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里最不懂的还是荀彧,全心全力的帮助曹操,但为什么最后却要反对他称王称帝?

玄同阁传统文化


荀彧全心全力帮助曹操,最后却要反对他称王称帝?这里先指出一个毛病,荀彧不是在曹操要称王称帝的时候才反对他,而是在曹操称公的时候就已经反对他了。

至于为什么反对曹操称公,我觉得是荀彧的政治理想和曹操的政治理想有冲突。曹操后期的政治主张变了,荀彧也就跟他闹掰了。



群雄割据之前,曹操的政治主张一直就是匡扶汉室,从来没有变过。

曹操曾经当过洛阳北部尉、京都议郎、济南国相、典军校尉等职。十年时间,他一直都抱着匡扶汉室的信念,为官刚正不阿,大力惩治贪污腐败,打击豪强。因此大起大落好几次,要能力有能力,要经验也有经验。

曾经有一段时间,曹操对东汉朝政的腐败深感无奈,托病隐退,回归乡里隐居生活。那个时候的曹操,非常非常的天真。一身的菱角,像个愤青。

再说荀彧,其实荀彧的早年经历没有曹操那么出彩,根本就看不出来他后来会是一个匡扶汉室,为了维护汉室而自杀的人。因为他比曹操小八岁,很多大事件都没赶上。

荀彧是官二代,他的父亲荀绲曾担任过济南国相(曹操也当过这个职务),同时荀彧还是名门之后,是荀子的后人。也就是说,荀彧的家庭背景很强,他在后来干的很多事都是以家族利益为重

永汉元年(公元189 年)荀彧举孝廉,出仕为官。他的第一个差事是负责任掌管皇帝文房的守宫令。是个不折不扣的小官。同年九月,董卓擅自废立皇帝。在皇帝身边管文房四宝的荀彧预感到这官没搞头了,于是荀彧在认真考虑后,决定弃官。

注意了,荀彧是弃官逃走,而不是辞官。也就是不打招呼,直接就跑了。这个时候的荀彧哪里看得出是一个有担当的人?并且荀彧在跑路之前,先给比他大六岁的侄子荀攸写了信,让他先不要跑,在洛阳观望,与家族形成相互呼应。

从荀彧跑路,又让荀攸留下可以看出,荀彧是个聪明人,时时刻刻都在观察时势,同时也在两面押宝,他才不会轻易的去死呢。毕竟荀家是大家族,家族利益很重要。他从来都不会把筹码全押在一派人的身上。



荀彧逃走之后,关东十三路诸侯反董。他的老家颍川郡当时也是反董基地之一,豫州刺史孔伷(孔子后裔)参加了反董联军。荀彧敏锐的感觉到,颍川必然是一场血战,士族不可能像以前一样安全。于是荀彧赶紧向家族提议,建议大伙早赶紧跑,颍川这个地方是不能待了。

颍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但是大家族大势力,家族的长辈总是觉得自己势力大,谁来了都要联合自己,咱们也是地头蛇,干嘛要跑呢?不如就留下家乡,等着别人来收买自己。荀彧一看说服不了家族长辈,便做了人生第二个大的决定——迁宗族北上投奔韩馥。

不久,董卓的势力杀来。山贼、西凉兵、地方浑水摸鱼的毛梭梭,虏略各地,颍川乡人九成死于这次动荡。荀彧因为跑的快,算是捡回了一条命。

但是这个事也给荀彧造成了影响,他在事后反思,如果当时自己的态度再坚决一些,可能荀家就不会有这么多人惨死了。因此这也影响到了他后来的处事方式。比如后来曹操称魏公的事,荀彧坚决不同意,因为这是原则问题。而原则问题,荀彧从不妥协。

荀彧在跑路期间,曹操也没有闲着。他参加了反董联军,不过要说明的是,曹操当时还只是个通缉犯。他在联军中的头衔,是盟主袁绍临时封的,叫做“行奋武将军”,也就是所谓的代理奋武将军。

当然,曹操接受了这个称号,并决心为平定动乱报效国家而奋不顾身。此时的曹操仍然是一个愤青。

但是这一次,曹操又失望了。首先是盟主袁绍徒有其表。反董联军推他为盟主,结果他不发一兵一卒,整天就是盘算着怎么吞并联军盟友的地盘。反倒是在南阳的袁术积极发兵攻打董卓,并且还赶走了董卓,收复了京城洛阳。曹操见此就急眼了,他找诸侯商议出兵之事,结果谁都不听他的,曹操只好孤军奋战。期间只有张邈派了一支小部队帮他。然而这一仗打得并不顺利,曹操自己也差一点阵亡了,幸亏堂弟曹洪把马让给他骑,才得以脱身。回到酸枣大营后,关东军十几万人,按兵不动,诸侯们“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整天开派对,泡酒吧,玩电子游戏。

曹操悲愤地说:“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然而还是没有人听他的。曹操再一次感到报国无门。

从公元174年担任洛阳北部尉,到190年对反董联军大失所望。曹操在这16年中,明白了一个道理,若想拯救这个国家,首先自己要强大起来,一味的退让,闲归故里,是非常愚蠢的选择。从此之后,曹操的心思越来越狡猾,对权力的欲望也越来越大,这也是他后来揽权,荀彧跟他闹掰的根源。



反董联军垮台之后,诸侯各自回家。袁绍有地盘,直接回了渤海郡。曹操没地盘,只能依附于袁绍。然后袁绍给他表了一个东郡太守,让他在兖州发展,替自己打袁术。

前面说了,荀彧举家搬去河北投韩馥。岂不料当时冀州已经被袁绍所霸占,但袁绍还是热情的接待了荀家。

但袁绍这人有几个缺点,一是爱显摆,二是好面子,这可能跟他是庶出,从小自尊心很强有关。荀彧跟了袁绍一段时间后,发现袁绍这个人完全就是个笑面虎。平时一副礼贤下士,把宾客捧的很高的模样。但只要说到正事,他就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并且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每次都要在别人的意见后面加点自己的二逼建议。

荀彧待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袁绍不可扶,于是荀彧再次卷铺盖走人,打算投奔当时只是区区东郡太守的曹操



不过就如同当年逃离洛阳一样,荀彧在袁绍那里也扎了一根钉子,他让自己的弟弟荀谌正式接受袁绍提供的职位,给荀家也多留条路。而他自己则带着宗族投奔了曹操。

荀彧投曹操,本来是一个意外。但是没想到两人碰头,深谈一夜后,都被对方身上的气质打动了。首先是曹操,满脑子就是匡扶汉室,跟其他那些流氓诸侯完全不一样;在是荀彧,不仅眼光特别独到,三观又正,性格又好,关键是曹操跟他说话很投缘,很多见解,双方都能感同身受。

也就是说,当初曹操和荀彧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两人最早都是小角色,无力改变这个腐朽的汉朝。既然势弱,那么唯一的变法就是先让自己变强。因为只有强者才有能力拯救黎民于水火。从这个角都来看,荀彧全心全力替曹操主持后方工作二十年,也就不难理解了。毕竟曹操给了荀彧极大信任,荀彧用全心全意回报曹操是应该的



至于说荀彧后来因为曹操称魏公一事与曹操闹掰,我觉得这主要是曹操的理想变了。毕竟天下九州,曹操独占其六。任何人处在他的位置上,也不可能再抱有一世甘愿为丞相,替刘家人打天下的幼稚想法。就算曹操愿意,他手下的人也不愿意。并且前面也说了,曹操早年历经坎坷,他对东汉统治结构有很大的意见。在起兵之后,曹操推崇法家思想,他的政治理想是恢复秦皇汉武式的皇权制度。这与当时的固有统治秩序,也就是士族与皇帝共治天下的统治秩序有矛盾

终曹操一生,他都在打压豪强。如果让曹操当皇帝,士族们的权益必然受损。也正是因为曹操的理念变了,所以荀彧对他的态度也变了。

在荀彧的理想中:他认为国号应该是汉,皇帝应该姓刘,士族应该掌权,皇帝就应该与士族共治天下,曹家可以获得世袭的权相地位,永远掌权。后来东晋时期,江南的王谢袁萧四大家族与司马氏共治天下,就是荀彧理想中的统治模式。

基于这种想法,所以荀彧才向曹操建议,我们应该奉天子以令不臣。而奉天子,就必须要集权。因此这也说明荀彧其实并不反对曹操成为权臣,事实上在东汉一朝,相权大于皇权并不是稀奇事。毕竟在东汉自汉和帝之后,皇帝基本都是摆设,真正掌权的是士族、外戚和太监这群人。荀彧作为士族阶级的代表,他当然是希望能够维持这种统治秩序的了。

或许荀彧曾经打算过“扶汉”,但是后来放弃这个想法,改成了“保汉”。而当“保汉”这个理想都无法达成时,荀彧便与曹操彻底闹掰了。而荀彧也没有白死,曹操终生都是汉臣,荀彧又给汉朝续了八年命。当曹操死薨后,曹丕一改曹操法家治国的理念,选择与士族共治天下,开创了九品中正制度。

备注:东汉十二任皇帝,除了前三位,光武帝刘秀、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炟是真正掌握实权的皇帝外,其余九位不是傀儡就是昏君。像荀彧这种出生在汉末时期的人,其实已经习惯了皇帝不过问政事的奇葩统治。



总的来说吧,我觉得荀彧配得上汉朝忠臣这个称号,但是荀彧忠于的汉朝,是建立在东汉那种统治秩序基础之上的汉朝。也就是皇帝不管事,士族治天下

。至于说荀彧是“扶汉”还是“保汉”,那也必须是建立在家族利益不受损害的基础之上。

后来曹操父子野心昭昭,嚣张跋扈,他们的目标不仅仅是颠覆汉室,而且还要揽权,自己当皇帝。这才让荀彧觉得自己理想被曹操父子所强奸。最后以死殉汉,算是为自己的理想殉葬了。

其实在历史上,有一个人跟荀彧很相像。这个人就是当年辅佐齐桓公,创造了春秋首霸的管仲。他看到周室衰微、诸侯内讧、夷狄四起、天下大乱,却没有怀着理想主义情绪,专门跑到成周洛阳去请求辅佐周天子,而是选择辅佐齐桓公成就了一番霸业。而这番霸业的结果就是尊王攘夷,让齐桓公会盟诸侯,尊崇周天子,复兴被戎狄消灭的诸侯国,最大限度的恢复周朝原有的秩序。

乱世平定,秩序恢复,天子还是天子,国号仍然是周,诸侯也得到了应有的地位,这便是管仲的政治成就。

管仲死后八百年,又有一个叫荀彧的人辅佐曹操,帮他建立霸业。尽管曹操的个人势力与日俱增,但是士族与皇帝共治天下的统治也恢复了

。这是汉初的旧制,后来因为宦官与外戚的上台,这一制度被破坏。但在曹操和荀彧的手上又得以恢复。曹操死后,曹丕全面向士族妥协。终曹魏一朝,掌权的始终是士族,太监和外戚,还有宗室诸王始终靠边站。这便是荀彧理想中,该有的统治模式,可惜他看不到了


Mer86


在三国里荀彧是评分很高的谋士,最有影响力的便是力排众议,鼓励曹操跟袁绍打官渡之战,分析了袁绍虽然兵多将广,但谋士内部矛盾重重,颜良文丑有勇无谋,坚定了曹操对抗袁绍的信心,并取得了胜利,也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荀彧虽然能力很强,但在三国时期,他还是不同于其他谋士的,简单的说,别的谋士都在为自己的主公效力,而在荀彧心里,他在为汉朝效力,他的理想是让汉朝延续下去。如果曹操真的自立魏公,建魏国,那么大汉皇帝随时随地便会被曹家取缔,汉朝也将结束,所以荀彧内心是非常矛盾的,他的上级领导的做为跟自己的理想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所以在所有人为曹操晋升魏公而欢呼雀跃时,荀彧选择了沉默,最后用死亡结束的对自己内心折磨的终结。



实际上,像荀彧这样一个天下名士,极重名节。东汉中后期,经学在整个精神层面统治者举国上下的士人,其中大义名分是万万不容有失的。诸葛亮为何能骂死王朗,这也是占了重要因素的。曹操操纵天子,但并未改汉室衣冠,这符合荀彧这样的天下名士的需求,他们理想中的施政政体应该就是“天子垂拱”,然后士子临朝。但曹操欲称“魏公”,这就等于是像天下昭告,下一步,我就要取天子而代之啦。那这样荀彧的名节就不保了,还成为了辅佐曹操的汉是奸臣。



蚂蚁爱电影


荀彧是曹操的头号智囊,曾经忠心地辅佐曹操,曹操曾经也很信任他,但二人最终分道扬镳,矛盾的核心是政治立场的不同。

矛盾开始:“九州制”风波

荀彧与曹操出现分歧,最早是因恢复“九州制”引起的。曹操占领邺县后,有人建议他恢复古代的九州制,原因是在古代九州里冀州的面积最大,如果恢复古代的九州制曹操的势力范围将变得更大,“则天下易服”。

对这个建议曹操有点动心,但这件事提出后立即引来众多反对,身在许县的荀彧听说后给曹操写了信,表达了反对意见。

荀彧认为,现在如果依古制,那么冀州的管辖范围将包括现在的河东郡、冯翊郡、扶风郡、西河以及幽州、并州的全部,这些地方本来人心就不稳,让他们归属冀州,将会使大家更加不自安。如果因此引起叛乱,那么天下大业就不好说了。

荀彧建议曹操先平定黄河以北的地区,修复旧都洛阳,之后南下荆州讨伐刘表、刘璋等不肯朝贡的军阀,使人人自安,等到天下大定之后再来议古制。

荀彧的这番表态说得很有道理,却让曹操吃了一惊。因为曹操动了恢复九州制的念头后,想的不是扩大冀州地盘那么简单,背后还其它考虑,看来荀彧没看到。

九州是一个地理概念,但它也是整个古制中的组成部分,只有把它与整个古制联系起来看才能洞悉曹操的心理。恢复地理或行政区划上的九州制不是曹操想法的全部,甚至不是主要部分,借恢复九州制进而恢复已经废除的其它政治制度才是要害。

当时的政治制度大都因袭于汉初,这套制度由汉高祖刘邦初创,经过汉武帝和汉光武帝等君王的不断改造,与最初的形制已经有了很大不同。比如目前推行的三公制与汉朝初年的丞相制就区别很大,三公分了丞相的权力,有了制衡却丧失了效率,东汉三公又长期被尚书台等内朝官分权,有时形同虚设。

在曹操看来,即使汉高祖刘邦定下的制度有些也值得商榷,比如封爵制度,以前是五等爵制,即公、侯、伯、子、男,刘邦非要来一个白马盟誓,称“非刘氏不得封王”,断了一般人的封王之路,异姓的臣子功劳再高,封到县侯也就到顶了,逼得王莽这样的人只好另找出路。

曹操想恢复九州制,行政区划调整是第一步,后面还会陆续推行以恢复古制为重点的政治制度,目的是进一步加强自身集权,同时在爵位分封等方面有所突破。

第一步还没有迈出去便遭到了荀彧干脆利索的反对,荀彧的表态让曹操不能不认真对待,荀彧不仅是自己事业上的第一功臣,而且在士人中很有号召力,自己手下相当一批官员都来自荀彧的推荐。

或许荀彧没有看出自己的真实动机,就行政区划调整本身发表了一些意见,但也有一种可能,他看到了自己的心思而执意反对,如果是那样就麻烦了。

不管是哪一种情况,恢复“九州制”的提议都不能再进行下去了,曹操下令终止关于恢复“九州制”的讨论,为此专门写信给荀彧说:“不是先生及时提出反对意见,我要失去的可能更多!”话是这么说的,但曹操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矛盾升级:“伏皇后事件”

接着,荀彧与曹操之间发生了更大的冲突,这件事与伏皇后有关。

伏皇后是汉献帝的皇后,官渡之前战汉献帝的董贵人及其父董承因谋反被杀,伏皇后悲愤不已,写了一封言辞激烈的信给自己的父亲伏完,让伏完联络一些人除掉曹操。

伏完决心反抗曹操,他在背后也搞起了联络工作,而所找的人里竟然有荀彧。伏完拿出皇后的信给荀彧看,荀彧看后意识到问题很严重,但他没有作任何表示,以他的政治经验不难判断伏完父女的行动等于自杀,但他也没有向曹操报告。

伏完联络的人里还有自己的妻弟樊普,樊普害怕事后被诛连,就把这封信交给了曹操,曹操心里有了防备,但没有立即挑明。

过了很久之后荀彧也察觉到事情已经泄露了,担心曹操追究。荀彧于是主动跑到邺县,劝曹操废掉伏皇后,另立曹操自己的女儿为皇后。

曹操听完显得有些吃惊:“现在朝廷有伏皇后,我的女儿能配皇上只是因为我那一点微不足道的功劳而已,怎能有更进一步的奢望?”

荀彧解释说:“伏皇后没有儿子,性情凶险恶毒,以前还给她父亲写信,说了些大逆不道的话,所以应该废掉她。”

荀彧想轻描淡写地把那件事掩饰过去,但曹操很认真:“这件事以前怎么没听你说过?”荀彧也假装惊讶地说:“我前面向您报告过呀!”

可曹操仍然很认真,不给荀彧留任何机会:“这难道是小事吗,我怎会忘记?”荀彧装着又想了想说:“确实没有报告过,可能是当初在官渡与袁绍相拒,不想打扰您,所以没有说。”

曹操明白荀彧是在为自己圆场,放在以前他一定装糊涂混过去,俗话说“看透别说透、还能做朋友”,不给对方台阶下通常并不是曹操的风格,但这一回曹操较真到底了,继续追问:“官渡之战以后为什么不报告?”

荀彧终于无言以对,只有不停地检讨自己。史书称,这件事使曹操对荀彧产生了严重不满,只是表面上包容他而已。

矛盾激化:反对“五等爵制”

可惜荀彧仍然不放弃自己的政治观点,汉献帝建安十七年(212年)2月,董昭提议恢复“五等爵制”,此议与前面的恢复“九州制”目的相同,但荀彧继续反对,曹操对荀彧彻底失望。

半年后,曹操亲自指挥大军远征孙权,参战的部队先后在谯县附近集结,曹操专门请汉献帝派时任尚书令的荀彧代表朝廷到谯县来慰问。

天子派大臣到前线劳军是惯例,但由主持朝廷日常工作的荀彧亲自前来是以前没有过的。包括荀彧本人在内,许多人都注意到了这个细节,感觉将有什么事发生。

果然,曹操随后就以汉献帝的名义发布诏令改任荀彧为光禄大夫,不再担任尚书令一职,同时继续留在军中“参丞相军事”,即兼任曹操的军事顾问。

改作闲职,又直接让其成为自己的属下,从这些任命看荀彧在曹操面前彻底“失宠”了,荀彧郁闷至极,病了。

曹操率大军推进到长江边上的濡须口一带,随军行动的荀彧因病留在了寿春,在这里他的健康状况迅速恶化,最终病逝于寿春,时年50岁。

矛盾背后:对汉室的态度

荀彧死后,关于他的死因在当时就有种种猜测。有的史书说荀彧是生病死的,有的说“以忧薨”,即因心情极度郁闷而死,还有的甚至说荀彧是自杀。

有一部史籍写道,曹操这时馈赠给荀彧一些吃的东西,荀彧打开后发现里面是空的,荀彧很奇怪,之后感到这是曹操在暗示自己什么,于是“饮药而卒”。

另一部史籍记载,荀彧临死前把与自己保存的重要文件都烧了,因而他一生提出过的许多奇策密谋都不再为世人所知。

荀彧究竟是怎么死的?这个问题已无法有准确的答案了,不过有个事实很明确,那就是曹操对他越来越反感了,他已经从的“第一智囊”和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变成了曹操心中的“绊脚石”。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荀彧的政治理念与曹操产生了严重分歧,荀彧是汉室礼教熏陶和培养出来的传统士人,他心中的皇权正统观念很强,他帮助曹操,是希望曹操能匡扶汉室而不是取而自代。

荀彧与曹操的矛盾根源在于对汉室的态度,荀彧忠心于汉室,因而反对曹操称王称帝,从劝说曹操“奉天子”到反对“九州制”、“五等爵制”,荀彧的这个政治态度始终如一。

因为如此,就使得荀彧与曹操之间越走越远,即使没有突然离世,荀彧在曹操集团中的作用和使命也已经终结了。


南门太守


荀彧无论是侍奉汉献帝,还是曹操。一直都是以汉臣自居的,他的一生做事,都在彰显生是大汉的人,死是大汉的鬼这一作风。

大家都不明白为何荀彧全心全意的帮助曹操,在曹操要称魏公的时候,他却要站出来公然的反对曹操呢?

说白了直到曹操要称魏公的时候,荀彧才看懂曹操的野心,原来曹操一直都是在打着恢复汉室的名义,为自己统一天下呀。汉献帝就是一个傀儡,自己就是被曹操利用的一个工具。

这时候荀彧才想到,只有自己恢复汉室的心没有变。

但是,曹操却在羽翼丰满的时候,改变了心志。可是,此刻荀彧即使看透了曹操,他也无能为力了。

曹操要想杀他,他也只有把脖子伸过去,让曹操剁上一刀。

下面我们看看荀彧是如何帮助曹操成就霸业,然后又如何被曹操杀害的?

这一切要从汉室衰微,董卓开始乱政开始说起吧。

那时候的董卓在东都洛阳无恶不作,又是废帝,又是抢劫,搞得天下大乱,鸡犬不宁。各路诸侯,都在集结兵力,想去讨伐董卓。

但是,最终前去和董卓交战的只有曹操和孙坚。

曹操被打了一个大败,灰溜溜的跑了回来,这一次曹操是差点丧命呀。

虽然此刻曹操的势力小,但是曹操给了天下人一种,他有一种要恢复汉室的雄心壮志。荀彧看到曹操的举动,觉得曹操和自己的三观一致,也就投靠了曹操。

其实荀彧要是想找一颗大树来依靠,他完全可以去投奔袁绍的。

但是,袁绍这个人,荀彧觉得靠不住,他势力是不小。但是,袁绍一门心思地想自立。根本没有恢复天下的心思。

所以,这就是荀彧舍袁绍,投奔曹操的缘由。

这时候可以说荀彧和曹操的心思是一样的,要恢复汉室,再加上汉献帝在曹操的手上。曹操就是汉献帝手里的一把快刀,荀彧只有通过曹操这把快刀,来为汉献帝恢复祖宗的基业,仅此而已。

当然这只是荀彧单方面这么认为的。

可以说这时候曹操在前线打仗,他的智囊就是荀彧,而且他还把荀彧比作是他的“子房”。大家都知道子房,那就是张良呀,张良辅佐刘邦建立汉朝,是大汉说一不二的功臣。可见荀彧对曹操来说多么重要。

曹操之所以能迅速壮大,并且统一北方,都是因为在官渡之战的时候,他打败了袁绍。这一战曹操是以少胜多的。

曹操之所以最后能取得胜利,就是荀彧的智谋在起着作用。

当时曹操的三万大军被袁绍打的真的是到了吃土的地步了。曹操给荀彧写信,说自己不想坚持了,要撤军。

荀彧告诉曹操,这时候千万不要撤呀,在坚持三两个月,袁绍必败无疑。

荀彧还给曹操列举了,袁绍必败的原因。

大致就是袁绍内部不和,时间一久,他们肯定会因为利益分配不均,而起内讧的。到时候袁绍就会不战而败。

曹操只好听了荀彧的劝解,在坚持一下,看看情况。

结果没多久,袁绍的大营果然出了乱子。袁绍的智囊之一,许攸因为被人排挤了出来,他就来投靠曹操了。

就是许攸告诉曹操,想要打败袁绍,只要把他在乌巢的粮食给烧了就可以了。结果袁绍就是在曹操把他的军粮给烧掉之后,被曹操打败的。

曹操打败袁绍之后,名声大振,他的团队也越来越大了,投奔他的人才,也越来越多了。随后曹操开始统一北方了,还顺势把势力很大的刘表给灭了。

因为曹操的功劳大,他的地位随之也提升了,渐渐的曹操就不把汉献帝给放在眼里了。可是,这一切都不是荀彧想看到的。

荀彧在曹操军里威望很大,曹操希望让荀彧领头,开始给汉献帝提议,把他给封为魏公。要知道汉代三国的时候,公是可以单独开府议事,拥有军队的。

若是曹操被封为魏公之后,他就和建立了一个独立王国没有什么区别。曹操有意的让别人去提醒荀彧,让荀彧给汉献帝提及此事。

荀彧不干,他是喘着明白装糊涂,他说你们若是提议曹操当魏公,那就是陷曹操于不仁不义之地。我还不知道曹操呀,他是一心为国,想恢复大汉基业的。

荀彧没有成就曹操的打算,当曹操知道这件事之后,就把荀彧给调离了大汉朝廷。让他去参加去了。就是在参加的时候,曹操送了荀彧一个空盒子。

荀彧看了之后,就选择了自杀。

所以说荀彧压根就没想过曹操会想要自立。可能是荀彧太单纯了,导致了他错信了曹操。然后导致了自己的死亡。


史学达人


荀彧,字文若,是曹操心腹,对其恩遇有加,荀彧在早年死心塌地的跟随曹操,但是为什么最后又反对曹操称王呢???我觉得理由如下:

荀彧跟随曹操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早期,荀彧原本在袁绍营帐下从事,袁绍也对他恩遇有加,但是后来荀彧觉得袁绍优柔寡断不能成就大事,所以选择弃袁选曹,这就改变了曹操和荀彧两人的命运,荀彧初到曹操帐下,就被委以重任,而且荀彧也不负所望,并且向曹操推荐了很多人才,比如郭嘉,戏志才等,都是三国时期的顶级谋士,在曹操远征徐州,是荀彧领众人为曹操守住了立足之地防住了吕布的突袭,为曹操吞并中原保住了据点,做到患难与共,此刻曹操和荀彧的关系可以说是非常好的。



2。中期,中期就是迎献帝和官渡之战之间,在李傕郭汜二人犯上作乱且内讧的时候,献帝逃亡,当时诸侯无人奉命前往,曹操本来也不想去,是荀彧力排众议劝曹操迎献帝,这才让曹操取得了政治上的最大优势,而且能够出师有名,在得到献帝这个棋子的同时,曹操有了很大的资本,开始四处平乱,而镇守大本营的,处理后勤和军国事情的都是荀彧,足以见得,曹操对荀彧的深信不疑,到官渡之战,曹操抵挡袁绍,也是荀彧守后方,在曹操想退兵的时候,又是荀彧力劝曹操,这才有了后来的官渡大胜,袁家内讧,曹操吞并河北,在吞并河北,曹操统一北方的时候,曹操就开始居功自傲,此时郭嘉已去,曹操最信任谋士就是荀彧,并且荀彧的官职做的很高,曹操也逐渐对待献帝不像之前的礼遇,已经开始目中无人了,此时,荀彧却并没有像曹操想的那样忠心于他,而是觉得曹操完全不顾君臣礼仪,不合臣子作为,心中不满甚大,此时曹操和荀彧关系已经出现不和了。



3。后期,后期曹操赤壁败
北后,被进位为魏公,此时荀彧表达了不满之意,认为曹操不该接受,当场指责曹操,曹操感到很震惊,因为自己最信任的谋士,竟然公开指责他,让他大为恼火,由此关系进一步恶化,最后爆发是曹操被劝进为魏王,荀彧更是指责曹操,违背白马盟誓,非刘姓者不能称王,曹操感到更加生气,荀彧又多日拖病不出,曹操就以探望名义,送东西给荀彧,逼其自尽。


荀彧和曹操是两个关系很好,最初两人都是以复兴汉室为大业的,结果后来曹操舍弃了,荀彧还不忘复兴汉室,因为最后理念的不同,二人矛盾升级,使得荀彧自尽,不得不说,没有荀彧就没有曹操的王霸大业,荀彧就好比萧何,曹操就好比刘邦,没有萧何刘邦成不了大事的,可以说荀彧才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第一人!!!


小弟木村


受《三国演义》尊刘抑曹的影响,人们对曹操很多负面评价,国粹京剧里,也总把曹操画个大白脸示人,为保持文化遗产的传承,看来曹操得一直把这个锅背下去,不得翻身了!

曹操于乱世之中起兵,先讨黄巾,后伐董卓,迎献帝,平诸侯,灭袁绍,统一北方。所做这一切,都是为了汉室江山。曹操至后期,如要篡汉,是轻而易举的事,可是没有,篡权的是曹丕,儿子干的事,不一定是老子想干的。

荀彧,作为世家大族的代表,是要维护汉献帝的正统的,不管是因为个人信仰还是家族利益,所以在曹操迎汉帝后,与曹操间是合作的同事关系,都在汉献帝这个BOSS下面工作。同时,也认为流窜在外的吕布、袁绍之类军阀,是不尊汉室正统,正应当讨伐、征剿的。在此共识下,为曹操出谋划算,征集粮草,都是份内之事,分工合作而已。还记得演义中,关羽土山约三事,其中一条就是降汉不降曹。做汉室的官,而不是曹操的家臣私兵。荀彧也是这样。

荀彧与曹操的分裂,来自于曹操封魏王。分歧点在于,刘邦在讨灭了建汉初期分封的几个异姓王之后,下诏说今后非刘姓不得封王,否则天下共讨之。虽然己到了东汉末期,但东汉仍诩是高祖血脉延续,高祖的话还是要遵守的。而曹操封魏王,则坏了成规,还会给孙权、刘备这样的外部势力起不好的示范,令天下更为混乱,故荀彧极力反对,甚至以死明志。

提这个问题的人,是不了解历史上有朝臣、家臣之分。朝臣是向皇帝负责,家臣是向主人负责。称谓上,讲究一点的影视剧,会有明显区分。比如荀彧称曹操为丞相,许褚称曹操就会是主公。诸葛亮称刘备为主公,说明诸葛亮也是以刘备的家臣自居。





净月暖阳


首先纠正题目上的一个错误,荀彧反对曹操称魏公,并不存在反对曹操称帝的说法,曹操最终也没有称帝。


三国里,荀彧的行为和结局的确是一个组矛盾的事件。他一生辅佐曹操兢兢业业,最后反对曹操称魏公,这在曹操的其他主要文臣武将中式是没有的。荀彧全心全意辅佐曹操有以下几点:

  1. 规划统一北方蓝图,指定统一北方军事路线。
  2. 公元191年,荀彧转投曹操,曹操大悦:"吾之子房"。后来,曹操讨打陶谦,吕布攻打甄城,荀彧泰然处之,守住了甄、范、东阿三城。
  3. 后来又劝曹操迎奉天子,从此曹操得以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上处于主动地位,对外代表中央。
  4. 举贤任能。荀彧举荐了荀攸、戏志才、郭嘉、陈群、司马懿等人,个个都是一时俊杰。
  5. 居中持重。荀彧和荀攸分众主内外,荀彧守备后方,为曹操的大后方提供保障,还为曹操筹办粮饷、军械等等。

荀彧是一个忠于汉室的人,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热烈的爱国情怀,是汉室的荣耀。他的功绩有目共睹,早年选择曹操,是认定曹操有平定天下能力。后来,曹操称魏公,荀彧坚持反对,来表达自己对汉室的忠臣。或许当年荀彧以为自己能够让曹操做个大汉的忠臣,但是自己看走眼了,但是他别无选择,只有以死明志。后来曹操征孙权,荀彧因病留寿春养病,不久忧郁而死(一说曹操送了一个空盒,荀彧见之,服毒自杀)。


史徒行者


荀彧和曹操之间的关系是很微妙的,荀彧前期尽心尽力的辅佐曹操,帮助曹操统一北方。后来,两人因为曹操称魏公的事情而分道扬镳,这一前一后,诧异很大。不但现在的人们很困惑,古人也很困惑。所以有许多人讥笑荀彧,说荀彧是汉室倾颓、曹魏得权的主要帮凶,虽然最后以自杀明志,为之晚矣。其实,说这些话的人都是不懂荀彧的。为什么呢?

大多数人对荀彧不理解,究其原因是因为对曹操有误判,人们都认为曹操是奸雄,于是想当然的以为荀彧也认为曹操是奸雄。那么事实情况真的如此吗?非也。早期, 曹操和荀彧一样,以匡扶汉室为己任,为什么这样说呢?

当时董卓挟持汉献帝,乱政于洛阳。关东诸军联合起来讨伐董卓,但是却只联合无征伐,这让年轻的曹操气愤不已。曹操认为:既然联军已经集结,为何要按兵不动?现如今董卓挟天子西迁洛阳,失掉民心,一战可定,不可错失机会。

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向使董卓闻山东兵起,倚王室之重,据二周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

曹操的目标很明显,那就是诛杀董卓,拯救汉献帝。这是什么行为?典型的捍卫汉室王朝的忠臣,

这时的曹操虽然有点愤青,但是勇气可嘉。他随后领兵独自进兵荥阳,在荥阳被董卓手下将领徐荣所败,差点丧命。

令人感到可笑的是,在当时所有的联军队伍中,曹操的实力是最弱的。为什么呢?袁绍为渤海太守,和韩馥共享冀州。刘岱是兖州刺史,孔伷是豫州刺史,张邈是陈留太守,桥瑁是东郡太守等等,只有曹操是以私家军起兵于陈留,实力最弱。

即使这样,曹操确是最勇敢的

因此,当袁绍取代韩馥后,尽管他礼待荀彧,荀彧还是离开了袁绍。为什么呢?史书记载:彧度绍终不能成大事。其实这个说法是有误的,即使荀彧能看到曹操有才能,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他投靠曹操也绝不是因为这个原因,那是什么原因呢?

袁绍当时尽占富饶之地,有兵甲,是最有希望拯救汉献帝的。但是袁绍身为盟主却无心西向戮战董卓。这就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袁绍有兼并天下之心,他已经放弃了汉室朝廷。而当时的曹操心存汉室,有勇有谋,是最适合投靠的对象,因此,荀彧投靠了曹操。荀彧投靠曹操后被曹操视为“吾之子房”,从此以后两人患难与共,从微小的力量开始慢慢发展。

曹操开始是很可怜的,身无立锥之地。所幸的是运气还算不错,兖州刺史刘岱被黄巾军所杀,于是郡中功曹陈宫推举曹操为兖州牧,从此以后曹操有了地盘。但是随后曹操因为父亲被陶谦所杀,于是率兵征讨徐州,陈宫勾结张邈,迎吕布入兖州。当时兖州各郡皆叛,只剩下范县、东阿、鄄城得以保全。

最先发现叛军苗头的就是荀彧,荀彧看到张邈无故调动军队,认为有变,于是提前做准备,终于保住了鄄城。后程昱和荀彧说服范县守将,保住了范县。三县坚守,等待曹操回军救援。后曹操与吕布戮战,由于蝗虫之灾泛滥,军队无粮可食,双方罢兵。

后曹操又两次讨伐吕布,双方对峙,谁都无法取胜。曹操于是想先进攻徐州,然后再回师征讨吕布。这时荀彧制止了他。荀彧认为:兖州虽破,却是曹操的根基。不固根基就无法发展壮大,因此不能失去兖州。曹操经过与吕布的持续拉锯战,终于生擒吕布,夺回了兖州。

曹操在兖州站稳脚跟后,荀彧就建议曹操奉迎天子。其实奉迎天子是把双刃剑,如果自己有实力,那么奉迎天子是个好事情,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如果没有实力,那么奉迎天子就是个祸害,很可能被大家群殴。而曹操就属于后者。

曹操奉迎天子后,汉献帝封曹操为大将军,封袁绍为太尉。这时袁绍不高兴了,耻于位列曹操之下。曹操为了袁绍高兴,于是将大将军的职位让给了袁绍。这就是当时曹操的处境,虽然挟天子,但是真的令不了诸侯。

因此,此时的荀彧和曹操真的算是患难与共,两人一个外出攻城略地,一个留守后方定夺军国大事,共同维持着兖州及许都的安全。后曹操与袁绍争雄,在最艰难的时刻,也是荀彧写信劝曹操坚守,最后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那么荀彧和曹操又是什么时候翻脸的,因为什么事情呢?

准确的说,是在曹操彻底平定北方之后。曹操原来唯一惧怕的对手就是袁绍,袁绍死后,曹操一举扫清北方袁氏势力,

实力从原来的最弱变成了最强。而这时曹操的心态开始有了变化。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

原来曹操刚刚奉迎天子时,侍中太史令王立曾经多次对曹操说:天命有归,五行轮回。如今汉室衰微,取代汉朝的将是魏,而唯一能平定天下的是曹氏。话说的再明白不过,但是曹操很谨慎,立马说道:我知道你忠于朝廷,然天道深远,谁也不知道,你就不要再说了。

立后数言于帝曰:「天命有去就,五行不常盛,代火者土也,承汉者魏也,能安天下者,曹姓也,唯委任曹氏而已。」公闻之,使人语立曰:「知公忠于朝廷,然天道深远,幸勿多言。」

等到曹操成为最大的割据势力后,曹操心态开始有了变化。公元208年,曹操公然废三公,重设丞相官职,而且自封为丞相,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公元212年5月,董昭等大臣上奏汉献帝,认为曹操功盖千秋,应该册封为魏公。这时曹操没有再推辞,准备接受。而此时荀彧仍然对曹操抱有一丝幻想,当董昭等人拿此事询问荀彧意见时,荀彧说:曹公兴义兵以助朝廷,志虑忠纯,君子爱人以德,我们不应该参与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情。曹操知道后很生气。那么两人到底分歧在哪里呢?

曹操认为:荀彧辅佐有功,应该有难同当,有福共享。我为魏公,你当三公,皆有进阶,有何不妥。而荀彧则认为:当初兴义兵以助朝廷,本应当匡扶汉室,安守本分。你曾经是司空,如今已经做了丞相,难道还想图谋魏公的位置吗?公之后就是王,而汉朝天下有古训: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你难道想当乱臣贼子吗?

于是,曾经的患难之交,如今因为政见分歧而陷入冷战。曹操为汉朝丞相,荀彧为汉朝尚书令,曹操要想当魏公,没有尚书令的同意肯定是不行的。于是曹操召荀彧随军,想和他谈谈心,了结此事。

其实两人的想法彼此都心知肚明,但是站在正统的立场上曹操不占理。于是荀彧想亲自求见曹操,找曹操好好理论此事。但是曹操没有给他机会,曹操闭门不见,因为曹操怕他。

至董昭建立魏公之议,彧意不同,欲言之於太祖。及赍玺书犒军,饮飨礼毕,彧留请间。太祖知彧欲言封事,揖而遣之,彧遂不得言。

随后曹操以比较委婉的方法去规劝荀彧,他派人给荀彧送了一个食盒,而盒内空无一物。寓意让人深思,

可以理解为汉室已亡(空盒),要想吃饭,还必须找我。可以理解为你已经没有用处了,彼此两清。不管怎么理解,荀彧看到这个食盒后自尽而亡,一代英才就此走完自己的一生。

回顾两人合作的经历,荀彧一开始就看出来曹操是个奸臣吗?没有。当年的曹操以微弱之势逆袭董卓,其行为活脱脱就是一个最大的忠臣。只是后来曹操战胜袁绍,陡然变成最强的割据势力,曹操心态变化了而已。而跟随曹操的人哪个不想随着曹操的称帝而荣华富贵?曹操想,那些部下也想,但是荀彧不想。为什么?

因为在荀彧心中,比荣华富贵更重要的是名望。他不想自己在历史上落下一个乱臣贼子帮凶的罪名。既然曹操是自己一手帮忙发展起来的,如今政见不再一致,那么为了维持自身的清白,只有以死明志了。这就是荀彧的苦衷,而这苦衷又有谁能体会呢?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曹操从一开始并不是奸臣,所以荀彧会不遗余力的帮助他。因为帮助他就是帮助朝廷。否则曹操被灭,汉献帝又要流离失所。但是后来曹操灭了袁绍之后,开始慢慢有不臣之心,这是荀彧不能控制和左右的。于是为了和曹操撇清关系,荀彧选择了反对曹操,后反对无效,荀彧以死明志。这就是荀彧前后矛盾的真实原因,对此,你怎么看呢?


每日趣评


本人也非常喜欢荀彧,首先曹操并没有称帝,而是晋升魏公(只是名义上没有称帝而已)。

在三国里荀彧是评分很高的谋士,最有影响力的便是力排众议,鼓励曹操跟袁绍打官渡之战,分析了袁绍虽然兵多将广,但谋士内部矛盾重重,颜良文丑有勇无谋,坚定了曹操对抗袁绍的信心,并取得了胜利,也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荀彧虽然能力很强,但在三国时期,他还是不同于其他谋士的,简单的说,别的谋士都在为自己的主公效力,而在荀彧心里,他在为汉朝效力,他的理想是让汉朝延续下去。如果曹操真的自立魏公,建魏国,那么大汉皇帝随时随地便会被曹家取缔,汉朝也将结束,所以荀彧内心是非常矛盾的,他的上级领导的做为跟自己的理想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所以在所有人为曹操晋升魏公而欢呼雀跃时,荀彧选择了沉默,最后用死亡结束的对自己内心折磨的终结。

荀彧的死历史有很多说法,三国演义里,曹操送给他一个空盒子,这可以代表很多意思,或许是你已经对我没用了,荀彧看后遍服毒自尽了。曹操是个不折不扣的奸雄,对反对自己政治道路的人是不会留情的,虽然是被他称为吾之子房的荀彧。

回到主题,荀彧反对曹操晋升魏公的主要原因是他内心有恢复大汉王朝的理想,这和曹操要建立魏家王朝的野心发生了冲突,也直接导致了他的死亡。


今生已错过


因为曹操答应过荀彧永为汉臣!


荀彧字文若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荀彧作为王佐之才得到了曹操的器重,而荀彧也应与曹操一开始的匡扶汉室一拍即合,两人心心相惜!荀彧管理内务的能力非常优秀,曹操在外出征战时都会将后方内务悉数交与荀彧,荀彧总会管理周全没出过什么篓子!

然而曹操的野心在魏的崛起逐渐膨胀,加之汉室灭亡已成定局,所以曹操逐渐偏离了匡扶汉室的轨迹,与荀彧的意志背道而驰。但爱才的曹操为了安抚忠诚的荀彧始终没有废除汉室自立为帝,即便是到了曹操自立为魏王时也没有废除汉帝刘协。如此做只为等待荀彧回心转意!

荀彧得知曹操的真正目的已经不是匡扶汉室的时候,自然非常绝望,然而又无力回天。他极力劝阻曹操称帝,甚至当面质问曹操,曹操也逐渐对荀彧失去耐心,于是送了空盒给他,意欲劝退荀彧让其退隐,而荀彧的自尊心极强他接受不了曹操背叛他自立为王,也接受不了汉室灭亡已成定局的事实,最终还是选择自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