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謎案:趙匡胤“傳位於弟”趙光義

宋太祖之死和宋太宗的即位,為後世留下了“燭影斧聲”之類的千古謎案。對這類謎案,學術界主要有以下三種不同的、甚至是根本相反的看法:

第一,宋太祖或被暗殺,或因急病猝死,故沒有留下傳位於宋太宗的遺詔;

第二,宋太宗即位時沒有“任何遺詔”可以宣佈,連“編造”的,甚至“事後編造”的太祖遺詔都沒有;

第三,正因為宋太祖沒有留下傳位遺詔,而太宗又未來得及或不便編造太祖遺詔,故宋代官修的《實錄》、《國史》和《長編》、《宋史》等書中也就“看不到”太祖的傳位遺詔。

千古謎案:趙匡胤“傳位於弟”趙光義

“弟繼兄位”,本是杜太后的“囑託”!杜太后並非等閒婦人!趙匡胤在陳橋兵變中黃袍加身,做了宋朝開國皇帝后,他心懷憂慮,深諧“為君難”之理!因病去世前,他把自己的一番顧慮變成遺命留給了趙匡胤!他說:正是周世宗立幼子為皇帝,才使得趙家奪了後周的天下,“使周氏有長君,天下豈為汝有呼?汝百歲後當傳位於汝弟,四海至廣,萬幾至眾,能立長,社稷之福”!趙匡胤頓首曰:“敢不如教”。老臣趙普在場,按杜太后之囑託,在榻前為約誓書。

千古謎案:趙匡胤“傳位於弟”趙光義

實際上,杜太后的話對趙匡胤還是起了很大作用的。不是趙匡胤不想傳位於兒子,而是想起了自己效忠後周時的經歷。想當年,正是因為後周皇帝柴宗訓年齡太小,缺少號令天下的威嚴,才讓自己的部下“黃袍加身”,發動兵變奪了江山。而此時,大宋初建,各種不確定因素仍然存在,沒有一個“鐵腕人物”統攝朝綱,震懾天下,難免不會出現動盪。而遺憾的是,長子德昭由於智力方面的原因,早就被趙匡胤排除在外,而聰明的兒子德芳年齡太小,肩膀羸弱。處在這種局面下,趙匡胤不能不擔心自己死後,小皇帝因為駕馭不了局面,最終導致江山易主。

千古謎案:趙匡胤“傳位於弟”趙光義

趙光義堪當大任。建立大宋朝之前,趙光義就是和趙匡胤一起打天下的“得力干將”,同樣為大宋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從一定意義上講,這個天下是兄弟兩人共同努力的結果。更何況,以趙光義之才,除了武功不如趙匡胤之外,要論“文治”卻有過之而無不及。如果將皇位傳給這樣的一個“強勢人物”,趙匡胤至少不用擔心大宋朝改弦易張。當然,如果自己的兒子確實比弟弟高出很多,趙匡胤當然願意傳給兒子。但現實的環境告訴趙匡胤,兩權相害取其輕,為了大宋江山和社會穩定,趙匡胤只能退而求其次。說到底,還是以江山社稷為重。

千古謎案:趙匡胤“傳位於弟”趙光義

《宋史》上說;“太祖崩,帝遂即皇帝位”,這個“遂”字意味著趙光義不是受遺詔而即位的,這符合暴崩的情況,未來得及擬遺詔,而《湘山野錄》提到的遺詔不知從何而來。《湘山野錄》記述的情況本身就撲朔迷離,它沒有直接告訴人們趙匡胤死於趙光義的謀殺,看不出這究竟是怎樣的一種死亡方式,如果是斧頭砍,定會血流遍地,面色蒼白,何來“玉色溫瑩如出湯沐”?如果有合作者,則必先策劃周密,但從記述上也看不出像策劃好的,因此,《湘山野錄》只給後人留下了“燭光斧影”的無盡遐想,讓後人耿耿於懷卻難以下定論,而無法解開。

千古謎案:趙匡胤“傳位於弟”趙光義

最後趙匡胤權衡再三,還是將皇位傳給了弟弟,也就是後來的宋太宗。這樣做至少有三個好處:一是順應了母命,也算是盡了孝道;二是穩定了局勢,有效避免了江山易主;三是選擇了一個有為之君,也為後人留下了選賢任能的佳話。

至於後來的“斧光燭影”,或許只是一種“莫須有”的猜測。即便是真的,但相對於大宋的江山社稷來講,自然也就顯得可有可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