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世民敢向李渊造反,而朱棣却不敢向朱元璋造反呢?

非常茴香豆


用一句最简单的话来解释,那就是朱元璋比李渊强,而李世民比朱棣要强,那么相比较之下,李世民就敢造反,而朱棣不敢造反了。

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李世民不得不发动玄武门之变,因为李世民功劳大,而手下的猛将谋臣也多,但是李建成是太子,又有李元吉的帮助,而李渊在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间也犹豫不决。

但是朱棣不一样,朱元璋不相信功臣,但是相信自己的儿子,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朱棣这个时候就想当皇帝,而如今,他可以好好做他的藩王,根本就没有必要造反,甚至可以这样说,如果建文帝不削藩,燕王朱棣,不一定会造反。

李世民与李建成的矛盾已是不可调和,势如水火,两边都深知道这一点,不是李世民除掉李建成,就是李建成、李元吉除掉李世民,两边的正面对决是必然会发生的,就看哪边准备得比较充分,哪边的运气比较好。

李世民决定先发制人,所以就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而李建成最为失策的是,他一直以为玄武门的守将常何还是他的人,殊不知,常何早就成了李世民的人。

而在玄武门之变中,虽然李建成和李元吉感觉有异常,就赶紧调头跑向东宫与齐王府,李世民在后面喊他们,李元吉向李世民射了三箭,却没有射中李世民,而李世民却直接射死了李建成。

李世民被树枝给绊下马来,李元吉抢走了李世民手中的弓箭,本打算勒死李世民,但是尉迟敬德又赶了过来,救下了李世民,又将李元吉给射中,从整个玄武门之变来看,李世民也是运气加身,否则他被射中了,那么历史就将改写。

而从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派尉迟敬德直接将海池内的李渊给保护起来了,李渊就问裴寂他们怎么办?萧瑀和陈叔达说:李世民,天下归心,应该立为太子,就没啥事了。李渊说:好,我早就这样想了。

从这个来看,唐朝的军权其实就在李建成、李元吉、李世民几个人手里,而李世民一旦胜出,那么连李渊也是毫无反抗的机会,也正是这个原因,李世民也没有必要杀掉李渊,而是尊其太上皇。

如果朱棣的靖难之役,有几个优势,很多藩王对建文帝不服,他们对朱标服,对建文帝显然不服,再加上建文帝一上来,就听了齐泰和黄子澄的话,就直接削藩了,那么朱棣这时候以靖难为名义,还是有几分道理的,至少一些藩王不会出来反对他。

另外各地的守将,也会认为这是他们叔侄,朱家的家事,就静等着结果,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朱棣才能直接打下京城后,就顺利的当上了皇帝,朱棣打济南城的时候,铁铉直接拿出了朱元璋的神牌,朱棣连打都不敢打。

那如果是面对朱元璋的话,那就是拿燕地对抗整个明朝,根本一点胜算都没有,而且朱元璋不会用李景隆那样的人做为主帅的。


历史简单说


因为朱元璋比李渊厉害太多了!

历代大一统王朝中,开国难度最低的,我想就是李渊了。李渊原本就是陇西军事门阀贵族,在隋末动乱中,李渊又懂得保存实力、伺机而动,从而得以在争夺天下的战争中,拥有后发优势。



关键是,李渊不仅出身好,更有几个好儿子,李世民和李建成,都是文韬武略的才俊。尤其是秦王李世民,更是我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军事家。他战必胜,攻必取,短短几年功夫就横扫天下,完成了统一。



换句话说,李唐天下的大部分,本来就是李世民自己打下来的。也正因如此,李世民在军中、在朝中、在民间,其威望都超过李渊。因此,李世民完全有这个能力废掉自己的父皇。

而朱元璋,其实更像是李世民,甚至还超越李世民。因为,朱明的天下,本来就是老朱带着一群不要命的能臣悍将打下来的。而且他不仅逐一消灭了汉族群雄,更是直接把不可一世的蒙元赶回了草原。这样的魄力和实力,怕是连李世民也都不一定能比得上。



而朱棣,甚至是朱标,其实都没有李世民这样的实力和威望,自然也是没有叫板朱元璋的条件。朱元璋就没一个儿子能斗得过他,不管谁闹事,下场就会和李承乾是一样的!

因此,朱元璋的儿子们基本上在他面前,都是老老实实的。


这些历史要读


李世民是第一个篡改历史的皇帝,开了一个不好的头。不要总说大唐天下是李世民打下来的,李世民是有功劳,但是掌握大权和整个方向的还是李渊,太子李建成的能力和功劳绝对不比李世民差,甚至从人品气度能力各个方面来说都比李世民厉害,如果真像李世民自己吹的那样起兵是他主导的,天下都是他打的,李渊为何要立李建成为太子?后来的封建王朝太迷信李世民了,往往忽略了李渊的能力,唐高祖是李渊,只能说李渊基因太好,俩儿子能力都比较强,自己又比较犹豫,手心手背都是肉,本来李渊是准备把天下一分为二的,让李世民在洛阳,李建成在长安,历史也不会是李世民说的那样,老的要害他,哥哥弟弟要杀他,给他下毒,玄武门之变是他自卫的结果。他杀哥哥弟弟全家老小,软禁老爹那是事实,纯粹属于宫廷政变,说句实话就是阴谋,蓄谋已久的阴谋,而朱棣造反完全是被逼无奈的,而且是阳谋,靠自己真刀真枪打下来的,开始的时候还完全是劣势,只是朱允炆太无能,大将能打的都杀光了,但是朱棣靖难好几年征战才完成权利交接,李世民就是一天就完事了,论能力人品,李世民不如朱棣远甚。


江河明月心


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取得君位,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取得君位,此两君皆兵变而夺权;不同点在于李世民直接向父亲夺权,而朱棣是向自己的侄子夺权!为何朱棣不敢向父亲朱元璋夺权而李世民敢直接向父亲夺权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与诸君共同分享。

其一、李渊贵族出生,而朱元璋草根出生,能力不可同日而语。

李渊本是关陇集团的豪杰,也是隋朝的太原太守,他出身高贵又长期是一方诸侯,养尊处优而无贫贱,起兵扫灭群雄全靠几个儿女,特别是二儿子李世民和三女儿安阳公主起了关键作用。李渊就相当于一个高级管理者,他只负责扯虎皮张大旗,至于披坚执锐战阵冲杀的事,他一概不做。因此李渊算不得一代雄主,他只能是时势造出来的一个贵族“英雄”。

朱元璋是真正的草根出生,而且他天赋异禀,无师自通,从小兵起步成为皇帝。老朱南征北战,一路消灭各地割据军阀,扫灭元朝残余势力,明朝的江山是他自己打下来的,朱棣起的作用不明显。老朱生性多疑,又残忍好杀,但凡有谋反的想法就会被立即处理掉,就算没有谋反的想法,只要有谋反的实力,也难逃一劫!如此一代雄主,朱棣避之犹恐不及,何敢造反?

其二、李世民与朱棣的势力不可同日而语

李世民做李渊的一支杀人利刃,他东征西讨,南征北伐,大唐的领土十有八九是他打下来的,大唐的军队十有八九是信服李世民的。李世民军权再手,又有帝王心术,自然可以顺利从父亲手中夺权,李渊是反抗乏力的。

朱棣虽然也追随明朝大将在战阵上冲杀过,武力值也不错,但是他的军功远远没有李世民多,势力也没有李世民大。要不是老朱想分封自己的子女,朱棣也不可能成为有兵权的燕王。最后就算朱棣成为了燕王,掌管的部队也只有明朝的十分之一,数量并没有优势。他想起兵反父亲也严重缺乏势力。

其三、李世民与朱棣的处境不一样

李世民之所以发动玄武门之变,是因为他的势力严重威胁到太子李建成,也严重威胁到皇帝李渊。在皇帝与太子党的攻击下,李世民再不绝地反击,那么他必死无疑;为了自己的生存,也为了夺得最高权力,李世民才挺而走险,发动了兵变,造了父亲的反。

老朱虽然残忍好杀,但是对自己的子女还算宽容,并没有动过诛杀朱棣的心思。老朱觉得四儿子朱棣英武神异,很像自己年轻时候,因此封朱棣为燕王,掌管数万大军对抗蒙古。老朱对朱棣如此看重,还委以重任,作为儿子的朱棣完全没有反的必要。


大秦铁鹰剑士


很简单,李世民和朱棣水平差不多,但李渊和朱元璋的能力差距太大。如果朱棣敢在朱元璋在世时造反,信不信朱元璋能把朱棣打回他娘胎里去。

先说李世民和李渊父子,两人差距不大,所以李世民敢冒险一搏

历史上,李渊被塑造成一个没有存在感的皇帝,李世民则是唐朝第一明君,以至于有些不太懂历史的会认为,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开国皇帝,这很可能当时史官为了吹捧李世民造的假。

李世民出生于598年,少年时就跟着李渊南征北战,李渊晋阳起兵时,李世民20岁,心智体力完全成熟,和李建成、李元吉哥几个一起辅佐父亲,并肩奋战,立下不少战功。

李世民的军事才能在李渊的几个儿子中当属第一,这是毫无悬念的。

破薛举薛仁杲,败宋金刚、刘武周,巩固唐朝后方,虎牢关一战,歼灭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窦建德这两个最大的敌人,后又重创窦建德余部刘黑闼和山东的徐圆朗。

这些都是李世民实打实的功绩,为唐朝统一华北立下社稷第一功,因此被封为秦王、天策上将,其时已经是仅次于皇帝李渊、太子李建成的第三号人物。

626年,李世民29岁,秦王府下谋士如云,猛将如雨,明着看是长安城内仅次于皇帝、太子府的第三大权力中心,实际上李世民的实力已在皇帝和太子之上。

由于长期带兵打仗,李世民在军中威望极高,心腹众多,而李渊、李建成因为亲自带兵打仗少,已经失去了对军队的绝对控制权,而军队是政变成功能与否的最关键因素。

李渊、李建成还有一处败着,他们已经觉察到李世民势力的膨胀,李建成甚至已经想要除掉李世民,却迟迟没有动手,也没有迅速把他赶出京城,就让他呆在身边,才给了李世民冒险的机会,使得李世民可以在短时间内除掉对手,掌控局面。

李渊、李建成、李世民能力都不差,但李世民更占据优势,他的威望、能力、权谋比父亲和长兄都要强,又掌握着主力部队,住在京城,所以他敢冒险一搏,成功性很大。

再看朱棣和朱元璋,爷俩差距太大,朱棣不敢造次

当了皇帝以后的朱棣确实不比朱元璋差很多,永乐大帝的名号也不比洪武大帝差多少,但朱元璋在世时,朱棣的能力水平还是差的太远,差到不敢有任何想法。

朱棣出生在1360年,他出生的时候,朱元璋正在带兵打天下,等朱棣长到17岁,可以帮助父亲的时候,明朝已经建立好几年,没有他发挥空间了,所以朱棣没能在明朝开国过程中做出贡献。

朱元璋是个明白人,他吸取其他朝代混乱或灭亡(包括玄武门之变)的经验教训,早早立了长子朱标为太子,并把其他儿子全都分封为王,干出京城就藩,目的就是让他们彻底死心。

朱棣到北京就藩后,经常和蒙古打仗锻炼身体,成绩不错,在军队中积累了人望,跟其他兄弟相比军事才能是最强的,但相比李世民在唐朝开国过程中的贡献,朱棣就太逊了。

李渊在世时,李世民在唐朝堪称开国功臣之首,名义上的三号人物,实力上的一号人物;朱元璋在世时,朱棣对明朝开国屁毛贡献都没有,不用说朱元璋,那些开国将帅个个都能秒杀他,他哪里来的胆子造反?

李渊跟朱元璋一比,能力上是天壤之别,李渊是养虎为患

朱元璋的江山是一刀一枪拼下来的,他本人就是军队最高统帅,亲自带兵打仗,对将领和整个军队保有完全控制权,不像李渊那样靠李世民包打天下,把儿子给养肥了。

朱元璋有一个聪明之处,他不但把其他儿子赶到外地做藩王,还严格限制他们的兵力,并且禁止藩王进京,这相当于把藩王给阉割了,基本杜绝了藩王造反成功的可能性。

即便朱元璋不停地杀功臣,但后来朱棣造反还是遇到了很大困难,甚至可以说是九死一生,光是靖难之役和朱允炆就足足打了3年。若是换成朱元璋在世,朱棣连造反的想法都不敢有。

如果李渊当初学朱元璋这一招,恐怕李世民也不能如此轻松夺取皇位。

试想,如果李世民像朱棣那样早被安排到外地就藩,李世民根本不可能得到发动玄武门之变的机会,即便他公开造反,李渊和李建成也可以从容应对,李世民绝不敢轻易冒险。

归根结底,李世民和朱棣的水平或许差不多,但李渊和朱元璋的能力差距太大,若把李渊换成朱元璋,李世民绝不可能得到“玄武门之变”的机会。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对比一下朱棣和李世民的差距你就明白了。

1.个人资历的差距

李世民:李小二(李世民)虽然不是长子,但却是正经八摆的嫡子。自李渊造反开始,李小二就跟着老爹东征西讨,四处干架,因此在老爹心中有了一个重要的位置。后来老爹选接班人的时候也有考虑过他,这为他以后的造反成功奠定了基础。

朱棣:朱四爷(朱棣)非但不是长子,还是庶出的,在出身上就差了李小二一茬。老爹朱重八造反的时候,朱四爷还是一熊孩子,你指望他能干啥?而且因为庶出的原因导致老爹各种不疼不爱,四爷表示我能怎么办,我也很绝望啊!

2.实力的差距

李:由于早期参与了打天下的事业,李小二收获了一大波死党,以至于李渊建国之后,手下的大臣中有一多半都是小二党,而且还都身居要职,这是造反大业的决定性基础。

朱:由于没有参加打天下大业,重八建国后朝中大臣基本都是四爷的叔叔大爷……四爷表示我也很绝望啊!

3.老爹的差距

李渊:从性格上来说,老李不是个强势的人,因此给了小二造反的机会。

朱元璋:不用怀疑,重八绝对是个强势的爷们,从他一句话就杀几万人这种事上就看出来了,因此四爷只能先忍着。

4.造反时机的差距

李:老李在位的时候,李小一和李小三就已经想弄死李小二了,李小二当机立断,先下手为强,提前干掉了一哥和三弟。

朱:重八在位时,尽管对四爷不疼不爱,但也没有太虐待四爷,因此四爷过得还算不错。直到那个倒霉的秀才侄子朱允炆上位,四爷才遭到了针对,眼见好几个兄弟都被大侄子爆了肛,四爷只有挺身而出,和大侄子一刚到底了。

5.造反借口的差距

李:李小二造反的时候,他给出的借口是……好吧,他根本没找借口,就是很直观的造了个反,只在杀了大哥之后给他安了个秽乱后宫的罪名,当然这也没冤枉大哥,因为大哥真的是在作死。

朱:四爷造反时,大侄子手底下有三个大忽悠(黄子澄、齐泰、方孝孺),这三位一直把持着大义的名分,因此四爷需要一个借口来骗住手下的士兵,而四爷的理由是清君侧,表面上是针对那三个忽悠,实际上谁都知道是针对大侄子。这也就是为啥铁铉能用重八的排位挡住四爷。

PS:我之所以不喜欢黄、齐、方这三个人,主要是在靖难之战中这仨人好像除了倒忙啥也没帮上,除了馊主意啥主意都没出。

PS:元朝时火枪技术已经成熟。靖难之战时朱棣总是带头冲锋,照说这种情况下基本上一发枪子就能结束战争了,结果就因为大侄子杀叔不孝的神奇言论,朱棣全程如同穿了防弹衣,对此,铁铉和盛庸表示:我哔了狗了。


踏雪寻梅498


李渊和朱元璋都是开国皇帝,但李渊的开国,水分太多。可以说,大唐相当一部分的国土是李世民打下来的,李唐能征善战的将军基本都在李世民麾下,这也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屡屡和李世民作对的原因。

朱元璋就不一样了,大明一步步走到建国,可以说一直就是朱元璋在主导,朱棣虽然也曾参与军伍之事,但在徐达、常遇春、汤和等将帅的面前,他确实还不够看。而且不说前期的这些人,就是后期的蓝玉,朱棣都不一定打得过,况且朱棣靖难成功,也不完全是他多么勇猛善战。

相比之下,朱元璋的威望要比李渊强太多了,老朱性格果断,手腕强劲,把大臣们治的服服帖帖。李渊这个人比较优柔寡断,从他在太子与秦王之间摇摆不定就看得出来。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也有被逼迫的因素,若非如此,就算他敢这么做,也不一定会付诸行动。这是因为李建成打算调走秦王府军队,孤立李世民,这可是动了他的根基了,一旦李建成计谋成功,李世民搞不好都见不到第二天的太阳。他没有办法,只能铤而走险。

还有一点,李世民当时就在长安,且手握重兵,而朱棣被封为燕王,远在北平,战局对李世民有利太多。

假使朱棣在北平起兵,还没到南京,估计就被包围了,都不需要老朱亲自动手。

而玄武门之变就发生在宫墙之下,宫内的军队很有限,毕竟没有哪个皇帝会在皇宫囤积重兵。等李世民完成玄武门之变,李渊想要调兵,也都来不及了。


浮沉于史


关陇贵族出身的李渊,虽然说唐朝的开国皇帝,但其实是一个弱皇帝,甚至说在三个儿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之间,选谁做皇帝,他都只能当一半的家,另一半谁当家,既不是李渊,也不是他的三个儿子,而是运气,比如说玄武门之变这样的事情,在发生以前,其实李渊也不知道谁能最终接自己的班。(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为什么会这个样子嘞?李渊是皇帝,是唐朝的开国皇帝,按道理说一言九鼎,权倾天下,要谁死谁就死的职位,连自己的继承人是谁都说了不算吗?李渊是带头大哥不假,但江山都是他的三个儿子打下来的,这其中二儿子秦王李世民的功劳又最大。

李世民本人十分注重收买人心拉拢人才,身边聚集了当时最有能力的智囊团,虽然他不是太子,但在皇帝宝座的争夺中却一点不落下风,哪怕李渊看不上他,有意将皇帝大位传给大儿子李建成,却也不敢太过违忤李世民的意思,话里话外给李世民留下了不小的自由理解空间,最终导致玄武门之变的发生。



再说到朱元璋,朱元璋的天下就是朱元璋打下来的,他的儿子参战的极少,这就是的朱元璋不但是天下的共主,还在军事方面牢牢掌握着最终的大权,谁不听话,杀了便是。

也就是说朱元璋掌握了天下的军政大权,而且是唯一性的首脑人物,没有与别人分享的义务,朱棣不过是朱元璋分封的诸王里面的一个,而且并不是一个不可替代的角色,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杀人简直可以用“如麻”来形容。

朱棣就是有一百个胆子,也不会说傻到要去抢他老爹的皇帝位子,不好抢不说,还太费劲,搞不好自己手底下的那些军队就让朱元璋包圆了,明朝的军队,他都听朱元璋的,朱棣只能掌握一部分兵力,与朱元璋的中央


历史三日谈


这个问题提的很有意思,特意过来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为什么会把李世民和朱棣来放到一起对比呢?作者应该是认为这两者都是通过造反起家获得了皇帝,并且都是通过武力来实现,区别仅是“玄武门之变”波及范围比“靖难之役”要小一些而已。

但实际上我认为这个对比是不太成立的,朱棣可以说是造反没问题,但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更像是一个政变,而不是造反,毕竟他也没有将他老爹李渊怎么样,只是变相的软禁。而朱棣确实是实打实的造反,双方只能是你死我亡的结局。

不过我们还是可以进行一下发散思维来对比一下。我认为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回答。

一、李世民和朱棣的地位差距太大。

首先来分析主角——李世民和朱棣。这两个人的势力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李世民的势力集团和朱棣的燕军集团之间大概隔着一千个李建成的东宫集团吧。

李世民的天策府是什么级别的,是位列武官官府之首,在十四卫府之上。李世民作为天策上将更是位于亲王、三公之上,仅次于文官之首三师(即太师、太傅、太保)。天策府甚至还拥有自主的纳士权利,也就是天策府可以自己招纳人才,招纳来的人完全归李世民自己掌握,这完全是一个独立的割据政权的配置。

而朱棣有什么?他仅仅是朱元璋为了巩固大明北方而分封的诸王之一而已,甚至说不上特殊的。燕军是有3万人马驻防,但比起宁王来甚至还差一些。而且这些军队和朱棣的班底都是朱元璋分封的。说到底燕王府中的兵马和将领都是听从于朱元璋的。朱棣对这些人的掌控可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另外来看看李世民和朱棣的个人地位。李世民在唐朝建国的过程中,是立下了无数汗马功劳的。李渊将太子李建成留在国内监国,而在外四处征战则大部分是李世民的功劳。这就使得李世民在唐初武将集团中具有无法比拟的号召力。天策府的人才济济也是李世民在四处征战中搜刮而来。

朱棣则就差得远了。明朝建国是朱元璋带着自己的一帮亡命之徒们亲手打下来的,朱棣并没有起到什么太大的功劳作用,甚至不如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的功绩响亮。

因此,李世民可以迅速掌握朝中文武百官,而朱棣却并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朱棣是无论如何不敢在朱元璋时期造反的。

二、李渊和朱元璋的实力差距太大

这个应该就不用怎么分析了吧,可以说是显而易见的了,前面的答主也都分析过了。说起个人谋略实力和统兵功力,朱元璋和李渊之间可能隔着一千个赵匡胤吧。

此条实在是显而易见的,这里就不具体分析了。

三、造反的时机选择

抛开造反人和造反对象的实力不谈,就来看看双方当时的时局吧。既然是造反,总得选个最佳时机吧,不能不分青红皂白上来就一通胡闹吧。

李世民之所以选在李渊还在的时候动手,一方面是对自己实力的充分自信,另一方面当时的时局博弈也已经让他到了不动手不行的地步了。

其实后期李渊已经意识到了李世民的天策府尾大不掉了,也开始逐步的向李建成的东宫方向偏移,试图遏制天策府的过度膨胀。但是李世民的实力实在是太大了,他和李建成的矛盾已经到了刺刀见红的阶段。如果李世民安稳的等到李渊死后再起兵造反,很可能就已经让李建成的集团实力完全成型,李渊的布置充分到位,到时候再起兵造反的代价就太大了。反倒不如趁着自己兵强马壮,在文官武将中影响最大的时候动手更把稳些,毕竟李建成单论个人能力和文韬武略并不见得比李世民差。


而朱棣就不一样了。朱元璋指定的继承人朱允炆,明显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屁孩,和朱棣比起来差的太远。而且朱元璋晚年把明朝开国的一众武将猛人基本杀了个干净,留给朱允炆的只是一帮纸上谈兵的读书人。朱棣在朱允炆时期造反实在是最佳时机。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个人看法。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王sir侃历史”,谢谢您的支持。


王sir侃历史


天空一声巨响,有书君闪亮登场!大家好,我是被雷劈出来的有书君(开玩笑、开玩笑)。今天要和大家聊聊古代皇二代之间的事情。



唐朝太祖皇帝李渊的儿子——李世民和明朝太祖皇帝朱元璋的儿子——朱棣。为什么前者敢造自己父亲的反,而后者却不敢。


我们今天闲言少谈,直接开门见山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始分析原因:实力、父亲、经历。


一、实力原因


记得有书君之前给大家讲过关于李世民和朱棣的故事。李世民在唐朝开国时期任秦王,统管全国武将,对外征战的活儿全是李世民负责。所以大唐江山有一大半都是李世民率部将打下来的,他在军队之中地位和威望都是极高的。


后来被哥弟所逼发动“玄武门之变”时正任天策上将军,已经拥有开府治事的能力了,相当于可以在当前朝廷之外另建第二个朝廷。这时候的李世民在京城是有逼官权力的。



李世民的父亲李渊还将国家财政大权交给李世民,李世民想要多少钱就有多少钱,想要多少兵马就有多少兵马,再加上自己一整套的管理体系,已经有了治国之本。


再来看看朱棣。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大明王朝建立时,他才是个十余岁的孩子,对明朝的开疆拓土基本没有任何功劳。


而且朱棣资源奇缺,仅仅是朱元璋建明朝时期分封到其中一处的总管。没有李世民那么多的部下,也没有财力,更谈不上开府治事。其实力捉襟见肘,就是后来发动靖难之役时手下兵马不过区区5万。可想而知,在朱元璋生前朱棣的兵马一定更少的可怜。


二、各自父亲的原因


李渊虽然是唐朝开国皇帝,但是他没有把政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而是平衡于李建成和李世民两个儿子身上。因为大唐江山的主要部分全是靠李世民打下来的,所以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时,李渊根本没有多少干预权。



再说朱元璋。朱元璋是我国历史上出身最低的皇帝,所以对自己的出身极不自信。他整日把政权牢牢抓住,生怕别人暗害了自己掠夺了自己的国家。所以在其在位期间没有任何人可以挑战他的权威。


三、各自经历的原因


李世民其实算不上造反,因为他的功劳本来就是国家里最大的,还要被哥弟联合排挤。李渊又不识时务,在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间来回纠结几次之后居然最终选择了管理内政的李建成。


李世民自己很清楚,李建成只是太子时就联合三弟和大臣们排挤自己,要是做了皇帝,自己一定没命活。于是才会铤而走险发动玄武门之变。


朱棣则不一样,朱棣上面还有三个哥哥,威信都要比他高。尤其是太子朱标,在诸王威信中仅次于朱元璋。如果不是这几个当哥的相继英年早逝的话,朱棣也根本想不到造反。


况且朱元璋根本看不上朱棣,早早立了朱标为太子,并且内心非常坚定看好,这一点从之后立朱允玟为皇太孙就可以看出来。要不是朱允玟太心急削藩,朱棣很可能根本不会造反。


综上所述,李世民的造反为主动自保。他为唐朝建国做出巨大贡献,并且在军中威望极高,有自己的权威机构和治理系统。李渊很多政权要受控于李世民,所以李世民敢造李渊的反。



而朱棣的造反很大程度上是被迫的,不是建文削藩,他也不会造反。朱棣造反的时候,只有一城之地,几千军队,全国大部分势力都是倾向于建文的。如果不是建文自己过于蠢笨,朱棣也没有胜利的可能。


同时,朱元璋如果在世之时,以他的头脑和资源,朱棣敢造反恐怕只有死路一条!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