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各地的殡葬习俗,你了解多少?

江苏各地的殡葬习俗,你了解多少?

这是近代江苏各地的丧葬习俗,全国各地也只是小有不同,大多数的步骤都是一样的,至于宴请亲朋,是因为丧事素有白喜之称,既然是喜,免不了要吃吃喝喝。

1.领路经。病人或老人将死,预先请尼姑至床前念领路经。从寝室到大门一路插上蜡烛。人在临死前须将其床上蚊帐取起,否则以为人死后将会落入"网尸城"。将小块银子放在死者口中,称为"含口银",据说是怕在阴间因为饮孟婆汤而迷了心。要将死者移至堂屋之中的停尸床上,头南脚北面朝天,大开家中的门,以利死者灵魂离去。亲生儿女在老人断气前后烧锡箔寿纸,叫"引路钱"。门口烧纸轿、草鞋,庭中烧锭库以及死者生时衣服数件(但要除去皮衣,否则死者来世将变成犬马)。

2.在吴地,人死后以水抹身,富者以绸绫十三件,贫者以布衣七件给死者穿上,都是有扣而无纽。在苏北地区如高邮,是在死者停止呼吸前穿寿衣,又叫老衣。寿衣讲究"五领三腰"。"五领"为五件上衣,即衬褂、棉袄、棉袍、罩衫、马褂;"三腰"为三条裤子,即衬裤、棉裤、罩裤。女丧改棉袍、马褂为大棉袄、夹袄,改罩裤为裙。有家人守夜。死者头前供一碗生米饭,叫做"倒头饭"。头前足下各点一盏油灯,叫"引路灯"(在吴文化区域如昆山等地,死者脚边点燃的灯称为"长明灯"或"幽明灯")。死者脸上盖张黄纸,叫蒙脸纸。至夜请僧尼礼忏,称为"转敛"。

3.丧服。上辈或平辈人死要戴孝,下辈人死不戴孝。儿子披麻戴孝:头戴麻布帽(有的帽后垂麻丝),帽子左右两角挂棉花球,用白布做成袍子穿在身上为孝服,鞋面上蒙上麻布,腰中扎一条反搓成的稻草绳子。女儿和儿媳披发扎麻,穿白布衫裙,脚蹬麻布蒙面布鞋。孙辈帽上缝一小块红布。死者同宗每人发孝帽一只,女发孝巾一条,名曰"散孝"。家有丧事要"变白",服饰及家具物件凡是红色的,一律搬开或用白纸蒙上。门上贴两张宽十厘米左右的白纸条作讣告。

4."吃倒头饭"。孝子招待亲友一律素食,叫做"吃倒头饭"(吴地称为"吃豆腐饭")。死者年龄大,且生前吃荤,在丧事办完后,最后一顿用酒招待,叫做"谢红"。

5.引路焰口。丧事须按风水先生的安排办事。家人要请和尚超度亡灵,叫做"引路焰口"。有的请道士做道场,驱邪捉怪。

6.大小殓。大殓和小殓无大区别,只是小殓不钉尾,不合棺缝。棺木要由族长和孝子的母舅殓收,得其同意后方可入殓。入殓要按风水先生确定的时刻,禁忌属相的人在入殓时必须回避。大殓在死后二三日,预先小殓。棺内放石灰垫衬。尸将入棺时,先检尸衣之珠玉,然后由孝子捧头纳入,用水抹尸面,并洒酒尸口。尸体用红线正位人棺,身下垫以铜钱 (有的用纸钱),伴以死者生前心爱之物作陪葬晶。入殓后,子女亲友绕棺一周向死者看最后一眼。接着置登升柩,由孝子磕"四方头"。在苏北,盖棺时,棺钉用子孙儿媳头发缠绕,随钉钉入棺内,叫做"挽钉"。"封钉",男丧由族长执斧,女丧由母舅操柯。孝子必给执柄者以彩帛或封钉礼金。

7.做七。死后每七日,请僧侣道士礼忏诵经,共七次,称为"做七"。

8.回煞。回煞俗称接眚,又称撇青,在死后十余日内进行。这天,先将寝室中铺设恢复当日死 者气绝时之原状,然后以死者衣服放在床中,衣服整齐,幻为人形。屋内要悬挂尖嘴鸡爪、形状可怖的眚神于其侧,设三牲祀之。

9.出殡。殡葬有三种形式,一是停柩三年后殡葬,二是搁置"六七"即死后第四十二天殡葬,三是入殓后随即殡葬。一般入殓后三天内安葬。殡葬时间、地点由风水先生确定。亲友子女随棺送葬。子女手执"哭丧棒"(尺许长的柳树棍)。送葬路上一路丢"买路钱"。挖长方形坑,坑内燃烧稻草,叫"暖坑";再将铜钱或纸钱放在坑内四角和中央,然后棺材入坑,叫"登位"。子孙儿媳们用衣襟兜些土放在棺木上,叫做"罗裙兜土";接着挥锹填土,做成圆锥体似的土堆,有的在墓前立碑。孝子将手中的哭丧棒栽在坟前,子、孙、重孙各栽一排。不久,柳桩做的哭丧棒会发芽吐枝,若枝繁叶茂,则象征子孙繁盛,家业兴旺。这些树后代不得砍伐。殡葬后,在墓前后左右烧些纸钱给野鬼,名为"和邻纸";再为死者烧"安位纸",最后燃放鞭炮。回家路上不许回头望,忌走回头路。到家门口,送葬人从点燃的纸钱上一跃而过。---这里就是你问的示众游行的来由,不过说游行和示众是很没有礼貌的说法,应该是说出殡的。

10.烧七。殁后每隔七日举祭一次,称"烧七"或"做七",共七次。逢七时,全家团聚灵前,设食供奉,或请僧道诵经。"六七"时,亲朋好友前来追悼,孝子请僧尼做佛事,或请道士斋醮,焚纸制冥房和用具。出嫁女儿办饭菜供奉亡灵,名为"换饭"。七期之翌日逢农历初七、十七以及二十七,则此日为"犯七",家人以为死者灵魂回归,预将汤罐水缸空坛之口全部盖好,恐其坠入;又将枕簟被褥铺好供其服用,谓之"闭殃"。欲办喜事之家需抓紧在"六七"之内完婚,叫"七内招",否则必须三年之后才能办喜事。

11.百祭日。死者死后一百天举行祭奠叫"百祭日",死后一年举行祭奠叫"做头周年",此后每年纪念日叫"烧周年"。丧者之家春联第一年为白纸,第二年为绿纸,第三年为黄纸。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影响并支配民间丧葬习俗的观念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灵魂不灭和祖先崇拜的观念,而其中佛教和道教中的阴间和来世想象对丧葬中的许多习俗有深刻影响;二是儒家所提倡的孝道观念,这种中国特有的儒家伦理思想在丧葬上的反映就是上述繁缛的丧葬礼俗,其中有不少封建迷信色彩。

以下是江苏部分城市特有的殡葬习俗,欢迎补充。

江苏各地的殡葬习俗,你了解多少?

南京地区

招魂幅。以极稀的丝娟一方,藏于死者胸际,殓后取出悬于灵幡,说是可招魂归来。择七单。以死者的出生年、月、日、时及绝气时间,命星相术士推算入殓的吉时和避冲犯的方法,说是偶一不慎,便会犯“重丧恶煞”,最为不详。

入殓。届时亲人均需环送,将死者抬入棺。棺内放置黄土、石灰、炭屑、雄黄、衾、褥被、鸡鸣枕、脚炭、纸卷等物;另外尚有兜巾、暖肩、分金、收钉、上凳安位、叫好、正荐魂幡等礼节。

成服。死者死后三日或五日,全家易凶服,所有亲戚均于是日吊唁。富家则铺张扬厉,悬挂灯彩,奏乐致哀。作七。死者死后每隔七日(至“七七”止),设盛馔以祭。如有女已嫁,必于“六七”日致祭,民俗说是“六七”日不食自家饭。富家则延请僧道礼忏念经,以示冥福。


江苏各地的殡葬习俗,你了解多少?

常州地区

常州已全面实行火葬,早已不用陪葬品,入殓也逐渐简化,但“梳头”和《梳头经》的习俗有时在民间葬礼中还有所见闻。特别是在民间文学三套集成采编工作中,武进县的新桥乡、无锡市等地均搜集到类似的《梳头经》。另外,旧时丧葬仪礼中有一项重要的仪式——吊孝。亲戚朋友前往死者灵堂吊孝时,习惯要带一把篦箕。

常州人注重丧葬,礼仪繁琐,而且许多迷信活动。旧时,大多采用棺材土葬,所用棺材有的提前定做或购买,择吉日竖放在家中,同时举行仪式,称为“竖寿”(棺材被称为“寿器”),亲人弥留之际。即为之揩身、换殓服,俗称“穿老衣”。发财人家还焚化纸轿一乘,及纸扎轿夫两名,俗称“烧轿子”。

气绝后,合家哀号,将遗体移置木板上,用白布覆盖头部,点“幽冥灯”,放置尺、秤、镜、筛等物,木板前放一张桌,置一碗半生半熟的米饭,饭上插一枚鸡蛋,俗称“倒头羹饭”,另供豆腐干、豆炙饼、青菜等3碗素菜。焚烧纸锭、经卷,派人赴亲友处“报丧”。有的人家请阴阳先生推算入殓吉时。三或五日内家属披麻戴孝,设灵堂祭奠,亲友上门吊唁,送挽联、孝幛,俗称“开吊”。死者家属须回给白布一块,掷在地上,俗称“孝条”。

入殓前,孝子亲赴附近河边跪着取水一盆或一桶,并掷钱于河中,谓之“买水”。将水买回来后,为死者作洗脸状,凡三 次,谓“拖三把”。然后由长女(或儿媳)为死者梳头理发,边哭边唱《梳头经》。梳毕将梳子放入棺内陪葬。一般第三天将尸体放入棺材,称“小殓”;当日深夜,以漆封棺,钉上丧门钉,谓之“大殓”。这天丧家办素餐待客,菜中必备豆腐百页,成为“吃硬饭”。亡者神主牌位,“主”字的一点须请显贵者用朱笔亲点,谓之“点主”。

出殡日,亲属按亲疏穿孝服(分为“五服”,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孝子披麻戴孝,腰系草绳,执“哭丧棒”随灵柩后匍匐而行;吹鼓手奏乐,亲朋相随“送葬”。沿路抛掷纸钱,称“买路钱”。凡出殡所经的人家常在门上张贴“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红纸条,俗称“禁忌码”。落葬前在墓穴中生火驱湿,谓“暖坑”。葬毕另择他路回家,称“回丧”,进门时先“跨火”,吃云片糕,喝糖茶,取合家团圆、甜甜蜜蜜的意思。

丧事期间,家中设灵位焚香上供,从亡日起7天为一祭,头七至终七共49天。3年孝满除灵(实则为两周年),将神主牌位移置祖先神龛内,放爆竹,吃糖圆,脱孝服(旧俗规定丧后1年断白,2年除服,孝服的服式由白而黄而青,孝鞋一般穿3双白、2双蓝)。丧事至此终结。


江苏各地的殡葬习俗,你了解多少?

扬州地区

停灵: 在古礼中又叫“卒”,扬州民间俗语中又叫“挺尸”、“停尸”。汪曾祺在散文《我的家》中云:“一是要在正堂屋停灵,也只好同意了”。又如《广陵潮》第六十四回中云:“先生挺尸在床,少不得夜间还要延僧放瑜伽焰口。” 当家中有人病危时,扬州人家就开始准备丧事,如把室内外打扫干净,准备宾客前来吊唁的用具,为病危的人准备“寿衣”等。当病人已经处于弥留之际时,有人家在病人鼻子下方的上嘴唇上,放一点新丝棉,用以测试病人是否还在呼吸。


江苏各地的殡葬习俗,你了解多少?

靖江地区

靖江人,若逢亲友家有老人作古,曰之红白二喜中的“白喜”,那么,主人家就会大事操办一番。而众家亲友则不发请帖,不请自来。前来奔丧的亲友们,务必会在丧宴上,大大的表现一番。今天,我就在这里带着轻松的心情、用谐趣的笔调,来谈一谈这靖江习俗中丧葬的事儿,这里特指吃的方面。陈朝的家在靖江西南方向的一个庄落里,这里,住着的全是同姓的朋友,就像是我们口中常说的祁家埭啊、肖家埭啊、朱家坝啊什么的,也是一个以姓氏为地名的地方。由于大家祖上都是一个脉儿传承下来的,所以呢,碰上哪家的长辈过去了,也就都当作是自家的事情忙乎。


江苏各地的殡葬习俗,你了解多少?

徐州地区

一、停灵 死者弥留时,便应为其穿戴寿衣。寿衣的颜色为红、青、蓝等,忌用黑色。待弥留者气绝后,死者是男子,把灵床停于正寝;是女子则把灵床停于内寝(即室内冲门或偏右之地)。灵前燃香烛及一个小油灯(照尸灯),另放一个瓶子,内装米饭,米饭上面盖面饼,用红布扎上瓶口,插新红筷子一双,名为“阴阳瓶”。地上放一个瓦盆,盆底居中钻孔,死者有几个儿子就穿几个孔。在盆内烧箔,称为“牢盆”。 二、丧服 停灵后,家人环在周围哭泣,并立即派人送“传事禀”遍告亲友。家人此时遵礼成服,丧服分“斩衰”、“齐衰”(即期服),“大功服”、“小功服”、“缌服”等五服。


江苏各地的殡葬习俗,你了解多少?

苏州地区

苏州人对葬礼十分看重,老人逝世,葬礼尤为隆重。 停丧 老人死后,由小辈或雇请“土作”为其“揩身”,穿戴寿衣、鞋帽,转放于客堂中门板上,头南脚北,用单被或白布履盖全身,头前置油灯,昼夜不息,称“长明灯”。灵堂前挂帐幔,贴特大“奠”字,两旁挂挽联,焚香点烛,烧化纸钱,烟雾缭绕。并延请僧侣诵经,超度亡灵。死者亲属穿白衣、系白腰带、穿白鞋,后来又改为戴黑纱臂章,称为“戴孝”。儿子、媳妇及女儿、女婿将白布带中间挽圈套在头上,拖到脚部,俗称“拖白布”。儿子、媳妇还要头戴“麻袋”,称为“披麻戴孝”。家属亲友分批轮流日夜守灵,女人在遗体旁拖腔带调地啼哭,一边诉说死者生前的好处、恩怨,俗称“哭亲人”。至亲好友要送奠仪,旧时俱用“牵襄”,最重麻布,棉布次之,或一丈,或七尺,或五尺。


江苏各地的殡葬习俗,你了解多少?

淮安地区

啼更 据《 西后城风俗志》 载:“诸子、诸妇及昆弟之子,夜居柩左右,妇女夜五哭,逢更则哭,俗名:‘啼更’”。 设孝堂 孝堂又称“灵堂”、“灵棚”、“祭堂”,是停放灵柩、祭奠死者灵魂的场所。棺柩停在主屋里,前屋外的院子里搭起宽阔的“灵棚”。正面摆着祭桌,桌后挂关竹帘,帘上糊着一个大大的“奠”字或“灵”字。两旁的门上各有一个小竖匾,匾文十分考究,如丧家死的是父亲,则横匾上写:“陟岵兴悲”。如丧家死的是母亲,则横匾上写:“陟屺兴悲”。两旁有挽联,也称“灵棚对子”,其内容要求点出死者与丧主的关系、死者的身份地位,以及对国家、民族、家庭的贡献,要求对仗工整,情感真挚,令人读而生悲。无论是棚里棚外的挽联,不拘字数多少,可随意而作。


江苏各地的殡葬习俗,你了解多少?

无锡地区

老人弥留之际,子女要守候在老人身旁。老人将死未死时,为他(她)洗浴或揩身,穿衣,着鞋袜,戴帽。旧时人死后入殓,棺木不封,称小殓;3天后再大殓,全家举哀,大殓后即阖棺,钉上丧门钉,由漆匠在棺盖合缝处用生漆调和的石膏,填补缝隙。再在灵柩前设灵台。

老人死后,子女即向亲朋好友发出讣告或哀启,亲友即前往吊唁。 出殡一般在三朝、五朝,少数在七朝、九朝。出殡之日先行祭奠,亲友邻里对着棺材跪拜。孝男、孝妇跪在棺旁,遇长辈祭奠行礼时要回拜。祭奠后灵柩起行,灵位由长孙捧持。出殡回来时,常由亲戚或族中年长而夫妇双全、儿孙满堂的人穿吉服先行进门,称红绿进门。 此时在门外点燃芝麻萁、豆萁、朴树枝,取节节高、“朴朴”长之意。送殡回来的人都要跨火而过,称跨火。进门后吃糖圆子,取甜甜蜜蜜的意思。最后吃丧筵。 建国后,棺木土葬逐步改为火化殡葬,繁文缛节的丧葬礼仪被简化。单位干部、职工去世后常开追悼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