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元末的张士诚和陈友谅来说,你觉得他们是败在个人因素上,还是败在没有像朱元璋一样的文臣武将上?为什么?

用户58667638356


最关键的是在于二人的个人能力和操守都比朱元璋差的太远。文臣武将倒是次要的,下面就逐一分析。



在清水看来,张士诚好比三国里的刘表,守家之犬尔。朱元璋夹在张士诚喝陈友谅之间,之所以敢率先攻击比自己强大的陈友谅就在于朱元璋看出张士诚不思进取,就想着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过日子。没有平定天下的志向和勇气和能力。这样的人注定难成大器。

张士诚以贩卖私盐发家(和现在贩毒差不多)由于张士诚成事以后占据了江南一带的富庶地区,而这片地区自两宋开始就是最富庶的地区,而且长时间不受战争的困扰,因此张士诚所属地区的百姓过的很不错,而且张士诚也日益骄奢。朱元璋攻击张士诚,双方几经战斗。张士诚被被朱元璋所败所杀,而张士诚认为自己失败是上天不佑,就是胡说八道了。

张士诚败就败在他不思进取,目光短浅。他以为只要不攻击别人,只要守住自己的现有的地盘就行,他忘了,天下群雄和他想的不一样,一统天下的不仅有朱元璋的还有别人。当朱元璋和陈友谅激战的时候,有人建议他攻击朱元璋老巢南京,被张士诚所拒绝,他根本就没有这个意识,更别说坐收渔利了。再就是富裕的生活洗刷了张士诚的进取心。处于最富庶的江南地区张士诚的骄奢淫逸就在所难免了,朱元璋看到了张士诚的马车,就连马槽都是银子打造。不仅感慨起来,手下人拍马屁说,张九四(张士诚原名)未成大事而如此骄奢焉能不败。朱元璋则说,就算成就天下如此骄奢天下也长不了。



作为朱元璋最大的对手陈友谅败于朱元璋之手,如果说上天不佑还是可以的。陈友谅确实有点倒霉,运气不佳的意思。但最要的就是人品太差,性情残暴(与张士诚性格反差很大)。陈友谅以渔贩起家。成事以后是长江以南的霸主,拥有超过朱元璋的军事实力战斗。和朱元璋比邻而居。公元1360年,陈友谅杀了自己的主公徐寿辉,自己称帝,改国号为天完(意思是压大元一头)在公元1363年,朱元璋和陈友谅展开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内湖大战,鄱阳湖大战,陈友谅败于朱元璋,并且当场被射死。 陈友谅和朱元璋 元都是最有实力统一全天下。但最终朱元璋成就大事。

如果张士诚是刘表,陈友谅就是袁绍了,鄱阳湖就是他的官渡之战。朱元璋跟陈友谅决定性的战役就是鄱阳湖大战了。陈友谅号称自己有六十万军队,而朱元璋当时只有二十万军队。陈友谅败就败在这生性多疑和刚愎自用上,由于杀了徐寿辉,不少人都离他而去,造成上下人心不齐。陈友谅的指挥又出现战略性失误,陈友谅的战船都是大船,机动性太差。陈友将所有的船都连起来,原本大船机动性就差,这一连就更动不了了。结果被朱元璋一把大火就烧,陈友谅也死在乱军之中。

陈友谅最大的缺点就是品行太差,没有领袖感召力和亲和力,这一点朱元璋就具备和做的就很好。陈友谅杀徐寿辉这件事,做的很不地道,有点太早了,也让军中的将领得知都很寒心,真是谁都敢杀啊,说不好自己那天就把自己给杀了,所以但是有很多的将领都不愿在跟随。

再就是朱文正牵制了陈友谅的主力部队。朱文正手中只有4万人,硬是挡住了陈友谅的进攻,而且坚守85天,以4万防守60万大军还能够坚持85天,朱元璋真会用人。而陈友谅手下却没有这样的武将。失败就是必然的了。

我是清水空流 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我来说下个人的看法。

在元朝末年的大势中,张士诚与陈友谅做为割据一方的豪雄都有问鼎天下的可能,但是却先后败给了朱元璋,最终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明帝国。

他们两个的失败,主要还是败在他们的个人因素上面。

元末,群雄并起,盐贩子张士诚占据了天下最富的地区、布贩子徐寿辉在长江中游活动后来陈友谅来到了起义部队并取得了布贩子的信任。此时,徐寿辉手下有四大武将:邹普胜、丁普郞、赵普胜、傅友德,他们带领着军队横扫元朝建立了天完政权。

陈友谅于公元1360年六月十六在采石城五通庙除掉了徐寿辉,登基为帝,国号为汉。在此期间杀赵普胜,丁普郞、傅友德跑到了朱元璋那里,对于陈友谅来说他成为了皇帝,但是他这样弑帝的做法也让手下失去了一种精气神,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

张士诚心无大志,小富即安。当占据天下最富的地区后,不思进取,他没有明白在当时的情况下要么取得天下,要么被别人消灭。虽然他曾经抗住了元朝百万大军的攻击,但是最终也是败在了朱元璋手里。


江枫渔燚


张士诚是败在未雨绸缪上,张士诚最富有,保暖思淫欲,对军务上没有坚持改进,在思想上安于现状,并没有实际有效的未来战略计划,内部人员也无十分成才的军事参谋,整个控制的地区富有且慵懒,城池不高且内有粮仓,周边窥视者无数,虽然击败一般匪寇起义没问题,但隐患众多,而固然失败,与陈友谅相比,军力上差的最多,与朱元璋相比,缺乏进取的锐气。 陈友谅当时的军队将士实力最强悍,军饷虽然不如张士诚富有,但也不匮乏,陈友谅的失败在战术上,孤注一掷的决战往往缺乏细节上的安全保障,故隐患重重准备不足而就决战于千里之外,战术上的重大失败在于个人为大,一意孤行,不听进谏,说明陈友谅胸襟不够强大,而内部又赏罚过于严格,太没有人情味的军队固然抱怨重重,激化潜在矛盾,影响将士斗志,所以说失败不是偶然的。反观朱元璋,他属于相对实力最弱的,既没钱兵又寡,好日子还没过,对外压力也大,正因为如此,所以不掉以轻心,内部当时上下君军团结,后来建立大明后就乱杀功臣数万人,那是后话。而当时元璋本人,胸襟豁达,胆识超群,审时度势,对当下情况分析客观而清晰,朱的成功不仅如此,最重要的是陈友谅给了朱机会,让朱反而更加强大,如果这三家打局部战争慢慢推进,或者陈友谅不着急全力拿下而先以维稳为主的话,以时间换空间,拖下去的话我相信最终胜利属于陈友谅的,而张士诚失败只是时间问题。

陈友谅的失败似乎是天意难违,古有赤壁之战的典型案例,也没有引起陈的重视,而再次几乎同样复制当年的重大失败的因素,天要收人也不过如此了。就像希特勒没有重视拿破仑的滑铁卢失败一样,也是几乎复制了同样的重大失败,所以有时候不是在于智慧,在于天要收人了…


南帝北丐鸣虫葫芦


马后炮的评论无意义 成功有必然 更多的是偶然 后来人添油加醋 胡编滥造成必然的因果关系 实际上都一样 朱元璋的成功也是偶然 其他人的失败也并非必然 运气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