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赴臺後為什麼沒有為難閻錫山,而為難了小諸葛白崇禧?

範東臣


因為這兩位根本不是一個檔次的人。

閻錫山這個人厲害是厲害,但給人的感覺怎麼說呢......“一股子山西土財主”味道,當年蔣馮閻大戰失敗後,閻老西基本就把策略轉向守成了,就是守著山西老家當土財主,偶爾做做“工業黨”;並沒有問鼎之心,他和蔣介石肯定也有矛盾,畢竟委員長想一統天下而閻長官不想放權,但這矛盾並不大,後來一股腦都跑到臺灣了,一個丟了太原一個丟了南京,亡國君臣道最同,雞毛蒜皮的小事就別再算賬了吧,安度餘生吧。

白崇禧可不一樣,他是桂系二元領導核心之一,桂系不是馮玉祥那盤散沙,也不是閻老西這樣的土財主,桂系是真的想把蔣介石拉下臺,老蔣三次下野都有桂系的參與,桂系是真的想自己當老大的,發展到鼎盛的時候李宗仁還做到了中華民國代總統的位置上(也因此榮登四十三名戰犯榜第二位)。

蔣委員長自然是“有仇報仇了”。

那麼,為什麼白崇禧號稱小諸葛,卻仍然要去臺灣呢?這個問題就很複雜了,我們不是白崇禧,不知道他心裡想什麼,但憑他的心智,他心裡肯定是明白,自己去臺灣不會有太好的下場。但他還是去了,白先勇先生曾經回憶過,父親白崇禧晚年回答他“為什麼來臺灣這個問題的時候”回答了一句:是為了“給歷史一個交代”。


國史拾遺


到了臺灣的閻錫山,乖到不行。

首先是1950年3月,當退守臺灣的蔣介石宣佈恢復總統後,閻錫山直接辭去了行政院長的職務,然後掛了一個虛銜“總統府資政”、“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但閻錫山從來沒打算履行過自己的職責,轉而在家開始研究老莊,閻老西的態度很明確:

我不但不涉及政治,還專門只研究“清靜無為”的學問。

事實上閻錫山研究的還真不錯。比如關於道家“不爭”這個詞,閻錫山就給出了我平生見過最棒的解釋:

無珠寶而不爭珠寶,不是不爭,是無所爭;有珠寶而不爭,是自己心上無珠寶,才足為奇。人不汙辱你,你不和人爭,不是不爭,是無爭;人汙辱你,你不和人爭,才是不爭。”

蔣介石見閻錫山都如此表態了,只好指示人給閻錫山送了道德經裡的8個字:

絕聖棄知,大盜乃止

但是,閻、蔣二人的關係顯然不只是因為這幾句話就徹底打消。

事實上當閻錫山辭去行政院長的職務後,同時也解散了自己的嫡系部隊,只留下了幾個警衛員平日裡給自己看家護衛,每天吃青菜饅頭,而且基本謝絕了各種社交。這樣老蔣就算想處理閻老西,似乎也找不到一個由頭,時間久了,也就聽之任之了。

白崇禧當然做不到閻老西的清靜無為,再加上在大陸時,白崇禧也多少不大把老蔣放在眼裡,日久天長,被辦了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酒騎風


白崇禧這個人,是個軍事奇才,但是不太懂政治。他的一生,在政治上的選擇幾乎都是錯的。

在去臺灣以前,作為桂系的二號人物,白崇禧一直緊跟李宗仁,對李宗仁忠心耿耿,號稱“李、白不分家”。從中原大戰開始,李宗仁數次反蔣,白崇禧都是堅決支持。

對於自己和蔣介石的矛盾,李宗仁是心知肚明的。所以,儘管蔣介石花言巧語相勸,李宗仁都堅決不去臺灣,而是去了美國。同時,他也勸白崇禧不要去臺灣。可是白崇禧竟然糊里糊塗地跟著老蔣去了臺灣。

去了臺灣之後,白崇禧就是蔣介石的囊中之物了。他把白崇禧冷落一旁,不加以重用,同時派人監視他的一舉一動。這讓白崇禧萬分苦惱。

失意的白崇禧,只好沉迷於酒色之中。最終死在了年輕護士的床上。

蔣介石為難白崇禧,其實是在表達對李宗仁的不滿。

尤其是李宗仁從美國返回大陸後,蔣介石對他更是恨之入骨。但是,鞭長莫及,蔣介石拿李宗仁沒辦法,只好把這種恨轉嫁到了白崇禧身上。

至於閻錫山,除了中原大戰和蔣介石大打出手外,此後就沒怎麼反過蔣,蔣介石對他自然沒有太多的仇恨。

補充一點趣聞。當年李宗仁返回大陸前,曾經捐給大陸一些古董,並且號稱是花了11多萬美元在海外購買的。可是大陸方面找專家一鑑定,全是贗品。對此,大陸這邊的領導哈哈大笑,說道:照真的付給他錢,給他12萬,人家這是投石問路嘛。

果然,收到錢的李宗仁大為讚歎,然後立即返回了大陸。


趣談秘史


閻錫山號稱山西王,掌握山西軍四十萬大軍,掌控山西幾十年,所以說他是山西地界名副其實的地頭蛇。蔣介石當年想搞獨裁,這觸犯了閻錫山這些地方軍閥的利益,因此閻錫山聯繫李宗仁白崇禧等人逼迫老蔣下臺,這才導致了後面激烈的中原大戰。

中原大戰中,閻錫山和李宗仁等人都快把老蔣的中央軍打完了,眼看勝利就在眼前,沒想到東北軍突然插一手。東北軍的參與讓天平瞬間向老蔣傾斜,閻錫山等人不得不向全國通電,宣佈下野消息。



而白崇禧與李宗仁是多年夥伴關係,幫助李宗仁掌管廣西多年,李宗仁反對蔣介石的每次行動,都有白崇禧的參與。白崇禧號稱“小諸葛”,多次給李宗仁出謀劃策。


國民黨敗逃臺灣後,閻錫山和白崇禧都逃往臺灣,他們知道蔣介石不會放過他們,但是他們依然去了臺灣。不過好在蔣介石並沒有太記仇,在這點上蔣介石包容心還是有的。閻錫山與白崇禧在臺灣的生活並沒有太苦,蔣介石也沒有對他們採取措施,只是派人監視他們的行動,避免他們二位再生事端。所以說閻錫山和白崇禧的晚年生活或者還是相當舒坦,雖然遠離政治,但是過了幾年安穩日子。


麥地傳奇


做為民國不倒翁的閻錫山,老謀深算,有極高明的處世哲學,既善於籠絡下屬,又善於趨利避害。中原大戰後,他就知道,憑一個山西之力,要想戰勝蔣介石為首的中央政府是不可能的,只有歸順才可自保。解放戰爭中,閻錫山也是死硬的反共分子,太原城是解放軍最難啃的釘子,閻的部下寧死不降,成為國民政府殺身成仁的表率。閻錫山赴臺後,明哲保身,不問政事,所以蔣介石不為難他。而白崇禧做為桂系三巨頭中惟一一個在臺代表人物,剛到臺灣時,因代總統李宗仁在美國、香港等地尚有影響,蔣介石通過白崇禧還想感化李宗仁,至少不讓李宗仁走向極端,當李宗仁歸順大陸,白崇禧一下子失去了利用價值,勢必要為桂系與蔣數十年的內鬥,三次逼蔣下臺的所作所為負責,甚至把淮海戰役失敗而導致長江以北全面失守的責任,也全部擱在白崇禧身上。不為難小諸葛白崇禧,蔣介石鬱積胸中幾十年的怒氣 向誰出!


原上牧馬



這就是胡說八道,蔣介石怎麼難為白崇禧了?


一直有謠言說蔣介石下毒害死白崇禧,但是拜託,白崇禧1966年去世的,距離蔣介石敗退到臺灣已經17年了,而白崇禧因為桂系軍隊在大陸被全殲,到臺灣一直坐冷板凳,蔣介石為什麼會在赴臺17年後暗殺白崇禧?


更何況白崇禧親兒子白先勇多次說過,在他給白崇禧編纂的《白崇禧將軍身影集》裡也寫過,自己父親白崇禧不是蔣介石毒死的,他的理由是“父親在臺灣沒有任何實權,跟外界也沒有聯繫,對蔣介石不構成威脅,所以沒有必要謀害。而且父親在國際上有一定地位,隨便弄這種事,會鬧成國際事件。”


白先勇認為他父親死於心臟病。我覺得是可信的,我實在想不出蔣介石毒殺一個坐了多年冷板凳,已經七十四歲的老人的理由。


事實上閻錫山和白崇禧到了臺灣後確實投閒置散,閻錫山比白崇禧稍微好一點,還有一個“中央評議委員”的頭銜。但是,這也不能說蔣介石難為白崇禧啊,畢竟白崇禧和李宗仁和蔣介石諸多齷蹉,蔣介石就這麼小小報復白崇禧一下,我覺得也說不上為難吧。


白崇禧葬禮


白崇禧在臺灣,蔣介石確實派人跟著他,但是這種“跟蹤”其實也可以理解為保護,而且也沒有避諱白崇禧,是正大光明跟著白崇禧的,白先勇自己都說小時候自己和父母看京劇,蔣介石派去的人還跟著一塊去。而且白先勇連車牌號,人數都記得清清楚楚。白先勇說是監視,蔣介石說是保護措施,我個人還是覺得這更像是一個保護措施,畢竟一沒有限制白崇禧自由,二沒有搞秘密行動嘛。


再者說,不僅僅是白崇禧,大批大陸時期蔣介石所謂的嫡系黃埔將領去到臺灣後都大批大批被投閒置散,甚至有些窮困潦倒,比如黃埔一期,曾經的兵團司令李延年後來在臺灣窮的靠部下和同學的接濟才能勉強度日,怎麼沒有人說蔣介石為難自己學生?


李國輝


再比如大名鼎鼎金三角國民黨殘軍真正的創始人,黃埔生李國輝,他在金三角帶著殘軍連緬甸政府軍都打敗了,算是給兵敗如山倒的國民黨軍挽回了一點點面子,證明了國民黨軍只是輸給了亞洲第一的軍隊而已。結果李國輝回到臺灣退役後因為生活所迫,在街上擺小攤子貼補家用,怎麼沒人說蔣介石為難“功臣”李國輝?


白崇禧儘管沒有了職務,但是蔣介石在臺灣給予白崇禧的待遇還是說得過去的,大房子住著,汽車配著,再對比一下落魄到抽菸都要接濟的李延年、擺小攤子貼補家用的“金三角之父”李國輝,捫心自問,蔣介石真的為難白崇禧了嗎?


克羅採和春天


蔣介石曾經說過:“共產黨只要我江山,李宗仁、白崇禧既要我的江山,也要我的命,還要我的錢。”



1927年8月14日,蔣介石第一次下野,逼他下野的是桂系和何應欽。

1931年12月15日,蔣介石第二次下野,這一次聯名反對他的人裡面,又有桂系的李宗仁和白崇禧。

1949年1月21日,年逾六旬的蔣介石第三次下野。幕後主使,還是桂系。此時,他對桂系的仇恨,可以用“一天二地仇,三江四海恨”來形容。


桂系和閻錫山最大的區別在於,晉綏系求自保,只要中央軍不進山西,什麼都好談。桂系求發展,無時無刻不在謀求中央那個“總統”的位置。

1936年,兩廣事變。粵系朝中央開炮,桂系又公開支持陳濟棠,氣的蔣介石牙癢癢。平定廣東後,南京政府調動部隊進攻廣西,企圖一舉平定兩廣。桂系也不含糊,在李宗仁和白崇禧的調動下,廣西武裝了二十萬兵力抗戰中央。

西安事變時,剛剛與中央和解的桂系,又在故意找事。當李宗仁聽說張學良扣押蔣介石後,滴酒不沾的他,給自己倒了一滿杯白蘭地,高興地說:“蔣公這是罪有應得,死有餘辜!蔣公也只有一死方能平國人之義憤!”

蔣介石事後知道,連罵幾聲“娘希匹”,收拾完共產黨,第一個要滅的就是李德鄰和白健生。

桂系和蔣介石的矛盾,簡單的概括就是搶地盤和搶財富。所謂的蔣桂關係,不過就是紙糊的罷了,一捅就破。


Mer86





蔣介石是個很厲害的人,厲害之處在於能整合各種資源,國民黨的人能為己所用,北洋軍閥們也能為己所用。

閻錫山、白崇禧是軍閥派裡的佼佼者,兩人後期緊緊跟隨蔣介石,但到了臺灣後,閻錫山沒有受到更多刁難,而小諸葛白崇禧過得很不如意,最後還死得不明不白。

這是為什麼呢?

1、狡猾的閻錫山,與蔣正面對立只有一次



北洋時代,軍閥割據,各自為政,閻錫山作為晉系軍閥,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這股勢力,蔣介石是看在眼裡的。能積極爭取過來,絕對是一件美事。

於是,閻錫山在1927年被蔣介石任命為國民革命軍北方總司令,這頂帽子看似不小。

官職給了,接下來就得幹活了。

第一個大活就是討伐唐生智,閻錫山乾得很賣力,因為蔣介石又送了一頂“國民黨海陸空副總司令”的帽子。

唐生智被幹敗,同時,閻錫山發現自己的權利真的有限。



當得知李宗仁、白崇禧、馮玉祥、汪精衛聯合倒蔣時,閻錫山感覺有戲,也加入了進來,於是名震中外的“中原大戰”發生了。

但結果是軍閥聯盟敗了,因為張學良支持了蔣介石。

這不得了,這讓閻錫山覺得蔣介石實在厲害,從此再也沒有公開反蔣過,不僅沒有反蔣過,還在國民黨政府裡任過重要職務。

這讓蔣介石覺得閻錫山雖然很滑,但後面基本沒有做過出格的事,而且在有些時候還公開支持過蔣介石,比如清黨,比如不積極抗戰。

2、反蔣多次的白崇禧



白崇禧,國民黨中非常出眾的軍事指揮家,人稱“小諸葛”,但在其一生中,扮演最多的是“李宗仁的左膀右臂”的角色,人稱“李白組合”。

李宗仁和蔣介石不對付,因為蔣介石上任後,把他偶像孫中山的很多政策改了,這讓李宗仁不爽。

1927 年八月,白崇禧響應李宗仁,聯繫何應欽,逼迫蔣介石下野,這讓蔣介石很鬱悶。

這是白崇禧第一次反蔣。

1928年1月,蔣介石回位,重新掌握國民黨政府,而白崇禧和李宗仁作為桂系軍閥的代表,不認同蔣介石的上位。

一年後,在1929年三月,發生了著名的“蔣桂戰爭”,結果是桂系大敗。

這是白崇禧第二次反蔣。

於是,白崇禧跟著李宗仁紮根到了廣西,對廣西進行自治。

1930年4月,馮玉祥聯合李宗仁、白崇禧、閻錫山、石友三公開反蔣,發生了“中原大戰”。結果不理想,軍閥們失敗了。白崇禧和李宗仁一起又回了廣西。

這是白崇禧們第三次反蔣。

1931年5月,回到廣西的李宗仁、白崇禧,聯合粵軍領導陳濟棠,一起反蔣,結果沒怎麼行動,就被蔣介石“招安了”。

這是第四次反蔣。

1936年6月,李宗仁、白崇禧、陳濟棠一起北上反蔣,因為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桂粵聯軍實在看不下去了,準備反蔣抗日。

這是白崇禧第五次反蔣。

1948年4月,在白崇禧的策劃下,李宗仁成為了副總統,這讓蔣介石“企圖操縱副總統人員安置的計劃”落空,蔣不爽

1949年國民黨全軍戰敗,白崇禧、閻錫山等跟隨蔣介石上了臺灣。

3、清算時刻



清算的時刻到了,對於只反過自己一次的閻錫山,以及反過自己五六次的白崇禧,蔣介石該如何安置呢?

你肯定沒有猜錯,閻錫山繼續做了幾個月的“行政院長”,然後開始寫書,過著休閒的日子,1960年病逝,享年77歲。



而白崇禧,去了臺灣後,當了幾個月的戰略顧問委員,又當了一段時間的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

然後,就沒有了任何職權,沒有職權也就罷了,監視他的人開始就位,這一監視就是好多年。

1966年12月2日,白崇禧被發現死在了自己臥室,而屍體已經發綠,死因不明。



其實,臉已經撕破,而且撕破了好多次,白崇禧為何還要去臺灣呢?

不得而知,但他的老搭檔李宗仁,聰明的去了美國,最後善終於中國。

而狡猾的閻錫山,因為只有一次和蔣介石的對立,也得以善終。

看來,懂軍事謀略和懂人性是兩回事。


藍風破曉


一九四九年淮海戰役後,蔣介石失去自己最後的王牌軍後企圖與共產黨和談,這個無力的條件當然得不到回覆。之後,他就率領自己的嫡系遠赴臺灣,國民政府的官員,軍官將領和政教文衛的知名人物再加上他們的家屬,浩浩蕩蕩百萬人民遷移到臺灣。但是,他自己總得找個理由去解釋自己的失敗,這時候白崇禧就撞到了槍口上。

首先,身為桂系軍閥的白崇禧生有反骨,從來不聽委員長的話。他在蔣介石節節敗退的時候一點援助都沒給,擁兵自重,十分囂張,老蔣想要殺雞儆猴重振自己的威信,第一個人物想的就是他。其次,這個二貨到達臺灣後,還不瞭解自己的處境,試圖通過美國人之手重新建立國民政府推選新的領導人,自己願意當美國人的走狗。這條消息流傳到委員長的耳朵裡,可是把老蔣氣壞了,立馬派軍統特工對他進行暗殺。

但是白崇禧還是有點手段的,憑藉自己手下人的忠誠勇猛,多次倖免於難。最後,英雄還是難過美人關,他生平最愛女色,被老蔣的女特工刺死在床上了。

至於老蔣為什麼不動閻錫山,理由更多了。閻錫山作為當初山西的土皇帝,在執掌軍隊搶地盤的同時還不忘記帶動經濟,山西的經濟形勢喜人還曾經受到委員長的褒獎呢!他制定很多改革法案,改善山西的基礎設施建設,建立更為健康的經濟環境。

他知人善任,大膽任用自己留學時的日本同學作為顧問,以日本軍隊訓練的方式來培育自己的武裝力量。晉系部隊雖然是輸了,但也是為委員長而戰的,蔣介石還是比較欣賞這支部隊的。關鍵的是閻錫山還懂得審時度勢,在老蔣最失意復出時,主動辭去自己國防部長的高職,選擇當一個沒有實權的評議員。回到臺灣後的他還一直研究如何重回大陸,期間發表著作二十餘本,將自己的忠心呈現出來。

老蔣也常在會議中以他為榜樣,鞭策其餘人也有一顆重回大陸的心。最後,他還是蔣氏父子之間的紐帶,兩代人對他都是十分敬重,沒有理由去動這個卸掉要職的老人。

所以,你說老蔣是殺一個亂臣賊子還是動一個人心所向的忠臣?人要學會掩飾自己的野心,一旦你的實力跟不上你的野心,引來的只會是殺身之禍。

以上。


木劍溫不勝


閻錫山是個老油條、老江湖,白崇禧雖為新桂系三巨頭,但政治頭腦還是嫩了一些,而且看不清時勢。其實,事實的確是如此,白的政治遠見遠遠不如閻錫山。

要說到閻錫山和白崇禧在臺灣的待遇,本質上都是棄之不用,反省悔過,以閒職賦閒,但是兩人的遭遇確實有別。

閻錫山是辛亥元老,白崇禧是軍閥新貴,兩人做事方式大不相同,對蔣的威脅也大不一樣,命運自然不同。先說說白崇禧,他去了臺灣之後,一來受蔣介石欺騙,二來不聽老朋友的勸阻,三來對蔣介石抱有幻想。此後他一直處於閒居與被監控之中,從未離臺灣半步。

白崇禧在臺灣遭到蔣介石的責難,首先是白崇禧對蔣介石威脅最深,不能見諒於白。蔣白有舊怨,蔣介石第二、三次下野都有白崇禧的份兒。

特別是蔣介石第三次下野之後,蔣對白崇禧由一點幻想到完全失望,以至於仇視且:絕非一時以語所能消除,怨恨很深。

不過,蔣介石固然有氣量太窄的一面,但在國民黨危難時刻遭人拆臺和暗算,誰都不可以原諒。白崇禧做的不成熟的有兩件事:

第一,在蔣介石的所謂“總統選舉”上,起初以為白比李好,“甚明理,不以李等跋扈蠻橫為然也。”甚至讓白勸阻李不要競選總統,但是白不僅不配合,反而是逼蔣的主謀,圖窮匕首見,白崇禧派使者從武漢到南京勸蔣下野,威脅稱“恐各省將有通電勸辭也。”蔣最終下野,此一不可原諒也。第二件事兒是在淮海戰場上,白崇禧違抗蔣的命令,坐看蔣介石的嫡系被消滅。由此蔣對其恨之入骨,“其惡毒陰險……黨國不幸,生此奸回,蒼蒼者不知將何止。”此二不可原諒也,可見白崇禧與蔣介石結怨已深。故而白崇禧做替罪羊也是活該。
閻錫山就不同了,閻錫山的政治力比白高好幾個檔次,蔣介石能夠統一中國,閻錫山的功勞最大,因為他在關鍵時刻患得患失,出爾反爾,給了蔣各個擊破的空間。

而且,閻錫山很會夾著尾巴做人,非常圓滑。在1934年,蔣介石的權勢已經難以撼動,他看清了時局,於是積極給蔣介石寫信,說了很多個人感悟,彙報個人思想,一直想緩和與蔣的關係。

國民黨敗退臺灣後,閻錫山開始住的地方開始不通水不通電,還面臨炎炎夏日和颱風侵襲,與白崇禧在臺灣處處擺架子,不低頭,不寫檢討書相比。

閻錫山對這些都忍了,並且可謂極近之能事對蔣進行吹捧,並且寫大量文章為蔣介石歌功頌德,真可謂是“嘔心瀝血”“鞠躬盡瘁”,也挺無恥,但最安全。當然,閻錫山也曾經試圖離開臺灣,難見蔣介石,就託人告訴蔣介石想去日本或美國從事著書立說,但蔣怕放虎歸山,出現第二個李宗仁,就不予理睬。

閻錫山也終於明白了,自己永遠不可能再回權力中心,做以上這些只能聊以自慰了,對此蔣介石也看的明白,所以也就沒有怎麼對閻錫山進行迫害了。

歷史傳訊社,基於共享理念下的歷史學人社區。我們團隊立足於原創,書寫歷史,資鑑現實,努力建設為一個有情懷和質量的新傳播媒體,歡迎大家點贊、評論與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