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武術到底是哪裡出錯了,錯在哪裡,如何改善才能更好的進行格鬥?

豐澤倉儲文具


武術只是一種技術,它怎麼會出錯?如果武術沒錯,那是不是練武人出錯了哪?否則號稱博大精深的中國武術,怎麼沒落如斯?

要想說清這個問題,根本不用很複雜的思考,只要看一看我們的歷史,就可以看懂了。

武術的沒落是必然的,就如同中國古代其它任何一項技術一樣,都毫無懸念的沒落了。冷兵器被熱兵器替代是大勢所趨,所以沒落沒有人感慨。作坊式加工生產技術被機器大工廠替代是大勢所趨,所以沒有人感慨。傳統知識觀念被現代知識替代是大勢所趨,所以沒有人感慨。身體技擊似乎沒有什麼傳統與現代的區別,所以它的沒落,大家就接受不了,總想著有一樣什麼東西留下,起碼證明我們的文化沒有全面沒落!哪怕只是曾經被主流文化看不起的武術哪!只要是古人留下的東西,我們就希望還是能在世界上被別人看得起。

其實,這大可不必!任何一項傳統技術的沒落都是必然的,不論是什麼東西,也不論曾經多麼輝煌過,在現代技術面前,都已經沒有可比性了。

武術技擊的技巧沒有沒落,就如同空手道、跆拳道、泰拳、巴西柔術等等其它傳統技擊技巧一樣,沒落的是武術練習的方式、格鬥訓練的方式。

同樣是少林拳的學習,再不能象過去那樣的一招一式的練習了,必須總結少林拳的精髓動作,去掉不必要的架勢,採用更加靈活多變的身法、步法、拳法、腿法、膝法、肘法、頭頂、爪抓等等動作,以及大、小擒拿動作。每種拳,只能把最具有攻擊力度的動作保留,其它為了連貫動作的招式全部去掉不用。練習時,只是不斷重複這些進攻與防守的招式。最最要緊的就是實戰對打。一定要用現代思路實戰對打。招數絕不能多,力量速度都要力求符合人體對抗時的需要。

我不懂其他國家的技擊數,傳統上是否有自己的流派風格區別,但看今天的現狀,都沒有了,不論練習與對抗都是如此改變,動作簡單實用,反覆訓練,加大實戰對打,除此之外,沒有第二條路可走。

散打其實早就在走這樣的路,只是散打缺少了地面動作,是散打訓練方式也陳舊了,尤其是訓練思路陳舊了。要知道,商業化是所有體育比賽發展最重要的途徑,而技擊比賽,商業化的最有力方式就是減少規則!規則越少,商業性越強!商業性越強,發展越快!這比舉國辦體育來的還要快,而且後勁實足!

散打缺少地面動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散打那種重點數取勝,不重技術擊倒的比賽方式太落後,嚴重影響了商業化推廣。這種落後的比賽方式,極大影響了訓練方式,最後致使比賽精彩程度大大下降。

再有就是訓練時的科學訓練手段也要加強。當然,這不會很快行成。

還有就是商業比賽的真實性!國人的內心有點太脆弱了!看不得中國人被打敗。其實我們失敗的次數還少嗎?一百多年以來,不論任何方面,我們都是一敗再敗的,甚至曾經被人家扣上了“東亞病夫”的帽子。既然我們沒有退路,何必再在乎比賽場上公平競爭後的失敗哪?只要訓練得當,今後打回來就是了!

當然這並不是說不需要表演性質的學習武術。各種拳術套路練習完全可以繼續發展自己,大家互相併不影響,各得其所。格鬥的練格鬥,表演的練表演,健身的去健身,養生的還養生就是了。


何處是家鄉


這個問題是很多中國武術界領導,以及傳統民間武術都不願面對的!這恰恰也是傳統武術不能實戰的癥結所在!

傳統武術處於現在的尷尬境地,一是武協領導搞的競技體育,比誰跳的高,比誰旋的多,逐漸體操化。所以培養出來的武術冠軍,只是內部人分分金牌和利益的事,表演一下還可以,連普通人都打不過。二是傳統民間武術固步自封,兼之得不到現代技擊理論的指導,技擊,逐漸淪為師徒之間的遊戲!

要解決傳統武術的問題,就要從這兩個方面入手解決。同時,也解決傳統武術練習和技擊的結合,這就需要去挖掘豎勁技擊體系,而不是現在的橫勁練習體系。這是技術的根本!

傳統武術,前景是光明的,需要更多人付出智慧和努力!





三養功夫體系


中國的武術確實是出錯了,而且是致命的錯誤。

其一,傳承方面出現了問題。說白了是練功方法有問題,這也是傳武缺乏實戰能力的根本原因。真正的傳武在元代就出現了斷流,目前流行的基本都是明清以後的產物,而且主要是清朝及以後的誕生品。元朝禁武,明初屠將,加上後期火器的出現,傳武斷流是無法避免的。現在一些傳武的練法,跟舞蹈體操別無二致,外加體能和力量訓練,對於武術的根本和精髓缺乏應有的瞭解,這樣又怎能練出適合實戰的功夫?

其二,觀念方面出現了問題。目前絕大多數人一提起傳武,就跟套路和招式聯繫在一起,似乎套路和招式就是傳武的代名詞。自從盛行套路、重視招式,傳武就走入了歧途,也可以說實質性的東西已經丟了。而更多的“正宗傳人”又根本不承認這個事實,張口閉口祖師爺曾經如何如何厲害,自己是根紅苗正的傳人,似乎自己就能代表傳武,而把不能打歸結於練功時間短、缺乏實戰訓練,其實這只是其中的一方面,並不是主要原因。

其三,組織方面存在問題。相關組織把傳統武術作為一個娛樂項目來對待,今天搞個比賽,明天進行交流,後天組織考段,其實做的都是一些表面文章,華而不實的東西。無論採取哪些措施,沒有哪樣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不僅沒有發揮好職能作用,而且嚴重誤導了大眾,甚至滋長了一些人的虛榮心和武術界的不正之風。

現在,好多人根本就不明白練武應該練什麼,應該怎樣練,所以出現了大批的網絡噴子,這也是武盲的一種表現。

武術與其他東西有本質性的區別,不要把它當成娛樂和炒作的手段,不要把它當成賺錢的工具,心浮氣躁也不可能練好傳武。

要想恢復傳武的格鬥功能,必須在挖掘傳武的練功方法上做文章,這是傳承的關鍵,也是發揚傳武的唯一有效途徑。功法不對,要領沒掌握,再多的實戰訓練也沒多少意義。


單氏武技a


想太多了,最近的自由搏擊與傳武較量,背後都有資本在推動。

認為傳武不能打的,是不懂拳,看到職業拳手揍傳武拳師後,就以為誰練了現代搏擊都如職業拳手那樣高攻擊輸出了。

但你不想想,那些靠擂臺上打拳吃飯的,每天訓練6~8小時。一般武術愛好者,每天抽兩小時出來練已經很不錯了。訓練量差距就擺在那,換誰在職業拳手面前都是捱揍的份。

世上沒有“獨孤九劍”,不靠身體素質支撐僅憑招式就能越級打身體素質高几個量級的人。

如果你想練傳武能打,邊學傳武邊當小混混,多打幾場街霸,實戰水平很快就提高了。

如果你想傳武能打贏職業拳手,我只能說~別做夢了。


雲出無心David


我是小橙君Aristocles, 我來回答。

從近些年武術的發展與對外交流的情況來看,中國武術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傳統武術到底行不行?傳統武術在世界競技搏擊內還能不能站穩腳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中國武術到底是哪裡出錯了呢?

其實無外乎於兩方面: 武術自身的發展及武術繼承者的練習



武術自身的發展

傳統武術門派眾多,以拳、腿聞名的也有以身法功力著稱的,傳統武術講究練基本功,延續創始人設立的明目繁多的規矩及練功要領,這些規矩存在許久時間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檢驗,隨著時代科技進步以及世界範圍內各種拳術的交流融合並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

墨守成規、遵循古法、秉持正統、傳承師門等等這些是因循守舊的做法,雖然保留了古色古香,也在一定意義上讓傳統項目原汁原味地呈現在世人眼前,但是這種做法在現代重視合同戰術的其他拳術看來無疑是作死。

會拳術的腿法不怎麼地,會腿法的不重視拳術,拳術腿法都重視的不擅長地面纏鬥,拳術腿法地面纏鬥都懂的體力卻跟不上,拳術腿法纏鬥體力有的卻不進行專向訓練,無法形成戰鬥力。



因此,李小龍先生之所以被稱為偉大的先驅,改革派,以超越時代的思想洞察到傳統武術的種種問題,因此他從來不放棄對每種功夫的細緻深入學習,並且將每種功夫的精華結合起來,在實踐中(私下比武)改進成長,併發揚光大形成獨特的一門功夫——截拳道

截拳道——有西洋拳擊、恰恰舞步法、拳擊步法、傳統武術步法、詠春拳術、踢技技術、柔道、空手道、巴西柔術等功夫的影子,所有這些融會貫通,不拘泥於功夫的一招一勢,即: 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

人有兩手兩足,武術的目的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戰則能取勝。所有有益於實戰的均應保留,花哨的部分可適當摒棄,不同門派拳術間多多交流切勿閉門造車,閉關鎖國,結合自身拳術特點應用,與時俱進,大膽改革,方為進步之道,否則只會愈來愈落寞,最終淪為舞蹈一般,遭人恥笑。



武術繼承者的練習

武術終歸到底是需要人加以練習的,個人的資質好壞,練習的努力刻苦程度直接影響著武術格鬥水平的高低。

首先,要有好的體質。好的體質就是好的身體素質: 良好的耐力、爆發力、柔韌性、協調性。在不影響靈活性的條件下,肌肉自然是越多越好。現在的武術練習者或者傳承人好像恥於成為壯碩的肌肉男,傳統寬鬆的練功服下是白白嫩嫩的五花肉,談起動作分解頭頭是道,一實戰不是反應過慢就是疲於招架,就算是反擊也是若不經風,腳下無根。



其次,要有好的態度。謙虛、謹慎、戒驕戒躁什麼時候都不過時。這裡的態度是指練功的態度,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和沒有練過功夫的普通大眾來比較,自然功夫十分了得。但與世界知名拳術高手,視搏擊為生命信仰的拳手來說,這是十分致命的。國外職業高手的敬業程度是十分可怕的,訓練非常刻苦努力,自律性高,鑽研精化搏擊技術,科學營養搭配,儲備優良體能,不惜巨資請外教專門針對性訓練,這樣的全能高手能被國內傳統武術擊敗的概率為零。



再次,敢於正視失敗,承擔失敗的苦果。不知道從何時起,傳統武術練習者也似乎有了國足不勝的不良習氣——沒睡好覺、沒吃飽飯、場地不是主場、有黑哨、賽前沒有充分準備、臨時變化導致心態過差、體重有懸殊不是一個量級。不管是雷雷還是後面的兩位詠春繼承者,失敗的第一時間不是考慮自己為何輸了,而是充滿了祥林嫂般的嘮叨,我覺得這不是一個練習武術男人該做的事。這樣說,無疑比失敗更可怕地證明了自己是一個徹頭徹尾不敢承受失敗結果的懦夫,只能遭受世人更多的對於傳統武術的嘲笑與蔑視,也可以說,他們不自覺地扮演了傳統武術競技的掘墓者,是傳統功夫遭受汙衊的繼承人。




注: 希望傳統武術能夠認識到不足,與時俱進,增加實戰性,多與其他功夫交流,更好地成長進步,不辜負國人的期待!!!


小橙君Aristocles


放棄實戰,以表演為主導,市場化沒有開放,也許這是中國武術的錯誤發展。

建國之初,國家還沒有完全穩定,而武術本身就是俗文化的一種,極易被壞人利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的武術以發展套路為主導,全面組織了人力物力,借用體操等項目評分類的項目方法,以評分的方式發展武術套路,當其它世界各國進行實戰搏擊發展時,我們已經停滯了實戰。

1979年,隨著開革開放,我們國家正式開始散打運動,這個時期開始,對於實戰的各種理 論才形成專業化,學術化,從國家隊到省隊,市隊,形成一套人才輸送機制,賽事體系,學術體系。

目前中國的武術是三輛馬車行馳,競技武術的套路運動、散打運動 、傳統武術運動,但很可惜這條三馬都沒有很好的溝通,

競技武術散打和套路,過於專業化,沒有向普通群眾普及,本來學校是體制內最好的普及陣地,但學校的武術光說不練,沒有形成規模,只有極少校學在發展。

傳統武術有自己的小算盤,不會致力發展競技武術,他們仍是以自己派系為發展目標。

現在有絕佳的機會來臨。 2014年10月20日,國務院以國發〔2014〕46號下發了《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明確競技體育有市場的趨勢,不僅是可以減輕現有的舉國體育體制,財政負擔,也可以拉動體育內需經濟實體,這包括體育賽事,還有體育相關的商品,等相關產業。

這個時機,只要你想發展武術都可以做,以前你辦個賽事需要通過當地武協,體育管理局,現在舉辦賽事,只要按照商業規則,不必通過武協也可以舉力賽事,而運動員只要喜歡搏擊有各種商業的賽事,崑崙決、武林風、福州國際武術節,·····這些賽事都是可以自由參加,是英雄都有自我展示的機會。


福州禪武


中國武術自古以來就是為了殺敵建功,防身自衛,本質上是肯定能打的,自有其存在的意義,這毋庸置疑。但是武術本身的功能豐富,除了格鬥還有健身,養生,而且修煉程序是很繁瑣的,未習打,先練樁,先築基,再練套路,套路還有入門套路,高級套路,套路完了,還有對練,就是固定招式的對打,再就是抽出單個招法習練,最後才是實戰。這一套下來沒有十年純功成不了材,還得有真傳才行。這種方法不是沒用,但老輩人沒有工作壓力,有時間練,現在有幾個人能做到?而且,現在好多傳統武術搏擊的功能已經弱化太多,只剩健身了,但好多習練者似乎忽略了這一點,自以為練過多年,應該很不錯了,這種只知己、不知人的自以為是心態害了他們,也害了傳統武術!現代搏擊,散打、泰拳的功能比較單一,就是所有訓練都是為了打,注重對抗性,拳擊就那麼幾招,但是從單個拳法開始就進入條件實戰,沒有花招,所以法簡效宏,這是優勢所在。總起來說,傳統中國武術注重個人修為,散打搏擊注重對抗,這就是區別。發展是硬道理,中國武術絕不能故步自封,吃前輩高人的老本,而應該與時俱進,強化搏擊功能,本身招法豐富,變化多端,各門派都有獨到之處,如能提煉精修,摒棄花招,肯定能煥發活力!


石笑天2


一、社會基礎,比如日本的武術名家國家當國寶對待,然中國的武術名家的境遇實在不能比!許多老拳師默默逝去,帶走的是幾十代人的武術精華傳承!宣傳力度不夠,而且現在社會承平已久,已經沒有刻苦練習武術的緊迫感,很少有父母會讓獨生子女以武為業!都在去高考的路上。

二、形式主義氾濫,許多武術協會的領導是外行人不懂武藝(可參考書協情況),遇有武術大會總拿老年團體太極拳、扇子舞等集體健身項目充數,非常熱鬧但不實用。而真正應該是主力軍的青年人參與度非常少!

三、武術大會比賽都為套路表演,高手肯定有,但不少人只會套路不求實際用法,當然也無處可用,但金牌的歸屬往往是套路表演優美的,但優美的動作遇上力大者往往無用!

四、明師難尋,學費很費!一般家庭在孩子學業開支外再加上練武學費,承受不起!所以公園裡看看,大都退休人士成群在健身,不需要學費的。而青年人都在上班路上累死累活,哪有精力時間學武?一般白領才有能力健身,但大都去玩瑜伽或歐美健身了。

五、中國社會漢唐後歷朝都缺乏尚武精神!認為練武不是正途,比如好男不當兵之言,往往有了戰爭發生才會重視!社會上大都欣賞玉樹臨風卻弱不經風的文人!因為文化人收入高,武夫為下賤行業!

草草幾句,遺漏許多,互相啟發吧!


雲靈問道


中國武術是被中國人限制的。

1、49年後就限制了。文革期間更是限制,不許練武,練武之人被稱為“教唆小青年打架”。

2、一些練武行家在文革被批鬥,許多武術被限制及失落。

3、武術培養主要針對一般性的對抗,高強度的對抗需要更好的理論指導。

4、中國武術高強度對抗性少,主要是武術對抗傷人重,一般不經常進行。現擂臺對抗強度高,多是集採眾長,有力量,有方式,抗擊打高。現在的武術這方面訓練弱自然出現不足的表現,幾乎是輸。明顯看出從力量、抗擊打及靈活性上有很大不足。

5、現代博擊練的是力量、打擊與抗打擊,靈活與防範。這本身就是武術的一個重要內容。你練強了就說武術沒用,很沒道理。


null144386656


所謂“功夫"即是時間,專業的散打或自由博擊,一天訓練多長時間,一個愛好者又能夠訓練多長時間,術業有專攻,天道酬勤,民間愛好者能打贏專業選手只有一種可能,造假.

至於沒落武協要承擔主要責任,武者止戈也.不能實戰如何止戈.

形式化的東西太多,不考慮實戰技法的開發提純,一味求多,如形意,五行拳就夠用了,還要什麼十二行,雜式錘等一些叫不出名的套路,豈不是南轅北轍.

技擊的本質,一是力量,二是速度,而最重要的是長期訓練的本能反應,也叫條件反射,其它這個技術那個技巧能用上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