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红白喜事,上宾就座敬酒应该怎样说?

大城之雀


在我们鄂西北山区有'红、白喜事’一说法,红事就是婚、嫁类的喜庆事,宾客较多必须有人掌总主持,方言称‘知客,'知客`在十里八村绝对属‘能人'范筹’,能说会道舌绽莲花只是能胜任‘知客‘这一能力的极小一部分,懂礼节、知乡俗,反应快、知识面宽……等方能在众多来宾中应付自如,为主人撑脸面处理一应大小事物,为喜事起到锦上添花的功效。

陪同出嫁'新人'一同上出席婚礼的方言称‘送亲’,是重中之重的贵宾,一般'送亲'是叔、哥两辈儿二人,婚礼过后酒宴开始,'送亲’分两桌,每亲都由婆家身份等同的陪座,方言称‘陪客',知客’待客人坐定之后,跑马灯玩花船般穿梭于两桌之间或站在高处,面对客人唱‘酒歌',歌词内容都是赞美客人厚道、英俊,主家殷实富足之类誉美之词,即兴演唱兴口拈来,类似于道情、长串的顺口溜之类乡音俚语,穿插点无伤大雅的玩笑,限于篇幅歌词就不再细写了。

有年过七旬老人去逝,一般都当作'白喜事儿’办,逢有白喜事儿,哀伤的的氛围就少了许多,我们这里有'娘亲有舅,爷亲有叔`一说,就拿娘亲有舅举例吧,八九十年代通讯落后,有老人仙逝,主家首先得请知客,有经验的知客把一应所需人员、物资料理妥当后,方才安排人员去舅家亲戚处报丧,方言称‘送信儿’。丧事儿要比喜事儿简单,但礼节也必不可少,待舅家悼丧亲戚快到时,知客领着孝家长子并有锣鼓乐队远远由孝子'下礼’(跪迎)……

就餐开席时,首桌上席必须是舅舅家亲戚,知客也唱酒歌儿,但这次的酒歌内容就不全是征对客人了,一般是赞美逝者生前勤劳、善良和孝子尊老孝顺以及对帮忙打理丧事的劳作人员的叮嘱、代表主家的感谢之情,穿插讲清‘人死大家葬’的道理。丧事时知客唱酒歌涉猎的人员多,所以时间也相对比较长,一般一段酒歌儿歌完,用餐的人饭也快吃罢了……

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你那里也有这样民俗吗??





大度能容郧西农叟


本人长期生活在农村,被乡邻相信,这些红白事应酬的场合参加的很多,这里不妨笑谈一二!

一,先说红事。需要男女双方正式宴请的程序仪式,大多分为定亲,打娶帖,婚宴,共三次。参加的人,以前有三媒六证,现在大大简化,主要是男女双方及其父母家人主要亲戚,媒人,再就是双方特意邀请的婚事筹办人(有的地方叫大制挈)。

二,筹办人的任务是见证男女姻缘的缔结,彩礼钱的协调,婚礼的日期,流程,人员配备,路线,以及其他特殊要求。

三,每次都有不同的任务。事情谈好后,没有后顾之忧,才能正式进入喝酒程序,由于这些筹办人大多经验丰富,能说会道,善于酒场,所以期间,陪席的一方就必须主动给赴宴者敬酒。这是个综合素质的提现,需要察言观色,礼节周到,把对方喝好喝倒,才能显出主人的诚意。

四,话是开山斧。具体话怎么说,无非是客套话开头,比如“感谢对方在百忙之中不远百里(本村的改话)冒着天气不好的情况来到这里,喜事谈好,主人略备薄酒,代为应陪,望开环畅饮之类的话。”说话要有礼有节,喝酒要恰到好处。劝说的不够热情,似乎暗示主人招待不周,喝倒了对方,才会有意思。当然,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所以现在相互之间,这些人也改变宗旨,喝好不喝倒。

五,由于男女对象大多是本村,或者附近村的,筹办人老是那么几个人,彼此都熟悉了,所以客套话就少了许多,有的甚至会开一些恰到好处的玩笑,越熟悉的人,喝酒会越多,彼此喝醉的几率越大。在此说个笑话:

石家庄市藁城区贾市庄村,南古庄村相邻村,男女成亲的很多。来来去去,赴席,陪席的几个人还能不熟悉?有一次,不知道哪个喝多了,无意中失手把饭碗摔到地上,碎了。

后来,双方再次酒席相遇,喝酒之前,开那人玩笑说,这次可别喝多了,要不提前把饭碗绑到桌子上,免得再摔坏。

另外一方的某个人接着说:那干脆把桌子也绑住,万一喝醉了,掀倒桌子怎么办?

上次喝醉的那个人也开对方的玩笑。

这样一来二去,最后,慢慢衍化变成,都说对方酒量小,每次喝酒时,都问对方:这次是否还掀桌子?要不先找条绳子,把桌子绑住?实在还不行,我们找个钢筋绑住,焊到地上,比绳子结实多了!

双方哈哈大笑,气氛活跃,至于以前谁喝醉了,倒不重要!


才辰日月


农村的话会说,来兄弟姐妹都座座,喝白里还是啤里。


小成搞笑


简单的很嘛!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