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出征的北伐军为何只打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而不打其他军阀?

程路峰




北伐军是国民党组织的,以打倒北洋军阀为目标的军队,这是由当时的中国政治军事环境决定的。

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华民国在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和袁世凯的妥协下成立了,但之后的国民党和袁世凯展开了明争暗斗,双方的斗争让建设中国的方向的偏离了原来的轨道。这之后,孙中山和袁世凯都走向了独裁,孙中山的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绝对忠诚于自己,袁世凯更是搞起了帝制。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爆发了激烈的斗争。以孙中山为首的南方革命党和北洋军阀的斗争又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派别斗争,这就是发动北伐战争的原因。

在孙中山统一广东和创建黄埔军校时,就决定了要组织北伐,打倒北洋军阀。并且在苏联的支持下,这项工作一直都在准备中。



北伐军一共有八个军,李宗仁就是其中的第七军的军长,这就是北伐军不会打他的重要原因,自己人打自己人那是多搞笑的事。阎锡山早在日本读书的时候就是同盟会的成员,是孙中山的战友,北伐军向北打,他自然是北伐军的盟友,他自然要支持北伐军了,北伐军更不可能打他了。

至于说冯玉祥是北洋系的旧军官,但北伐是在苏联的支持下和共产党的帮助下进行的。不管是苏联人、共产党,还是国民党都给了冯玉祥不少好处。再加上冯玉祥这个人背叛北洋军阀好多次,早就成了北洋军阀共同的敌人,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所以冯玉祥也和北伐军是一伙的,北伐军就也不会打他了。

至于说马步芳、刘湘、杨森、龙云这些地方军阀,他们表面上有时会和北洋军阀联合,但和北伐军比较起来,北洋军阀还是强大不少的。北伐军不超过10万人,但当时的北洋军阀加在一起约有70多万人。相比较而言,对于这些地方军阀来说,还是北洋军阀更可怕。他们更希望能够联合北伐军削弱一下北洋军的实力,这样北洋军吞并他们的可能性就会小一点,对他们的威胁也会大大减弱。

当然这些地方上的小军阀也不会直接支持北伐军,他们没有什么大的志向,只求自保,能守住自己这个省的一亩三分地,就非常满意了。不管是北伐军还是北洋军阀,都和自己的利益没有多大关系,只要他们不来找自己的麻烦就够了。



北伐战争的顺利是全国人,包括北伐军自己也没有想到的,同时这也改变了整个中国的局势。

上边说了中国有大量的地方军阀是两面派,他们对北伐军也好,北洋军阀也好,都是没有理想和思想态度的,他们更关注自己的利益。

当北伐军进展顺利,拿下湖南湖北和江西时,他们马上就看出来了,北伐军还是比较牛逼的,当两面派是没看清局势。当局势明朗时,他们自然就出兵帮助北伐军了,以期在将来的政治格局中,争取到最大的利益,希望能够成为新政府的元老。

墙倒众人推,这才是北洋军阀快速被消灭的根本原因。

当然在当时的中国历史进程中,不过是在重复历史的旧事。一开始群雄并起,然后是军阀混战,接下来是几强并立,最后走向统一。

民国历史也不例外,当北洋军阀灭亡后,国民党统一了中国的最关键的一些地盘,比如长江中下游这些财税重地,就开始了真正统一全国的步伐。

统一的过程就是如此,要分主次,先打大的,再来慢慢收拾小的。中原大战打倒了阎锡山、李宗仁,让他们只能当一个地方小军阀,再无挑战蒋介石的实力。冯玉祥强大的西北军因为他自己人品太差,直接瓦解。

在这之后,蒋介石曾让孙殿英、石友三之流去西北和马家军抢地盘,失败后又被阎锡山打击。



在红军长征的过程中,蒋介石成功的把自己的势力推进到了四川,并再也不走了。抗战爆发后,刘湘曾计划联合韩复渠对抗中央军,确保四川是自己的,结果被蒋介石了,韩复渠被枪决,刘湘直接在恐惧中病死。至于杨森早就不成体系,根本没有能力和蒋介石对抗。

龙云则在抗战结束后,被中央军直接绑架,差一点被剥夺一切权力。后来因为舆论压力太大,才把他放了回去。但中央军已把势力扩张到了云南,这个地方已经不是龙云一个人说了算的。


新知传习阁


擒贼先擒王

这是因为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是军阀的代表人物,其他只是一些小军阀附庸他们。

当时北洋军阀有四个大势力

吴佩孚:占据湖南湖北、河南河北,总兵力二十万人。

孙传芳:占据了江南五个省,江苏、江西、浙江、安徽、福建,兵力二十万?

张作霖:东三省,兵力三十五万。

最后一个冯玉祥,不过冯玉祥最后投靠了北伐军,帮着北伐军打军阀。

至于其他的一些军阀,那都是小人物附庸张作霖等人,前面三方势力都是最大的,几乎占据了中国一半的领土,所以北伐军首先拿他们开刀。

北伐军从广东出来后,首先打的就是吴佩孚,别问为什么,这是北伐军的必经之路。,一出广东就是湖南。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吴佩孚占据了湖南和湖北两省,这两个地方在当时是粮食高产的最好地方,拿下了吴佩孚,北伐军的后勤可以解决。

另外,吴佩孚在三方势力中比较弱小,好欺负,同时湖南湖北的地理位置也是非常重要的,北上可以打张作霖,南下可以攻孙传芳,再加上长江天险,可攻可守,所以湖南和湖北成为北伐军的主要战场。


接着,北伐军又孤立了孙传芳,毫不费力就攻取了福建省,11月份张作霖、张宗昌、孙传芳组成安国军,但是还没等到安国军布置完成,北伐军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灭了孙传芳部。

后来也就是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张学良为报仇,遂改青天白日旗。


历史先森


为什么北伐军只打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而不打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马步芳、刘湘、杨森、龙云等军阀?

这个问题问的很好!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民国时期的军阀!

军阀其实都是来源于清末新军,不同的在于中央和地方,中央就是北洋新军,演变为北洋军阀,而地方就是地方新军,形成地方军阀如桂系军阀、滇系军阀。

在袁世凯死前,孙中山就联合蔡锷等地方军阀发起“护国”“护法”等反袁反北洋军阀的斗争,后来袁世凯、蔡锷他们这一辈的死了,北洋军阀就分为三个派系,一个是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一个是以冯国璋(后被曹锟、吴佩孚盖过势头)为首的直系军阀,还有就是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

可以说,谁主导了北洋政府,谁就是中国的老大,在这一时期,段祺瑞,冯国璋,曹锟,张作霖等轮换执政,根本没有南方革命军什么事,而且孙中山的自己的“北伐”(就是孙中山指挥的护国护法什么的全失败了)。

在这种情况下孙中山通过国共合作,获得了苏联的支持,趁着北洋军阀战乱,努力发展自己,到了1926年北伐前期,也正是奉系打败直系(皖系之前已经被直系干掉了)的时候。

如上图,1926年北伐之前,可以说广州国民政府是在桂系的地盘上建立的,也就是获得了桂系的支持,这个桂系军阀已经不是原来的桂系军阀,而是以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新桂系”,在1927年滇系军阀也由龙云取代了唐继尧,成为“新滇系”。

当时革命军主要是进取中原,不愿染指四川,这就解释了题中,为什么北伐不打李宗仁,不打龙云的原因。


但是北伐军为什么不打冯玉祥和阎锡山呢?

因为,他们也是自己人!冯玉祥和阎锡山按理说都应该算是北洋老人,但是他们都处在北洋军阀的边缘,阎锡山几次想进军北京都被打回来了,而冯玉祥前后几次倒戈,把北洋中的皖系、直系、奉系得罪了个遍,因此,在北伐之前应李大钊的邀请回陕西策应北伐。

冯玉祥和阎锡山也是北伐的军队,只不过他们不是蒋介石直接领导的北伐军,而是在北洋政府的西部与北伐军形成南北夹击之势。

而北洋军阀到北伐时期,经过近十年的斗争,皖系彻底从被打败了,北洋政府形成了以奉系军阀为主导,直系为辅的局面,北伐开始的时候,北洋军阀内斗还没停止,吴佩孚在二次直奉战争中大败,还没喘过气;孙传芳也是通过两年刚兴起,脚跟还没站稳,就赶上北伐了,所以国民革命军北伐的时机刚刚好!

北伐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国民革命打击北洋北洋,而是一次新军阀取代老军阀,地方军阀取代中央军阀,是蒋介石、联合李宗仁、阎锡山、冯玉祥打击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的一次最大规模的军事对抗。

北伐过后,军阀割据焕然一新,但只是老人换新人,从本质上并没有改变派系林立的问题,这也是国民党后来败北的主要原因。


史论纵横


那些个地方稍小一点的军阀都成为同盟者了,像李宗仁他们本身就是北伐军,一些老牌军阀也见风使舵加入到党军一边来。真正和北伐军对抗的就是奉军张作霖30万,直系吴佩孚20万,直系孙传芳20万。

在这儿有必要简单说说民国时期几个比较大的军阀派系。1916年6月,袁世凯病逝,他手下的北洋军处于群龙无首的境地,分裂为三个大的军阀派系:

一个是皖系,以北洋之虎段祺瑞为首,控制着北京政府,有安徽等几省地盘。以北洋之狗冯国璋为首的直系,手下有长江三督军,江苏督军李纯,湖北督军王占元,江西督军陈光远,还有直隶督军曹琨。直皖之间争斗不断,冯国璋1919年病逝后,曹琨扛起了直系大旗,并于1920年在直皖战争中击败皖系,段祺瑞下野,曹琨与张作霖同掌握北京政府。并且占领了直隶、河南,湖南湖北等几省。后来又经过直奉大战,把张作霖赶回了关外,曹琨也于1923当选为民国大总统。

但是好景不长,1924年10月,由于冯玉祥反戈一击,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直系落败,曹琨被囚禁,吴佩孚南逃。直系遭受重大打击,但吴佩孚重整旗鼓后,其在两湖和河南还有相当的实力。

孙传芳是直系的后起之秀,后来的混战中占领了东南五省地盘,自称五省联帅,他虽然是直系后辈,对吴佩孚表面上也很尊重,但其实已经自成体系,不受吴的任何节制,实际上开始还有观望行为。

在北方,张作霖击败直系后,先是抬出段祺瑞做临时政府执政,后来段祺瑞因为三一八学生事件下台,张作霖自己走上前台,当上了北京安国军政府大元帅,成为北洋军阀最后一位掌门人。

综上所述,北伐对象也只能是他们三家了。


磨史作镜


北伐时,最有力量的老军阀就剩这么几个:

最有实力的,是奉系军阀张作霖,他不但盘踞东北老巢,而且打进了山海关,控制了北方各地,拥兵40多万,经济实力也很雄厚。

其次,是吴佩孚和孙传芳,这二位都出自直系,但关系并不和睦,吴佩孚拥兵20万,占据中南,孙传芳也有20万部队,占据东南,号称五省联帅。

排在第四位的,就要数占据山东的张宗昌了,他原本属于奉系,但此时隐然自立,他拥兵10余万。

北伐军有多少人呢?誓师北伐时只有10多万而已。当然,随着节节胜利,中途会有人数的扩张,但亦有牺牲。

也就是说,10多万的北伐军,最终打败了一共拥兵近百万的北洋军阀。

为什么会这样?

从主观上来说,是因为北伐军锐气正盛,战斗力顽强。从客观上来说,主要是因为北洋军阀们不团结。

大家都知道,北洋军阀没有什么大出息,只知道抢地盘,今天你打我,明天你打我。

北伐军誓师时,张作霖根本没把他们放在眼里,相反,他觉得北伐军能够替奉系消灭吴佩孚和孙传芳,对他是有利的。

而吴佩孚和孙传芳呢?也是抱着这个想法。所以,即便吴、孙二人都出自直系,但绝不互救,绝不合作。

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北伐军才能各个击破,取得最终的胜利。

如果当时吴佩孚和孙传芳联合作战,北伐军就会很麻烦,如果再有张作霖支援,北伐军更没有胜算。

可惜这些老家伙眼光陈旧,最终只能自取灭亡。

当时,有没有其他军阀呢?也有。不过,他们要么很小,不是大患;要么立即转向,加入了北伐军,因此,北伐的主要目标不是他们。


趣谈秘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打的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张宗昌。

因为这4个军阀占据了中国从南到北的核心省份,包括湖南、湖北、江西、江苏、山东、河南、河北、东山省等省份。

这些地区,基本就是中国的精华地区,自然就是北伐的主要目标。

同时,这些军阀也比较强大,是中国最强有力的军阀。

相比来说,冯玉祥盘踞的西北、阎锡山盘踞的山西、李宗仁盘踞的广西都较为偏僻,实力也有限。

目前来说,应该联络较小的军阀,对付较大的军阀,首先收复中国精华地区。

至于偏远地区,一来交通不便,不可能速战速决;二来北伐军实力薄弱,不可能同时对付这么多敌人。

其实,以黄埔为主的北伐军嫡系,一共只有10万左右,而北洋军阀总兵力不下100万之众。

在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之流以后,老蒋又花费了几年时间,击垮了冯玉祥、刘湘、杨森、孤立了阎锡山、龙云、马步芳、李宗仁。

如果不是抗战爆发,剩下这几个军阀也会在几年内被消灭。


萨沙


因为其他能阻挡北伐军的北洋军阀在北洋军阀们自己的内战中都被消灭了。

从袁世凯建立北洋军之后,北洋大致分为两大派系:直系和皖系。而张作霖的奉系只能算旁支。

所谓皖系还真不是说领军将领都是安徽人,而是这个派系的首领是安徽人段祺瑞,说实话,段祺瑞和后来的曹锟、吴佩孚、张作霖甚至蒋介石都不一样,他不单纯的依靠军队,或者说他还真没有东北军之于张作霖、中央军之于蒋介石、北洋第三师之于吴佩孚那样的嫡系部队,他更多是靠他主政北洋政府中央以及多年以来在北洋系统内的威望。

可以说段祺瑞还算是旧中国最后一个政治家色彩比较浓厚的军阀。

当然,皖系最后被直系打垮原因也在于此:和军队关系没有直系紧密。

说完皖系再说直系,直系第一代大佬是冯国璋,他和段祺瑞很像,他们都是做官而不是做军阀,所以段祺瑞凭借政治手腕屡次战胜冯国璋。

但是等曹锟和吴佩孚上台就不一样了,他们和军队的关系比段祺瑞可紧密多了,说实话,老说北洋军阀,北洋军阀,北洋要到曹锟和吴佩孚、张作霖这个时候才是真正的北洋军阀。

直皖大战以直系胜利而告终,在这个过程中一批忠于皖系的北洋军阀或被消灭,或被架空,或被迫下野,总之北洋军阀数量在直皖大战过后已经大大减少了。

而这个时候不被直皖放在眼睛里的张作霖已经悄然在日本人帮助下完成了东北的“一统”,紧接着就是直奉争霸。

两次直奉战争的结果就是北洋嫡系被旁支彻底打垮,直系最核心武力,号称天下第一的北洋第三师完全被打垮。

这个时候孙传芳都还没有出现呢。

张作霖打垮曹锟和孙传芳后志得意满,还任命杨宇霆做江苏督军(直接导致郭松龄反奉),但是奉军军纪实在太坏,具体不展开,总而言之,惹恼了孙传芳,起兵驱逐了奉军。

也就是说1925年孙传芳才登上历史舞台,别看孙传芳号称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总司令,其实军队势力很差,毕竟之前才是旅长。军队军服都破破烂烂,被称为“渔网装”。

而奉系这边刚好也经历了郭松龄反奉事件,奉系新军元气大伤。

也就是说等到北伐军北伐的时候,北洋只剩下聚拢残兵败将的吴佩孚,元气大伤的张作霖和根基浅薄的孙传芳。

所以不是北伐军只打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而是只有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给北伐军打。


兰台


做事情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打仗更是,讲究的是战略战术。经过连年的你争我夺,当时的国内局势大体如下。先说说提到的那些军阀们的状况。

马步芳(1903~1975),1926年的马步芳刚刚23岁,羽翼未丰,刚刚投入冯玉祥麾下不久,北伐时他还称不上军阀。

龙云(1884~1962),那时是滇军唐继尧手下的军长,1927年才发动政变推翻唐继尧,此后他接受南京政府委任,任国民革命军第38军军长,后被任命为云南省政府主席,主政云南18年。北伐时第5军大部留守广州,李济深坐镇指挥,防备滇军唐继尧的入侵。


刘湘(1888~1938),杨森(1884~1975),这两位川军大佬,一直忙着和滇军斗法,相互之间也时有倾轧。1926年6月,刘湘派代表会晤唐生智,表示要参加北伐。11月,刘湘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21军军长。杨森属于骑墙派,一面响应北伐,一面和吴佩孚暗通款曲。1928年,因为庇护兵败入川的吴佩孚被南京政府免职。

阎锡山(1883~1960),1905年加入同盟会,1913年脱离改组后的国民党。支持袁世凯,支持段祺瑞,相继失败后,奉行“保境安民”政策,拒绝参加军阀混战。为保护自己地盘不被冯玉祥的西北军侵占,1926年初联合吴佩孚、张作霖共同对冯作战。属于国民党和北洋军阀共同拉拢的对象。1927年,阎锡山宣布服从三民主义,改称国民革命军晋绥联军总司令。


李宗仁(1891~1969),1926年之所以能以恰当的时机誓师北伐,就是李宗仁力主策动的。经过多年混战,李宗仁、沈绍竑、白崇禧后起之秀率部打跑了盘踞广西多年的陆荣廷、沈鸿英等旧军阀。1923年,白崇禧作为代表去粤面见孙中山,表示不要粮、不要饷、不要枪,只要三民主义。1926年1月26日,桂系第一次和汪精卫会面。后来双方正式提出统一两广的方案,以图问鼎中原。而触发北伐的源头,是当时湖南省长赵恒惕(1880~1971)和唐生智(1890~1970)

争权,吴佩孚借机征讨赶走赵恒惕的生智,李宗仁派第7军派1旅入湘协助,才守住衡阳一线。成骑虎难下之势,李宗仁认为此时是北伐最好时机,在广州到处游说,终得第4军军长李济深大力支持,北伐计划自此展开。所以北伐伊始老蒋是总司令,唐生智是前敌总指挥。

冯玉祥(1882~1948),几次倒戈后通电下野出国,1926年8月从莫斯科回国,1926年9月率部在五原誓师,声援国民政府的北伐,决定“固甘援陕,联晋图豫。”

分析下来,需要打的北洋军阀就是占据湖北、河南、直隶的保定、大名一带,掌控京汉线的吴佩孚;以闽、浙、赣、苏、皖五省联军总司令的名义统治长江中下游的孙传芳;以及势力范围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的热河、直隶和山东的张作霖。他们有野心、有实力,对革命是坚决反对,一旦停止内部争斗,必会挥师南下,以湘鄂为基地威胁两广。


“远交近攻”的战略自春秋战国以来,常用不衰。国民革命军制定的也是各个击破、分化瓦解的策略。第一进攻目标是吴佩孚,不仅因为他占据联通南北的交通要道上,更是因为孙传芳因吴佩孚和张作霖不计前嫌的合流愤然不已,如果攻打吴佩孚,孙传芳不会援手。吴佩孚的兵力在第二次直奉战争受到重创,还没有完全恢复。当时还分兵在北京的南口和冯玉祥部交手,首尾难顾,回师南下后被北伐军连连打败。可是又忌惮张作霖会借着出兵的机会吞地盘,不敢让奉军跨界帮忙。直至惨败才入川躲避。第二进攻目标是孙传芳,张作霖担心孙传芳倒戈遂前去拉拢,不敌北伐军时,

孙传芳转而投靠张作霖。

张作霖本来是打算与老蒋和谈的,可惜双方的后台利益不同,只好在武力上见真章。奉军不敌,意图退守东北。未成想张作霖返奉途中在皇姑屯遭日本人暗算身亡,张学良不久后通电易帜,全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今安在的文史情缘


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虽然历经挫折,但是孙中山始终矢志北伐,意图推翻北洋军阀,建立国民政府。孙中山去世后,1926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继承遗志,誓师北伐。北伐的目标,则是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当时全国各地遍布军阀,为什么北伐军单单以这三个军阀为目标呢?


第一,北伐的主要目标是推翻北洋军阀把持的北洋政府,建立新的国民政府。无论是直系吴佩孚,还是“东南王”孙传芳,亦或是奉系的张作霖,三个人都是实力最为强大的北洋军阀。因此,毫不意外的,他们也成为革命党最主要的敌人。

辛亥革命胜利以来,虽然历经多次战争,军阀割据现象更是遍布全国,但是,中国最主要的两大集团,仍然是北洋军阀把持的北洋政府和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北洋军阀时期发生了多次大规模战争,如直奉战争、直皖战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不是北洋军阀之间的混战,就是北洋军阀和革命党之间的战争。


除此之外,遍布全国的大小军阀,都不具备左右时局的力量。因此,以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为首的三大北洋军阀,才是革命的主要敌人,其他各地的小军阀,不过是疥癣之疾。

第二,当时北伐军的三大目标,吴佩孚占据了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四省,孙传芳占据了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江西等东南五省,而张作霖则占据了东北三省、山东及平津地区。

从这三大北洋军阀占据的地盘也可以看出,他们占据了当时中国最富庶、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因此,只要北伐军能够击败这三大军阀,就相当于控制了中国最精华的地区,完成自古以来占据天下的核心任务——定鼎中原。而一旦中原定鼎,边疆各省不过传檄而定。

第三,广州国民政府誓师北伐时,北伐军的总人数只有10万人,而面对的敌人孙传芳有20万大军,吴佩孚有20万大军,张作霖更坐拥40万装备精良的东北军。可以说,北伐军面对的敌人在兵力上拥有压倒性优势。因此,北伐军既没有足够的兵力和实力,也没有足够的精力向其他军阀发动进攻。


更何况,在兵力不足的前提下,向所有军阀发动进攻,将包括地方军阀在内的中国军阀们,推到自己的对立面,无疑是十分愚蠢的。而能够以少胜多,仅用半年时间就饮马长江,取代北洋军阀的北伐军领导人们,当然不会如此不智。

第四,除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这三个北伐军的主要目标之外,中国当时存在的其他军阀,并非都站在那广州国民政府的对立面。如西北军首领冯玉祥和山西王阎锡山,在审时度势之后直接加入了北伐军。


其他如“云南王”龙云,四川诸多军阀,西北诸马等,面对北伐军的节节胜利,都先后主动或被动的加入了国民政府。如“云南王”龙云,他在被南京国民政府任命为云南省政府主席之后,才奠定了他云南王的地位。而西北诸马,则大部投入了西北军冯玉祥的麾下。其他各路军阀在看到北伐军席卷天下的大势之后,也纷纷投入了国民政府的怀抱。


鸢飞九天2018


这个问题有意思。提问者本身是想中国有那么多军阀,比如还有四川二刘、青宁两马、山西的阎老西、云南的龙云等,那么为什么非要对着这三位?

北伐一开始,确实把目标对着这三位,但也不是一棍子打死。当时,广东政府内部对这三位有不同看法,提出的口号是“消灭吴佩孚,团结孙传芳,妥协张作霖”。很明显,对这三位的态度是不同的。

先来看,北伐为什么把吴佩孚定为首要目标?

吴佩孚必须消灭,这是国民革命的底线。原因有三:第一,吴佩孚控制的湖南挡在广东政府门口,几次北伐都被挡在湖南。所以,你吴秀才占领湖南,便是原罪,这就是我要打你的理由。第二,吴佩孚在北方攻击冯玉祥,在湖南进攻唐生智,而冯、唐都是广东政府的盟友,唐还直接派人到广东求援。为了南北这两个盟友,广东政府也要消灭吴秀才。第三,早在二次直奉大战开始前,孙总理就和张作霖,卢永详组成反直三角联盟,目标直指吴佩孚(当时正踌躇满志准备武力一统天下),现在可以说是新仇旧恨一起算。所以,首选打击目标是吴秀才,一点都不奇怪。

再来看,北伐为什么要“团结”孙传芳?

孙传芳是直系后起之秀,兵强马壮,粮弹充足,当时占领东南五省,是中国最富裕的地区,军事力量,经济实力都很不错,加上他和广东政府没什么仇恨,又刚打了一场驱奉战役,打败了不可一世的奉军。因此,在广东政府眼里,这个孙馨帅是属于可以争取过来的。

最后,来看北伐为什么要“妥协”张作霖?

张作霖是当时中国实力最强的军阀,没有之一,基本统治了半个中国。对于这么一个庞然大物,当时还算弱小的广东政府无力与之正面交锋。当时,广东加上广西全部兵力不到10万,而奉军明面上就有将近40万军队。广东方面已经和吴佩孚撕破脸,同时孙传芳敌友不明。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贸然得罪奉系,实在不明智。饭要一口一口吃,还不到和奉系翻脸的时候。所以,妥协张作霖在当时是个不错的选择。

说完当时的形势,再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北伐前,会针对这三位提出口号和政策,而不管其他人?原因有两个:

第一,这三位都是老北洋。吴佩孚曾是老北洋第3师师长,孙传芳是第2师师长,张作霖是第27师师长。北伐的目标是北洋军阀,所以,三位首当其冲。

第二,吴、孙、张三位在全国各大军阀中实力最强,并且有统一中国的实力和野心。从威胁论角度说,打击他们三个,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儿。这三位都被拿下,其他军阀也就不在话下了。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