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粉病用藥劑的四個階段!你知道嗎


白粉病用藥劑的四個階段!你知道嗎


白粉病害

白粉病是在許多重要農作物上發生普遍、危害嚴重,較難防治的一種世界性病害。子囊菌亞門白粉病目的真菌均能引發白粉病,病原物種類很多。該類病菌在溫度到10-30℃分生孢子均可萌發,對溼度要求不高,正常情況下10天即可完成一次侵染循環;因此造成了作物一個生長季節能反覆多次受到侵染,一旦發生很快爆發流行的特點,尤其是大棚溫室種植環境下,給農業生產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國內白粉病防治藥劑大致經歷了以下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有機硫類殺菌劑

以代森錳鋅為代表的有機硫類殺菌劑,是廣譜保護性殺菌劑。作用機制是抑制菌體內丙酮酸的氧化及病菌孢子萌發,阻止病菌侵入。該類藥劑除對白粉病有效外,對作物的大部分病害均有防治作用,此類藥劑不易產生抗性,但對侵入植物體內的菌絲體殺傷作用很少,用藥量相對較大,屬於保護性殺菌劑。

第二階段:苯並咪唑類殺菌劑

以多菌靈為代表的苯並咪唑類殺菌劑,是一種高效、低毒、廣譜的內吸性殺菌劑,具有治療和保護雙重功效,對白粉病有較強的抑制作用。主要作用機制是干擾病菌的有絲分裂中紡錘體的形成,從而影響細胞分裂。由於該類藥劑的大多數品種如苯菌靈、硫菌靈、甲基硫菌靈等在草莓上應用後最終均轉化成共同的抑菌毒物多菌靈,因此長期使用易產生抗藥性。

第三階段:三唑類殺菌劑

三唑類殺菌劑在白粉病防治中的應用,使白粉病的化學防治技術進入了一個新時期。作用機制是抑制病菌麥角甾醇的生物合成(故該類藥劑又稱為麥角甾醇的生物合成抑制劑),使菌體細胞膜功能受到破壞,因而干擾菌絲的生長和孢子形成。該類藥劑具有高效、廣譜、低殘留、持效期長、內吸性強等特點,兼有保護、治療、剷除和燻蒸作用。這類殺菌劑的品種主要有三唑酮、腈菌唑、四氟醚唑等。三唑酮在草莓白粉病防治上的應用,一開始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但長期使用後白粉病對三唑酮逐漸產生抗性,而且三唑酮在草莓上產生的藥害和抑制作用也越來越明顯。腈菌唑和四氟醚唑是繼三唑酮之後開發的新一代三唑類殺菌劑。該兩種藥劑與三唑酮相比藥效更強,用藥量更少,安全性高,對草莓抑制作用小,是目前草莓生產上用量最大的三唑類藥劑。腈菌唑和四氟醚唑無論是治療作用還是保護作用均明顯優於三唑酮。

第四階段:仿生物植物源殺菌劑

該類藥劑在防治白粉病上應用推廣是化學防治技術的重大突破,它們的特點:安全無公害,對草莓花、果實安全,沒有抑制生長作用。這類藥劑的主要品種包括腈嘧菌脂、烯肟菌脂、醚菌脂等。世界上以腈嘧菌脂的使用量為最大,作用機制是抑制線粒體呼吸作用,破壞病菌的能量合成,從而抑制病菌菌絲生長、孢子形成和萌發。該藥劑具有高效、廣譜、低殘留,促進草莓生長等特點,兼有預防、治療、剷除以及抑制孢子產生的作用。與三唑類殺菌劑、二甲酰亞胺類殺菌劑、苯並咪唑和苯胺類等殺菌劑都沒有交互抗性,是取代三唑類殺菌劑的最佳藥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