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跨界”到“反跨界”,綜藝流行風向變了?

“不想當歌手的演員不是好導演”,“跨界”早已成為影視行業的一種流行方向。

相應地,“跨界”綜藝也幾乎從未淡出觀眾的視野:從前些年的《舞林大會》《名聲大震》到近些年北京衛視推出的“跨界”系列,以及和“跨界”同時期湧現的《喜劇總動員》等節目,“藝人+”的範疇逐漸從“藝人+舞蹈”擴展到“藝人+音樂”“藝人+體育”“藝人+喜劇”等。

從去年年底開始,一方面,“跨界”的腳步還在繼續;但另一方面,“跨界”逐漸開始向“半跨界”,甚至是“反跨界”的方向傾斜。

1

從“跨界”到“反跨界”

談到“跨界”綜藝,不得不提到北京衛視。2016年5月,北京衛視推出“藝人+音樂”的《跨界歌王》,“跨界”一詞開始被正式提了出來,成為一種現象,一種標籤。

4個月後,北京衛視趁勢推出《跨界喜劇王》,節目採用“藝人+喜劇”的形式,由專業喜劇人擔任“固定喜劇經紀人”,配合演員、歌手等“跨界藝人”完成喜劇演出。

作為北京衛視“跨界”系列的第三彈,《跨界冰雪王》請來了名導張藝謀和專業花樣滑冰運動員,試圖將讓藝人和體育“嫁接”到一起。幾乎同一時期,由浙江衛視、中二傳媒、不二文化推出的“藝人+喜劇”的《喜劇總動員》在浙江衛視開播,大致形式也是將影視演員和喜劇人組成CP,進行喜劇競演。

從“跨界”到“反跨界”,綜藝流行風向變了?

縱觀“跨界”綜藝的共同點,無論是“藝人+音樂”“藝人+體育”還是“藝人+喜劇”,其內核都是讓藝人跳出自己“舒適區”,展示自己在並不擅長領域中可能存在的潛力,最終形成反差萌。

這類綜藝之所以能夠吸引觀眾的眼球一方面在於藝人在嘗試新鮮事物的同時,存在一定的不可預測性,對觀眾來說這是一個充滿懸念感、新鮮感的過程;而另一方面,此外,這類節目採用“進階式”的劇情發展,從學習到入門,從入門到突破的全過程很容易讓自帶光環藝人走下“神壇”,引發受眾共情。

之後,單純的“跨界”綜藝逐漸認識到專業的重要性,例如播至第三季的《跨界歌王》開始在嘉賓的遴選上有意識地挖掘一些自帶歌唱功底的藝人加入,例如吳秀波在成為一名演員之前,其實早已以歌手身份出道,他在2000年的時候就發行了個人音樂專輯《愛之戰》。

此外,時隔6年,東方衛視重啟老牌綜藝《舞林大會》這一IP,最終奪得冠軍的董潔便是名副其實的科班出身,曾在北京解放軍藝術學院學習5年舞蹈,經常在戰士歌舞團的舞蹈節目中擔當領舞。

從“跨界”到“反跨界”,綜藝流行風向變了?

準確地說,“反跨界”的風向是從去年年底的《演員的誕生》《表演者言》開始逐漸顯現出了苗頭,而後今年登陸熒屏的《聲臨其境》《我就是演員》(《演員的誕生》第二季)、《聲入人心》以及即於第四季度在愛奇藝上線的《演員的品格》則直接摒棄了“跨界”這一符號,開始注重“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兒”。

《我就是演員》嘗試為演員搭建一個切磋演技的舞臺,《表演者言》為實力派演員提供了一個分享表演心得的出口,《聲臨其境》則從更小的臺詞切口突破,著重展現專業演員的臺詞功力和配音功力;最近上線的《聲入人心》三位“出品人”各有來頭,36位參賽者也都是國內名校和國際名校的美聲音樂佼佼者。

2

風向變化,變的是什麼?

放眼綜藝市場,伴隨同類型節目數量和質量的不斷攀升以及觀眾審美的不斷提升,如何避免“同質化”已經成為諸多綜藝製作者面臨的共同難題。2016年北京衛視的《跨界喜劇王》和浙江衛視的《喜劇總動員》,就較為明顯地暴露了同質化明顯導致的後勁不足這一弊病。

從“跨界”到“反跨界”,綜藝流行風向變了?

從大的框架來看,兩檔節目都是將目光瞄準“喜劇”,其節目賽制也是大有雷同之勢,無外乎專業喜劇人搭檔“跨界藝人”,經過排練之後呈現喜劇作品。這其中尤為明顯的是,兩檔節目的喜劇咖往往是“一家人”:要麼來自遼寧民間藝術團,要麼來自開心麻花和德雲社。兩檔節目“搶”同一撥人,直接導致的結果是不僅讓觀眾有“串戲”的錯覺,長此以往也讓節目容易陷入喜劇咖“青黃不接”的困境。

對觀眾來說,“跨界”綜藝最初帶來的新鮮感和懸念感在經過一段時間沉澱之後難免消失殆盡,觀眾早已對賽制規則以及節目劇情的發展走向擁有一定預判。比如跨界喜劇綜藝常常強調“喜劇的內核其實是綜藝”,開篇讓觀眾開懷大笑,結局一定令其潸然淚下,所謂的喜劇往往變了“味道”。

此外,“跨界”綜藝畢竟是讓“跨界藝人”做非專業的事,這其中有一個重要且必要的前提是,“跨界藝人”最好具備某一領域的潛能,經過挖掘、打磨之後,才有可能呈現不俗的反響。反之,無論“跨界藝人”本身在自己的舒適區再優秀,也難保觀眾會買單,對節目和嘉賓本身來說都是一種致命傷害。

與早期純“跨界”的綜藝相比,演變後的“跨界”綜藝一方面儘量保留了“跨界”綜藝的看點,另一方面也讓“業餘”之外更多了一些專業水準。不過長遠來看,如何源源不斷地為節目輸入新鮮而有力的血液,也是需要製作團隊需要進一步探究的問題。

到了“反跨界”階段,原有的“跨界”元素被打破,聚焦在藝人本身所擅長的領域,簡單來說就是讓演員演戲、讓歌手唱歌、讓運動員展現體育技能。

從《演員的誕生》到《聲臨其境》再到《聲入人心》,有了專業水準加持的“反跨界”綜藝最為突出的特點是讓觀眾在影視作品和舞臺表演之外,見識到嘉賓在專業領域大放異彩,看慣了“玩票”,專業成為吸引受眾的一大法寶。

從“跨界”到“反跨界”,綜藝流行風向變了?

尤為關鍵的是,這類節目將原有的“藝人+”的範疇被進一步拓展,滲透到演技、臺詞、美聲等各個垂直領域,避免了過度開發同一題材可能引發的同質化嚴重等發展瓶頸。表面上看似冷門,但由於“沒聽過”“沒看過”,這樣的節目常常給予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冷門和專業也成為解鎖爆款的一個先決條件。

值得注意的是,“跨界”到“半跨界”再到“反跨界”的轉變,是市場和觀眾等因素多重作用的結果,每一個階段都有呈現的看點和製作的難點,“反跨界”的流行風向更多地是一個新階段的開始。

-END-

作者丨九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