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去世後,其長子已34歲,為何還要讓年僅6歲的順治繼位呢?

用戶65969511


清史稿之中記載了皇太極的逝世:無疾崩,年五十二。皇太極死於壯年且是無病暴斃,死得毫無徵兆,也沒有留下遺詔。本來,長子豪格的確就是最佳的繼承人,他當年34歲,成熟穩健,受到正黃旗和鑲黃旗的擁戴,且有一身軍功。但是手握正白旗的和碩睿親王多爾袞卻不同意,於是這場皇位的角逐剛開始是在這兩人之間展開的,而順治只是一個意外的受益者。

多爾袞雖比豪格長一輩,但是年齡只比他大三歲,也正是年輕有為的時候。不僅僅是兩白旗站在多爾袞這邊,也有朝中重臣前來依附,在個人條件和背後勢力上一點都不比豪格弱。在兩人形成對立局勢之後,朝中大臣例如圖爾格、索尼、鰲拜等等重臣都站在了豪格這邊,但是他們並不是一定是堅持豪格即位的,而是認定皇子繼承的傳統,這也為後來豪格最終失去資格、福臨稱帝埋下了伏筆。

豪格和多爾袞之間的火藥味越來越濃,一時間朝中人心惶惶,所有的親王和大臣全都捲進這場皇儲之爭,若是擦槍走火必然有個你死我亡。為了避免這種內亂傷及國運,眾臣們開始尋求第三種解決辦法。

經過多日的協商,原本直屬皇太極的兩黃旗大臣首先表態,他們只能接受先帝的皇子即位,如果不是先皇的兒子繼承王位的話,他們寧願以死追隨先皇。兩黃旗看起來態度強硬,實際上已經做出了退讓。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他們已經放棄支持豪格。

再看當時其他親王的態度,代善模稜兩可,稱病在家,實則明哲保身不願意加入這場政治鬥爭之中。而濟爾哈朗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他手握鑲藍旗,私下裡他對豪格說他是擁護豪格的,得到了兩黃旗的擁護。後來他又提出了讓其他幼子繼位的方案,畢竟幼子繼承大統,皇叔來攝政是理所當然的一件事情。不僅僅多爾袞能接受,那些一心想要擁立皇太極後代的大臣們也能同意。

而這個時候多爾袞心中也知道他並非是大臣心目之中的最佳選擇,如果來硬的,武力解決是不可避免的。這場商討的會議一直持續了十天,最後的決議就是讓6歲的幼子福臨即位,濟爾哈朗和多爾袞攝政,以達到兩邊勢力的平衡。

只是不久之後濟爾哈朗的輔政王就被多爾袞以強硬的手段撤了下來,作為對他不直接支持多爾袞即位的報復,也達到了自己獨攬朝政的目的。等到多爾袞病死之後,順治帝對濟爾哈朗進行了表彰還贈與金冊金寶。而那個一直將自己當做傀儡和玩物的皇父攝政王多爾袞,順治將他鞭屍洩憤,甚至將他的牌位扔出了太廟。


木劍溫不勝


皇太極的長子豪格確實是差一點就當上皇帝了,但是陰差陽錯,最後卻讓順治繼承了皇位。當時皇太極死的突然,沒有留下遺詔,於是手下分成了兩派,一派是統領正白旗的多爾袞,希望兄終弟及,讓多爾袞當皇帝;但是另一派正黃旗和鑲黃旗因為是皇太極的親軍,要擁立皇太極的子嗣當皇帝,他們最初也是支持豪格的,形勢一度非常的僵持。

在這個時候,千不該,萬不該的豪格說了一句假意謙讓的話,說自己“福少德薄,不能繼位”,多爾袞就抓住這一點,說那你就別繼位了。噎的豪格翻白眼沒話說。按理說,這個時候豪格失勢,就該輪到多爾袞了,但是兩黃旗的將軍,比如鰲拜等等掀桌子了:“我們都是吃先帝的飯,穿先帝的衣,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們寧願從先帝於地下!”

這其實就是以退為進,逼著多爾袞放棄兄終弟及的心思。多爾袞看到僵持下去,雙方沒有好結果,最後雙方各自退讓一步,擁立豪格的弟弟,皇九子福臨繼位,也就是後來的順治皇帝,因為順治很小,所以需要人攝政,於是由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睿親王多爾袞共同攝政。

但是濟爾哈朗對權力沒有多爾袞有興趣,很快就被多爾袞成功的排擠出權力中心,多爾袞的權勢,和事實上的皇帝一般無二。朝鮮的記載中有朝鮮官員對朝鮮國王說:

“臣問於來使,則答曰今則去叔字,朝賀一事,與皇帝一體雲。”

在多爾袞攝政的巔峰時期,他甚至娶了順治皇帝的生母,皇太極的妃子,也是後來的孝莊文太后布木布泰。就連順治皇帝也要稱呼其為“皇父攝政王”。

但是娶孝莊也是雙刃劍,一方面讓多爾袞獲得了無比的權勢,距離皇位無比之近,但是也是約束,讓多爾袞始終無法真的做皇帝。最後多爾袞因為過度勞累,酒色過度去世之後,順治皇帝就順理成章的真正的掌握了大權。


客官請留步,先贊再關注!


經史通義


葛大小姐回答這個問題:

愛新覺羅·福臨像

有人說,6歲的順治能夠當上主要是因為多爾袞和莊妃的風流韻事,達成了協議,這就有點胡說八道了,多爾袞又不傻,不可能為了一個女人就送一個皇位做人情。

其實,回答這個問題只用四個字就可以了:政治平衡

為什麼這麼說呢,且聽大小姐給你慢慢道來:

愛新覺羅·皇太極 像

首先從皇太極說起

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子,努爾哈赤去世後,皇太極被推舉為可汗,並於1636年在瀋陽稱帝,國號大清,在位期間,發展生產,增強兵力,為清朝入關打下堅實基礎。1643年八月初九晚上十時入關前夕,突然病逝,毫無徵兆,年僅52歲。

(“端坐無疾而終”,皇太極原本是個精壯漢子,中年之後突然發福,陷入肥胖無法自拔,以至於戰馬只能馱他走幾十里路就走不動了,而肥胖最容易導致心血管病,所以,皇太極應是心肌梗塞或腦溢血之類的疾病)。


皇太極共有11個兒子14個女兒,其中3個兒子很小就去世了,豪格是大兒子,封和碩肅親王,福臨(也就是後來的順治)是第九子。問題來了,皇太極死時,豪格已經34歲,跟著皇太極屢立戰功,而福臨還沒有成人,當皇帝的好事兒怎麼就落到了福臨的頭上呢?


皇位爭奪戰!

其實,可汗選定最初採用的是貴族共和制,王位的繼承只要是大汗的兒子、弟弟,甚至是侄子都有繼承權,人選由和碩貝勒們擇優推舉。

皇太極做了大汗後,就不打算這麼幹了,就想沿用漢人的繼承方法,讓兒子接大汗位,所以就想盡一切辦法削弱貝勒們的權力,實現了大權獨攬,本來,按照皇太極的計劃,自己的兒子即位是沒有問題的,可是,到了最後,問題卻恰恰出在皇太極自己身上,在世的時候,皇太極沒有設立王位繼承人,而皇太極又死的太突然,根本來不及留下遺言就game over了,最麻煩的事兒來了,皇太極計劃的好好的子承父業又迴歸到了貴族共和制。

最有力的皇位爭奪者有兩個人,一個是皇太極長子和碩肅親王豪格,另外一個就是皇太極的弟弟睿親王多爾袞,,順治福臨就不在計劃中。

按照皇太極的計劃,基本就把多爾袞排除在外了,但是皇太極既沒有立皇儲,也沒有留遺言,所以,努爾哈赤的規矩仍然有效,這就給了多爾袞機會。

愛新覺羅·豪格 像

作為皇長子的豪格,身材魁梧,久經戰場,屢立戰功,按照立長的規矩,繼承大統,合情合理順理成章,隸屬於皇太極的兩黃旗大臣們,當然希望皇太極的兒子繼位,所謂國有長君,社稷之福,豪格無疑是最佳人選。何況,豪格隨皇太極南征北戰,有一定的威望,所以,兩黃的將領圖爾格,索尼,圖賴,錫翰,鞏阿岱,鰲拜,譚泰,塔瞻的重臣都表示支持豪格為帝,蘭旗濟爾哈朗也是擁護。還有皇太極二哥禮親王代善也是以“帝之長子,當承大統“的鼓吹。加上雙黃,正蘭三旗在軍事上實力,實力不弱。

愛新覺羅·多爾袞 像

而作為皇上弟弟的多爾袞,身為正白旗旗主,位高權重,手握重兵,而且兩個弟弟也是旗主,三股勢力聯合起來,把豪格壓的死死,他們堅決反對豪格繼位。


八月十四日,所有的王爺重臣都在崇政殿中,兩大集團分毫不讓,火力全開,爭得是面紅耳赤,會議陷入僵局,兩黃旗為保勝算,派兵包圍了宮殿,白旗的三位王爺,雖然沒有帶兵,但都是馳騁沙場多年,劍拔弩張,毫無畏懼,這個時候稍不小心就擦槍走火,動亂隨時都可能發生。

孝莊文皇后

其實,大家心裡都明白,再這樣爭下去,大清就可能陷入分裂或者內戰之中,就在這個時候,鄭親王濟爾哈朗提出了第三個方案:即皇太極第九個兒子福臨繼位,他和多爾袞輔政。(還有一種說法,就是福臨的老媽孝莊文皇后找到多爾袞,提出讓多爾袞擁立福臨,條件就是多爾袞擔任攝政王,多爾袞權衡利弊,同意了這個意見,但還有人認為還有一個不可告人的秘密就是多爾袞和孝莊進行了一次權色交易,多爾袞英雄一世,卻有一個弱點:好色,而且對嫂子孝莊達到了痴迷的程度,而孝莊早意識到這一點,在皇位繼承的關鍵時候使出殺手鐧,一舉成功,自己的兒子福臨成功繼承地位。孝莊是否籠絡多爾袞,官修的史書實錄中沒有留下任何記載,私家著述也沒有留下更多的記錄。)


無論如何,這個提議的妙處,恰恰滿足了兩黃旗擁立皇太極兒子的願望;而福臨不滿6歲,多爾袞輔政,也滿足了白旗三王掌權的渴望,由鄭親王共同輔政,也對多爾袞是一種制衡,也可大小兩黃旗的顧慮,所以,讓福臨繼位剛好達到了權力平衡的目的。

有人會問,既然是選幼子,那皇太極還有6歲的高塞、10歲的韜塞等幼子,為什麼偏偏是福臨呢?

這就牽扯到了血統和出身的問題了。

皇太極當年征服了漠南蒙古,為了安撫漠南蒙古,實行滿蒙一家親,這是皇太極的國策,他的五大福晉都是蒙古人,而福臨的母親就是五大福晉之一的莊妃,福臨也是皇太極尚在世的兒子中,唯一有蒙古血統的,如果新帝有蒙古血統,對漠南蒙古就是最好的籠絡,也是對皇太極國策的延續,另外,福臨作為五大福晉唯一的兒子,按照漢人的觀點,算是嫡子了,由他繼位簡直再合適不過了。

綜合以上,福臨繼位,既能讓各方勢力接受,又能籠絡蒙古族,所以,達到了勢力的平衡,8月26日,福臨登基,為順治帝,後來的歷史證明,這既是他的幸運,也是他的不幸(在位18年,1661年駕崩時還不滿24歲,正當壯年的順治駕崩,讓人生疑,民間各種傳說四起,最著名的就是因為寵妃董鄂妃的去世對順治帝打擊太大,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於是就避開凡塵,遁入空門。董鄂妃本是順治的異母弟襄親王博穆博果爾的妃子,經常入宮侍奉王后,日久生情,與順治帝墜入情網,襄親王訓斥董鄂妃卻被順治打耳光後憂憤而死,兩月後,順治帝封董鄂妃為賢妃,兄納弟媳做為遊牧民族的滿人來說也不算多大的事兒。)


福臨能當上皇帝,還有一種說法是本來推薦豪格當皇帝,豪格來了一句“福少德薄,不能繼位”的話,被多爾袞抓住,說那你就別繼位了,就這樣,豪格的繼位權就被剝奪了,但是,大家稍微分析一下就可以看出,這種觀點是站不住腳的,在競爭這麼激烈的時刻,一句謙讓的話隨時都可以被人擋過去的,根本不可能成為豪格不能稱帝的理由。


福臨繼位後,作為兩個輔政王之一的濟爾哈朗根本就不是多爾袞的對手,多爾袞很快就獨掌大權,幾年後,多爾袞利用欲加之罪削去了豪格的爵位,將他幽禁起來,四個月後死於獄中。多爾袞逼順治封他先後封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順治七年,死在狩獵途中,追封“清成宗”,兩個月後,順治開始清算多爾袞,奪去封號,掘墓鞭屍,算是報了羞辱之仇。


(我是熱愛歷史故事的葛大小姐,如果你也喜歡探討歷史的話,那就算找對人了,關注我,每天都有精彩的歷史故事看!)


葛大小姐


1643年9月21日,英明睿智的皇太極突然病故,死得很突然,並沒有留下任何遺詔和隻言片語。於是,一個敏感而重大的問題來了——皇位到底應該讓誰來繼,又是誰說了算?

候選人有8個,這些人號稱“八大鐵帽子”。

怎麼來的呢?

皇太極在世的時候,倚重八大鐵帽子王進行統治。所謂“鐵帽子王”,就是“世襲罔替”的和碩親王或郡王。清開國八大王分別是:禮親王代善、睿親王多爾袞、豫郡王多鐸、肅親王豪格、承澤親王碩塞(順治十二年改封為莊親王)、鄭親王濟爾哈朗、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從理論上講,八位王爺都有繼承大統的權利。但實際上,真正有實力爭奪大位的其實只有兩個人,一個是肅親王豪格,一個是睿親王多爾袞。

多爾袞

豪格

肅親王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雖然滿人沒有必須傳位給長子的習慣,但豪格能競爭大位靠的不是長子身份,而是能力。他相貌不凡,英武豪俊,力大超群,久經沙場,屢建軍功。因此,豪格繼承大統,合情合理,順理成章。皇太極麾下的兩黃旗也大多支持豪格,索尼、遏必隆、鰲拜等這些兩黃旗的重臣,大多去肅親王王府表過忠心,表示願意擁戴肅親王。從雙方的實力對比看,豪格佔據一定優勢。從當時的基本盤看,豪格有兩黃旗的支持,自己本身掌控著正藍旗,三旗有117個牛錄,比多爾袞兄弟掌握的兩白旗要多(兩白旗時98個牛錄)。豪格的優勢還不止於此。鑲藍旗的鄭親王濟爾哈朗和正紅旗的代善,都略微偏向於自己。總之,豪格的機會看起來很大,勝券在握。

皇太極病故7天后,黎明時分,兩黃旗大臣在大清門盟誓,擁護豪格繼承皇位,並部署兩黃旗巴牙喇,張弓挾矢,環衛崇政殿。圖爾格、遏必隆傳令護軍,備好甲冑弓矢,護衛大清門。議商帝位繼承人的會議在崇政殿的東廡殿舉行,會議由皇族中年紀最長、地位最高的禮親王代善(61歲)主持。

前面說了,豪格本來佔據絕對上風,八旗裡有五旗已經明顯偏向他。可有兩白旗當後盾的多爾袞,豫郡王多鐸、英郡王阿濟格兄弟三人,齊心合力阻止豪格上位。當時,多爾袞知道自己登位機會不大,立場從自己當皇帝變成了阻止豪格當皇帝。

第一個跳出來反對豪格繼位的是多鐸,他表示:就算不立多爾袞,按理也該立禮親王代善(代善是皇太極的大哥)。可代善居然不幹,理由是年長,精力不濟。

會議陷入僵局。在這個關鍵時刻,豪格缺乏捨我其誰的霸氣,面對多爾袞兄弟的堅決反對,面對兩白旗的眾志成城,退縮了。本來,這是一錘定音的機會,結果變成了你爭我吵,沒有定論。

這樣一來,原來支持豪格的兩黃旗也有點失望了。於是,他們中的一部分和多爾袞達成妥協,退而求其次,不再堅持要豪格登基,而只要是皇太極的孩子,都可以。甚至,有兩黃旗大臣佩劍上殿進言:“我們這些人吃先帝的,穿先帝的,先帝對我們的恩情有天大。要是不立先帝的皇子,我們寧願以死追隨先帝於地下!”這是一個非常強勢的舉動,意味著兩黃旗可以放棄豪格,但絕對不會支持多爾袞。繼位的皇帝必須是皇太極的兒子,這是兩黃旗的底線。

多爾袞看懂了,也看明白了,自己上位已經徹底沒有機會了。不過,只要能阻止豪格登基,也不算是個太壞的結果。豪格呢?再次退縮,在形勢還對自己有利的時候做出讓步,這讓支持他的人失望了。豪格表示同意新方案,從皇太極的其他孩子中選擇一個登基。鄭親王濟爾哈朗趁機提出由6歲的福臨繼帝位,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睿親王多爾袞攝政。濟爾哈朗曾經是豪格的支持者,出任第一攝政,豪格派和多爾袞派都沒有異議。多爾袞任第二攝政,穩住了多爾袞兄弟及其支持者。

可以這麼說,福臨登基,是多爾袞和豪格互相角力後的一個互相妥協。豪格在明顯佔優的時候,因魄力不足,最終與大位失之交臂。多爾袞在自己實力不佔優勢的時候,果斷調整策略,從爭大位到阻止豪格爭大位,最終還是取得了勝利。由此可見,在這場大位爭奪戰中,有謀略的多爾袞壓制了有實力的豪格,笑到了最後。

1.《清世祖實錄》

2.《瀋陽狀啟》

“許述工作室”核心成員查佳峰主答


腦洞大開的歷史


因為豪格裝“高冷”,非要玩什麼黃袍加身,結果將一道送分題生生做成了送命題!

愛新覺羅·豪格,皇太極長子,出生於1609年,母為皇太極繼妃烏喇納喇氏。

作為皇太極的第一個兒子,豪格自幼跟隨其父四處征戰,在對大明、蒙古、朝鮮的戰鬥中戰功卓著,可謂是有勇有謀。

(電視劇中的豪格——一枚鮮嫩小狼狗)

(真實的豪格——現實可能有點殘酷)

1636年,皇太極登基稱帝,豪格隨即晉升為親王,統領正藍旗,備受皇太極倚重。不過豪格雖貴為長子,但滿洲並沒有立長的傳統,所以豪格無法自動獲得儲君之位。

在後金建立之初,滿洲貴族在政治體制上還十分原始,帶有濃重地部落協商色彩。特別實在立儲方面,沒有建立可靠的傳承機制。在先帝沒有指認繼承人的情況下,皇位主要還是依靠貴族大臣協商決定。

這一缺陷在努爾哈赤死時明顯的暴露了出來,因為努爾哈赤在死時沒有交代清楚誰來繼位,導致其子侄為汗位爆發了激烈的爭鬥。最後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獲得了勝利,奪取了汗位。

但令人不解的是,皇太極在稱帝之後卻依舊沒有明確一個繼承製度,這為他死後的皇族傾軋埋下了隱患。

1643年皇太極和他父親努爾哈赤一樣,又是閃電般駕崩。

沒有一點點防備

也沒有一絲顧慮

你就這樣消失在,大家的世界裡

皇太極死前照樣沒有說明白誰來克繼大統,由此引發了多爾袞和豪格對於帝位的爭奪。

(《美人無淚》中的多爾袞,韓棟確實很帥)

(現實中的多爾袞)

多爾袞是皇太極的弟弟,豪格的叔叔,但是他在年齡上卻還比豪格小三歲。

這叔侄倆都是能力非凡,也都是對皇位覬覦已久。

相對而言的,當時情形對豪格略微有利。當時豪格親掌正藍旗,而且擁有兩黃旗將領的支持。

當時的朝中重臣圖爾格、索尼、圖賴、錫翰、鞏阿岱、鰲拜、譚泰、塔瞻等都相繼造訪肅王府上,表示希望擁戴肅王為君。

就連德高望重的鑲藍旗旗主鄭親王濟爾哈朗,也傾向於擁立豪格登基。而威望最高的是皇太極的二哥禮親王代善,同樣認為豪格是“帝之長子,當承大統”。

論硬實力,豪格有正黃、鑲黃和鑲藍三旗的支持,再加上自己所領的正藍旗,在軍事上佔有絕對優勢。

而多爾袞這邊只有鑲白旗和正白旗兩個旗,總體實力和威望不如豪格。

但就在這關鍵時刻!

豪格卻裝了個大13。

在皇位協商的會議上,本以為勝券在握的豪格,嘚瑟的不行,扔下一句:“德小福薄,難以承擔”後,竟然徑直退出了會議,學起來趙匡胤,回家等著黃袍加身了。

但豪格這一走,會議的情形突然就急轉直下。多爾袞和多鐸立即抓出豪格的話茬,認定豪格無意於皇位,已經自動退出競爭了。

而豪格自己的離去也讓他的支持者頓時懵逼了,真是心中一萬頭草泥馬呼嘯而過,想使勁也使不上力了。

就這樣兩方僵持不下,直到兩黃旗的大臣們帶刀上殿,表示即便不立豪格為帝,也必須要由先帝之子克繼大統,否則就來一場華山論劍。

眼見自己當皇帝是沒戲了,多爾袞於是提出了個折中方案,即擁立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位,而由濟爾哈朗和多爾袞攝政。

最終,這個方案被大家所接受,而豪格不僅就此錯失皇位,也為自己日後悲慘的結局埋下了導火索。

(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清順治帝福臨,他的命運和他的名字一樣,真是天福降臨)


千佛山車神


因為無論豪格多少歲,多爾袞也不會讓他順利繼位登基的。雙方到了勢如水火的程度,而讓6歲的福臨登基是無奈中的選擇,福臨“臨危受命”懵懵懂懂的當了中和劑。

佔些篇幅,咱們推一下:

當初代善被廢后,立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德格類、嶽託、濟爾哈朗、阿濟格、多鐸、多爾袞為和碩額真,共商國事。

四小貝勒:

大貝勒阿濟格、二貝勒多爾袞、三貝勒多鐸、四貝勒濟爾哈朗。

前三名,多爾袞、阿濟格、多鐸是同母兄弟,而且很明顯,他們還算團結,可不像胤禛和胤禵,同母兄弟,見面也能咬出血來^_^(他們的親疏來由這裡就不講了)

按“立長”的規矩,由豪格繼承大統,合情合理,順理成章。

按努爾哈赤的立下的規矩,多爾袞繼位登基也能說的過去。

首先,多爾袞的第一身份自然是皇太極的弟弟,而且還是正白旗旗主,不僅位高權重,而且手握兵權,多爾袞的兩個親兄弟,同樣也是旗主,連縱之下,勢力不可小覷。

再說豪格:

威望最高的是皇太極的二哥禮親王代善,他認為豪格是“帝之長子,當承大統”。

兩黃旗不用想,自然是擁立豪格。

圖爾格、索尼、圖賴、錫翰、鞏阿岱、鰲拜、譚泰、塔瞻等朝廷重臣,都擁戴豪格。

鑲藍旗主濟爾哈朗也想擁立豪格登基。

軍事:(正黃、鑲黃、正藍、鑲藍四旗)豪格有正黃、鑲黃和鑲藍三旗的支持,再加上自己所領的正藍旗將領的擁護,在軍事上佔有絕對優勢。

在皇位爭奪的天平上多爾袞與豪格難分伯仲。

真打起來?這是兩方陣營,甚至多爾袞和豪格本人也都絕不想看到的,他們代表著很多方方面面的利益,真的是他們間的個人私仇麼,唉~

對於多爾袞來說,最大的阻力來自兩黃旗原皇太極手下的親信大臣。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多爾袞最後議定由皇太極的第九子、年僅六歲的福臨即帝位。

福臨即位,次年更年號為順治元年(1644年)。輔政交由-多爾袞和濟爾哈朗共同管理。(談判的結果,作為鑲藍旗主,濟爾哈朗是擁護豪格的)

四年後,濟爾哈朗因建築府第逾制,擅自使用銅獅、銅龜、銅鶴,被罰銀二千,罷免輔政職務。


古今通史


這個事非常複雜,完全是清朝早期統治者之間博弈的結果。

皇太極去世,清朝權力真空,皇子、皇弟躍躍欲試競爭皇位

話說1643年9月2日,皇太極突然去世。當時,後金王朝已經改名為清朝,兵峰直指北京,明王朝的首都。

皇太極死後,造成了權力的真空。皇太極共有十一個兒子,其中三個夭折,剩下了八個。

《江山風雨情》中的皇太極

在這八個兒子之中,大兒子豪格35歲,葉布舒16歲,碩塞16歲,高塞6歲,常舒6歲,韜塞4歲,福臨5歲,博穆博果爾2歲。

從這八個兒子的年齡來看,似乎是豪格應該是最佳人選。豪格能征善戰,似乎能夠帶領清軍更快的打敗明朝。

但是,這裡面還有兩個潛在的人選,就是福臨和博穆博果爾。前者的母親是孝莊皇太后,後者的母親是懿靖大貴妃博爾濟吉特氏。


《孝莊秘史》中的孝莊

此外,那個時候的清朝還沒有完全漢化,殘存著女真民族的一些習慣特性,那就是皇位除了父死子繼,還可以兄終弟及。於是,皇太極的弟弟們,多爾袞也成為具備最大可能性的一個人。

豪格VS多爾袞:雙方成為最佳候選人

豪格這個人,第一,他年齡合適,35歲,正適合做皇帝。第二,能戰善戰,具有謀略,曾參加過九次對明朝的戰爭,還與多爾袞一起征討當時草原上最厲害的勢力——林丹汗勢力,也正是這個實力,豪格最先被封為肅親王,其勢力與多爾袞等人實力相當。

最主要的,豪格手裡還掌管著八旗軍中的三個旗——正黃旗、鑲黃旗和正藍旗。

不過,多爾袞的優勢更大!首先,他是努爾哈赤最喜歡的兒子,努爾哈赤活著的時候還曾留下遺言,應該立他當大汗。但是,努爾哈赤死後,因為努爾哈赤大兒子代善支持了皇太極,導致多爾袞第一次爭汗位失敗。

其次,多爾袞有兩個死心塌地的兄弟,就是哥哥阿濟格和弟弟多鐸。這三個人能征善戰,手中掌握著三個旗。還有,功勳卓著,比豪格更有謀略。

豪格

按照清朝的規定,大汗應該由議政王大臣會議選出,參加者主要是親王和郡王。

第一回合:炮灰的搏擊和多爾袞的進擊

1643年9月26日,正是中秋節的前一天,議政王大臣會議正式開始。會議由多爾袞主持。

會議剛開始,豪格一邊的大臣鰲拜和索尼馬上就說,要立皇子!多爾袞立即說,選大汗應該是親王郡王來討論,你們有什麼說話的資格,給我出去。那意思,你們外姓人不要搗亂。鰲拜和索尼作為炮灰,完成了第一次的搏擊,光榮下場。

多鐸和阿濟格開始發動攻勢,立即站出來說,應該立多爾袞。多爾袞內心很開心,他覺得,憑三兄弟的聲望和影響,再加上三個旗的軍隊,自己肯定可以被推舉為皇帝。於是,還裝模作樣的謙虛了一下,說別,我哪有資格。

這時候,多爾袞問鄭親王濟爾哈朗,您老的意見。多爾袞心想,要是濟爾哈朗表示支持,那似乎這場戰役就大獲全勝了。

瀋陽故宮

可沒想到的是,濟爾哈朗說我主張立皇子。多爾袞等人開始感覺到大事不妙,怎麼這些人都不過來支持我,都支持皇子呢?

第二回合:多鐸使用迂迴政策,豪格假裝謙讓與皇位擦肩而過

多鐸等人意識到,這個時候,不能太露鋒芒堅持推舉多爾袞,這樣會招致大家的反感甚至反彈。

多鐸馬上對禮親王代善說,我們立您當皇上吧。這是把禮親王放在火上烤啊!

禮親王也不傻,馬上說,我都六十歲了,皇太極五十多歲就死了,你們找一個六十多的當皇上?這不開玩笑麼!其實吧,我也主張立豪格。

多爾袞等人估計此時心中奔過了無數草泥馬,我擦,豪格人氣高漲啊,簡直是要獲得全票。

此時,估計豪格心裡樂開了花,說不定內心已經開始籌劃應該怎麼登基了。豪格這個人,也不是那種孟浪的人,他覺得,表面上應該要謙虛一下,就說,哎呀,我福少德薄,不能當此大任。

李光潔版多鐸

他以為,大家都會跟以前皇帝登基那樣,三次跪地跟他說,為了江山社稷,請他坐上大位。他一再推遲,既說明了自己不是一心覬覦權力,也說明我這是不得已,被大家推舉的,能夠服人。

可是豪格就忘了,這裡面有三個搗亂鬼。多鐸一看,哎喲,有轉機!馬上就說,我同意豪格的話,他就是福少德薄,不配做皇帝。豪格目瞪口呆,我擦,我就這麼謙虛一下。但是,福少德薄是你自己說的,豪格也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第三回合:兩黃旗士兵出動,為豪格助陣!

此時,豪格手下的兩個黃旗馬上站出來,打算推波助瀾一下,說今天我們必須要立先帝的兒子,不然誰都不許走,我們全部在這裡自殺,為先帝殉葬。

沒想到,這一劍拔弩張的趨勢卻被禮親王給四兩撥千斤給化解了。禮親王說,我老了,這個會我也不參與了,你們愛立誰立誰,完事告訴我一生就可以,我現在去給皇上磕頭去。

八旗服裝

多爾袞哥哥阿濟格此時也要臨陣脫逃,馬上說,我只同意立多爾袞,立誰我都不同意,然後揚長而去。阿濟格這話,就如同我們現在說,如果你們不立多爾袞,我保留我不同意的權利,但我服從,這話毫無約束力。

第四回合:雙方開始妥協,福臨被好運砸到了頭

這時候,局面開始僵持,豪格的兩黃旗和多爾袞的兩白旗士兵氣氛越來越緊張,似乎馬上就要刀兵相見。

還是鄭親王聰明,他馬上說,哎呀哎呀,既然豪格福少德薄,大家又同意立皇子。我的意思,立福臨當皇帝吧。

鄭親王想找個大家都沒有意見的人,以此化解危機。多爾袞等人一琢磨,大家都反對我們,似乎也只能這麼辦。好在福臨小,我現在又軍權獨攬,他們孤兒寡母的,說不定我也有機會再次奪得皇位。於是,多爾袞立即表示同意。豪格呢,也表示同意,畢竟那是自己的弟弟,把皇位給他總好過給自己的叔叔。

就這樣,福臨當上了皇上,也成為清朝入關之後的第一個皇帝。

皇位,就這麼稀裡糊塗的砸到了福臨的頭上。


兮兮說事兒


1643年51歲的皇太極死了,《清史稿》說他猝死,《李朝實錄》說他風眩病死亡,死前並未留下傳位詔書,也沒指定皇位繼承人,所以順治皇位不是皇太極傳的,而是當時清廷各派勢力妥協的結果。

皇太極畫像。

清朝前期的皇帝權力不集中,努爾哈赤搞了個八王議政,這幾個議政大臣才是決定國家大事和皇位繼承人的權力中心,當年努爾哈赤死時,也沒傳位給誰,八王議政後稀裡糊塗的讓勢力最弱的皇太極當了皇帝,這次皇太極暴死了,幾個議政大臣明爭暗鬥,最後將皇位又落給了6歲,最弱小的福臨了。

豪格畫像。

由於後金的汗位繼承實行親王共治,也就是說皇位只要是努爾哈赤的兒孫都可以繼承,這就意味著皇太極的兄弟和兒子們都有繼承權,其中好幾個都是八王議政裡的議政大臣,當時皇位候選人共13人,不但有資歷最老的禮親王代善,但都快70歲了對皇位沒興趣;還有勢力最強大的多爾袞、阿濟格、多鐸兄弟三人都是親王,是親兄弟;皇太極兒子裡成年的只有皇長子豪格了,他是大福晉所生,已34歲了,由側福晉生的只有6歲的福臨了,還有些成年的皇子但都是庶福晉所生,母親地位低下不在入選內。

圖為多爾袞畫像。

所以入選人多,但到最後基本是皇長子豪格和睿親王多爾袞爭皇位了,雙方陣營一度到了出則帶劍入則嚴密守衛的劍拔弩張地步,生怕另一方軍事造反。後來在反覆議政過程中,以索尼和鰲拜等大臣認為有皇子就立皇子,沒皇子才立親王,多爾袞看著自己皇位再次旁落,決定丟皇位也不能丟權力。

順治畫像。

多爾袞就選了九皇子福臨,只有6歲需要自己輔政,又是側福晉所生血統沒問題,在獲得更多旗主支持後,極力扶植福臨上位,豪格在跟叔叔伯伯鬥爭中敗陣下來,原因很簡單,一個34歲的皇子登位後,大家前途灰暗,如果一個6歲小孩登位後,老傢伙們繼續吃肉喝湯,必選福臨了。


圖文繪歷史


皇太極去世,他的長子豪格34歲,為何要讓年僅6歲的順治繼位呢?針對此問題有書君首先說明下:建立大清帝國的皇太極,在沒來得及確立合法繼承人就一夜猝死了。

那問題就來了,帝王崗位向來競爭激勵,34歲經驗豐富的長子卻競爭不過6歲的順治也是出奇,其中的玄機是什麼呢?

1、有繼承帝位能力的人選


古時帝王產生一般是子承父業,或是兄弟接班。皇太極有8個兒子與眾多兄弟。皇位只有一個,不可能人人都坐。在當時競爭這個崗位有4個人比較有實力,其中3個是皇太極的兒子:長子34歲的豪格、6歲的順治(福臨)、2歲的博穆博果爾及皇太極同父異母的弟弟多爾袞。

從這4人資歷與競爭實力來看,最有可能勝出的是:皇太極長子豪格與皇太極倚重的多爾袞。年僅6歲的順治與2歲的博穆博果爾似乎取勝機會不大。

2、強大的帝位競爭對手


年僅34歲的豪格不僅人才出眾,而且功勳卓著。連續兩次參加征服蒙古的戰役,被授予貝勒。皇太極繼位後,又連續9次參加攻打明朝政府的行動,並掌管兩個黃旗與一個正藍旗。

競爭對手多爾袞也不弱。比豪格小兩歲的多爾袞,備受他父親努爾哈赤地寵愛。努爾哈赤曾留下遺言:九王子多爾袞當立而年幼,由代善代理君主之位(因代善變卦,轉擁皇太極)。

後來多爾袞做為皇太極的左膀右臂,功勳更不必說:攻必克、戰必勝。而順治才6歲,任何功績與他挨不上邊。2歲那個更別談。

3、繼承皇位的合法規則


豪格與多爾袞能力再強都需要經過個程序。按努爾哈赤遺詔規定辦:就是皇位的繼承要由滿洲貴族來討論。

滿洲貴族說直白就是:皇太極在位時期封為親王和郡王的人。當時被封的有7個人,4個親王分別是:禮親王 代善、鄭親王 濟爾哈朗、睿親王 多爾袞、肅親王 豪格;3個郡主:英郡王 阿濟格、豫郡王 多鐸、穎郡王 阿達禮。

在這7個人當中,多爾袞至少可以得到4張票權,看起來佔比較多優勢,豪格略遜些,照這種情形來看順治幾乎沒有任何優勢。

4、面對比繼承皇位更重要的任務


這個皇位爭奪看起來似乎很激勵,但並不慘烈。為什麼呢?因豪格與多爾袞相同的夢想:統一中國。(加粗)他兩心裡也都非常清楚,這是當下擺在他兩面前最重要的任務。

此時大明正面臨著解體的危機,而大清則是坐收漁翁得利關鍵時期。他們不可能為爭奪皇權,發生兩敗俱傷、你死我活的敗局。這也是所有滿洲貴族與八旗官兵都不希望看到的。

做為實力最強的多爾袞,即便為這個帝位等待了17年。但做為一位久經沙場、老謀深算的政治家的他心如明鏡:大清帝國剛建立不久,絕不能因雙方爭皇位而致大清帝國的未來於不顧。

5、皇位競選前的共識


做為皇太極的正牌寵妃、順治媽媽、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孝莊對於皇位的競選能熟若無睹嗎?當然不能,這不僅有關清朝前途命運,而且也有關她們母子和蒙古貴族的利益。

雖然孝莊本身地位以及代表的蒙古貴族的勢力讓她有足夠的資本,但最重要的因素是:因利益共同化,她爭取到了,在當時具有最強實力的兩黃旗核心人物的支持。

兩黃旗的實力憑著皇太極在位17年的苦心經營,已在滿洲八旗中佔有舉足輕重的位置。若順治繼位,兩黃旗地位依然可保持巋然不動。但若豪格繼位,他所掌控的正藍旗可能會凌駕於兩黃旗之上。

6、帝位繼承人的最後角逐與揭曉


皇太極死後第5天,七人首腦會議正式召開。沒想到豪格陰差陽錯取得多數的票權。驚喜來得太過突然,豪格學習堯舜禹謙虛的說:"哎呀,別立我呀,我福少德薄,立誰都成,就是別立我。”

這句致命的話讓豪格徹底失去稱帝的機會。

老謀深算的兩黃旗代表,借勢並堅持主張“立帝之子”,並建議:豪格除外,另7個裡,立比較有資格的順治。多爾袞雖想稱帝,但迫於形勢加之為了大清未來也表示同意。

6歲順治就這樣順利上位,在當時看來,順治也是最合適不過的人選。首先大家都希望立皇太極兒子為王。體現滿族統治集團中皇位應父子相承、皇權須不斷加強,人心所向的歷史趨勢。而且順治是皇太極正牌、且極為寵愛的孝莊的兒子。

最重要的是:促使滿蒙之間的團結。同時成就多爾袞一世英名,讓孝忠皇太后名流天下,並促使大清帝國一步步走向輝煌。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清朝皇權從皇太極開始出現一個轉變。皇太極是清朝的正式創建者,同時也是清朝為數不多的擁有兩個年號的皇帝,即天聰(十年)和崇德(八年)。雖然看似簡單的兩個年號,但卻可以看作是清代汗權和皇權的分界,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年間,汗位的選舉受到八王的干涉。皇太極天聰年間,採取一系列措施削弱八王權利,如藍旗事件;而崇德年間,皇權已經得到很大的鞏固,八王對皇權的干涉已經很微弱。這是背景。

接下來說正題,皇太極共有十一子,但在天聰年間,僅有五子,其中次子、三子均早夭,故天聰年間實際上只有三子,即長子豪格,出生於明萬曆三十七年,天聰元年已經十九歲,四子葉布舒,天聰元年生,五子碩塞,天聰二年生,並且豪格戰功赫赫,生母又為皇太極的繼妃烏拉那喇氏,按道理是皇位繼承人不二的人選,但最終未能承繼皇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其一,豪格與其父皇太極的關係不好,二者之間的相處並不融洽,這在清實錄中多見記載,如言其與嶽託私相勾結,“懷異心以事朕”,這應是皇太極儲君之位始終不曾屬意豪格的重要原因;

其二,本來豪格之母為皇太極繼妃,豪格也算嫡子,但在崇德年間,皇太極在完成皇權的轉化之後,也開始著手整治後宮,最重要的就是建後宮五宮,五宮實際上表明嫡庶之別的重新洗牌。五宮之中,中宮為皇后博爾濟吉特氏;東宮關雎宮大福晉宸妃博爾濟吉特氏;西宮麟趾宮大福晉貴妃博爾濟吉特氏;東宮衍慶宮側福晉淑妃博爾濟吉特氏;西宮永福宮側福晉莊妃博爾濟吉特氏。很遺憾,

五宮並沒有豪格的母親,也就是說在這場洗牌中,豪格已經不再是嫡子了。

本來與皇太極的關係就不融洽,又喪失了身份上的優勢,其最終失位也是在所難免。

反觀福臨,恰恰又體現清初的嫡庶之別。在皇太極冊封的五宮后妃中,中宮皇后無子,關雎宮大福晉宸妃生皇八子,西宮永福宮莊妃生皇九子,西宮麟趾宮大福晉貴妃生皇十一子,也即皇太極嫡子也就這三人。

其中皇八子相當於嫡長子,所以在其出生時,皇太極曾因此大赦天下,也是清朝第一次因皇子出生而大赦,並且直接稱其為“皇嗣”,已經隱隱有讓其承嗣皇位之意。但不幸皇八子早夭。

那麼,皇九子福臨,也即後來的順治皇帝,也就成了事實上的嫡長子。皇太極在皇嗣夭折後,也正是明清抉擇的關鍵時期,並未再有建儲的相關舉動,直至其去世,經多方協商,最終確立福臨繼承皇位,顯然除其他因素外,其身份尊貴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當然,在皇太極死後,曾先後有豪格、多爾袞、多鐸、代善等多種方案,但因為各方堅持立皇太極之子,且皇太極所掌握的兩黃旗的鼎力支持,又加上福臨之母孝莊為主的後宮力量的加入,才最終確立福臨即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