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96式25mm防空火炮性能怎麼樣?

塹壕中的大遊民


九六式25毫米高炮是日本二戰前仿製法國的哈奇開斯機25毫米機關炮,一戰時的水平。96式25毫米高炮有單管、雙管、三管等型號,其中的三管被廣泛使用在日本的戰艦上,當時日本最著名的大和號戰列艦上就裝備有這種96式25毫米三聯裝防空炮。這款高炮服役時間1936~1945年,口徑25毫米,炮管長度1500毫米(60倍口徑),炮管仰俯角度-5度~+80度,理論上具備360度射界,初速約860米/秒。96式25毫米高炮採用氣動氣冷結構,具備電機輔助伺服系統,理論射速:可以通過控制調節氣體調整器,控制射速在200~260發,而實戰中連一半都達不到。採用了15發彈匣供彈,理論射程7500米,射高5250米,實戰中日軍規定的射高800米,否則就沒準了。



日本引進防造這款高炮時進行了改進,改進的主要是為了省錢,省資源,技術上符合日本的能力,例如,把一些鍛造零件換成鑄造,這樣更容易製造,圓錐式的消焰器換成德國萊茵金屬公司設計的樣式。這門炮沒什麼讓人眼前一亮的優點,能使用就是最大的優點,缺點可是一籮筐。首先反應速度慢:96式25毫米高炮雖然採用了電動伺服機構,但速度慢,不論是炮管仰俯角度變化還是射向轉動都有一種讓人著急的狀態,實戰中日本士兵總是哇啦哇啦的大叫,“快!快!快!”一個勁的催促,但這門火炮依然是不慌不慌,慢悠悠的。二是彈匣裝彈量太小,可是多裝日本士兵又抱不動:

96式25毫米高射炮的彈匣裝彈量為15發,這對於射速每每鍾260發的一門高炮無疑會影響射擊連續性當時二戰時期美國的火炮也是如此,但問題在於美國的高炮設計合理,能夠保障連續續彈設計,而日本的這款火炮則做不到。電影《男人們的大和》中有這樣的情景,裝彈手每人腋下夾著兩個彈匣,排成隊等候續彈,應該說是準備不錯,問題是這門高炮並不能滿足射擊中裝彈的操作。裝彈手陣位不合理,射擊振動大,裝彈困難:96式25毫米高炮射擊時的陣動非常大,各部件協調性很不順滑,我們以三聯艦用防空炮為例:最好的時候是裝好彈匣後的首輪射擊,一旦一個彈匣打完,續彈時就麻煩來了,要麼是三個彈匣都打完,同時續彈。如果有沒打完的彈匣,在射擊情況下很難把彈匣安裝到已經打完彈匣的卡口位置,而且中間一門火炮裝彈手基本都趴在炮身上了,特別的彆扭。



實戰中日本裝彈手安裝好彈匣通常是用手扶住彈匣,打完立刻取下,但需要第二個人來裝彈,所以,效率非常低,火力持續性能差。射程不算小,但準確性能差:96式25毫米高炮畢竟口徑擺在著了,屬於近程防空炮,當時的防空炮口徑都大,例如,美國的40毫米四聯裝博福斯防空炮,因此,日本的這款高炮對較遠距離射擊效果很差。日本軍方對這款火炮規定的最佳射程是水平2000米,射高1000米以內效果好,因此,日本在實戰中基本上都是800米左右才射擊,這個距離無疑是太近了,要做到不捱打基本是沒門,但遠了又沒有什麼準頭。日本艦用防空炮的炮彈有意思,是有顏色的,紅的、黃的、綠的、紫的等等,它們用顏色區別彈種和判斷彈著點。





96式25毫米高炮射擊綜合性能而言只是滿足了能用這個概念,而性能無法和當時的美國等西方國家比。從作用來看效果也不好,基本上處於嚇唬人的裝備。不過二戰時期日本其它武器也多是這個水平,總體性能不先進。

以上是兔哥個人觀點,歡迎關注兔哥,歡迎探討評論!圖片來源網絡。


兔哥42928


二戰日本一門高炮,1936年自己的紀年為2596年,因稱96式。此炮如何?比較低劣是實事,基本沒有什麼爭議,然日本戰後的調查卻認為還可以,為什麼?沒有了它即沒有用的,因它的存在,倒能起到一些心理安慰作用。

沒少挨美國人的炸,如果沒有呢?對付飛機豈非手無寸鐵了嗎?所以被視為可靠毫不奇怪。以其性能全面評估為最差者,當時日本的軍火在工業發達國家中,不說倒數第一,大致也差不多。所謂德美蘇日,主要參戰國,日本的武器水平也不及英法。

96式師學的就是法國哈奇開斯,不說完全山寨,大致也相差無幾。改進的地方,無非是工藝的簡化,只能說更低劣了,如圓錐式的消焰器不見了,而在射擊過程中,煙大眯眼,射擊的煙霧嚴重影響瞄準。相反,哈奇開斯的缺點一樣也不見改進,如平庸的升降裝置,還無法用遲鈍來形容,簡直是其慢如牛。射擊時就不能說是振動,完全是晃動,弄成三聯裝,幾乎完全不能同時射擊,可以粗製濫造來形容,儘管設計初衷還是蠻高的。既然如此,位於橫須賀的海軍工廠內,還是被大量製造出來,甚至要安裝在潛艇之上使用。

設計為15發的彈匣要手忙腳亂地頻繁更換才行,不少軍迷給它找差距,以為形不成有效的火力網,其實根本不是這樣。生吞活剝,原搬照抄,山寨和克隆出來,以其當時技術水平,自己認為就蠻不錯了呢。


魂舞大漠


先簡單介紹一下這型高射炮的基本性能。

1936年裝備日軍,口徑25毫米,炮重785/1100和1800公斤(單/雙/三聯裝),炮長2.3米,炮管長1.5米,設計射速220-260發/分,實際射速110-120發/分。高低射界-10°~+85°,方向射界360° 。炮彈初速820米/秒,射程3000-7500米,射高5250米,炮手7人(雙聯裝)與9人(三聯裝)。日軍現役的所有海軍艦艇都能夠看到它的身影,總產量達到3.3萬門。

1935年,日本海軍決定更新之前裝備的維克斯40毫米高射炮,於是派出一批軍官和工程師前往法國霍奇凱斯公司訂購了一批25毫米高射炮進行評估測試。1936年,在橫須賀兵工廠批量生產的型號命名為96式25毫米高射炮,96式意為日本天皇紀年2596年製造。

日軍最先生產的是雙聯裝,之後1941年退出了三聯裝,而1943年又生產了單聯裝。在生產中,日本進行了一些改變,部分零件從鍛件改為鑄件,一些工藝進行了簡化。

該炮炮彈尺寸是25X163毫米,全重820克,彈頭重320克,主要彈種高爆彈與穿甲彈。從實戰來看,炮彈威力有限,難以對美軍有裝甲防護的魚雷轟炸機構成有效威脅。

在戰後美國海軍技術團隊對日本武器評估中,日本軍事人員認為這型高射炮是最可靠的日本防空武器,效能僅次於98式100毫米高射炮。根據他們的估計,這型火炮最佳使用效果是在距離目標1000米或更近距離,平均1500發炮彈可以擊落高度2000米以內目標。按照日本的數據,曾經有該型火炮僅僅7發炮彈就擊落800米高度目標的記錄。

當然,這型火炮問題也不少,日本認為主要是

1.即使使用電動支架,高低射界和方向射界移動速度依然太慢

2.高射炮配備的瞄準具對高速目標毫無效果

3.多聯裝火炮射擊時會產生振動,從而影響射擊精度並無法有效對目標實施跟蹤

4.彈匣容量太少(使用15發獨立彈匣),使得整體射速較低

還有就是這型火炮除了安裝在海軍艦艇上,還作為日本海軍基地守衛部隊的標配。在太平洋戰場上還作為反坦克火炮使用過。


榮華之武器堂


日本96式防空炮意思是日本皇紀2596年(公元1936年)制式防空炮,口徑為25毫米,由於在二戰當中表現一般般,所以也被稱為96神針,不過它卻是日本所有中口徑防空炮中最好的一個。很多人都知道美國40毫米博福斯高炮和20毫米厄利孔防空炮的性能優越,但這些都是自己的防空武器沒有滿足海軍的性能,所以像購買外國技術,美國海軍此前的艦載防空炮是28毫米防空炮加12.7毫米高射機槍的組合。而日本此前的艦載防空武器是40毫米維克斯高炮加13.2毫米防空機槍的組合。

陸上陣地的96式雙聯裝防空炮

早在上世紀30年代,日本海軍就向英國維克斯公司購買一款40毫米防空炮,但是這款防空炮在使用時故障頻發,炮口初速只有600m/s,最大射高也僅有4980米,彈道性能並沒有滿足日本海軍的需求,所以日本急需換裝一款性能更好的防空炮,所以便從法國哈奇開公司購入一款25毫米防空炮,並於1935年在橫須賀造兵廠進行仿製生產,並於1936年定型裝備日本海軍,這就是96式25毫米防空炮,在大規模生產25毫米防空炮以後,日本海軍就開始將原來的40毫米維克斯防空炮拆下來全部換裝25毫米防空炮。

三聯裝的96神針,之所以採用三聯裝就是為了增加火力的密度

96式防空炮炮口初速達到了900m/s,而且相比40毫米口徑的維克斯高炮25毫米口徑的96式最大射高增加到了5250米,並且有單聯裝、雙聯裝、三聯裝的形式,裝備到了日本海軍幾乎所有的各種艦型上。由於擁有更高的炮口初速,它在2公里的範圍內彈道非常平直,比40毫米的維克斯高炮的彈道要好的多。理論上來說這一款高炮還是不錯的,但是在實戰當中它1的表現卻差強人意,不少人將它的處歸結於上裝的15發彈匣設計,認為它的火力持續性不強,所以導致了防空性能羸弱。

注意炮手兩側的圓環瞄準器

這種情況是其中一個原因,但主要是日本海軍不重視自動射擊指揮儀器的研製,這款防空炮在進行防空作戰時,主要還是依靠炮手利用最原始的機械角度儀測算調整瞄準線,但是如果飛機的時速超過380千米的話,機械角度儀就難以跟蹤測算彈道,而後期還需要炮手還靠簡單的圓環瞄準器來進行防空作戰。而相比之下,美軍是40毫米博福斯高射炮的瞄準系統是由反射式光學模具和簡易的機械式計算機構成,能夠應對560多公里/小時的速度高速飛行的飛機。

博福斯高炮左側戴耳機的那位是指揮官,主要負責指揮調整從射擊指揮儀傳來的火炮的射擊參數

《男人們的大和》電影截圖,圖中最前面站著的那個就是高炮的指揮官,就拿著一根棍子指揮,也沒有通訊儀器,在防空作戰時都是各自為戰,看到哪個就打那個,缺乏統一的防空指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