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洪敏:那個永遠“被父母安排”的中國孩子,長大後怎麼樣了……

俞洪敏寫道,“對於中國年輕一代的很多人來說,要生存下去,甚至都不需要自己的親自努力。他們的父輩,在過去的四十年間,為他們積累了不少財富。父母累斷了腰,就是為了後一代生活更好。他們為孩子準備好了房子、車子和票子,但卻沒有把自己身上的奮鬥精神傳遞給孩子。”

01

下午五點剛過,楊柳慢悠悠站起來,站起身披上媽媽剛剛給買的巴寶莉風衣,是媽媽喜歡的紫色,其實那天她更想選的是卡其色。

楊柳弱弱嘆了口氣,面無表情往公司的地下停車場走去,腦子裡空空蕩蕩,不悲不喜。

在開車回家的路上,她想著,媽媽應該已經做好了飯,自己只要露面和老公一起逗逗兒子玩,一家人吃個飯聊聊天,就結束了索然無味的一天。

楊柳的每一天,基本都是這樣的不斷複製粘貼。她的人生嚴格按照媽媽的計劃而進行——媽媽決定的大學、專業,畢業後大都市戶口、穩定輕鬆的工作、學區房和本地牌汽車也早已準備好,甚至連老公都是媽媽中意的人選,兒子只負責生出來後,就不用再負擔什麼。

偶爾聽著發小抱怨在私企沒日沒夜地加班趕項目,然後發幾個羨慕的表情說也想要輕鬆愜意,她都會禮貌地結束對話,剩一個人苦笑。

俞洪敏:那個永遠“被父母安排”的中國孩子,長大後怎麼樣了……

楊柳清楚知道發小根本不羨慕她,不過隨口說說罷了,難說是誰羨慕誰呢?

她作為一個活成了傀儡的中國乖孩子,從來沒有過自我意識,更談不上獨立生存的能力。可是,她生來便是這種處境,真讓她在三十而立時,突然去反抗去闖蕩,也的確沒有勇氣。

身在完美生活中的主角楊柳,經常暗自鬱悶,覺得人生毫無意義,茫然無措。

像楊柳這樣一生被父母安排命運的乖孩子,在中國多到不勝枚舉。他們大都家庭條件優越,父母掌控欲強,還沒出生就在腦海裡被安排完一生。從記事以來,這些孩子人生中每一步父母都要安排計劃,甚至成年後也只能聽父母的話,只有年齡上的成年,但沒有真正獨立成人。

在現實生活中,不少強勢的家長,哪怕孩子已經結婚組建新家庭,也仍會想方設法阻止孩子去“獨立”,通過插手孩子的家庭生活,干涉他們子女的教育等,繼續換一種方式延續之前的控制慾。

02

中國孩子被拿去跟外國孩子對比,得出“中國孩子獨立性差”的結論;除了被批判獨立性差,他們還常會被冠以沒良心的罪名,說他們將父母的付出看作理所當然。

可是中國孩子和外國孩子一樣都從咿呀學語開始長大,為什麼唯獨中國有大量孩子成年後無法獨立、不懂感恩?造成這種困局的背後,父母的教育方式是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老一輩人常掛在嘴邊的有一句經典的“不管你多大,在父母的眼裡永遠都是孩子“,乍一看溫情滿滿,細思極恐,這種心理暗示一代代傳承,幾乎變成了一種集體無意識,難怪中國媽寶、巨嬰遍地成災。

俞洪敏:那個永遠“被父母安排”的中國孩子,長大後怎麼樣了……

在中國這片土地上,親子間邊界意識模糊,子女在獨立思想覺醒時通常會陷入兩難境地:既會因為父母的強權命令和控制而感到痛苦,又會遵循傳統孝道生出愧疚去體諒父母的越界,如此惡性循環。

在極具中國特色的親子關係中,父母和子女同時自相矛盾。父母嘴上說著希望子女成人成才獨立,行動上卻總在一手包辦TA的人生;而子女表面上標榜要獨立民主,暗地裡又享受著父母提供的種種便捷幫助。

父母美曰其名的犧牲奉獻操心安排,某種意義上可以理解為是心底“不願意”子女獨立,而他們的孩子一直承受著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屈從後,漸漸習慣彼此捆綁的模式。

回到開篇提到的楊柳,她的父親經商母親從政,皆是各自圈子裡的精英,他們對子女的教育方式卻是簡單粗暴的“我下命令你必須執行”。但凡女兒有絲毫反抗的跡象,便會想方設法讓她屈服,打罵不行就哭哭啼啼,總之,成功地安排她過上了他們設計好的生活。

楊柳的父母不需要,也不願意女兒有什麼“獨立人格”,根本沒考慮過這樣做女兒的生命體驗會怎樣,本質上,他們把女兒當成了一個生命的附屬品。

果然,楊柳在兒子三歲的時候,被診斷為中度抑鬱,她的爸爸媽媽還在不停抱怨,給她創造瞭如此毫無壓力的優越生活,只需要享受就好了,抑鬱個什麼勁,莫名其妙,不可理喻。

當心理諮詢師問到楊柳的爸爸媽媽時,她的情緒一下子失控,一會兒恨他們剝奪了她選擇人生的自由讓她成了一個廢人,一會兒又自責慚愧他們對自己無止境的犧牲奉獻。而且,自己明明厭煩透了這種被安排的人生,卻又不自覺地對兒子採取同樣的教養方式……

俞洪敏:那個永遠“被父母安排”的中國孩子,長大後怎麼樣了……

像楊柳這樣“永遠被父母安排”的中國孩子,即使一直在溫室中安逸地生活,最終他們中的大多數,心底也不會真正快樂。

幾年前曾在報紙上看到一則本地新聞,講一個家有數億資產的富二代跳樓自殺,被搶救過來後問他什麼事想不開,他說精神空虛,跟著社會人士吸毒後家裡發現被關在家裡,太痛苦就跳樓了,而追溯起為什麼要吸毒,他的回答是“活著沒意思,存在沒價值”。

顯然,他的父母並沒有想明白,對於一個智力正常的成年人,不是隻有物質享受就能安然快樂地過一生,精神財富才是生命中更重要的部分。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父母沒想到的一點是:精神上的空虛,有時比物質上的匱乏更易摧毀一個人。

愛子心切的父母們啊,為孩子安排一切的時候,有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過,這種安排是不是TA需要的?

TA看似省力的同時,失去的是奮鬥精神和獨立人格,光有豐厚物質沒有豐盈靈魂的人生,值得嗎?

又或者,並不真的那麼有經濟實力的父母掏空自身幫孩子搞定一切的時候,有沒有想過,萬一有天無以為繼,沒有獨立生存能力的TA,該如何面對接下來的重重困難?

03

弗洛伊德說:“成長的主要動力,來自和父母的分離”。從發展心理學看,一個人的“自我分化”對人格成長十分重要,特別是在成年早期,也就是18到25歲。

正處在心智成熟邊緣的成年早期孩子,自我分化的進行受父母自身自我分化程度影響很深。意味著,父母首先做到心智強大,在與孩子的相處中,保持足夠的理性引導。

在成年早期年齡段裡,一旦父母自身不成熟,非常容易反過來依賴、控制甚至毀掉孩子。

冷靜想想,部分打著愛孩子的旗號去控制孩子的父母,他們真的愛孩子嗎?或是控制慾太強,或者安全感太弱,才會不擇手段死死抓住孩子。

當然,在孩子的養育過程中,父母適度付出和引導是必要的,但過度奉獻和管制是危險的,毀掉的是雙方的人生。

龍應臺在《目送》中用淡淡哀愁的筆觸寫道:“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放眼動物界的很多哺乳動物,像草原狼、狐狸,獅子和老虎等都會到一定的時候將幼崽趕出窩,主動分離,逼其獨立變得更強大,去適應叢林生存法則。

中國太多父母誤以為將孩子綁定在身邊,為TA安排好一切,嘔心瀝血付出全部,給TA準備無憂無慮的生活,就是最無私的親情之愛。

殊不知,這種“愛”有多麼沉重——

如果孩子選擇了“屈服”,TA大概率會失去獨立展開精彩人生的能力和自由;

如果孩子選擇了“反抗”,TA又很可能會在獨立與孝順間不斷糾結痛苦,自責。

不忍心去指責多數出於善意的父母對孩子的無私付出,可偏偏過度的付出不僅沒用,甚至有害,稍有不慎,便會給孩子造成無限的精神負擔,嚴重影響孩子成長和獨立。

真正愛孩子,只要用心去陪伴TA成長,過程中給予必要的幫助和適當的指引就夠了,不一定非要犧牲自己的人生,把所有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將親情變得那麼沉重。

特別是,在孩子成人後,父母有父母的生活,孩子也有孩子的生活,彼此平行又互相關心,才是最理想而自然的相處方式。

最後,借用英國心理學女博士西爾維婭·克萊爾的一段話來結束——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