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蔡锷?

微笑转身不见你


在辛亥革命后,蔡锷有四次主要的选择:起兵反清;二次革命中立;入京;反袁。每一次选择对当时的政局都是举足轻重的,对历史走向影响很大。

1、云南举

从日本士官学校回国后,蔡锷先后江西、湖南、广西等地负责军事教育与军事训练,在广西陆军学堂毕业的李宗仁多年后都在感慨蔡锷的教育。

(蔡锷)

在宣统初,蔡锷被云贵总督李经羲聘请过去,负责练兵与统兵,年纪轻轻的蔡锷很快就担任协统(旅长)。

在武昌起义爆发后,云南也爆发了起义,成立军政府,蔡锷成为都督,这年29岁。阎锡山这年28岁。

在南北议和统一后,蔡锷继续担任云南督军。并支持定都北京,财政不需要中央转移支付,积极裁兵,可以说是当时各省督军中的一股清流。

2、二次革命

以宋教仁案为导火索,北洋与国民党的斗争公开化,安徽、江苏、江西、广东、湖南、福建、四川各地督军全部或部分宣布独立,北洋军纷纷南下作战。

(二次革命)

蔡锷在这个过程中,选择了北洋,坚决反对武力反袁,并与陆荣廷等西南督军声讨反袁诸军。

认为“武力反袁,会引发列强瓜分中国之祸”。此时的蔡锷将袁世凯视为能拯救中国的人。

正因为西南诸省的拥袁,北洋军平了湖口、南京,南方就安定下来了。

3、进京

相较于各地督军截留税款,听调不听宣,蔡锷是积极拥护中央。在1913年十月,蔡锷离开云南进入北京。其进京,大大强化了中央的权威,政治意义重大。

在此期间,袁世凯感慨北洋暮气,一边启用汤芗铭、陈宦;一遍任用海龟蔡锷、蒋方震等,力图刷新氛围,重振士气,实现中央强大,国家强大。

4、护国战争

政见不同,随着袁世凯准备称帝,蔡锷对袁的崇拜基本破灭;加上西南军头对削藩的反动。

蔡锷离开北京,到了云南,起兵反袁。对于北洋军而言,军事上的不胜利就是政治上的失败,在四川的僵持彻底引发政治上的失败。

护国战争结束后,蔡锷担任四川督军,之后因为身体原因,去了日本治疗。

(护国战争)

蔡锷在民国初年的几次选择,都是影响历史走向的。二次革命中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北洋控制全国的基础;之后进京,大大加强了中央的权威;在护国战争中,又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可以看出,相对于其他军阀、政客,蔡锷的选择比较纯粹,出发点都是国家强大与自己的政治信仰

参考文献

曾业英. 蔡锷与“二次革命”[J]. 历史研究,1983(01):152-170.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蔡锷是民国第一个享受国葬的人物。我们如何评价蔡锷这个历史人物呢?让我们看看历史人物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吧。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大枭雄袁世凯,是一个有能耐的人物,让我们看看这个有能耐的人物,是如何评价蔡锷的能耐的。

1912年,袁世凯就非常高的赞誉了蔡锷,他在和友人座谈的时候,这样的说道:“云南出了一个大才,这个大才就是蔡锷将军!”

袁世凯又继续说道:

“孙氏志气高尚,见解亦超卓,但非实行家,徒居发起人之列而已。黄氏性质直,果于行事,然不免胆小识短,易受小人之欺。”

袁世凯点评完孙中山和黄兴,开始拿蔡锷去对比上述二人,他说道:

“蔡锷远在黄兴及诸民党之上,此人之精悍即宋教仁或亦非所能匹。”

我来翻译一下袁世凯大总统的话吧,袁世凯是说蔡锷这个人太有才干了,有真实才学,比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人还要厉害。袁世凯是说:

孙中山这个人,他的志向和品德都是当世一流的,他谈及国家大事,提出的主张,都是一流的见解。但是,孙氏这个人只是一个书生,只会纸上谈兵,不懂如何去施行他的见解,所以他只是由于参加革命比较早才列为创始人而已。黄兴这个人,性格耿直纯朴,是一条响当当的好汉,而且他这个人做事情非常果断,说一不二,但是他胆小比较小,不敢替代孙中山,而且其智慧和见识不够,甚至有一点愚笨,很容易被别人忽悠了。蔡锷就不同了,他的真才实学和智慧,远远在孙中山黄兴这些人之上,我看就是整个南方的民党,个人综合能力都没有比得上蔡锷这个人的。蔡锷这个人太有水平了,宋教仁这个政坛明星也是一个精明能干的人物,但是我觉得宋教仁也不会是蔡锷的对手。

看吧,以上就是有能耐的袁世凯大总统对蔡锷的评价。评价如此之高!蔡锷之才学,之精明能干,通过袁世凯之口,可见一斑。

我个人觉得,后来的黄埔军校的“黄埔三杰”之一的蒋先云,其才学或可与蔡锷一比。但是蒋先云还没有来得及功成名就,建立大的功勋,就过早陨落了,而蔡锷却在历史上留下了赫赫威名。

169



怀疑探索者


在梁启超看来,蔡锷是大忠、大智、大勇、大廉之人,是极为稀缺的最优秀中国男人。

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1882年12月18日生于湖南邵阳一个贫寒之家,父亲蔡正陵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但就是这个农民,为了能让自己儿子读上书,在蔡锷五岁那年,硬是把家从今水东乡搬到了今山门镇。

少年蔡锷是个学霸。

13虚岁中秀才,16岁时,在2000人报考只招收40人的情况下,考入长沙时务学堂。长沙时务学堂是戊戌变法的产物,由湖南巡抚陈宝箴协同谭嗣同、黄遵宪等人合力开办,从创办到停办,历时不到一年,招考三次,录取学生200余人,宁少勿滥,为的是能培养出最优秀的维新人才。

在时务学堂,蔡锷年龄最小,成绩最好,是世人眼中的“白帽轻衫最少年。”

除去开了时代心智,在时务学堂,蔡锷最大的收获便是与中文总教习梁启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戊戌变法失败后,时务学堂停办。蔡锷靠借钱,一路辗转由长沙到上海,东渡日本留学。在路上,眼见山河破碎,他写下了激励自己的名句:“流血救民吾辈事,千秋肝胆自困囷。”

从那时起,蔡锷的内心深处就立下了投笔从戎的壮志。梁启超得知此事后,虽赞赏,但始终觉得文弱青年难扛枪。蔡锷跟他说,要想成事,光靠笔杆子是不够的,要拿枪杆子。梁启超笑他说,像你这样瘦弱的人,要拿得动才行。

1900年,蔡锷回国参加唐才常的武汉自立军起义,但因泄露消息,起义惨遭失败,蔡锷多名师友遇难。正是因为这次大难不死,激愤下,蔡锷改掉了原名,决心再赴日本学习军事。

1904年,蔡锷以优异成绩从日本士官学校第三期毕业,与蒋方震、张孝准并称“三杰”。

回国后,蔡锷短暂而辉煌的风云历史正式开启。

在江西、湖南、广西、云南担任军职时,蔡锷因才华横溢备受各方政要器重。

在河南举行新军秋操演习期间,他奉令担任中央评判官,那是他第一次见到袁世凯,当时的情景是英雄惜英雄。

1911年7月,武昌起义前夜,蔡锷获得了独立掌兵的机会,他担任了云南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值得一说的是,在此期间,他编成了《曾胡治兵语录》。

由此可见,他十分推崇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和胡林翼。

武昌起义爆发后,滇军中的革命派一致推选蔡锷为司令,大家决定在10月30日夜发动起义,因那天是阴历九月九,因此史称“重九起义”。

起义很成功,第二日中午便控制了昆明,众望所归的蔡锷被推举为云南军政府都督。

那一年,蔡锷只有29岁。

时代英雄也。

之后的蔡锷很传奇,也很让人感叹。

袁世凯当上民国大总统后,为了有效控制各地豪杰,祭出了调虎离山的“囚笼”政策。蔡锷便是他重点关照的一位。有人说袁世凯很顺当地就把蔡锷调入了京城,说明蔡锷的政治经验还不老道,还有书生气。

其实不然,那阶段的蔡锷对袁世凯是欣赏、推崇的。

因为这个,在京城蔡锷和袁世凯之间有过一段蜜月期,相反对孙中山,蔡锷并无好感,认为他兴兵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建设。

但随着袁世凯帝心渐露,蔡锷与之的关系随即就对立紧张了起来。

在北洋时代,能真正骗过袁世凯的人不多,但蔡锷却通过自甘堕落式的自污以及和小凤仙的风流韵事,成功地麻痹了袁世凯,并借此逃离了京城。

关于蔡锷和小凤仙的故事家喻户晓,但真实的情况并没有演绎的那么才子佳人、风花雪月,蔡锷只是和小凤仙唱了一出戏,小凤仙顶多算他的红颜知己,谈不上乱世爱恋。

倒是小凤仙,是真的情迷蔡锷。蔡锷逝世后,小凤仙到青云阁故地重游,遇到了一个长得像蔡锷的人,结果就嫁给了那个人。

金蝉脱壳后,决心“为四万万人争人格”的蔡锷发起护国运动。袁世凯得知后恼羞成怒,下令湖南都督汤芗銘查抄蔡锷家产,没人想得到,蔡锷为官多年,竟没有任何不动产。

1916年11月病逝后,甚至还欠债三四千金。

蔡锷振臂一呼发起的护国运动,真正的历史功绩不在战绩,而是给袁世凯掘了墓。

蔡锷因喉癌去世时,仅仅34岁,很多人对他的英年早逝感到惋惜,但也有人觉得他是在辉煌灿烂时逝去的。

这让他在历史中拥有了永世的光辉形象。

因此,他天生注定是英雄!


黑句本


蔡锷(1882年12月18日-1916年11月8日,享年34岁),原名艮寅,字松坡,汉族,生于湖南宝庆府(今邵阳市)一户贫寒裁缝家庭。

5岁时随家人迁至武冈山门黄家桥(今湖南洞口县山门镇)。幼年在私塾读书。13岁考中秀才。15岁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受到该学堂中文总教习梁启超的赏识,师从梁启超、谭嗣同。后入上海南洋公学(后更名为“国立交通大学”,即今“上海交通大学”与“西安交通大学”前身)。1899年赴日本,就读于东京大同高等学校、横滨东亚商业学校。

其次,概况他对历史的两大贡献:

蔡锷一生之中,做了两件影响重大之事:第一,辛亥革命时期在云南领导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新军起义;第二,四年后积极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维护民主共和国政体的护国军起义。他还有一件很光荣的经历,后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位元帅朱德,曾经是蔡锷的属下。

其三,近代史上对他的评论:

由于蔡锷的特殊身份和两大贡献,在历史关键时刻的勇气和英雄行为,又加上他英年早逝,所以,在近代史上获得的评价颇高。这儿只举例近代史上三位著名人物的评论:

孙中山: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

梁启超:知所恶有甚于死者;非夫人之恸而谁为?

康有为:微君之躬,今为洪宪之世矣;思子之故,怕闻鼙鼓之声来!

第四,100年过去了,当代社会对他的公开评论是这样的:

蔡锷是近代伟大的爱国者、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蔡锷的一生之中,注意辨别政治风云,顺应历史潮流,投身革命运动;在军事理论和战争实践方面都作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特别是在护国战争中,他抱病参战,指挥劣势军队顶住了优势敌人的进攻,逼迫敌军停战议和,表现了他坚定不移、临危不惧的精神和为国为民战斗到底的英雄气概……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邀撰稿人悬疑大师/文(原创)


夜狼文史工作室


前恭后倨的矛盾将军

正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历史中的蔡锷究竟是怎样的,我们不妨看下除了护国运动外,他做的其他几件事情。希望看完之后这个人物形象会更加立体。

1915年,当时的袁大总统收到了来自全国各省的《劝进称帝文书》,每个省的督军都签了字,其中代表云南签字的是蔡锷和唐继尧。这样的情况下,难怪袁世凯会听信杨度(见注释1)的建议,错判形势选择了称帝,结果一失足成千古恨。

可仔细想一下,蔡锷如果真的是刚正不阿的男儿汉,为何当初不在《劝进称帝文书》上拒绝签字?前恭后倨(见注释2)岂不是很矛盾?这不禁让人有些疑惑。

毒品肆虐的背后推手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众所周知,民国时期云南是全国有名的穷省,当然了现在也差不多依然是。为了解决军饷问题,蔡锷率领的护国军开放了烟禁!不是香烟的烟!而是鸦片烟土的烟!

甚至在蔡锷率护国军挺进四川之时,护国军官兵竟然还将鸦片当作军饷随身携带,并用其当作货币使用。因此随着护国军的辗转,云南,四川,乃至整个西南地区成为鸦片的重要产区和消费区。

英国人当初卖鸦片与云南督军相比,算小巫见大巫了。与蔡锷共同起兵的唐继尧更是被称为中国近代“海洛因”之父,为了谋取更多财富,不惜雇佣日本人在云南境内开始研究制作“海洛因“!”

严格禁烟的袁大头

有意思的是,在清朝末年和民国初期,总是被人吐槽的袁世凯却是是严格禁烟的执行者:

  • 1912年,颁布《巡官长警禁烟赏罚章程》;

  • 1914年,颁布《督察禁烟处章程》,对全国警察局禁烟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对禁烟不力的部门将予以斥革、降级、减饷、罚银、记过等处罚。

  • 同年政府还颁布了《禁种罂粟条例》,规定:“自《条例》发布后不得栽种,另明确禁种工作由行政长官负责。

正是禁烟要在全国推行的关键期,云南爆发了护国运动。是不是看完感觉事情没有那么单纯了呢?

注释1:杨度,其恩师曾为曾国藩幕僚,并曾建议曾国藩称帝,不果后隐居。杨度徒继师志,在民国初年反对共和革命,积极怂恿袁世凯称帝。五四运动以后,其世界观也有了根本的转变。于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秘密党员,为党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1931年逝世。

注释2:前恭后倨,汉语成语,指以前恭敬,后来傲慢。形容对人的态度改变。


瓦尔登的船夫


蔡锷英年早逝,时年只有34岁。他的部下朱德曾对他作了评价,说蔡思维敏捷,见解精辟,当时在西南无人超越他的才华。他的聪明才智都得到了袁世凯和孙中山两位大佬的高度评价。在他短短三十多年生命历程中,曾在广西和云南主办军校,培养优秀军人无数。他参与辛亥革命,又发动护国战争,他心向革命和共和的。试想蔡锷如不早去世,中国的历史会不会改写?我想是有可能的。当时中国正统的革命领袖是孙中山,而蔡锷维护共和反对袁世凯,自然与孙中山拉近了距离,为他以后上位打开了通道,他当时实际控制云南和四川,以他的政治眼光肯定会与国民党合作,完成统一中国大业。他的才能明显在蒋冯阎张李几大军阀之上。他在蒋介石能不能成为最高统帅真的很难说!


用户3366116211562


“奈何七尺之躯,已许国,再难许卿”

相信看过 《建党伟业》 都对这句话不陌生吧!当帅气又忧郁的刘德华说出这句话话时,想必电影院里大部分少女的心都要碎了吧!

建党伟业剧照

一个是流落红尘的苦命女子,一个是风流多情的少帅,多凄美的爱情故事啊,可惜真正的事实哪有那么好, 这句话是假,小凤仙与蔡锷的故事更假,事实是小凤仙跟蔡锷并没有那么好的交情,关于小凤仙的传说,大部分来自文人的想象。

之所以说小凤仙并非蔡锷的知音,基于这两个原因,

一是时间不对,根据京剧理论家许姫传记录的1951年小凤仙拜访梅兰芳时的口述,她结识蔡将军时只有15岁,“那时常听他(指蔡锷)讲些三国、水浒故事和做人的道理,又教我识字看书”。由此可知她当时的文化程度和思想水平。小凤仙在智识、思想等各方面都无法成为蔡将军的知音,蔡将军更不可能把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天机透露给一个懵懂少女。

二是身份不对,蔡锷当时已有妻室。

电影与现实,左图全是虚构的

据蔡锷长子蔡端先生回忆,其生母潘夫人给他讲过,有一次蔡锷陪家眷去看戏,开场前指着包厢里一年轻女子对潘夫人说:她就是小凤仙。由此可见蔡锷跟小凤仙之间应该是正常交往,认识而已,谈不上多亲密。

潘夫人

蔡将军在北京密谋反袁时,真正的知情者也是潘夫人,协助蔡将军的也是潘夫人,而不是小凤仙。

第三最有力的证据是蔡锷逝去以后,小凤仙又重操旧业。

 蔡锷扬长而去,旋即英年早逝,其间与小凤仙并无一书一信往来,亦无许多银两相赠,再加上蔡氏旧部对小凤仙多所厌憎,唯恐其有污蔡督英名。小凤仙百般无计,只好重操皮肉生涯,这帽子戴的酸爽。

https://www.toutiao.com/i6509763037585474056/


明镜尘


相比蔡锷一生传奇的军旅生涯,我更愿意去品读他与小凤仙的的故事。

家境贫寒的蔡锷,十三岁就考中秀才,十五岁就从2000名学子当中脱颖而出考入时务学堂,并在此认识了他的老师梁启超。蔡锷在学堂里年纪最小但天资聪颖受到了梁启超多方面关照,师生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900年蔡锷参加了武汉自立军反清起义,不幸失败。因而转回日本学习军事,回国后蔡锷得到了袁世凯的重用。29岁蔡锷光复昆明被举为云南都督,雄踞一方。逐渐强大的蔡锷,引起了袁世凯的警觉,将其召回北京软禁了他。聪明的蔡锷在此期间放浪自己,俨然一副不理政事的姿态,让袁世凯对他放松警惕。


在此期间蔡锷认识了一位青楼女子,小凤仙。便一见如故深深地爱上了她,小凤仙也对蔡锷生死相随,得知蔡锷正在被袁世凯监督之后,小凤仙全力帮助蔡锷拜托袁世凯的控制。在线人的眼皮子底下偷梁换柱,帮助蔡锷逃离北京,回到云南。

随后袁世凯称帝,蔡锷动员各方力量发动了护国战争。引发了中国又一次时局动荡。最终称帝83天后的袁世凯被迫退位,蔡锷领导的护国战争胜利了,却将中国再一次拖去了战火纷飞之中。

战争期间蔡锷不幸得病并急剧恶化。

战后蔡锷被送往日本医院养病,然而随着病情加重最终死在了异国他乡,死前他说道:我不死于对外作战,不死于疆场马革裹尸,而死于病房,不能在国家多做更大的贡献,自觉死有余憾。


开国元帅朱德曾这样评价:我的一生有两个老师,加入共产党后我的老师是毛泽东,参加共产党之前我的老师是蔡锷!

(谢谢关注)

喜欢的下方讨论留言,我会积极回复的


荒野历史


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汉族,湖南宝庆人。1882年出生于一个贫寒的裁缝家庭,自幼天资聪慧,才思过人,有“神童”之称,6岁时在当地一位名士帮助下,免费入私塾学习。12岁时考中秀才,16岁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受到该学堂中文总教习梁启超的赏识,并建立起深厚的师生友谊。1899年7月,蔡锷东渡日本学习,1900年,唐才常在武汉策划起义,蔡锷闻迅回国参加起义。然而,由于准备的不够充分,计划又泄露出去,所以起义失败,蔡锷因为在湖南执行任务所以没有被捕,之后便回到日本,弃笔从戎,进入东京陆军成城学校。1902年的时候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两年后毕业,在100 多名毕业生中,他和蒋百里、张孝准的成绩名列前茅,被誉为“中国士官三杰”,回国之后,立即成为各省争抢的军事人才。

以上这一段简要的记录并不能概括蔡锷其人在青年时期的全部,但是可以从他的事迹中看出,一个出身贫瘠,但是靠着自己的才华以及努力成为栋梁之才的轨迹,并未一味地在乱世沉沦,而是勇于参与其中。之后归国回到云南,也被云南的革命党看做是云南革命的关键人物,认为他有才华、有眼光、官阶高、资历老,是起义总指挥的绝佳人选。

辛亥革命后,云南军政府 “一切善后布置,俱能井井有条,秩序上之整严,实为南北各省之冠”,这和蔡锷的励精图治是分不开的。云南光复后,军政府积极响应武昌黄兴、黎元洪等人发出的“当前首要任务是迅速出兵援鄂”的号召,组织北伐军声援武昌。蔡锷旗下的滇军也有着让人不容小觑的实力,在民国初年,有“滇军精锐,冠于全国”的说法。胜利归来后,蔡锷还对滇军进行了整编,成为了之后的护国战争的主力之一。

1913年,蔡锷被袁世凯调至北京,1915年袁世凯称帝,蔡锷由北京潜回云南,与唐继尧等人于12月25日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蔡任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 1916年8月经上海去日本治病,11月8日病逝于福冈大学医院,年仅34岁。1917年4月12日, 国民政府在长沙岳麓山为他举行国葬,蔡锷也成为民国历史上的“国葬第一人”。


国家人文历史



蔡锷


李经熙

蔡锷,字松坡。湖南邵阳人,1882年出生。家境贫寒,17岁入长沙学堂,,那所学校的学监是谭嗣同。总教务长是梁启超。虽然只学了半年,蔡锷总以梁启超学生自居。18岁东渡日本留学,后来在清军中逐步成长和提升。

在李鸿章的侄子云贵总督李经熙的提携和关照之下担任云南新军协统(师长),在辛亥革命中,他立即背叛了对他恩重如山的李经熙,发动兵变,宣告云南独立,响应革命。但同时暗中派人将李经熙安排到法国驻昆明领事馆,确保李经熙的个人和家人的安全。可谓公私分明,也说明了蔡锷的私德是很不错的。但终其一生,二人再也没有相见。李经熙后来虽然担任了中华民国总理,但也没有原谅蔡锷对他的背叛。1912年,袁世凯以大总统名义正式任命蔡锷为云南都督,蔡锷时年31岁,可谓少年得志。

蔡锷的政治操守有个转变的过程,在孙中山二次革命的时候哦,蔡锷公开表示反对,赞成袁世凯对孙中山的通缉。由于蔡锷的公开支持,让袁世凯十分高兴,作为非袁世凯嫡系,袁世凯也是很重用蔡锷,当然也是很有眼光的。立即任命蔡锷为陆军部编译处副总裁(总裁是段祺瑞)这个职务显然是个虚职,半年以后任昭威将军。虽然都是虚职,但袁世凯重用蔡锷已是不言自明,而蔡锷对于袁世凯也是忠心耿耿。这时候,我们很难想象二人日后的兵戎相见。

我们现在无法揣摩蔡锷的心路历程,他现在只能说在政治上还比较稚嫩和幼稚。但绝非被袁世凯利用,因为蔡锷是自愿的。可以说蔡锷可以接受袁世凯独裁,但绝不同意袁世凯称帝。这似乎有些矛盾。但并非不合理。

蔡锷与袁世凯的在北京也就是合作了近三年,双方合作应该是不错的,至少没有公开的冲突。蔡锷对袁世凯的反叛和公开指责应该是起于梁启超的劝说和指导,师生二人会谈以后,蔡锷言道:我们推翻帝制,现在推翻帝制的人却要上表劝进,让那个人去做皇帝,我们自己的力量有限,但为了四万万同胞的人格,必须拼命去干些有意义的事情。可以说,从这个时候开始,蔡锷的政治立场已经确定,那就是共和,任何反对共和都是他的敌人。

为了共和,近代历史上最传奇的一幕开始了,这就是著名的小凤仙与蔡锷的知音传奇(对于此,我表示怀疑,所以就不说了。)蔡锷从北京秘密到达天津,再有天津到达日本,从日本到越南,再做滇越铁路到达昆明。但有一点要说明了的是,在蔡锷还在北京的时候,也就是1915年9月,当时的云南总督唐继尧已经起兵讨袁,但蔡锷到来加强了反袁力量。也成为反袁主力军。

1916年元旦,云南胡护国军成立,兵力3000人,蔡锷任第一路总指挥,在其中有一个营级军官,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朱德。后来在全国一致反对下,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后病死。袁世凯死后,蔡锷为四川督军。此时蔡锷的病情恶化,在9月东渡日本治喉癌。1916年11月8日上午,终因医治无效病逝于福冈,年仅34岁。蔡锷在遗嘱中写道:“我统率滇之护国军第一军在川战阵亡及出力人员,恳饬罗佩金等核实呈请恤奖,以昭公允;锷以短命,未能尽力为民国,应为薄葬。”

蔡锷去世以后,被民国追授为大将军,而且是民国国葬第一人。孙中山对蔡锷的评价最为中肯: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

可以说啊,蔡锷是值得赞赏和怀念的,既为共和而生,也为共和而死。为当时天下军人之表率和楷模。军队为国家而存在,而非个人而存在。蔡锷永远值得我们去纪念,纪念这位英年早逝为共和而死的军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