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巡抚在苏州,两江总督在南京,这两个官职哪个大?

无法航向深蓝


其实这两个官职光从名称上看,就能看出两江总督官职是比江苏巡抚高的。总督是指国家某一片区域的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官职从明朝时期就开始设立了,到清朝时期一共有九大总督。从官名上可以看出,这一职位并不是地方官,而是中央派遣的大员,以便集中皇帝权力、实行统一管辖。

清朝时地方行政实行督抚制,全国有23个省,每个省一名巡抚,主管全省民政,是一省的最高长官,相当于现在的省委书记。清朝时的两江总督,官居从一品,是大清九个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职位可以说相当高了。两江总督管理的区域是江苏(含现在的上海)、安徽、江西三省。而江苏巡抚管理的区域是南直隶(也就是江苏和安徽全境,包含现在的上海),从管理的范围上就能看出,两江总督的官职更大。

总督的权力虽然比巡抚要大得多,但是二者之间并没有隶属关系,这两个官职都是直接受皇帝管辖的。

除了职位有高低,这两个官职管理的事情也各有侧重。总督的权力侧重于军事,而巡抚的权力主要在民政上,从职务的侧重点不同,也能看出两江总督的官职是比江苏巡抚高的,毕竟军事权必须要掌握在统治阶层手里,堪称统治者的“命根子”,所以两江总督更受皇帝的信任,在这个职务上,皇帝也会派一些自己十分信任的人去担任。比如曾国藩、曾国荃、刘坤一、张之洞等人都曾经担任过这一重要职务。


国史拾遗


实际上所有回答都是错误的。一个省的最高行政长官是布政使,从二品;一个省的最高军事长官是提督,从一品。布政使相当于现在的省长,提督相当于现在的省军区司令,只不过古代侧重于军事设防,所以司令级别比省长高。而总督和巡抚,并不是地方官,而是都察院的派驻官员,从他们的名字即可看出:总督,即总的督查;巡抚,巡查、安抚。总督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职,巡抚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职(都察院在京本部工作的一把手为左都御史、二把手为左副都御史,出差工作的一把手为右都御史、二把手为右副都御史,左右级别一样,但是以左为上)。总督、巡抚就相当于现在的中央纪委副书记/中央纪委委员,兼巡查某省的纪委监察小组组长。只不过总督侧重于军事,巡抚侧重于民事。实际上总督主要就是去督查提督的,所以叫总督;而巡抚主要是去督查布政使和各有司的,涉及民生。本身由于提督级别就比布政使高,所以对应的总督级别也比巡抚高。


余斗月三日生


两江总督的官职和权利要大于江苏巡抚。清朝在地方实行督抚制,督就是总督,抚就是巡抚,合称督抚。督抚都是清朝地方大员,但两者的地位是不同的。

一、管辖范围不同。清朝在全国设立23个省,每一个省设巡抚一名,主管全省的军政事务,江苏巡抚就是江苏一省的最高长官,驻地在苏州。总督管理的范围要比巡抚大,可以管理一个省,也可管理数个省。比如两江总督,他直接管理江苏、安徽和江西三个省,驻地在南京。清朝初年,总督的辖地和名额不定,乾隆时期成为定制,全国有八个总督:直隶 、两江、陕甘、闽浙、两湖(即湖广)、两广、四川、云贵。

另外,清代还设有漕运总督、南河总督和东河总督,这三个总督主管漕运事务,民政和军队少有涉及。

二、权利侧重不同。从名称可以看出两者的权利差别。巡抚,就是抚民,虽然也涉及一省军务,但主要管理民政。而总督,就是督察,往往加兵部尚书或兵部侍郎衔,他的主要任务是以文臣钳制武臣,协调各省关系,防止各省之间相互推诿,侧重于军事。既然总督可以协调各省关系,自然地位和权力要对巡抚。

两江总督的权利在不断加重。道光时期,两江总督可以监管两淮盐政,同治时期又监管五口通商(广州、厦门、福建、宁波、上海)事宜,授南洋通商大臣。晚清许多重要人物都担任过两江总督,比如曾国藩、曾国荃、刘坤一、张之洞等人。

三、官员品级不同。巡抚的品级为从二品,如果加兵部侍郎衔,为正二品。总督的品级为正二品,如果加兵部尚书衔,为从一品。所以总督的品级≥巡抚。


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支持,您的关注是对我最大的认可,谢谢!


石头说历史


督抚之间的关系其实是很复杂的。

从品级上,两江总督一般是从一品,江苏巡抚一般是从二品。两江总督高于江苏巡抚。

从管辖范围来看,两江总督管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江苏巡抚只管辖一省。

晚清时期,两江总督的权力扩张得更大一些。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将外交权力交由两位督臣管理。具体由两广总督主办,两江总督协办。因此两江总督具有一定的外交权。之后两江总督又兼任南洋通商大臣。外交权力进一步扩张。

因此总体来看,总督的权力要略高于巡抚,同时清政府规定,总督对于巡抚有节制权。但是两者又不是简单的上下级关系。

督抚之间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权力制衡关系。古代的时候交通不便,维持一个庞大帝国非常不容易。防止地方做乱,是古代官僚制度设计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为了便于统治,古代地方官的权力范围非常广泛,但这反过来又会影响中央权力。因此,通过同级别官员互相监督的方法来进行权力制衡。具体来说,总督并不能直接指令巡抚做事,一般是以商量的方式协作。巡抚如果对总督的要求不满,可以直接向朝廷密奏,甚至于还可以弹劾总督。在电视剧走向共和当中,就有一个情节。岑春煊出任广东巡抚之后,和两广总督有严重冲突。岑春煊就提出,两者互不隶属,各自上奏朝廷,请求公断。这个情节很真实地反映了清代督抚之间的关系。

具体到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的关系上。由于两者驻地不统一,因此总督对于巡抚的节制能力要弱一些。

当代人不太容易理解这种关系,主要是因为现在已经不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权力制衡了。


zyb38537240


这个毫无疑问,从品级上两江总督的官职肯定大于江苏巡抚。但也并非说江苏巡抚就隶属、听令于两江总督,他们都共同率属于中央,只是为了防止地方权力过于集中而分权的一种设置。

清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的是督抚制。

总督在清代是地方的最高长官,总管一省或二、三省,一般都在一省以上,总督级别也比巡抚高,总督一般为从一品到正二品,巡抚为从二品。清朝初年总督数量及管辖区域并不固定,到乾隆时期成为定制,全国共设有八个总督:直隶 、两江、陕甘、闽浙、湖广、两广、四川、云贵。

巡抚是清代一省最高军政长官,具有处理全省民政 、司法、监察及指挥军事的大权。因"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得名。清初巡抚并没有每个省设置,而是派往全国各地视察吏治,检查民政,也是到乾隆时才固定为每省一员。

从总体上来说,总督偏于军事,巡抚侧重于民政,但督、抚一般都握有省级军政大权,虽然总督比巡抚官阶高,管辖范围大,职权也更重要;但是巡抚不是总督的下属,二者均直接听命于皇帝,处于平等地位。为了让中央能更牢固地控制地方,政府往往还特意让督、抚之间互相监督,相互制衡。


惯与长夜


从官职级别来说,总督大于巡抚。前者是正二品,后者是从二品。实际上,总督又挂兵部尚书衔,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所以又升半级,实际是从一品(四川及闽浙总督有时依然为正二品)。巡抚也升半级,挂兵部侍郎衔,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实际是正二品。所以,官阶上,两江总督比江苏巡抚高。而且,清朝后期,两江总督还兼管五口通商事务,授为南洋大臣,兼管两淮盐政。其地位仅此于直隶总督,总督里面实力最大。当年慈禧调两江总督曾国藩出任直隶总督,明升实降,害怕曾国藩在江南做大。

从职权来说,总督与巡抚实际上并非从属关系,都是朝廷直接任命。因此,巡抚与总督并非一心,相互监督和制衡。同时,总督和巡抚又都管理政治、人事、财务、军事,实际职责基本相同,导致督抚存在权力矛盾。清朝中后期,督抚矛盾加剧,相互揭发和斗争,并且官僚冗余。于是清朝裁撤了督抚同城的巡抚,由总督直接管理所在省的事务。比如湖北巡抚被撤,湖广总督直接管理湖北,两广总督兼管广东,等。而两江总督与江苏巡抚不同城,因此矛盾不突出。实际上,从一开始,两江总督与江苏巡抚就是分开治理。清朝乾隆以前,安徽布政使驻守南京,两江总督实际上直接兼管安徽事务,而安徽巡抚在安庆,根本插不上手。江苏巡抚与江苏布政使都在苏州,全江苏尚在控制之内。后来,乾隆要求安徽布政使从江苏搬回去,但是又设立了江宁布政使,直接分割了整个苏北和江宁府。而江宁布政使听命于两江总督。所以,乾隆以后江苏巡抚和江苏布政使实际只控制了镇江常州苏州松江几个府。后来,清政府曾计划,把江宁布政使管辖范围划出来成立江淮省,由原来漕运总督转的江淮巡抚来管理,遭到了两江总督和江苏各界的反对,三个月后不了了之。

由此可以看出,总督巡抚虽然名义上上下级,但是实际上,总督会被巡抚架空,然后不得不与巡抚争夺地方实际管理权,最后只好裁撤督抚同城的巡抚,只留一个总督直接管理。实际上,两江总督名义上管理江西安徽江苏三省,但实际管理苏北和江宁。举个有趣的例子,两江总督创办“三江师范学堂”,也就是后来的中央大学、南大东南等大学的前身。本来是由三省共同出资,所以取名“三江”,按照资本来分各省学生数。后来,江西省不出钱了,于是学校改名“两江师范学堂”,去掉“江西”一个“江”,也不再招江西学生了。由此可以看出,连办一个学校,两江总督都对江西省无可奈何!


RaymondIT


很多电视剧,如: 《戏说乾隆》、《康熙微服私访记》等作品都把两江总督衙门说成是设在杭州,这是绝对错误的。浙江省属于浙闽总督衙门所辖,两江总督衙门设在江宁(南京),两江总督衙门下辖江苏省、安徽省、江西省,明明是三个省为什么叫“两江”呢?因为在康熙六年之前安徽和江苏是一个省叫“江南省”,后来分开了。两江总督衙门就是现在的“总统府”。在太平天国时期它是洪秀全的“天王府”,太平天国被灭后又恢复了两江总督衙门,解放前是国民政府的总统府。


我在东山497


肯定是总督大,巡抚相当于省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