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紅白喜事,上賓就座敬酒應該怎樣說?

大城之雀


在我們鄂西北山區有'紅、白喜事’一說法,紅事就是婚、嫁類的喜慶事,賓客較多必須有人掌總主持,方言稱‘知客,'知客`在十里八村絕對屬‘能人'範籌’,能說會道舌綻蓮花只是能勝任‘知客‘這一能力的極小一部分,懂禮節、知鄉俗,反應快、知識面寬……等方能在眾多來賓中應付自如,為主人撐臉面處理一應大小事物,為喜事起到錦上添花的功效。

陪同出嫁'新人'一同上出席婚禮的方言稱‘送親’,是重中之重的貴賓,一般'送親'是叔、哥兩輩兒二人,婚禮過後酒宴開始,'送親’分兩桌,每親都由婆家身份等同的陪座,方言稱‘陪客',知客’待客人坐定之後,跑馬燈玩花船般穿梭於兩桌之間或站在高處,面對客人唱‘酒歌',歌詞內容都是讚美客人厚道、英俊,主家殷實富足之類譽美之詞,即興演唱興口拈來,類似於道情、長串的順口溜之類鄉音俚語,穿插點無傷大雅的玩笑,限於篇幅歌詞就不再細寫了。

有年過七旬老人去逝,一般都當作'白喜事兒’辦,逢有白喜事兒,哀傷的的氛圍就少了許多,我們這裡有'孃親有舅,爺親有叔`一說,就拿孃親有舅舉例吧,八九十年代通訊落後,有老人仙逝,主家首先得請知客,有經驗的知客把一應所需人員、物資料理妥當後,方才安排人員去舅家親戚處報喪,方言稱‘送信兒’。喪事兒要比喜事兒簡單,但禮節也必不可少,待舅家悼喪親戚快到時,知客領著孝家長子並有鑼鼓樂隊遠遠由孝子'下禮’(跪迎)……

就餐開席時,首桌上席必須是舅舅家親戚,知客也唱酒歌兒,但這次的酒歌內容就不全是徵對客人了,一般是讚美逝者生前勤勞、善良和孝子尊老孝順以及對幫忙打理喪事的勞作人員的叮囑、代表主家的感謝之情,穿插講清‘人死大家葬’的道理。喪事時知客唱酒歌涉獵的人員多,所以時間也相對比較長,一般一段酒歌兒歌完,用餐的人飯也快吃罷了……

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你那裡也有這樣民俗嗎??





大度能容鄖西農叟


本人長期生活在農村,被鄉鄰相信,這些紅白事應酬的場合參加的很多,這裡不妨笑談一二!

一,先說紅事。需要男女雙方正式宴請的程序儀式,大多分為定親,打娶帖,婚宴,共三次。參加的人,以前有三媒六證,現在大大簡化,主要是男女雙方及其父母家人主要親戚,媒人,再就是雙方特意邀請的婚事籌辦人(有的地方叫大制挈)。

二,籌辦人的任務是見證男女姻緣的締結,彩禮錢的協調,婚禮的日期,流程,人員配備,路線,以及其他特殊要求。

三,每次都有不同的任務。事情談好後,沒有後顧之憂,才能正式進入喝酒程序,由於這些籌辦人大多經驗豐富,能說會道,善於酒場,所以期間,陪席的一方就必須主動給赴宴者敬酒。這是個綜合素質的提現,需要察言觀色,禮節周到,把對方喝好喝倒,才能顯出主人的誠意。

四,話是開山斧。具體話怎麼說,無非是客套話開頭,比如“感謝對方在百忙之中不遠百里(本村的改話)冒著天氣不好的情況來到這裡,喜事談好,主人略備薄酒,代為應陪,望開環暢飲之類的話。”說話要有禮有節,喝酒要恰到好處。勸說的不夠熱情,似乎暗示主人招待不周,喝倒了對方,才會有意思。當然,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所以現在相互之間,這些人也改變宗旨,喝好不喝倒。

五,由於男女對象大多是本村,或者附近村的,籌辦人老是那麼幾個人,彼此都熟悉了,所以客套話就少了許多,有的甚至會開一些恰到好處的玩笑,越熟悉的人,喝酒會越多,彼此喝醉的幾率越大。在此說個笑話:

石家莊市藁城區賈市莊村,南古莊村相鄰村,男女成親的很多。來來去去,赴席,陪席的幾個人還能不熟悉?有一次,不知道哪個喝多了,無意中失手把飯碗摔到地上,碎了。

後來,雙方再次酒席相遇,喝酒之前,開那人玩笑說,這次可別喝多了,要不提前把飯碗綁到桌子上,免得再摔壞。

另外一方的某個人接著說:那乾脆把桌子也綁住,萬一喝醉了,掀倒桌子怎麼辦?

上次喝醉的那個人也開對方的玩笑。

這樣一來二去,最後,慢慢衍化變成,都說對方酒量小,每次喝酒時,都問對方:這次是否還掀桌子?要不先找條繩子,把桌子綁住?實在還不行,我們找個鋼筋綁住,焊到地上,比繩子結實多了!

雙方哈哈大笑,氣氛活躍,至於以前誰喝醉了,倒不重要!


才辰日月


農村的話會說,來兄弟姐妹都座座,喝白裡還是啤裡。


小成搞笑


簡單的很嘛!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