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直隸總督是一個怎樣的官?

軍史吐槽君


清代的直隸總督位高權重,位列全國八督之首,集軍政、鹽務、河道及北洋大臣於一身,並且統管山東、河南一切軍政事務。八大總督——直隸總督、兩江總督、兩湖/湖廣總督、兩廣總督、閩浙總督、四川總督、陝甘總督、雲貴總督,其中,直隸總督地位最高,為疆臣之首。NO1,人家才是真合肥。直隸總督正式官銜為:總督直隸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管理河道兼巡撫事,管轄範圍比較大,包括今北京、天津、河北大部、河南小部、山東小部等地域,拱衛京畿。

直隸總督一般都加都察院右都御史與兵部尚書之銜,實際上為從一品,品級僅次於太師這樣的虛銜官職。而除了直隸總督之外其他諸省總督,一般都加都察院右副御史、兵部侍郎的官銜,總督只是正二品,差不多相當於現在的北京軍區司令首長+華北局首長


風一樣自由As free as the wind


清朝末期,如果論權勢地位相比直隸總督,無出其右者!你以為總督與巡撫是上下級的?不,其實清朝的總督與巡撫並沒有直接隸屬關係。雖然清朝地域遼闊,但總督這樣的封疆大吏只有9人,而其中地位最高權力最大的,就是現在要說的直隸總督

清朝繼承了眾多明朝的制度,加以演化改變,其中就包括著名的督撫制度。清朝在各省設立巡撫管理民政,又設立管轄若干省份軍政的總督之位(四川、河南、山西、山東除外,四川一省之內督撫並存,而河南、山西與山東三省只有巡撫沒有總督)


雖然總督都是正二品,不過直隸總督一般都加都察院右都御史與兵部尚書之銜,實際上為從一品,品級僅次於太師這樣的虛銜官職。而除了直隸總督之外其他諸省總督,一般都加都察院右副御史、兵部侍郎的官銜,品級就比不上直隸總督

直隸總督負責管轄京畿地區,也就是如今的河北省、天津市,同時也能夠調動山東、山西與河南三省的軍隊(不過名義上三省不屬於直隸總督管轄)比如晚清時期,直隸總督就調動周圍省份軍力剿除攻入京城的捻軍。


歷史上,擔任過直隸總督的都是赫赫有名之人,比如李鴻章、曾國藩、袁世凱、榮祿等。畢竟直隸總督管轄地區有眾多宗室貴族,一般人是應付不了的

說到直隸總督就不得不提起一個人——李鴻章,作為晚清重臣,被西方人稱作“東方俾斯麥”的李鴻章也是歷代擔任直隸總督時間最長的一個,前後加起來超過25年。李鴻章時期,直隸總督開始署理管轄北洋水師,從那個時候開始,直隸總督又開始兼任北洋大臣,聯同清朝水師精銳、外交事務都開始一起負責成為分內之事


澹奕


清代的直隸總督,為正二品官員,加兵部尚書、右都御史銜為從一品官員,僅次於位置尊崇的最高官職正一品的“三公”太師、太傅、太保。

直隸總督如加大學士銜則為正一品官員,就與“三公”平級的了。

總督,為地方官員中級別最高、權力最大的軍政官員,除外四川總督管轄一省軍政事務外,其他總督都管轄數省的軍政事務,習稱“封疆大吏”,民間俗稱“上馬管軍,下馬管民”。

計有直隸、兩江、兩廣、湖廣、閩浙、雲貴、陝甘、四川八個地方總督,後增加東三省總督;另有負責河務管理的河道總督,負責南糧北運供給京師的漕運總督。

總督的職務類似新中國成立初期設立的東北、華北、西北、西南、華東、中南六個大區政府主席,但比大區政府主席權力還要大,比大區政府主席還多執掌軍權的權力,直隸、兩江總督另兼北洋、南洋通商大臣,比大區政府主席還多外經外貿權。

直隸總督,在諸總督中地位列第一位。轄區今河北省、天津市,拱衛京畿,京城門戶,天子腳下,戰略地位重要自不必說,而且節制山西、河南、山東軍隊,身兼“北洋通商大臣”,與其他總督只有軍政大權不同,又多了全國外經外貿大權的一半,直隸總督後期又多了執掌北洋水師的權力。

清代著名重臣曾國藩、李鴻章等,皆曾任直隸總督要職。



z山海


直隸總督是一個大官,有多大呢?聽我細說。

總督,是明清時期的地方軍政大員,又稱總制。從職權上來說,這個官相當於地方的軍事行政首長,是國家某一片地區的實際或名義最高行政長官,這個一片地區通常是幾個省,但也有例外,比如直隸總督就只管直隸一個省。

清朝長期只有八大總督,分別是直隸總督、兩江總督、兩湖/湖廣總督、兩廣總督、閩浙總督、四川總督、陝甘總督、雲貴總督,後期還有個東三省總督,不管怎麼算,在這些封疆大吏中,直隸總督地位最高,被稱為“疆臣之首”。

直隸總督正式官銜為“總督直隸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管理河道兼巡撫事”,管轄範圍很是不小,包括今北京、天津、河北大部、河南小部、山東小部等地域,拱衛京畿。

總督掌管軍政大權,或許你會覺得這可能給他們造反的機會,畢竟只要再奪得經濟權,這些總督完全有自立的可能,但這些皇帝也想的透透的,以清朝為例,為了防止總督位久權重,總督名目繁多,儘量分權,而且經常換人,最靠近京城的直隸總督尤為如此。

清代直隸總督可謂五花八門,有實授、署理而未實授、署理、護理、協辦五種,權力最大的當然是實授,但其他也有權力。

從雍正元年至宣統三年,187年間,總共經歷直隸總督74人,99任,其中實授38人,署理30人,護理6人。平均下來,兩年多就換一個總督,調換不能說不頻繁。

如果是權力最大的實授,調換更加頻繁,整個清朝任期超過十年的只有三人,最後一個是李鴻章,可見想要在這個位子上坐的久,獲得清朝統治者的寵信是必須的,而且必須要有足夠的忠誠。

換算到今天,其實沒有跟直隸總督相似的職位,從職權上來說,直隸總督要比今天的河北、河南、山東三省軍隊的總司令員相加,兼三省共同省長,兼三省水利局總局長,兼三省紀檢局總局長級別要低些,但比單獨省長遠遠超過,應該在副國級左右。

真要類比的,總督倒是可以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六大行政區政府軍政委員會主席比一比,直隸總督可以跟華北地區相類似。


平沙趣說歷史


要用今天的官職來類比的話,直隸總督類似於兼任了今天的河北、北京、天津三地黨委書記,外加中部戰區司令員,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清朝,直隸總督也被稱為“疆臣領袖”。

直隸總督,全稱為“總督直隸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饟、管理河道兼巡撫事”,始設於清代順治十八年,康熙八年廢止,雍正八年復設。管轄範圍為河北大部、河南小部、山東小部及京津。總督衙門設置在保定。

由於直隸總督的管轄範圍就包括京師以及周圍的地區,因此其地位極其重要,是拱衛京師的最後一道屏障。到了1840年以後,直隸總督還兼任長蘆鹽政和北洋通商大臣,使得直隸總督還要肩負北方最重要的稅收以及外交事務,這無疑使得直隸總督的重要性到了一個無以復加的地步。

所以直隸總督一任,名臣極多,有著名的李衛、劉墉,也有聞名天下的權奸穆彰阿,還有所謂中興四大名臣之二的曾國藩、李鴻章師徒,袁世凱也是在直隸總督位子上幹了很久。

因為這個位子實在是太重要了,所以做過直隸總督的,除了基本的要加一個“兵部尚書銜”和“都察院右都御史”以外,不少還要再加個大學士,也就是說,是以宰相的身份來總督直隸。



青言論史


清朝封疆大吏之首——直隸總督

官銜全稱為:“總督直隸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管理河道兼巡撫事

是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總管直隸省、河南省和山東省三省的軍民政務。

其轄區大致相當於今天的北京、天津兩市,河北省的大部分地區以及河南省和山東省的小部分地區。

由於直隸省地處京畿要地,因此直隸總督又被稱為“疆臣之首”。

其衙署是位於河北保定的直隸總督署,又稱直隸總督部院。


總督本是正二品官員,但由於直隸省地處京畿要地,所以直隸總督通常都會例行加授兵部尚書、督察院右都御史銜,從而將品秩拔高至從一品。

1870年11月12日,清政府裁撤掉三口通商大臣。裁撤後,所有洋務、海防等各項事宜,均歸直隸總督經管,並頒發欽差大臣官印,稱“北洋通商大臣”

從雍正元年到宣統三年這187年間,直隸總督總共經歷99任74人,其中,李衛、孫嘉淦、劉墉、琪善、曾國藩、李鴻章、袁世凱、陳夔龍等人都曾出任過這一職位,直隸總督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史料記載

《清史稿·卷一百一十六·志九十一》:總督直隸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管理河道兼巡撫事一人。順治五年,置直隸山東河南三省總督,駐大名。十五年,改為直隸巡撫。十七年,徙真定。明年,復置總督於大名。康熙三年,仍為三省總督。八年省,移巡撫還駐保定。五十四年,加巡撫以總督銜,不為例。雍正元年,詔嘉李維鈞勤慎,特授總督,自是為永制。四年,以禮部右侍郎協理總督,不為常目。乾隆十四年,令兼河道。二十八年, 詔依四川例,兼管巡撫事。 咸豐三年, 兼管長蘆鹽政。同治九年,加三口通商事務,授為北洋通商大臣,駐天津。冬令封河, 還駐保定。

從《清史稿》的記載可以看出,直隸總督的設置是從雍正元年開始的,其職權也是逐步地得到加授擴大,而並非一開始就是封疆大吏之首。

尤其是到了清朝後期,隨著北洋通商大臣職務的兼任,直隸總督更是變得尤為重要,位居疆臣之首也是實至名歸。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您,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邛芒”,每天都可以學習一點歷史知識!也懇請您對我的不足之處提出批評與指正!謝謝!


邛芒


直隸總督在晚清是清朝地方督撫裡最重要和最高的職位,號稱疆臣領袖。直隸總督下轄三個省,分別是直隸省(大致相當於今天的河北省、北京市和天津市)、山東省和山西省。

在同治九年以前,疆臣領袖是兩江總督。有清一代,兩江總督由於所管轄的安徽、江蘇、江西和上海處於非常重要的地位,一直是督撫裡的重中之重。

同治九年十一月十二日,清廷決定裁撤原來駐防天津的三口通商大臣,改設北洋通商大臣,簡稱北洋大臣,由直隸總督兼任。同時決定直隸總督衙門由保定正式移駐天津。此前直隸總督衙門實際上已經因為天津教案而移駐天津了,但未經朝廷正式確認。由此開始,直隸總督的地位大大上升,甚至超越兩江總督成為新的疆臣領袖。

直隸總督地位的上升並不是朝廷的有意安排,而是形勢使然。

晚清的一個突出特徵是內憂外患不斷。1850年以來的兩次鴉片戰爭,列強把戰火延燒到了北京。英法聯軍攻入北京時,咸豐皇帝不得不逃難到熱河的避暑山莊。咸豐五年,太平軍林開芳部北伐,一度竄擾天津近郊。這讓清廷感覺京畿的安全很成問題。尤其是鴉片戰爭以後,沙俄和日本對東北虎視眈眈,而朝鮮又處在與日本人的激烈爭奪之中,客觀上不得不調整思路,在外交和國防方面向洋人學習,與國際接軌。

另一方面,經歷太平天國動亂,整個清朝的官場已成外重內輕之勢,地方督撫的權威日重,隱隱然有蓋過朝廷的風頭。同時,曾國藩的湘軍強勢崛起,南方各省的割據趨勢越來越強烈,明顯南重北輕。

正是基於這些因素,當時的恭親王奕訢說服兩宮皇太后,將通商大臣職位一分為二,設南北洋大臣,分別由直隸總督和兩江總督兼任。當時的初衷是希望直隸總督能夠擔負起拱衛京師和協理洋務的重任,為軍機處和總理衙門分分憂,與南方的地方督撫平衡一下。

但一切都因為李鴻章而改變。

李鴻章因創辦淮軍而起家。從同治元年開始,李鴻章一直戎馬倥傯,期間雖然也擔任過江蘇巡撫和五口通商大臣等職,但其主要的精力是打仗。跟隨曾國藩兄弟平定太平天國以後,李鴻章的淮軍成為剿捻的主力。在不間斷的戰爭中,李鴻章深感強國必先國防現代化,必須引進先進的武器裝備,必須使羸弱的中國工業化和現代化。

同治九年天津教案爆發,曾國藩任直隸總督,從直督駐地保定趕往天津,未己病重。朝廷命李鴻章接任直隸總督,並在處置辦理天津教案的責任者、三口通商大臣崇厚時,順勢撤銷三口通商大臣之職,改由李鴻章兼任北洋大臣。

李鴻章在直隸總督和北洋大臣的任上,創辦了當時亞洲第一的現代化海軍艦隊,同時創辦電報、鐵路、礦山、冶金、軍工、航運和郵政,在恭親王奕訢的支持下,成為晚清洋務運動的第一人。同時,由於他的縱橫捭闔的能力和特殊地位,李鴻章也成為中國近代外交第一人,晚清朝廷對日、俄、法的交涉,均以李鴻章馬首是瞻。李鴻章也因此,成為中日甲午戰爭和中法戰爭的實際主持者。雖然李鴻章是直隸總督,但整個東南沿海的海防和外交,實際上掌握在李鴻章一人手裡。

也正是因為如此,直隸總督的影響力和地位大大超越了傳統的兩江總督,成為晚清地方督撫中最重要的的職務。

清朝在漕運總督和河道總督以外,共有九個總督。這九個總督都是正二品,比巡撫高一級。但由於總督兼署兵部尚書和左都御史銜,實際上是從一品。而直隸總督和兩江總督由於地位尊崇,往往成為資深封疆大吏的象徵。李鴻章在直隸總督任上除了因軍功受封的肅毅伯的爵位外,還是文華殿大學士,官居正一品,是名副其實的宰相。

從李鴻章起,直隸總督手握兵權成為慣例。實際上在不打仗的時候,總督的兵權是要上繳的。這也是直隸總督高於其它總督的主要原因。李鴻章以後,直隸總督中最有影響的是榮祿和袁世凱。榮祿是晚清滿洲親貴中最能幹的人,他任直隸總督時,北洋水師已經覆滅了。但他親掌武衛軍三軍,為慈禧太后在乙亥建儲和庚子之亂時保存了最後的底氣。袁世凱任直隸總督,繼承了李鴻章的衣缽,開創了中國現代化的先河。


國史館


清朝官制基本沿用明朝,對於地方行政基本上是軍政分開、督撫並列,軍政分開指的是清朝在全國設立了大概十幾個將軍(比如奉天、杭州等等),主要是統領滿洲八旗軍隊,他們基本上不過問地方行政。而在地方行政方面則是總督與巡撫相互制衡,兩者並無直接隸屬關係,雖然往往掛兵部尚書銜的總督能達到從一品,比掛兵部侍郎銜的巡撫要高半級……

清朝時向來有八大總督的說法,但直隸總督向來是總督第一,緊隨其後的應該就是兩江總督,之後還有兩廣總督、湖廣總督、閩浙總督、陝甘總督、四川總督等等……

到了清朝末年,直隸總督往往還會加北洋大臣的頭銜,依然壓過加掛南洋大臣的兩江總督一頭……

如果拿今天的行政職務類推,還真沒有特別合適的。如果非要比較,直隸總督應該大體上相當於建國初期的華北大區軍政委員會的一把手;或者是相當於今天能夠進局的首都的一把手……


搬不動的小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