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擁有戰爭的主動權,爲何還殷切與大明議和?

嶽祥聘


自薩爾滸戰役之後,大明便喪失了對女真的戰爭主動權。以致大明的遼東地區漸漸被女真蠶食殆盡,最終只能固守遼西走廊一線。崇禎帝嗣位之後,大明的政局更是日益崩壞,外有後金寇邊之患,內有此起彼伏、日益高漲的農民起義。常年不息的戰爭使得大明帝國內外交困,值此之際,擁有戰爭主動權的皇太極,卻為還何殷切與大明議和呢?

首先,後金國內的滿漢矛盾較為激烈,皇太極需要穩定住後方。努爾哈赤在位期間,滿(女真)人對漢人血腥屠殺等殘酷高壓手段,引發了一起起漢人投毒、攔路劫殺等反抗報復事件。努爾哈赤為確保女真人的安全,甚至下令:女真人出門不得單人出行,必須10人以上結伴同行,否則要罰銀。可見,當時的滿漢矛盾之激烈。而當時遼東的漢人是女真人的數倍之眾,就使得皇太極更要急切穩定後方。

再則,後金的經濟結構較為單一,對大明的貿易比較依賴。後金雖通過戰爭的手段,屢從大明寇掠大量的物資與財富。但通過寇掠所得的方式,畢竟很不穩定,而隨著後金人口越來越多,明軍又憑堅城固守,使得後金寇掠的成本越來越高,也難以滿足其需求。故而,皇太極迫切希望通過與大明議和,以恢復與大明的正常貿易。

第三,皇太極並無取代大明的信心與打算,故希望通過議和以讓大明承認其對遼東的侵佔。東方的國家與部落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其軍隊戰鬥力都是自“太祖太宗”之後而漸趨衰弱。終努爾哈赤、皇太極兩代近三十餘年也沒有能完全佔領遼東,更別說廣闊的大明內地。事實上八旗的戰鬥力也就在努爾哈赤---皇太極、多爾袞這兩代人。自多爾袞、多鐸死後,八旗戰鬥力就嚴重退化,所以跟滿清打了一輩子交道的吳三桂才敢在其晚年公然反清,而平定三藩就已經靠漢軍綠營了。

所以說在努爾哈赤、皇太極時代,至於要取代大明而據有天下,是很不切實際的,只能是偶爾意淫一下的想法而已。有一句俗語叫“胡人無百年之運”,這並非迷信或對胡人的詛咒,而是對北方遊牧、漁獵民族的興衰歷史而總結出的規律。北方的遊牧、漁獵民族,其人口較少,社會結構簡單,經濟較為單一,其抵制風險的力量就甚為薄弱,其部落很容易分裂消亡。在我國的歷史上,北方誕生了很多強盛的遊牧民族,都是風一般地來,迷一般地消失。

故而,皇太極希望通過與明朝議和,以讓大明承認其對遼東地區的侵略所得。事實上,若不是農民軍攪局,大明再能支撐二三十年,後金(滿清)也將隨著其軍隊戰鬥力的迅速下降而將不足為患。

參考史籍:《明實錄》、《明史》等等;


歷史聞知社


清軍在1644年以前與明朝的鬥爭,不一定就是推翻明朝,很可能和歷史上的匈奴等少數民族一樣,因為物質緊缺而南下掠奪資源。

不止是皇太極積極和明朝議和,就連皇太極的父親努爾哈赤也是積極提議議和的,為什麼,因為對於明朝來說,可以允許其有薩爾許,允許其有松錦大戰的失敗,但是清軍無法承受其中任何一次的失敗。

在皇太極議和的條件中:

第一,兩國有吉凶大事,須當互相遣使慶弔;

第二,每歲明朝饋清國金萬兩,銀百萬兩,清國饋明人參千斤、貂皮千張;

第三,清朝一方的滿洲人、蒙古人、漢人,朝鮮人進入明境者須捕送於清;明之叛人進入清境者亦須捕送於明;

第四,各君其國,以寧遠雙樹鋪中間土嶺為明國界,以塔山為清國界,以連山為適中之地,進行互市貿易。

簡單來說,就是兩國要以相同地位進行交往,劃定界限,並且進行互市貿易,這都可以理解,但是第二點,可能看起來有點過分,開口要錢,每年就是百萬兩白銀,但是,這不是單純的所求,而是以“清國饋明人參千斤、貂皮千張”為條件的,一千斤的人參,一千張貂皮。如果崇禎心狠一點,自己先“追髒助餉”弄出七千萬,至少可保明朝70年平安(當然這是開玩笑,因為人的貪慾會越來越大),但是,以當時明朝的條件,這點還是可以做到的,雖然,崇禎年間一年稅收只有400萬兩,要知道萬曆年間,生個兒子,接禮錢就得幾十萬兩。

所以,皇太極議和是有誠意的,因為皇太極雖然是少數民族出身,但是自身文化還是可以的,他不想用最野蠻的方式來維持政權的生存,但是,明朝的文官集團也好,甚至是宦官集團也好,他們都不跟你一個少數民族講道理,他們認為你們是不講道理的人,所以不跟你講,應該先打你一頓再說,打不過了,那就更不能講道理了。

所以,滿朝官員都認為應該嚴厲打擊這個後來崛起的軍事集團,這和明朝以前對待少數民族的政策,以及萬曆三大徵的勝利是一脈相承的,不同的是,以前的國力強盛,到崇禎的時候,國力衰微了。

如果這個時候,崇禎和滿清達成了議和,雖然,不能保證滿清日後不向關內擴張,但是,可以給明廷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對抗農民起義。從而避免兩線作戰。

從這方面來說,皇太極是一個智者,能用和平解決的事情,為什麼非要動手呢?明朝反而是一個,能動手解決的事情儘量別吵吵的人。


史論縱橫


大明亡於內亂,大明有十倍於後金的國土,十倍於後金的人口,大明可以失敗一次兩次三次,但是後金不同,只要敗一次,就沒有底牌了,這就像一個富翁和一個農民一塊下海經商,富翁可以經歷多次失敗,可是農民失敗一次就沒有資本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