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能守住台儿庄,为什么没去守南京?

玄武湖畔的遗憾


任何战争的胜败,并不完全决定于将士的勇猛和战术的选择,还有时势的原因。李宗仁能守住台儿庄,因为从时和势来说,台儿庄可守;没去守南京,因为南京不可守。

台儿庄战役实际又叫鲁南战役,是李宗仁将军和白崇禧等人指挥、国民党军队与日本侵略军在滕县、临沂、台儿庄等几个地方开展的一系列战斗,战斗从1938年3月中旬开始到4月中旬基本结束,历时一个月,国民党集结20余万军队,日本大约5万军队,中方伤亡将士5万左右,日军伤亡2万左右。

虽然国军是日军5倍,伤亡人数上比日军还多,但这个胜利却是异常的艰难和宝贵,要知道,日军的武器装备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且是训练有数的精细化部队,无论从武器装备和军队的精良,国军都要差几个等次,就像今天的叙利亚国军和美国特种兵作战,能以数倍军队打败美军,就是极其困难和难得的。

所以,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打击了日本侵略军的嚣张气焰,坚定了中国军民的抗战信心,这是继长城战役、平型关大捷等战役后,中国人民取得的最重大的一次胜利,也是李宗仁将军成为抗战名将的标志性战役,至今为人们所赞颂。

然而,台儿庄战役虽然胜利了,陈了李宗仁等人和国军的英勇及高超的战术之外,还有时势和地利的因素,打台儿庄战役,战斗因素大于政治因素,不要顾虑那么多,加上李宗仁、白崇禧们是经历过无数战斗的悍将,手下数十万军队,有人海优势,拼死一搏,总会有几成胜算。

但南京保卫战的情况略有不同,政治因素大于战斗因素。南京保卫战之前,蒋介石曾召李宗仁、白崇禧、唐生智、何应钦等人,就南京要不要守的问题进行商议,李宗仁和白崇禧认为南京的地理在军事上没有优势,只有劣势,北有长江,三面受敌而易成绝地,无处撤退,李宗仁建议,不如放弃南京,将军队布置于长江两岸防守,阻止日军北上或西进。

然而,南京是国都,放弃南京有亡国的嫌疑,蒋介石认为不能轻易放弃。尤其是唐生智说:“南京是国父陵寝所在,大敌当前,在南京如不牺牲一两名大将,就对不起总理在天之灵,也对不起最高统帅!”所以,他主张死守南京。

蒋介石大喜过望,立即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城防司令,但由于唐生智指挥失当,守城十一万将士自行溃散,甚至发生了国军自相残杀的事件,最终南京失守。入城后,日军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被杀民众达30余万人,酿成了震惊中外的大惨案。


帝国的脸谱


李宗仁能守台儿庄那是有特殊背景的。

第一李宗仁守台儿庄时,当时中国上下可以说是同仇敌汰,主要是受了南京大屠杀的刺激。

第二,李宗仁做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蒋介石当时给了李宗仁绝对的权利,那时李宗仁和蒋介石在大敌当前放弃了以前的恩怨,而且韩复渠不战弃山东被被杀了头起了个警示作用。

第三,李宗仁第五战区当时的部队基本都生力军,其中有桂系的精锐部队,同时李宗仁对别的战区都不要的川军很好,台儿庄大战能最终获胜,川军起了很大作用。

而南京会战不同,当时不可能派李宗仁去守南京,守南京部队基本都是淞沪会战败退下来的,能打的精锐部队不多,而且当时都需要休整,可当时哪有时间休整啊,而南京是国民政府首都,又不能不打,用唐生智的话说,在南京不牺牲一两员大将怎么对得起国父,可谁都知道守不住。李宗仁当然也能看出来,同时蒋介石也不能派李宗仁去守。


天宇的文史情怀


1938年3月16日至4月15日,在李宗仁指挥下,中国军队在山东枣庄台儿庄为中心的鲁南区域与日寇展开决战。此一役历时1个月,中国军队约29万人参战,日军参战人数约5万人。中方伤亡约5万余人,毙伤日军约2万余人。此战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坚定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信心,鼓舞了中华民族的士气,是中国开展全面抗战以来,继长城保卫战、平型关大捷等战役后取得的又一次重大胜利,也是抗日战争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史称台儿庄大捷。


在这次战役中,除了中国军队表现出的同仇敌忾、勇猛顽强的精神之外,李宗仁的指挥有方也是其中原因之一。既然李宗仁那么能打会打为什么当初没有派他指挥南京保卫战呢?个人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身负职责所不在。在卢沟桥事变以后,国民党因应战局发展,于1937年8月20日,由国民党军事委员会颁布了战区及战斗序列计划,对中国境内抗战区域进行了划分,共成立五个战区。其中,南京位于第三战区京沪杭地区,司令长官为冯玉祥(后改由蒋介石兼)。而李宗仁负责第五战区的鲁南及苏北地区,开始司令长官由蒋介石兼(后改为李宗仁)。每个战区司令长官各司其职,南京的守卫属于蒋介石负责。李宗仁所负职责就是整个第五战区的守土抗战之责,南京的守卫并不在其职责范围之内。你觉得蒋介石应该用李宗仁吗?

二是战役决策所不同。据后来的解密,在南京保卫战之前,蒋介石亲自主持连续召开了三次高级幕僚会议,讨论南京守卫问题。在会议上,众将领意见不一。虽然没有明确记载李宗仁的态度,但包括俞济时、何应钦、以及桂系将领白崇禧在内的绝大多数将领认为南京不可守,主张放弃。

只有上将唐生智力主坚守,并豪言:“军人以身许国,当此危难之际,誓与南京共存亡”。于是他当即被蒋介石任命为南京保卫战的总指挥。我想以李宗仁的眼光必然跟白崇禧意见一致——不同意坚守。既然这样,你觉得蒋介石会用李宗仁吗?


三是信任程度所不及。
作为桂系的“总舵主”,1929年,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军阀曾跟蒋介石的国民党中央军之间打的不可开交,这就是著名的蒋桂战争。在南京保卫战前的1936年6月,李宗仁还联合陈济棠发动反蒋事变。1936年7月他的桂系军队刚刚被蒋介石改编为第五路军,李宗仁被任命为总指挥。1937年10月,他才被任命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1937年8月-1938年)。1937年12月1日南京保卫战打响,南京作为当时的中华民国首都,如此重要的战役,蒋介石怎么可能用一个多次跟自己作对,刚刚才收编的地方桂系军阀首领来指挥呢?蒋介石对非嫡系的地方军阀势力一贯都是不信任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不信任的情况下,你觉得蒋介石敢用李宗仁吗?

其实,按照当时南京保卫战前的敌我双方态势分析,绝大多数将领的意见是正确的,南京是守不住的。当时敌我双方兵力对比是20万对15万(非满编),敌强我弱,日方还占据空中和水路的优势,且南京历史上就是个易攻难守之地。所以,应该有序的组织南京民众撤离,并相应做好防守和撤退部署,在进行有效抵抗之后,随即有计划有步骤的撤离方为上策。即使当时派了李宗仁来防守南京,恐怕也避免不了这样的结局,取胜是不可能的!要知道,次年3月爆发的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中,敌我双方军力对比是29万比5万,即便这样不也才勉强取得了我方5万伤亡对敌方2万伤亡的“惨胜”吗?


无坡居士


守南京,只是为了脸面,无论谁来都守不住。

淞沪会战,蒋介石江浙附近的中央军嫡系精锐部队已经消耗殆尽。

淞沪会战中,蒋介石为了打破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振奋民心,拿出了能用的所有家当。当时,蒋介石向全国下令调兵,中央教导总队及八十七师、八十八师等148个师和62个旅80余万人收到调令。但是,因为中国落后的运输能力,实际到达前线战场是40多万人。但是,这已经是集中了周边所有中央军精锐部队。另外,中国空军出动了8个大队200架飞机,海军出动了40余艘舰艇。

日方集中了8个师团外加2个支队,共计20万兵力。同时,还有陆航和海航的390多架飞机,海军的30余艘舰艇,其中航母4艘。

淞沪一战,以我军失败告终。我军伤亡惨重:军队伤亡30余万人,校尉级以上军官阵亡上千人,少将以上高级军官阵亡14人(不包括死后追加晋升为少将者)。其中,国军中将军长1人(国军第67军军长吴克仁),阵亡师长、副师长4人,阵亡团长28人,阵亡营长44人。

此时,蒋介石政府是没有兵力去守南京的。

淞沪会战,中日双方实际兵力对比是40万人对20万人。中日双方2:1的兵力部署,坚持了三个月。到了南京保卫战时,虽然宣传我军18万人,其实,这是满编的人数,因为这些部队大都是从淞沪战场撤下来的,人员编制肯定不全。按照唐生智估算,也就8万人,其中还有3万新兵。第41师及第48师是生力军,其他部队都是被日军打残的部队,士气低迷。

而日军趁着淞沪得胜之势,集中了10万人直接攻城,5万人迂回包抄。在兵力,武器和士气上,日军都占有优势。所以,南京肯定是守不住的。

蒋介石的意思是,“短期固守”!唐生智为了自己“复出”,是唯一一个支持蒋介石作战计划的人。

南京守不住,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南京是首都,要是不守一下太丢人了。所以,肯定要守一下。但是,对于怎么“守一下”是有分歧的。蒋介石是想留点人“能守一天是一天”,消耗日军,振奋士气。这就是要有人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短期固守”,誓死抵抗了。

没有胜利,只有牺牲。李宗仁和白崇禧等人都是不会去守的,蒋介石也不敢强令某人去守南京。再加上,李宗仁还是第五战区司令,筹备防守徐州,肯定是没有时间指挥南京这场注定要失败的保卫战。

而唐生智此时站出来,支持蒋介石守南京,主要是为了“兵权”,重新复出。唐生智和冯玉祥一样,都是蒋介石政府的挂名的将军,手下没兵,一直在坐“冷板凳”。就算是后来让唐生智守南京了,下面部队的高级将领他也是指挥不动的。不管怎样,对于唐生智来说,成为南京留守司令,依然是一次复出机会。

当时,在场的李宗仁讽刺性地翘起大拇指,对唐生智说:"孟潇(唐生智字孟潇),你真了不起啊!"

唐生智明知道守不住,军队肯定要撤退,却先下令将各部所有船只尽数收缴烧毁,以作背水一战。而且,他还贻误撤退时机(12月11日蒋介石对他三次下达撤退命令,他都没有通知部队撤退)导致部队错过最佳时间。12日下午5时,唐生智才开始下令慌乱撤退。

下令“死守”的唐生智跑的很快,登上“提前”留好的一艘汽艇渡江北逃。而部队因无船渡江,原撤退计划未能实现,各军只得冬泳渡江,溺死者不计其数!数万守军被日军残杀!

国军是在台儿庄取得大捷,但是整个徐州会战还是失败了,台儿庄最后也失守了。

台儿庄大捷只是徐州会战的一部分,国军在台儿庄地区取得歼敌万人的战绩,确实值得庆贺。但是,对于整个徐州会战来说,国军是惨败的。

国军集中60万兵力,对战日军24万人。最终,以损失约十万人的代价,消灭了日军2万6千人。迟滞了日军的进攻,为武汉会战争取了时间。但是,4月6日取得台儿庄大捷以后,5月16日我军开始撤离徐州地区。其实,还是失败了。

最后,其实,我认为。蒋介石“以空间换取时间”的对日抗战的主要策略,还是正确的。苏联也是这套路数,才拖垮了德军。正面战场上的大决战,反而对日军有利。日军是最怕持久消耗战的。日军人数有限,早晚会在过长的战线上消耗殆尽。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先不要提台儿庄,我们先来看看南京。

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人狂妄地叫嚣三个月内灭亡中国。淞沪会战时中国军队共投入了80万人,以伤亡20万人的代价粉碎了日本人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计划。

按照蒋百里先生制定的战略,从上海到南京,一马平川,无险可守。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在这些区域修建了不少堡垒,准备进行节节抵抗。

淞沪会战结束后,中国军队在撤退中处于无序状态。除了自己人把自己人踩死打死外,根本就没有人进入这些堡垒,拖住日本人进攻南京的步伐。

很快日本人就打到了南京城下。日本军队装备精良,南京城无险可守,被攻破,只是时间的问题。

但因为南京是国民政府的首都,如果不坚守一段时间,会严重打击国民的士气,也会让国际社会对中国政府有看法。

南京保卫战只是象征性的抵抗,给国际社会和中国国民一个交代。象李宗仁这样的名将,是不可能来趟这趟浑水的。

台儿庄战役是徐州会战的一部分,也是最精彩的一个片段和华章。

李宗仁是第五战区长官,也是台儿庄战役的总指挥官。

鉴于第五军队装备低劣、来源不一的特点,李宗仁尽量给各路杂牌军以最好的补给和枪支弹药,赢得了这些军队的支持。

处在当时的情况下,想战胜日本人,真能以多胜少。用当时的说法就是扎口袋阵,用优势兵力把日本人包围起来打。

然而就算是这样,想打胜日本人也不容易。口袋搞不好就容易被锥子扎破,如果负责保卫的军队,哪条防线被日本人突破了,那么整个计划就宣告失败。

在台儿庄战役中,不管是中央军还是杂牌军,都展现出了顽强的战斗精神,死战不退,把日本人挤压在台儿庄狭小的区域,给予了沉重打击。

在南京保卫战之前,在最高军事会议上,最终确定要打南京保卫战。但派谁去指挥就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

蒋介石当然希望有黄埔军校生自己的嫡系去指挥,但这些人太年轻,没有指挥20万军队的能力。

其他众多保定军校毕业的早期将领,有能力指挥大军团作战。但是他们都知道南京保卫战必败,不愿意把自己的一世英名毁在南京。

最终,蒋百里的得意弟子,和尚将军唐生智湖挺身而出,表示愿意与南京城共存亡,就这样确定唐生智为南京保卫战总指挥。

但在南京保卫战最后的关头,原计划同样是交叉防守,相互掩护撤退。各路杂牌军又一次出现了大溃退,许多士兵扔下枪支换上老百姓的服装逃跑被处死。

只有广东的军队在他们师长的指挥下,向敌后撤退,才得以自保。当时日本人都在全力向西进攻,自己的后方反而兵力薄弱。

这次广东军队先向上海方向进发,然后再转向南,几经辗转,安全退回。

其他那些放下枪支的军队要么被日本人枪杀,要么被淹死在长江中。

这件事证明了一句话:只有不怕死的人才配活着。


新知传习阁


台儿庄大捷是李宗仁一生的主要功绩,他曾经在回忆录中总结说,当时以区区十余万疲惫之师,在津浦路上两面受敌,去迎击日军精锐部队,许多人对此都不很乐观。但最后我军先后狙敌于临沂、滕县,最后决胜台儿庄,取得了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李宗仁与白崇禧在台儿庄

总的来说,之所以取得台儿庄大捷,与李宗仁的调度、协调和指挥息息相关。作为一名威望和才华兼具的高级指挥官,当时国民政府为什么委派李宗仁去指挥防守首都南京呢?

关于此事,李宗仁在回忆录中透露,上海会战失败后,蒋介石约请李宗仁、白崇禧、唐生智、何应钦、徐永昌和德国军事顾问开会,商量南京防守问题。会上众说纷纭,李宗仁和白崇禧反对固守南京,因为南京在军事上属于绝地,敌人可以三面合围,北面又有长江阻拦,无路可退。李宗仁提出,不如宣布南京为不设防城市,以免敌人借口烧杀平民。国民政府可以趁机将大军撤往长江两岸,以阻止日军沿津浦路北上和沿长江西进。德国军事顾问也赞同李、白的意见。

但蒋介石认为南京是国民政府和孙中山陵寝所在,不能轻易弃守,何应钦和徐永昌赞同蒋的看法。就在这时,唐生智突然起立,慷慨激昂地说:“南京是国父陵寝所在,大敌当前,在南京如不牺牲一两名大将,就对不起总理在天之灵,也对不起最高统帅。我主张死守南京,血战到底!”

南京守将唐生智

蒋介石闻言大喜,于是便让唐生智主持南京防务,唐一口应承,承诺与南京共存亡。固守南京的方案就这样确定下来。

李宗仁当时就考虑唐生智可能是静极思动,想趁机掌握一部分兵权,其与城共存亡的话不过是一张空头支票。果然不出李宗仁所料,日军围攻南京后,唐生智弃军而逃,十余万大军不到三四天功夫便全军溃败。

南京保卫战

近来阅读民国史料,在《陈克文日记》中发现了一则新资料。陈克文是国民政府行政院参事,处理政府实务,交际颇广,他的日记可信度极高。陈克文在1938年1月3日的日记中这样写道:

君强(罗君强,国民政府军委会秘书)到四明银行谈唐生智最近曾汇四十万元到香港,巨款何来,恐是奉命卫戍首都后所领军费。首都守卫不足十日,居然捞了四十万元,岂不又是一件亡国迹象。

看来,李宗仁看错唐生智了,他自告奋勇守南京,目的不仅仅是捞权,更重要的是捞钱。


民国年间那些事


在整个抗日战争中,有两起战役经常被拿来一起讲,这两起战役就是台儿庄战役和南京保卫战。为何将这两件战役放在一起讲,最大的原因就是南京发生了大屠杀。要知道一开始南京守将唐生智可是扬言誓死保卫南京,还说出来了城在人在的豪言,然而就是因为唐生智这前后做法的不一致,导致了最后南京平民没有及时的疏散,被日寇屠杀。

1937年10月,当时的李宗仁就已经在淞沪战场上痛击日军了,可以说李宗仁当时军事才能远远高于唐生智等辈,所以好多人便说为何不让李宗仁去守南京城。就算最后守不住,至少也可以拖延日军,为平民撤退取得宝贵的时间。其实有这种想法的人,无疑都是有爱国心的人,但是当时的情况之下,李宗仁想要去守南京,简直是不可能事件。

李宗仁自从率领桂系抗战以来,就一直坚持在徐州地区抗战,在1938年3月16日至4月15日期间,李宗仁指挥了著名的台儿庄战役。这场战役的影响有多大自然不用多说,这是中国军队第一次在正面战场取得的较大胜利,极大的鼓舞了抗日的士气。而李宗仁也因为一张与台儿庄的合照,登上了美国的时代周刊,可以说李宗仁是为数不多的将帅之才。

但是为什么当时不能去守南京城,其实原因蒋介石和唐生智都心知肚明,因为李宗仁是桂系,不是蒋介石的地盘的人。所以就算是李宗仁想守,蒋介石也不会让李宗仁去守。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内部依旧是有很强的派系之分,这种派系之分极大的影响了国民党军的战斗力,每次会战之中,必然会出现派系之间的嫌隙。唐生智站出来说要守南京城,其实也是顺应蒋介石的意思,因为当时没人愿意站出来。

而令人不解的是当时国民党高层其实已经决定放弃南京城了,当时的战略就是放弃南京城,国民党军队只稍作抵抗,为民众和部队撤退争取时间。不过令人不解的就是唐生智硬是要悲壮一回,或者说蒋介石要了面子一回。李宗仁得知南京发生屠杀之后,也是呆坐了良久,最后李宗仁在台儿庄痛击日军。或许对于李宗仁来说,他也知道南京守不住,但是他绝对会死守到最后一刻。


小司马迁论史


近几年,随着电影《南京!南京》的拍摄和热播,南京保卫战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中,警钟长鸣,铭记历史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同。


我们在为南京大屠杀扼腕叹息之余,也许有人会疑惑,李宗仁作为中国抗战时期的传奇人物,既然有能力赢得台儿庄大捷,振奋了中华民族抗日信心,为什么没去守南京呢?


李宗仁,字德林,广西桂林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等上将,北伐前致力于两广统一,成为了国民党“桂系”军阀的灵魂人物。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被认命为第五战区总司令,驻于徐州,负责山东和苏北的军务。


有书君认为,李宗仁选择在台儿庄围歼日军,而未去守南京,是从两地战略位置不同进行的战术考量。蒋介石决定坚守南京更多的是政治方面的考量。



有书君就来简单聊聊这两场战争及其结局吧。


一,南京和台儿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两地战略防御的难易。


南京自古以来就是难以防御之城。它处于长江下游的一个大弯环中,北边和西边皆是长江,东边是紫金山,南边是开阔地带。只要敌人占据了三面的要地,对南京形成三面合围,南京背靠长江就会退无可退,背水一战,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大忌。


李宗仁就是据此不赞成守南京,他认为南京就是一座绝城,敌人三面合围,南京没有退路,部队坐困孤城,没有回旋余地,很难长久守卫。他赞成放弃南京,诱敌至我们广阔的原野中,然后实行坚壁清野,在敌后区域搞游击战。


台儿庄地理位置适合搞伏击战,中国军队在此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台儿庄虽然不大,也是山东的一个大镇,镇上有大量商铺,还有75座碉堡。台儿庄地处山区,当地都是以石筑城,就连商铺都是用大石建造,是天然的碉堡。


1000多个商铺就又是1000多个碉堡,因而台儿庄易守难攻,部队可以据此和敌人打消磨战。战略眼光独到的李宗仁选择台儿庄一战是正确的抉择。



二,蒋介石决定守南京的政治考量。


南京作为当时中国的首都,它的政治意义不言而喻。如果不战而退,它的政治影响很大,对国人也无法交代,蒋介石也是因此对南京守与不守犹豫不决。


绝大多数将领都不同意守南京,只有唐生智同意坚守南京,他认为南京作为国家的首都,又有国父的灵柩埋葬在此,岂能退而不守。他也曾豪言誓与南京共存亡。


蒋介石也寄希望于国际上对日本的干涉,他决定南京还是要守一守,等待国际干预。如果守不住,随时撤退。随即他就任命唐生智为南京保卫战的总指挥。



三,南京保卫战和台儿庄战役的结局。


1937年12月1日,日本开始合围南京。南京保卫战的主力,大多是淞沪会战撤回的部队,有些还是壮丁,作战能力大打折扣。虽然国民党早在南京外围的要塞做了防固部署,由于谍报工作失误,日本人提前知道了南京的兵力部署,他们很快就攻取了句容、镇江、芜湖等南京外围重地,将南京合而围之。


蒋介石未等来国际援助,又怕军队被日本人围歼,他命令唐生智相机撤退。12月12日,唐生智宣布撤退,由于没有足够的船只渡江,中国军队自乱阵脚,伤亡惨重。12月13日,日本人进入南京开始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短短十几天时间,南京保卫战以失败而告终。


台儿庄战役前夕,李宗仁、白崇禧等将领就进行了周密的计划。台儿庄的守军是孙连仲部,该部善于防守。由于台儿庄易守难攻,派孙连仲部在此拖住日本师团,再派汤恩伯部迂回到敌后,断敌后路,围而歼之。


1938年3月14日至4月15日,中国军队以台儿庄为中心,在鲁南地区和日本展开决战。此役历时一个月,歼敌两万余人,沉重打击了日本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国人的气势。台儿庄大捷是抗日战争时期比较大的一次胜利。



有书君认为,蒋介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在南京保卫战中没有周密的计划,致使南京军民伤亡惨重,他对南京大屠杀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李宗仁是有名的福将,他在关键时刻的抉择,大多顺应了天时地利的趋势。


勿忘国耻,警钟长鸣,无论胜利或是失败,那些为中国奋勇抗敌的英雄们,都会被国人铭记于心的。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台儿庄战役可以说是中国抗战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它是中国抗日战争第一个战役胜利。台儿庄战役历时一个月,中国军队参战人数29万,日军人数在5万人左右,最终由中国军队取得了胜利,虽然是惨胜,但是却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打破了日本人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的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的决心。


台儿庄的胜利,很大程度上是李宗仁卓越指挥的功劳。大家不要看到中国军队有29万,日本人才5万,就认为胜利是很容易的事,要知道那时候日军的军事素质远远超过我军的士兵,并且武器也比我军强出一大截,例如日本人进攻山西的时候,同样也是5万人,却把拥有40万人的阎锡山打得落花流水,没过多久就丢了山西。

李宗仁没有去守卫当时中国首都南京,有好几个原因。第一,南京城易攻难守,当时上海已经丢了,日军正在大量集结准备进攻南京,再加上中国军队已经丧失了制空权,此时南京守军只有十五万。而日本人为了拿下南京逼迫蒋介石投降,足足调集了二十万日军,就是要势在必得的拿下南京,从而达到早日拿下中国的目的。所以就当时情况来说,南京是绝对守不住的,所以绝大多数将领都主张放弃南京,只有唐生智义正言辞保卫南京,事实也证明了南京确实守不住,没有几天就被日本人破了城。所以就算李宗仁来了又如何?依旧没法守住南京城。



第二,李宗仁并不是蒋介石的嫡系,而且还在多次公开场合反对蒋介石,甚至多次发动反蒋战争,后来因为抗日才不得不走到了一起,其实二人是表面是兄弟私下里却是仇敌,所以作为最高统帅的蒋介石不用李宗仁也正常,蒋介石一向任人唯亲,除了黄埔系和他的浙江老乡,他就没有几个信得过的人。


第三,就是战区划分问题,中国进入抗战以来被划分为5个战区,南京城属于第三战区的管辖范围,是在冯玉祥的管辖范围之内,而李宗仁是第五战区的司令长官,守卫的区域并不包括南京城。更何况蒋介石根本就不信任李宗仁,如果李宗仁调集军队去守卫南京,没准老蒋会认为李宗仁要发动兵变呢。


一个看历史的小矮人


这个问题我感觉有点“关公战秦琼”。李宗仁、白崇禧是广西地方实力派,全面抗战开始后兑现自己的诺言,桂军开赴抗日前线,李宗仁担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负责山东、江苏北部地区的防御作战,白崇禧入主中枢,担任副参谋总长。


至于为什么没去守南京?淞沪会战之后,决定守南京是比较仓促的,唐生智作为军委会执行部负责人,战前对于南京城防工事相对较为熟悉,再加上他自告奋勇,最终成为南京卫戍司令。如果蒋介石命令李宗仁守南京,李宗仁未必情愿,蒋李不是一般的上下级关系,不是蒋说啥,李就会无条件服从。我们要知道,蒋介石当时询问谁愿意保卫首都,除了唐生智,无人应答。

至于李宗仁能守住台儿庄,严格来讲是不成立的。台儿庄战役发生在1938年3月、4月,孙连仲第2集团军守在台儿庄周围,死顶硬扛日军进攻,台儿庄阵地几进几出,确实表现不错。汤恩伯第20军团在外围打运动战,跑了不少路,最后瞄准时机插到日军侧后,迫使日军放弃进攻台儿庄,退守峄县。但是没过多久,日军调整了一下,卷土重来,别说国军没能守住台儿庄,就连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驻地徐州也很快失守,而且是没有经过激烈战斗那种失守。

所以呢,我们可以分享李宗仁取得台儿庄战役局部胜利的喜悦,但若假设李宗仁可以去守南京,或许还能赢得一场更大的局部胜利,那就过于天真了。好比你知道关羽大意失荆州,然后抱怨刘备,怎么不派赵云留守荆州呢!又好比九一八事变,张学良不抵抗,一·二八事变,第十九路军奋起抵抗,那蒋介石为什么不早点派十九路军去驻守东北呢?这类假设过于脱离历史客观基础,没有讨论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