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元春並不是“金玉良緣”的推動者,難道都是王夫人的一廂情願嗎?

焦澤山


金玉良緣,是一種無奈,也是必然結局。

對於賈母王夫人來說,賈寶玉是有大富貴的大造化者,他的婚姻哪怕尚公主都夠格。

然而現實很骨感。故事發展到第80回,賈寶玉已經16歲了。別說公主郡主了,你看誰家貴族高官有嫁女兒給鳳凰蛋的意思?

沒有呀。

賈寶玉託名榮國公嫡孫,實際只是二房次子身份,賈元春又不是個有聖寵的,封妃五六年無子,也沒有給父親求爵升官。

所以,賈寶玉這樣的紈絝,文不能科舉,武不能持刀,襲爵不能,出仕不可,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連養活自己,當個私塾先生的資格都沒有,與賈家相近的家庭誰願結親?

本來,以賈母的意思,林黛玉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寶二奶奶人選。可惜林如海死後,林家實際斷絕關係,林如海曾經的人脈,強大的老師座師同學同年同事,個個視林黛玉不存在。那麼林黛玉的政治優勢分也蕩然無存。

局面當然就是高不成,低不就。

比如傅試妹妹,是賈政的學生家庭。張道士提親的富家小姐(深度懷疑是薛寶釵)都對賈寶玉的未來毫無幫助。

最終,賈母只能放棄林黛玉。因為如今的林黛玉不名一文。為了養活賈寶玉,只能找薛寶釵這位有一筆看得過嫁妝的商戶女。

這就是金玉良緣的必然。當然就不是王夫人的一廂情願了。


四川達州


無論賈元春賜下獨寶玉和寶釵相同的端午節禮其意圖是不是想要推動“金玉良緣” ,在實際的郊果上都是掀起了波瀾。

反應最強烈的首選是寶黛二人,黛玉對寶玉抱怨自己沒有“什麼金什麼玉的”是個“草木人兒”,又說寶玉“見了姐姐、忘了妹妹”。而寶玉剛剛才對黛玉發過誓,說自己心裡除了老太太、老爺太太之外,第四個人就是林妹妹,絕對再沒有第五個了。

可是寶玉對黛玉發誓之後不出兩個小時,寶釵羞籠紅麝串不但讓寶玉豔慕不已、只恨沒福摸一摸寶釵雪白的膀子,還讓寶玉想起“金玉之事”來盯著“比黛玉另具一種嫵媚風流”的寶釵呆掉了。此時黛玉已緊隨寶玉而來,揚起手絹子打了“呆雁”寶玉的眼睛。


不論王夫人是不是對“金玉良緣”一廂情願,元妃叫賈府男丁農曆五月初一到初三到清虛觀打平安醮,五月初一張道士就向賈母提親了,女方的年齡條件跟寶釵相同,賈母立即用“寶玉不易早婚”為由婉拒了。
端午節前農曆五月初一賈母在對張道士說完“寶玉命裡不該早娶”之後,又為賈寶玉指出“金麒麟”來,黛玉馬上吃飛醋了。

結果端午節剛過農曆五月初六湘雲再來賈府就是已經有人家相看過了,就快有婆家了。史家人並不像賈母想象中的那樣對賈寶玉會有多大趣興,寶玉也真的沒有黛玉想象中的那麼有吸引力。

史太君賈母孃家官宦世家史家為一個從小失去了父母的史家小姐湘雲擇婿的事兒,作為姑奶奶的賈母似乎也並不知道一點兒風聲。而在第五回紅樓夢曲中,“廝配得才貌仙郎”很顯然史家為史湘雲選擇的未婚夫才貌雙全遠比賈寶玉這個不願讀書進取的紈絝子弟要強太多了。

其實賈寶玉在婚配方面的吸引力,僅限於想巴結賈政老爺向上爬的下級官員家有“剩女”妹妹傅秋芳的傅試,喪夫後長子薛蟠又不爭氣、女兒寶釵待選失敗、舉家投靠借住在賈府的薛姨媽,和“無人替我主張”父母雙亡寄人籬下的林黛玉等。


相比之下,王夫人的親侄女兒薛寶釵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年齡也相當。“女三大抱金磚”在兩百多年前皇帝十四歲就大婚的時代,賈府這樣的貴族豪門男子也是十四、五歲娶正妻,女方比男方大兩、三歲正好是十七、八歲生理功能發育完全成熟開始進入生育的最佳年齡段。

所以有賈寶玉婚配有限的選擇範圍之內,“金玉良緣”即“金”財富階層與“玉”權貴階層的婚配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講,對於財政已經空虛的賈府和仕途希望渺茫的賈寶玉都是最佳選擇了!

王夫人喜歡薛寶釵這個即乖巧懂事、又能幹賢惠,還與自己天然親近的親侄女兒,難道不是太正常的事情了嗎?王夫人內心希望選擇薛寶釵做唯一嫡子寶玉的正妻,真的是太自然了吧!

可是在原意前八十回中王夫人從來沒有真正公開表達過“金玉良緣”在願望,因為“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的封建包辦婚姻在賈政老爺為官健在的情況下,王夫人對兒子寶玉的婚事幾乎沒有發言權,封建時代婦女“三從四德”王夫人“從夫”聽賈政老爺的話是一定的。

而賈政對賈母一慣愚孝,在賈寶玉的婚事上賈政很大程度上會聽從賈母的意願。

第二十九回清虛觀打醮後,農曆五月初二、寶黛二人為張道士提親鬧到寶玉第二次摔玉砸玉、黛玉剪了玉上的穗子。第二天農曆五月初三、在薛蟠生日宴上不見“兩個玉兒”,知道寶黛二人依然在賭氣沒有見面和好,賈母為此當眾抱怨哭了。

原文:(賈母)老人家急的抱怨說:“我這老冤家是那世裡的孽障,偏生遇見了這麼兩個不省事的小冤家,沒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語說的,‘不是冤家不聚頭’。幾時我閉了這眼,斷了這口氣,憑著這兩個冤家鬧上天去,我眼不見心不煩,也就罷了。偏他孃的又不咽這口氣。” 自己抱怨著也哭了。

賈母的這一番話正好對應了第一回癩頭和尚在論及絳珠仙子(林黛玉)追隨神瑛侍者(賈寶玉)下世“還淚”時,所說的“勾出多少風流冤家陪他們去了結此案”。

並且賈母還說“幾時我閉了這眼,斷了這口氣也就罷了,偏又不咽這口氣。”,只能說明賈母自稱的“孽障”老冤家一定要等到“黛玉還淚”的這個風流冤孽案了結了,才能真正嚥下這口氣的宿命。

那麼很顯然賈母一定是在林黛玉結束“還淚”案迴歸“太虛幻境”之後,在完成“白髮人送黑髮人”的這世“孽障”之後,賈母才能夠“嚥下這口氣”去世。

因此個人認為,“金玉良緣”一定不可能是王夫人的“一廂情願”,而是隨著賈府的財政空虛、大觀園的日益蕭條,最終賈母賈政母子和王夫人以及賈元春為了賈府利益和賈寶玉前途命運,所做出的一致選擇。

父母雙亡失去社會支持、又有先天不足之症的孤女黛玉相思成疾、傷情而亡。與《牡丹亭》中的杜麗娘“離魂”一樣因為追求“自由愛情”而不得,“冷月葬花魂”是可憐的林妹妹的必然結局。

通行本的“黛死釵嫁”一直都是兩百多年來,寶黛釵愛情婚姻家庭悲劇最華彩、最高潮的結尾。


阿丹151014015


賈母不是嫌貧愛富的人,給寶玉找媳婦兒,她不考慮家底是否豐厚,而是隻希望寶玉的媳婦兒要性格溫柔體貼,模樣好人品好,可以很好的照顧這個寶貝孫子。

所謂的“金玉良緣”,是寶玉隱隱約約感受到的一種氛圍和壓力,小說並沒有哪個人明顯的說出來“金玉良緣”,林黛玉和寶玉感到威脅的,還是元春送給賈府的禮品。

但是,元春死了,林黛玉因為受到刺激(這個刺激是什麼作者也沒有來得及寫出來)跳湖死了,寶玉只能和薛寶釵結為夫妻。然而最後兩個人也“風流雲散”。據乾隆時期的文人筆記中描述,是寶玉和史湘雲相遇結合,寶玉死了之後,史湘雲不知蹤影,因為史湘雲不是正白旗的人,寶玉死了,她就沒有資格住在旗營裡了。

不過這些都是小道消息,真正的結果,沒有人能想到,更何況怡親王弘曉(老十三的兒子)又把小說中的“礙語”改了不少,成了現在這個版本。



小路--118


回答這個問題,必須瞭解《紅樓夢》中賈府誰是真正的最高的統治者。

賈元春雖然被選皇宮,當了妃子,但一直沒有得寵,也沒有生子,最後病死。她雖然權利

很大,但一直在勾心鬥角的宮裡,自身難保,哪有時間精力來關心賈寶玉的婚事問題啊,何況回家省親的時間極其有限,她根本起不到主

導作用。

那麼究竟誰能起到主導作用呢?當然是賈母了。賈母在賈府中有呼風喚雨的至高權利,當然開始也喜歡林黛玉,但後來黛玉患有肺病,又是父母雙亡,逐漸不被賈母喜歡。而薛寶釵家族顯赫,容貌俊秀,身體健康,能說會道,含而不露,又富有才氣,在賈母眼裡自然是勝過林黛玉的。這樣“木石前盟”就逐漸被摧毀,而“金玉良緣”就確立了絕對的優勢。

總之,作為賈寶玉的奶奶,她要為孫子做一生的抉擇,她不會過多的去考慮賈寶玉和林黛玉的痛苦感受,而更多的是現實,是孫子的一生的幸福。在這裡我們對賈母的選擇不置可否,但《金玉良緣》的確是賈母一手策劃並且完成的。


風逐月影3


“金玉良緣”只是賈母的一個說辭,是從現實考慮的最佳選擇。

作為一個祖母,為孫子選擇媳婦,肯定會考慮女方的方方面面,這是現實生活的需要,也是她疼愛孫子的表現。

本來賈母考慮的人選是林黛玉,但是無論從家世背景上,還是個人身體素質上,都不如知書達禮的薛寶釵符合現實要求。

要想做出新的選擇,當然得推翻舊的說辭了,於是“金玉良緣”的說法便應運而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