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火烧庆功楼烧死无数功臣,真相到底是什么?

用户64528827574


上次看了一个纪录片,还专门说了这个历史事件,其实都是满清诬陷了朱元璋,朱元璋并没有烧死功臣!明朝的那些功臣不是病死,就是因为犯法或者被株连处死。朱元璋火烧庆功楼,只出现存在演义小说里面,正史里面并没有记载,所以不要误传。

其实,朱元璋称帝以后,杀了不少功臣是真,但不是用火烧的方式。他是借助“明初四大案”来排除异己,巩固自己统治的。朱元璋因为“胡惟庸案”,差不多杀了十多个有名的开国功勋,很多文官被他铲除,丞相制度也被他取消了。“胡惟庸案”历时5年,受牵连官员达3万余人,被杀者超6万人。因为“蓝玉案”朱元璋又杀了一批武官,人数达1.5万人,光文官和武官因为这两个案件,就死了大约7.5万人。加上“空印案”和“郭桓案”杀的贪官污吏和被误杀的,估计有10万余人。这是一个多么恐怖的数字,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几乎比刘邦还狠。当然,朱元璋具体有没有杀那么多,是不是满清诬陷,我们不得而知。不过,现在我们也只能从《明史》找到答案,朱元璋因为杀了太多功臣,导致朱棣叛乱,建文帝已经无大将可以用,可见朱元璋真的是下了狠手的。

不过,关于“火烧庆功楼”这件事应该不存在的。根据《明史》记载来看,主要的开国功臣,比如刘伯温和徐达都是病死的,常遇春北伐途中去世,儿子常茂病逝。曹国公李文忠和卫国公邓愈都是病逝,宋国公冯胜被赐死。明朝开国元勋六个公爵当中,只有一个被赐死,韩国公李善长因“胡惟庸案”受牵连被杀。因为“胡惟庸案”被杀的还有陆仲亨、唐胜宗、费聚、赵庸、金朝兴等,所以没有一个被烧死的。


谋士说


大明洪武七年,即公元1375年八月二十六日,朱元璋在皇城东南角的燕庆楼二楼大宴群臣,这其中主要是跟随朱元璋一起南征北战一起建立大明江山的功臣良将。朱元璋兴致颇高,从中午一直到晚上掌灯时分,朱元璋因臣下奏颂心情甚为高兴多饮了几杯,以致有些微醺,随在内侍搀扶下回宫。史书载"上颊绯红,甚悦" 朱元璋离开后约半个时辰陡然间毫无征兆西北风突起,飞沙走石,甚是怪异。随即一道闪电自上而下,电光火石之间一楼已是浓烟滚滚,众人大骇,皆乱作一团。大火熊熊三丈余高,京城西南方圆二里亮如白昼,至午夜子时渐熄,逃出者十之二三。至此历史上便又留下一令后世唏嘘的千古迷案!


将进酒歌


真相就是此事件属于谣传,不可信。

标题朱元璋火烧庆功楼对象是忠臣,那么我们先来看下,朱元璋开国的主要功臣都有谁?他们的结局是怎么样的?

李善长:因胡惟庸案被赐死;刘伯温:因病去世;徐达:得了背疽病致死;

常遇春:因病死于北伐途中;李文忠:建国后病死;邓愈:建国前病死;朱文正:病死于监狱;朱亮祖:建国后犯法而死;胡大海:建国前死于降将的暗算;周德兴:因儿子乱法连坐而死;廖永忠:因逾制被杀;傅友德:因请赏田被赐死;冯国用:死于军中;冯胜:因蓝玉案赐死。

就上面数据,我们知道没有一个功臣是因为庆功楼被烧而死的,所以此事件为谣传。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个谣传勒?由两个方面组成。

第一、朱元璋夺得天下之后,惶惶而不可终日,整天担心受怕别人来暗杀,而有实力暗杀朱元璋的非这些功臣莫属。开国之初,朱元璋设立锦衣卫等监察特务机构。监视百官,由于明朝刚建立,这些在战场杀敌建立深厚友谊的功臣们,会不定时的聚在一起,喝酒,聊天。而当时朱元璋对功臣的赏罚还没下来,所以酒后难免会有发牢骚的。聚会上的话都被朱元璋听在耳朵里,并越想越觉得他们是在谋反刺杀,于是朱元璋利用胡惟庸谋不轨的罪名以及凉国公蓝玉谋反事件,一度扩大到清洗功臣数万人的地步。使得朱元璋心狠手辣的性格深入人心。

第二、朱元璋确实在南京城建立了一座楼,每逢作战,将士们都在这里讨论作战方案,楼里藏有火药。由于意外此楼被烧引起火药爆炸,火光冲天。这或许就是火烧庆功楼的原型事件。


笑尝历史百态


这是评书里的故事。

各种评书里演绎朱元璋的故事,话说朱元璋建立大明朝之后,他担心啊,担心这些大臣哪天不服气造了自己的反。

怎么办?

杯酒释兵权这样的事他不会,放了兵权他也不放心。

他就造了一座庆功楼,这工程啊没有通过消防验收就启用了——不对,他压根就没打算通过消防验收。

反正就是摆下一桌酒宴。

刘伯温那天把朱元璋的衣服角压在自己座位下(这个基本扯淡,你怎么能离领导这么近,不要说古代,现在的座位也是按顺序来的,领导的地方宽敞得很)

朱元璋起来悄悄离去的时候,刘伯温就知道了,跟着偷偷走了(皇帝在酒席上万众瞩目,怎么可能偷偷离去啊)。

反正一会大火烧起来,刘伯温活了,所有大臣都烧死了。

就是这么一个故事。

这故事一看就是说书人编造出来的,一切都是想当然的逻辑,简直是在侮辱明朝英烈们的智商,也是侮辱朱元璋的智商。

这些大明英烈如果这么被轻易除掉,朱元璋完全不用担心他们抢班夺权,不过是一群废物,老子得天下全是自己的努力。

虽然是编造出来的故事,但并不是空穴来风。

说明朱元璋在老百姓心目中就是这种卸磨杀驴的性格,主要源于朱元璋的对自己的功臣太刻薄寡恩了。

大明立国之后,他虽然不至于搞这么惨烈的诛杀,但也用各种名目杀掉了许多人。

例如朱亮祖:被用鞭子活活抽死。李善长:因为牵涉到胡惟庸案子被杀。朱文正:软禁而死。周德兴:儿子犯罪他也被杀。傅友德被赐死。

就连徐达这些正常病死的人,民间也传说是死于朱元璋的阴谋。

所以如果说火烧庆功楼背后的真相是什么,那就是反映了老百姓心中有杆秤,反映了老百姓对朱元璋的的总体印象。


锦翼


据老人讲,朱元璋火烧庆功楼后,他的儿子问父皇,是不是太惨忍了,那可都是为你打天下的人呀。朱元璋对儿子说,你懂什么?随后叫手下人用铁丝网缠上乱麻绳滚成一个大球,让儿子分择开,他儿子说,这怎么能择开,朱元璋说看我的,随后抽出佩剑一顿乱砍,说道,这不就择开了吗,这个道理你懂了吧。我当政他们不会乱,我死后你当政他们就要捣乱了,到那时你就择不开了,儿子这才恍然大悟。历史上这样的先例各朝代都是如此,近期演的康熙电视剧鳌拜不就是如此吗。


清清朗朗2


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在他长达31年的统治期间,很多一起打江山的功臣,确实死了不少,朱元璋也因杀功臣被后世诟病。

火烧庆功楼就是其中一个说法,说是朱元璋将大部分功臣集中到庆功楼里烧死,悦史君给大家说说其中的虚假与真相。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大明,踌躇满志的他开始论功行赏,李善长、徐达、汤和等人封国公,蓝玉等人封侯,刘伯温、耿炳文等人封伯,一片欢腾。

朱元璋还赐给他们大量的土地,跟蓝玉、李善长等人结成儿女亲家,不少功臣还给了免死铁券,这待遇也是特别有心了。

然而,随着残元势力不断退缩,大明局势日益稳固,有些功臣开始出现横行不法、恣意妄为,甚至还有僭越皇权等严重出格的做法。

朱元璋本来就是穷苦人家出身的孩子,他最看不得贪官污吏,决定对这些人开刀。

按照“火烧庆功楼”中的说法,朱元璋特意造了一座庆功楼,建成之后将所有的功臣都请过来聚餐,趁着众人酒足饭饱之际,偷偷脱身离开,所有功臣全部被烧死。

其中,刘伯温因提前看破辞官回乡,徐达在刘伯温劝告后紧跟朱元璋,两人才捡回一条命。

我们来看看正史记载,悦史君发现,刘伯温是在明朝洪武八年(1375年)病死,徐达则是在洪武十八年(1385年)去世。

两人确实不是烧死的,那么,其他功臣肯定是死在刘伯温之前,也就是明朝洪武八年(1375年)前了。

悦史君现在就打脸,随便找三个之前提到过的功臣,李善长是在明朝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因牵涉胡惟庸案被杀,汤和直到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去世,耿炳文则更是到了永乐元年(1403年)才遭弹劾自杀。

看看吧,这些人都死在了徐达之后,有的甚至活到了朱元璋驾崩之后,说明“火烧庆功楼”就是彻彻底底的谣言。

而且悦史君查阅史料发现,朱元璋的功臣们没有一个是死于火的,更没有类似庆功楼的记载。

当然,“火烧庆功楼”也不是空穴来风,悦史君看到,最早的出处是清朝时期的几种关于明朝的评书,目的主要就是丑化朱元璋,背后的企图不言自明啊!


写有趣的历史,讲真实的传奇……

我是悦史君,2018我们一起努力!


历史这样说


首先说,这件事只是个谣言,民间故事。

据说朱元璋在平了天下当了皇帝之后,害怕自己将来死了,儿子朱标不能辖制这些功臣,于是就造了一座庆功楼,在里面埋了火药和松针等易燃物,以庆功为名,将功臣们都烧死了。这就是民间传说的朱元璋“火烧庆功楼”。

经过现代史学家们的考证,火烧庆功楼是满清统治者为抹黑明朝政府而制造的谣言,但从谣言在民间传闻的普遍度来看,民众大多还是相信这个故事的真实性的。相传当年朱元璋在庆功楼造好那天,举行了群臣的庆功宴。他设下计谋,在楼的四周埋好炸药和干柴,然后准备在群臣喝醉的时候引爆,他以为自己做得神不知鬼不觉,其实早已被刘伯温看穿了。

在酒席上,刘伯温坐在朱元璋旁边,悄悄地把朱元璋的龙袍一角压在自己的座椅上,等众人喝得酩酊大醉的时候,朱元璋起身离开,刘伯温顿时觉察到了,他也跟着朱元璋出了门。果然下楼没几步远,庆功楼就在一声巨响中爆炸了。

古代的开国皇帝们,在平定天下之后,为稳定政权,往往都会杀掉跟随自己一生的功臣.以免自己死后,他们权高震主,威胁子孙的统治。

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故事是符合朱元璋本人的人物性格的,二来这个故事流传之广泛,已经成为朱元璋的一个民间符号了。


历史有妖气


朱元璋火烧庆功楼的故事只是一则虚无缥缈的民间传说,因此事并未见诸任何历史文献记载, 只能当故事看,当不得真。

朱元璋驱逐蒙元、扫平群雄、登基称帝、建立大明后,某年春天,他带领大明的文武开国功臣到南京城外的长江边上游春。只见滚滚长江浩荡东流,又见岸边有“万里长江第一矶(渡口,码头)”的燕子矶犹如铜浇铁铸一般昂立,景色壮美,不禁诗性大发 。朱元璋出身微贱,读书不多 ,肚里仅有的一点墨水还是在戎马倥偬之余刻苦自学得来的,他脱口吟了一句:“燕子矶兮一秤砣”。然后搜肠刮肚再也想不出第二句来,顿时卡壳了。

他有些尴尬,偷偷用眼角扫视众人,只见大家都在窃笑,并交头接耳。那班文臣武将都在窃窃私语:“这哪里是诗,最多是顺口溜,连打油诗都算不上”。朱皇帝面红耳赤,正进退两难时,以神机莫测著称的刘伯温站了出来,他朗声说:“把固若金汤的燕子矶比作秤砣,其实这喻义挺恰当,起了个这么好的头,我试试把它续下去” 。刘伯温稍稍沉吟片刻,将后三句信手拈来:“燕子矶兮一秤砣,长虹作杆又如何。天边弯月是挂钩,称我江山有几多”。

刘伯温话音刚落,群臣一片喝彩,连连叫“好”。朱元璋脸上有些挂不住了,他认为这班文武大臣打心眼里蔑视自己,自己的威权还不牢固,恼羞成怒之下,他陡起杀机,决心把这些不重视自己的开基功臣统统杀掉。

他暗想:“一个个的杀,要罗织罪名,费时费力,太麻烦,不如来个一窝端”。

数日后,朱元璋下诏修建一座庆功楼,宣称此楼是君臣欢聚宴饮、饮酒作乐的高级会所。里面还要张挂大明开国功臣们的画像,类似于唐朝的凌烟阁。当庆功楼完工后。朱元璋盛邀所有的文武功臣到楼上去欢聚、庆贺。在此前,刘伯温夜观天象,发现天现异象,明白外宽内忌、心肠阴毒的朱元璋要火烧庆功楼,欲把大明所有的开国文武功臣全部付之一炬。庆功楼设宴的头天,刘伯温一反常态,他单人独骑,策马在大街上狂奔,一贯谦逊低调的他从未如此举止失态过,大家不禁瞠目结舌,好不奇怪,只见刘伯温突失重心,从马背上摔了下来。

他被人抬回府里,朱元璋命御医前去查看,御医回复道,刘伯温被摔伤,至少要卧床休养3日。朱元璋想,那就过几天再杀他,让他多活几天。

当夜,刘伯温带伤忍痛逃出了南京城。正如他预测的一样,第二天,庆功楼上人声鼎沸,鼓乐喧天,好不热闹,大明开国功臣济济一堂,把酒言欢,酒酣耳热之际,朱元璋借故离去,他命人紧锁大门,在楼下纵起火来。庆功楼是一座木质结构的楼宇,火借风势,烧的很快,不多时便坍塌灰灭了。那帮为朱元璋打江山而抛头洒血、为建立大明而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们都被烧的乌焦巴弓,和庆功楼一起灰飞烟灭了。

当朱元璋听说刘伯温已于昨夜潜逃出城,去向不明时,有些心神不安,好几天寝食难安。刘伯温神机妙算、深不可测,假如他把这些绝技用来对付自己,那可是厄运从此降临啊。他派出许多亲信大臣、卫士四处寻访查找,可天下之大,找一个人犹如大海捞针,哪里找得到......?

以上是民间传闻,在历史上并不曾真实发生过。但朱元璋确实是历史上著名的“酷帝”,他统一天下后不久,就开始举起屠刀为子孙“削棘” ,对昔日与其“共患难”的伙伴们进行大清洗。他是历史上杀功臣最多、手段最酷列的开基帝王,但不是在庆功楼里将功臣们一锅端,而是用了十余年的时间“温水煮青蛙”。洪武十三年(1380年),宰相胡惟庸被以里通外国、阴欲“谋反罪”逮捕下狱处死。最后严加追辑,顺藤摸瓜,被牵扯进来的共犯越来越多, 共有3万余人被诛杀,明朝文官集团惨遭毁灭性打击。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 ,屡建奇功的大将军蓝玉同样被罗织谋反罪名惨遭处决,其后又大加株连,共有15000多人被杀害,明朝军事集团基本被摧毁殆尽。他还通过郭桓案、空印案大肆屠戮,前后共有十余万人被诛杀,《明史》哀叹曰:“文武尽矣”,大明庙堂为之一空。

朱元璋如此处心积虑的的大杀功臣,目的是建立绝对的皇权。洪武十三年(1380年),他废除丞相制,使制约皇权的相权成为一个历史名词,同时设立级别不高但权力很大的六部给事中制以制衡六部尚书;在地方上则废除中书省,把财权、监督权等权力彻底分开。他如此煞费苦心,是希望把明朝打造成了一个绝对的皇权专制帝国,以使朱家江山基业长青,子孙可安享万代之福。然而令他做梦也想不到的是,他死后不久,其四子朱棣就起兵篡了侄儿(皇太孙)朱允炆的皇位,真是防的了外人防不住家人啊。

【网络配图】

【写作不易 严禁剽窃】


铁马冰河wu


朱元璋不但火烧了庆功楼,而且还烧了紫禁城,这些谣传,真是没边了,首先要说明的一点,朱元璋断不可能烧掉紫禁城的,紫禁城1421年开建,朱元璋1398年就死了,这样说纯粹就是扯犊子。(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同样扯鬼的就是朱元璋火烧庆功楼的说法,这话最先从哪儿传出来的,清代时的评书里面,而且由于这一段牵扯到帝王术,牵扯到朱元璋鲜明的嗜杀个性,在清代时还被说书人弄的很传神很“真实”!

到了近代,似乎就真的像那么回事了,说白了这不过是说书人拿捏住了朱元璋杀功臣这一事件而编排引申出来的故事,朱元璋杀功臣不假,但是弄个庆功楼,来个一窝端,这未免也太明目张胆了。

况且,不管朱元璋多么想弄死和自己一同打江山的一票老弟兄,那也得见机行事,做到理所当然的不留痕迹,虽然贵位天子,仍然要讲究个以理服人,而不是肆意妄为的滥杀。


既然说到真相,其实很简单――半真半假,在朱元璋有预谋有计划分批次诛杀大臣的基础上,添油加醋杜撰出来供大家消遣的段子,能不能当真?当然不能,听听乐呵乐呵一笑了之即可!

再一个说,这事怎么越听越像是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改编?同样的都是把大臣聚拢到一块,唯一的不同是赵匡胤对一起打江山的老哥们说:“兄弟们,天下太平了,你们回家享清福去吧,要不然,我这心里七上八下的!”

而朱元璋则是:“兄弟们,天下太平了,不把你肯杀完,我这心里七上八下的!”同样的故事脚本,只是换了朝代换了人物换了结果,其实并不高明,用一句玩笑话来说:“别以为你穿上马甲我就不认识你了!”


历史三日谈


朱元璋(1328—1398),幼名重八、字国瑞,参加农民起义军后改名元璋,出身贫寒,家徒四壁,每天都在为吃饱肚子而发愁。小时候给地主家放牛,后来由于生计所逼,先后沦为和尚、乞丐。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1368年朱元璋称帝。

朱元璋出身草根,深谙百姓疾苦,自小骨子里就痛恨贪官、蔑视权贵,对贪官手段惩治手段非常强悍严厉,最有名的就是对待贪官的“人皮食草”, 他在位的31年,是中国封建王朝最清廉最高效时期。

朱元璋在位期间,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兴修水利,还徒富民,抑豪强,解放奴婢等等,堪称是一个勤政爱民的皇帝, 大明朝被誉为“治隆唐宋”。

太子朱标早死,朱允炆性格懦弱,老年的朱元璋怕自己百年之后这些元老功臣造反,所以要斩尽杀绝。

朱元璋心生一计,1375年8月26日,朱元璋在皇城东南角的燕庆楼二楼大宴跟随自己一起南征北战的功臣良将。朱元璋兴致颇高,与群臣从中午一直喝到到晚上掌灯时分, 朱元璋离开后约半个时辰陡然间毫无征兆西北风突起,随即一道闪电自上而下,电光火石之间一楼已是浓烟滚滚,众人乱作一团。大火熊熊三丈余高,至午夜子时渐熄,逃出者几乎为0。

这个说法破绽百出:

一、古代的楼太小,无法同时容纳下数千人,所以更无法容下功臣们同时举杯暢饮问题。

二、明朝主要功臣死因都是由明确记载,没有一人是被烧死的。

李善长:因胡惟庸案被赐死;

常遇春:因病死于北伐途中;

刘伯温:胡惟庸探病,后因病去世;

徐达:得了背疽病致死;

朱文正:病死于监狱;

李文忠:建国后病死;

邓愈:建国前病死;

朱文正:病死于监狱;

朱亮祖:建国后犯法而死;

胡大海:建国前死于降将的暗算;

周德兴:因儿子乱法连坐而死;

廖永忠:因逾制被杀;

傅友德:因请赏田被赐死;

冯国用:死于军中;

冯胜:因蓝玉案赐死。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个谣传?

一、这是清朝少数野蛮族裔统治汉人的文化手段,是诋毁、妖魔化朱元璋的产物。对此事件正史中并未记载,而多见于《大明英烈》、《明英烈传》等市井评书类书籍记载,不可当真。

二、多数开国皇帝在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之后,对与自己出身入死的功臣变得非常敏感,唯恐江山被这些人夺去。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就是最好的佐证。朱元璋为此成立锦衣卫,负责监视朝廷上的大臣们私下里的一举一动,据说连这些大臣晚上和哪个小妾睡得都知道,日久天长,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全杀光省心。因朱元璋的心狠手辣深入人心了,也就有了这个版本。

三、朱元璋确实在南京城建立了一座楼,每逢作战,将士们都在这里讨论作战方案,楼里藏有火药。由于意外,此楼也曾被烧而不慎引起了火药爆炸,火光冲天。加之朱元璋晚年也确实屠杀了功臣,后人便如法炮制了这个“火烧庆功楼”谣传事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