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漢武帝對匈奴的反擊總共就殺了15萬人,但之後匈奴就一蹶不振了,為什麼?

岩石龍


在漢武帝時代對匈戰爭中,匈奴的損失遠遠大於15萬,除了被殺的之外,還要把被俘、投降的人數也算進去。

就說幾個大戰役吧:漠北之戰,匈奴損失了9萬人;兩次河西之戰,損失了約4萬人;渾邪王與休屠王率部眾投降,共計5萬人(其中復叛被殺8000餘人);漠南之戰,損失1.5萬人;衛青指揮的其他幾次戰役,大約殲敵2萬。光這些加起來,匈奴就損失就超過20萬了。

以上幾大戰役,還只是漢匈戰爭的第一期戰鬥。到了漢武帝后期,漢匈重新開戰,漢軍多次北伐匈奴,雖然戰績不如衛霍時代,也給予匈奴人頗多殺傷。譬如李陵以五千敵八萬,殲敵一萬多人。所以,在整個漢武帝時代,我估計匈奴的損失在30萬左右。

題主說匈奴一蹶不振,這個是不對的。在漢武帝時代,匈奴儘管在衛青、霍去病的持續打擊下,遭到前所未有的重創,一度遠遁漠北。經過十六年的休養,漸漸恢復元氣。公元前103年(太初二年),漢匈戰爭烽火重燃。在第二期作戰中,漢軍連遭敗績。趙破奴兵團全軍覆沒,李陵兵團全軍覆沒,最後李廣利兵團也全軍覆沒。

匈奴真正的衰敗,是在漢宣帝時。匈奴在短短几年裡,連遭四大災難:1、與烏孫的戰爭中大敗,死四萬人;2、匈奴單于率數萬精兵進攻烏孫,這支精銳部隊90%的士兵被大風雪凍死;3、丁令、烏桓、烏孫等國乘機進攻匈奴,匈奴人疲於應戰,又損失數萬名騎兵。4、兩場空前的大饑荒,匈奴損失四分之三的人口與牲畜。

在連遭厄運後,匈奴政局混亂,一時間出現五個單于,內鬥不休。內戰到最後,剩下郅支與呼韓邪兩兄弟內鬥,呼韓邪單于向大漢帝國臣服,郅支單于被迫遠遁中亞,最後被陳湯萬里遠征,砍下腦袋。從呼韓邪單于始,一直到西漢結束,漢匈邊境烽燧不驚,一派和平景象。


君山話史


匈奴雖然號稱"四十萬控弦",但是其本部精壯男子可能在二十萬至四十萬之間,其餘的都是老弱婦孺。並且跟大一統中央集權的大漢帝國不同的是,匈奴帝國更像是一個聯盟,匈奴本部勢力最為強大,匈奴別部服從於匈奴本部,所以這二十萬到四十萬的本部精壯男子是匈奴的命,其餘的人死再多匈奴也不心疼。

並且匈奴還得防備著別的部落,防止以及衰落而被其他部落取而代之。如果匈奴被殺的這十幾萬人都是它本部的青壯男子,那麼大概相當於大漢被滅掉了一半的軍隊,這個損失已經動搖帝國的根基了。




未來3區科技


匈奴並未在漢武帝時一蹶不振,漢武帝以後一直禍禍中國到了西元90年。匈奴作為一個族群,從中國歷史中消失,是在東漢和帝年間。東漢期間有幾件事值得特別說說:

一是勒石燕然。所幸班固親筆書寫的原文碑刻,剛剛在外蒙一塊石頭山包上找到,2000年過去,依然銘記著我們祖先的輝煌。主將是竇憲,為了脫罪請兵掛帥去打匈奴,勝利是充話費送的。然而這樣性質的一次作戰,竟然是漢人與匈奴之間爆發的最後一次大規模戰爭,實在讓人感覺槽點滿滿又不知道從哪兒吐好: 姐姐,饒了我吧,我去打匈奴一頓,給朝廷立功……日子沒法過了,我稍微來騷擾騷擾你就惹出這麼大陣仗,人都快被漢軍砍光了,惹不起,惹不起,我跑遠點,跑到你找不著的地方吧……哎呦,我怎麼稍微打打你就跑沒影了?誒誒,別跑啊,你跑了我再犯錯了找誰背鍋啊……皇帝外甥: 你還是去死吧。

二是班超投筆從戎。



班超和班固,一文一武,加上衛青霍去病,真是外戚的優秀代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又是一個典故,孤身一人,只帶三十六從人,在異國殺掉匈奴使節,斷了這國左右逢源的後路,讓他只能從漢。之後就這樣經營西域,多給他兵都不要,天天光桿司令帶著一群聯合國小弟們打匈奴,直到建立起西域都護府,揚威萬里之外,派出使臣出使羅馬(被中亞人坑了,沒走到)。

三是拯救大兵耿恭。東漢重置西域都護府後,西元75年春,校尉耿恭帶數百士兵,被兩萬匈奴圍困在疏勒城。雖然派出了範羌赴敦煌求援,可倒黴的是,正好趕上皇帝駕崩,可以做決策的人掛了,要等遠在萬里之外洛陽的新領導宣誓就職……

於是就發生了一個可能大家最熟悉但未必知道是典故的典故: 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耿恭部被圍到斷糧,煮盔甲和弓弦吃。匈奴在下面勸降,耿恭說: 你說什麼,我沒帶眼鏡聽不清,你派人上來說。



匈奴就派出使者,耿恭見到使者就把他砍了,把屍體在城頭上燒烤吃了,烤吃了,吃了。所以,岳飛是用典,耿恭才是壯志飢餐胡虜肉的那位。

時間就這樣從春天拖延到冬天,朝廷裡發生的一切也讓人不由得仰頭自豪我們之所以為漢。新皇帝面前討論要不要救,有人覺得,咱們知道的太晚了,就算去救,等軍隊到,也只能給人收屍了,還未必有,有這個必要嗎?這時有人站出來了,司徒鮑昱慷慨陳詞: 朝廷把他們送到危難之地,發生緊急情況了就拋棄他們。對外漲了敵人志氣,對內寒了將士們的心。咱們現在不救他們,以後匈奴再打過來了,陛下你用誰能帶隊伍打仗?漢章帝一聽: 可不是嘛!結果不重要,態度很重要。救,活要見人,死要見屍。朝廷集結了7000援軍,前往解圍。

76年正月,範羌終於率領著援軍一部2000人趕到了疏勒城,等見到耿恭,守軍一共還剩餘26人,隨後撤退,三月回到玉門關時,26人還剩13人。時人評價: 單兵守孤城,不為大漢恥!被牢記於史冊。



那是一個至今讀起來,也與有榮焉,深深為之自豪的時代,強漢這兩個字不是吹出來的,是兩漢500年打出來的。對抗匈奴的不只是漢武帝,是整個民族前赴後繼對外征戰,窮追猛打300年,直到把侵略者徹底趕出視線範圍,不再敢與漢軍接壤。蒙古和新疆,也一直都是中國固有領土,抵抗侵略拼回來的。



匈奴的下落。我簡單點說吧,一部分進入了中原,被稱為南匈奴,慢慢的融入了中華民族。一部分脫離了與漢朝的接觸,被稱為北匈奴,並不是消失了,而是在現在烏茲別克,哈薩克斯坦一帶休養生息,偶爾回頭騷擾下漢朝,毫無例外被暴揍回來,然後就一直向西遷徙了。有趣的是,漢匈戰爭的結局,竟然導致了從未與中國有過直接官方交往的千年帝國羅馬滅亡。捋一捋啊: 我們趕跑了匈奴人,匈奴人跑到西北亞,東歐,趕跑了本來在那兒的日耳曼人和哥特人,然後日耳曼人和哥特人就跑到了北歐,西歐,對上了羅馬。西羅馬被匈奴人,日耳曼人,哥特人輪番折騰,千年帝國滅亡。


我是查理就姓查


匈奴雖然有數百萬人口,可能夠控弦的也就40萬,這數據都是16至45歲的主力人口,囊括了幾乎全部能夠拉弓的男丁。

想一想,丁壯人口損失40%是什麼概念?

大體就是三分之一的家庭失去主要丁口,父母妻兒誰來養活?

這樣的巨大損失,需要匈奴不發動一次戰爭完整修養十年以上才能彌補回來,可惜漢軍會給你這個機會?以前被武力壓服的其他部落會繼續臣服於匈奴?


四川達州


一蹶不振誇張了,只是整體實力下降得厲害,根本沒有實力跟漢朝打持久戰。後面匈奴人實力恢復了照樣不斷劫掠漢朝邊境,這是匈奴農業落後必須靠劫掠才能生存的屬性決定的,只是再也不敢輕易深入中原內部。再往後,匈奴人發生分化,一部分向西遷移,一部分人被漢朝劃歸本土,匈奴的名聲漸漸也就弱了


古史文化


在古代生產力低下,人口增長率也不高!15萬人都是作戰人員,換句話來說就精壯男子!對於總人口都不算太多的匈奴來說保守也是過半的部族精銳了,何況總人口裡老弱婦孺至少佔據一半以上!所以15萬青壯年的損失對於一個遊牧民族來說是巨大的,需要漫長的時間去恢復……


喂喂影坊


殺了不到5萬,匈奴也沒有一蹶不振.反而奸滅了李夫人弟々率領的西漢軍團


yunhua69


匈奴趕上天災,國力大衰,同時又有漢朝大軍不停進攻,內憂外患之下統治集團分裂,相互殺伐。最終北匈奴歸附漢朝,南匈奴西遷,後來就有了匈牙利。


浪裡小刀


15萬是士兵啊!遊牧民族本來人就不多,而且分散,被重傷了。


秋之葉沙之風


哪裡的資料說是15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