀眾。現在在回頭看看,雖然當時的製作團隊根本與現在比不了,但是全靠演員撐起了整部戲,每一個演員都是不可多得,無論是斯情高娃,還是陳道明等主演,對影視作品的奉獻都是巨大的。不僅演出了人們心目中的雍正,愛與恨表達的淋漓精緻,還是一個時代的代表作品,值得人們尊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