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小时候的农村坐席吗?你最喜欢吃哪道菜,为什么?

张旭卓


你还记得小时候的农村坐席吗?当然记得。你最喜欢吃哪道菜? 最喜欢吃条子肉啊.为什么?因为夹在馒头里吃,太香了。

小时候家里穷(说的好像现在我就不穷了似的),平时都是红薯、包谷糁(玉米面)为主食,白面馒头都很少吃,更别说肉了。只要一听说哪个亲戚家里摆酒席,就是请假不上学也要非去不可!敢不让我去,哼!我就使劲哭,烦不死父母他们才怪,往往以他们投降我一起去吃酒席收场。

其实到了现场一般要玩好久好久,才会安排座位,规矩很多。具体的流程我记不清了,我的记忆都是从上菜开始的。

前四道一般是凉菜,基本上都是炸果子(面片加点盐花椒下锅炸)、凉拌莲藕、洋葱木耳、炸花生米这四道菜。大人们开始喝酒,我们小孩子就开始把菜往嘴里塞,嘴里没嚼完就开始夹下一筷子菜(我怎么脸有点烫),到现在那个场景仍历历在目。

从第五个菜开始就是热菜了。一般有五个,大部分都会是青椒炒肉、木耳炒肉、黄花菜炒肉、红烧腐竹、红烧大肠。别问我为什么知道,因为每次都有我啊。这五个菜之后就会上三大件,全鸡全鱼肘子,这个时候自会有大人帮我们撕开,那我们还客气什么,上手啊!一顿风卷残云,一顿秋风扫落叶,一顿。。。。。。哎?怎么都吃光了?

前场这12道菜后,有一个中场小碗汤,也叫酸汤。就是一些大肠、粉条、黄花菜、木耳、蒜苗、酥肉等等烩的一锅汤,每人一碗,实在是太好喝了。

吃饱了?不存在!还早呢,我到现在都怀疑小时候我的胃是不是连着另一个次元。

后场开始了,8个蒸碗。这时候大部分的小孩子都已经跑出去玩了,我则不然,继续开动!8个小黑碗里分别是装的是:我最爱的条子肉!扣肉,酥肉,排骨,鸡,鱼,丸子,豆腐!原来都在喝酒的大人们这个时候才真正有机会吃点菜。

我最喜欢吃条子肉,因为夹着馒头实在是吃太香了,满嘴留油!一般可以吃两到三块,因为之前已经吃了不少了,所以我只要吃完了条子肉,作为结束整个酒席上来的一小碗米饭或者饺子,我连瞧都不会去瞧一眼的!

怀念小时候的农村做坐席和条子肉。因为这是我童年最珍贵的记忆。


农民赵老三


你还记得小时候的农村坐席吗?你最喜欢吃哪道菜,为什么?

说起小时候的农村坐席,在我们这个县南北风俗有较大差异。北部因为靠海,对外交流较多,风俗比较开化,宴席的菜以海味具多,盛菜的工具当然是碟子;而我们南部,俗称老南乡,风气略嫌闭塞,我小的时候没见过碟子,我们那儿全是大碗。所以我们那儿遇有红白喜事,特别是喜事,

宴席上讲究的是八大碗,菜品也绝无海味。

我们当地的风俗,坐席是每桌8个人,每席8道菜,全用大海碗盛着。当时结婚啥的都是选择在冬腊月农闲季节,并且往往是腊月底,这样做是为了节约,摆席剩下的东西,正好用于过年。冬腊月摆席,用大海碗盛菜,不像碟大那样一会儿就凉,热气腾腾地让人看着暖和,吃起来过瘾,乡土气息浓厚,所以给我留下深深的印象。

当时农村人结婚,都是邻里之间互相帮衬,我们半大孩子,往往会被派上端盘子的角色。八大碗菜,都是我们这些孩子端给客人,所以印象较深。至于八大碗都有啥,根据各家情况不完全相同,但大套是

四荤四素,互相搭配,后来随着生活提高,要脸的人家又讲究“免青”,即免除青菜,一色的鱼肉。

我印象里的八大碗,荤菜有扣肉、丸子、糖醋鲤鱼、猪肘子、整只的鸡,也有的有红烧肉,素菜有两样不能缺,这就是蒸豆腐和拌粉条。


丸子是用精肉剁细做成,有的个头不大,一碗总有十几个;也有的是大个的,一碗4个,叫做四喜丸子。不管大丸子小丸子,一般是蒸的,入水氽的丸子是汤菜,一般不上席。

肘子也是加料入味蒸熟,软烂可口,这是个大菜硬菜,也较受欢迎。

扣肉是最受欢迎的荤菜,我们当地的做法和其他地方的扣肉用料不一样,长大以后在饭店吃的扣肉多是用猪头肉做成,而我们当地是大肥肉,即大块的白肉,做法我不知道,我只记得父亲做扣肉时,会在肉上抹上蜂蜜,这样做是为了上色,也是使扣肉香甜可口。当时这道菜是我最喜欢吃的一道菜,扣肉往往在头天便开始蒸,蒸得非常料,入口即化,虽然是大肥肉,却一点也不腻。记得我当时端盘子,往下撤菜的时候,转过墙角总会偷喝一口剩下的扣肉汤,那个感觉至今难忘。


整只的鸡一般也是蒸的,这样入味好,也能蒸透蒸烂,老人孩子都比较适合。

糖醋鲤鱼给我印象深的是那造型,还有那酸甜的味道,不过淡水鱼刺多,我一般很少吃。

豆腐是我们这儿宴席必有的素菜,不过说是素菜,但与卤汁的充分融合,吃起来一点不比荤菜差。粉条也是必备的一道菜,我们这儿是龙口粉丝的原产地和主产地,和粉丝相关的风俗也很多,比如农村过年,都要吃的拌合菜,必以粉条为主。


齐东晏子


小时候最喜欢做客了,先不说那喜庆的气氛,最逗人馋虫的就是家乡坐席上美味的菜肴,我们俗称“土八碗”!


家乡地处山区,小时候家家户户办事请客前都要计划养一两头猪,自家喂养熟食,到办客事的时候再宰杀,所以所谓的“土八碗”的食材几乎都是猪肉和蔬菜。


即便如此,聪明的山里人也会把宴席菜肴做得色香味俱全,成为许多离乡游子舌尖上抹不去的美味记忆。

“土八碗”的烹饪方法一般以炸、蒸、炖、煮、卤为主,最大限度地保持土猪肉的原汁原味。


到现在我都还能清晰地记得那些菜品,有凉拌肉、血肠、红烧肉、油炸排骨、粉蒸肉、扣肉、酥肉、酸菜炒大肠、大骨煮莲藕或者萝卜以及各类蔬菜。那时候人小,不太爱吃辣的,所以最喜欢吃油炸排骨、血肠和酸菜炒大肠,一想起来就流口水。


血肠是我们当地人的最爱,做法不算复杂但也不简单。首先血是关键,破开刚杀猪的胸腔,取出里面的血旺,放入盐巴用力搅拌使其凝固,然后加入头天泡软后的糯米、少量花椒面拌均匀,再一起装入洗干净的猪大肠,两头扎紧,最后再用清水煮。

等煮熟后捞起,凉后就可以切片装盘了。这道菜集香、甜、麻、糯为一体,所以喝酒人喜欢,老年人喜欢,我们小孩子更是喜欢,经常一个人分几块,抓在手里当零嘴吃。


还有一个菜就是酸菜炒猪大肠,做这个菜很讲究,首先酸菜要老坛土罐酸菜,也就是我们说的老腌菜,切碎炒大肠。

而大肠要用葱叶来清洗,不然会有臭味,切成小段后爆炒,一定要掌握火候,老了就嚼不动,火候不够又不熟,要刚刚好,大肠吃起来嫩、脆、香、甜略带一点酸味,拌在米饭里,那滋味想起来就想大碗吃饭!


花腰妹


说起小时候农村坐席,我的印象里小孩子是上不了“台面”的,但有一方面除外,那就是虽说你的年纪小,但属于“舅舅”身份的时候,那可就是“高人贵客”,要在主桌的主客位置落座的。

小时候坐席的点滴记忆

我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那个时候,生活条件困难。家里来客后,小孩子是不准“上席”的,大都是被大人撵到街上玩耍去了,等到客人吃饱喝足,才能吃一些剩菜的。


如果遇到亲戚家有喜事,有时候会跟着奶奶去“坐席”,说是坐席,可在桌子上是没有座位的,一般是奶奶抱在怀里或者站在奶奶身边,奶奶钳一筷子给我,再自己吃,如此而已。

过去农村孩子较多,所以姐弟之间相差年岁也大。记得真正当“主客”的那次坐席,是外甥“吃大面”的时候。在我们当地风俗中,外甥吃大面这一天,舅舅最大,连他姥爷也不例外。所以,那一次,我算是“正儿八经”地坐到了主桌主客的位置。每上来一道菜,主客不拾筷,另外的客人是不能动筷子的。所以,每一道菜,我都是第一个尝。那是长那么大以来,最有“主动权”的一次。

最喜欢吃的菜肴

如果说那时候最喜欢吃的菜肴,当属“蒸丸”和“扣肉”以及“地瓜拔丝”这三道菜了。记得小时候,在我们当地农村,有个红白喜事,蒸丸、扣肉、地瓜拔丝是不可少的“硬菜”。那时候,人们生活条件普遍困难,平日里很少吃到肉和糖,而蒸丸、扣肉那肥而不腻的两道菜最为“抢手”,那香甜的地瓜拔丝当然也是小孩子的最爱。

如今,农村的生活条件提高了,但在建行渐远的老家坐席,蒸丸、扣肉还是不可或缺的菜肴。我们老家的蒸丸可是有很大名气的,在我们当地叫蒸丸,出了我们老家后,被称为“辛庄蒸丸”,一些市里的人们都专门驱车到我们那边的饭店品尝蒸丸呢。而出了小城,又被冠以“招远蒸丸”的名号,这招远蒸丸还是鲁菜中的一道名菜呢。

如今,农村的宴席上的菜品也是花样繁多,一些海参、鲍鱼等都成为了桌上的寻常菜。但我还是喜欢农村老家厨子做的蒸丸、扣肉,因为这两道菜还是他们做的“地道”,带着浓浓的乡情,每每吃上一口,就会找回儿时的味道……


建行渐远


当然记得!最喜欢是扣碗,扣黄鸡,扣牛肉,扣丸子,当然还有老厨师做的烧鸡肘子浓浓的地道老味道!






尼古拉斯70561859


作为在农村长大的我,看到这个问题真的很亲切。

在我们那里(辽宁东部的一个小农村)办酒席的场合很多,房子上梁,搬新家,老人做寿,生孩子,结婚,老人过世甚至最近这几年流行的升学宴,基本都会办的非常隆重。其实要分开说的,这里唯一一个区别就是如果是办丧事的话,酒席的标准没有人会在意,准备的也比较一般。但是现在生活好了,酒席的标准也差不到哪去,只是那种气氛没有品尝的心情了。

其他的我们主要说说结婚的酒席吧,这也是所有酒席中最隆重规格最高的。在我们那里,如果办酒席的话,是办两天的,结婚的前一天叫做“半截席”,这个主要是本小组的人前去吃席,人不多,一般二百多人左右,菜肴也不是很丰盛,前一天主要是为了第二天酒席备料,将所有材料都准备充分了,不让第二天有任何耽搁。而第一天半截席的标准一般都是用一些边角料做菜,十二个左右,味道平平。

第二天正席的时候,作为东道主家那是一辈子中最开心的事儿,基本是毫无保留的将自己能做到的做到最好,我们那边没有什么特别传统的美食,基本都是家常菜,只不过非常丰盛和隆重。而且大锅菜,本身就蕴含着一种特别的味道,香,那是真的香。

从上初中开始,每逢寒暑假赶上吃席的时候,我们几个差不多大的就要承担端方盘的角色,一个60*80的铁盘子,一般里面会放8个菜,两人一组,分凉热,等到开饭的时候,也是我们最忙碌的时候。但是在众人开饭之前,我们这些端方盘的小伙儿也会提前吃好。一般十来个菜,大多都是我们爱吃的,而且不限量,管够吃。尤其是我们这些孩子的母亲都是去帮衬厨师的角色,肯定亏待不了自己家的孩子。小时候爱吃牛肉,我记得那个时候妈妈动不动就端来一碗肉来给大家吃。

正席一般16或者18道菜,10道热菜6道凉菜或者12道热菜6个凉菜。这要看东道主家的条件了。但我认为,很多菜其实真的是凑数的,往往上桌前多少,吃完了还剩多少,这些菜往往也是最廉价的,丢了也不心疼。

正席的硬菜,猪肘子那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大铁灶专门烧肘子,软嫩咸香,油而不腻,而请的大厨每年不知道要接多少场宴席,早已轻车熟路,做的味道深受欢迎。烧鸡也是不可少的,一般这都是买现成的,买的都是比较小的,味道就不说了。鱼是宴会上不可或缺的一道菜,一般都是红烧鲤鱼,但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在宴席上吃到过一次真正让我喜欢的鲤鱼。排骨一般都是炖的土豆或者西葫芦,肉很少。但都是农家自己养的土猪,味道很好。对虾也摆上了正席的餐桌。我们这个地方的海鲜很贵,基本上除了虾在正席上是看不到其他海鲜的了。

真的都是一些家常菜,没有特别突出的。但如果说让我至今仍念念不忘的,那无疑是我家乡他们做的一种在外地从来都没有品尝过的汤,姑且叫做猪杂汤吧。

那是用猪肠,猪肚,鸡蛋,香菜,还有一些猪下水剁碎后勾芡做的汤,在我们那里百分百的说没有人不爱喝。一般这个汤是在人们已经做好了等待开饭的时候上的,几个大水桶往地中间一放,然后把碗筷架子放在旁边,人们就一股脑的上前盛汤。不知道有多少人在上菜之前喝汤就喝饱了,吃饭的时候苦恼不已。至今我仍觉得这是东道主家的套路。但不可否认的是,一道好汤,真的有颠倒乾坤的作用。

在农村吃席,都是乡里乡亲,只有在这样的时刻才能聚在一起,甚至还有远道而来的朋友,所以这个气氛要远远胜过菜的味道。觥筹交错中,气氛和感情愈加升华。

但是这一两年来,一般的镇上也有较大的饭店了,可以承办各种酒席。如果是不想麻烦的主人家,很多会选择在饭店办席,只有正晌午一餐,而且所有服务由饭店服务员承担。如果是在饭店办席,那么一家出一人前去就够了,少了几份热闹,也少了些许气氛,怀念的那种感觉不复存在了。


熊九闹盛京


我是北方人,我们那里的酒席菜,菜品有很多,但小孩子最喜欢的,无疑都是糖稀饭,也就是甜汤,用米酒和罐头烧出来的。在我们那里,甜汤和鸡蛋汤基本上是最后开始上的,因为酒席菜有很多,上菜又不是那么快,在到一半的时候,很多小孩子就吃饱了,然后就跑出去玩了,到了甜汤上来的时候,大人们都会喊一句,糖稀饭(甜汤)来了,赶紧过来喝喽,然后小孩子就赶紧跑过来,拿着勺子过来喝,通常情况下,一桌一碗是不够的,我们那里都是上两碗,就怕不够喝的,反正甜汤的成本又不高。我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这一道菜。

酒席上大人呢,我发现他们更喜欢吃大肠和羊肉,我们那里的酒席菜有个猪大肠炒青椒,还有个羊肉白菜汤,大人们吃这个比较多,还有红烧肉他们也爱吃,就是很肥的那种。

到了后来,桌子上有鸡柳的时候,小孩子也都开始抢了,这个菜容易空盘子。其余的菜呢,也都还好吧,如果有青鱼,肯定有小孩把青鱼壳拿走的。


这个汤在我小时候最受欢迎


小幸福的萌萌雷


点心好吃尤其是炸香蕉

1、八冷碟:炙骨、油鸡、红鸭、风鱼、蛰皮、彩蛋、香菌、芹菜。

2、八热菜:如意海参、八宝酥鸭、花酿冬菇、三鲜海圆、荷花鸡茸、一品枣莲、麒麟送子、全家合欢。

3、点心,水果,汤羹当然也是需要的!









开心不等待


有点映像,那时候最高兴,最常吃的就是村里的结婚酒了,小伙伴们一起挨家挨户去帮忙借桌椅板凳,那情景现在想想都是满满的回忆!由于以前条件有限,炒菜调料并没有现在这么丰富,鱼,肉很多也是以生态饲养为主,甚至灶台也是以木材火为主,所以做出来的东西都是很本味的,很香,具体要说哪道菜最好吃,映像比较深刻的是红烧肉,浓墨赤酱的颜色,更像是妈妈的味道,还有就是以前能大口吃肉的时候,估计也只能在酒席上了,而且酒席上的菜也是以肉类为主(沿海除外),没有现在这么花样多,你说能不好吃吗?



熊大的美食与生活


我想,在农村生活的孩子肯定都记得坐席的情景。在农村小的时候,其实农村家庭平时吃肉都不多,毕竟家庭条件还不是很好,更没有钱去下馆子,所以坐席的时候,其实就是改善伙食的时候,我记得当时坐席吃饭我非常开心,能吃到好多平时吃不到的美食,满足自己的食欲。



我们家乡坐席,习俗是吃家乡的八大碗,比如,包括肉丸子,虎皮丸子,丝子杂烩,扣肉,排骨等等,这些肉下面都是土豆作菜底。这些都是热菜,还有八道凉菜,凉菜相对简单些。我来说说我最喜欢的“虎皮丸子”,是用油豆皮将肉馅卷起来,然后切段形成的一个个小丸子,再用油炸了。真的是非常美味,蘸点醋和辣椒油吃,我非常喜欢,直到现在,不管再吃什么美食,我都忘不了那个味道。



以前坐席都是在村子里,每家请厨子在家坐着吃,现在都是在饭店吃,味道明显不如以前村子里的大厨了,真的好怀念小时候那个味道,也怀念小时候无忧无虑的生活。

以上仅是个人观点。

答题人:香草博士(北京交通大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