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手彭述聖傳奇(韓寬著)

大國手彭述聖傳奇(韓寬著)

大國手彭述聖傳奇(韓寬著)

正文

第一回: 讀書無緣,孺子學象棋;

堪憐有成,先生賜大名。

且說蘭州城以北二十公里處,有一溝溝壑壑的村落,它就是隸屬皋蘭縣忠和鄉的豐登村。因地勢北高南低,且山溝縱橫,川塬相間,又天然形成了兩個小自然村:煙墩溝村與尖灣村。

名曰豐登,實則貧窮,連年的旱、雹、洪、蟲等自然災害一度使豐登村變成了多災村。

同治12年(1873年)的一場大旱又將聿登村的百十戶農民推人了饑荒困境。當時流傳著這樣一首《四季歌》:

正月裡來刮春風,家家忙著把田種,

有牛有籽者笑盈盈,無牛無籽者淚淋淋。

夏季裡來日子長,大人娃娃餓得慌,

天天吃的苦苦菜,日子過得真孽障。

秋季裡來山又黃,拾掇些草籽兒度饑荒,

野雞野兔你莫搶,我的娃在屋裡哭“忄西”惶。

冬季裡來北風寒,手拿棍兒去要飯,

老財家不給還放狗,破衣裳扯成幾片片。

伴隨著《四季歌》的呻吟,次年(1874年即農曆甲戌年),未來的一代棋王就降生在煙墩溝一戶彭姓農民的家中,父母文盲,不會取名,只有隨年號取了個乳名——甲戌子。

窮人的孩子迎風長,雖說飢一頓、飽一頓,身子骨瘦弱,卻天生一副不服輸的拗脾氣。

甲戌子七歲多了,家窮上不起學,當時村子裡能請得起老師的人家極少。好在村裡本家有戶大他四歲的堂兄,家境比較富裕,請了一位私塾先生。甲戌子年齡雖小,辦法卻多,他仿效孟子偷學,時不時在門外窗口偷聽;偷看、偷記,居然也偷了個一星半點。先生偶然發現,見孩子聰明好學,也就睜眼閉眼,看他的造化。

吃了上頓沒下頓的甲戌子不可能有那麼多的時間偷學,他還要挖野菜、撿柴禾,幫大人幹活。即或如此,他那點點滴滴積累起來的一點文化,為他以後看棋譜打下了基礎,此乃後話不提。

甲戌子小時候的娛樂很簡單,一是攀烽墩,二是學象棋。

豐登村有一小山,山上殘存有明代修的烽火墩一座,高約10米,頂部約3米見方,底部約10米見方。

據載,當年明軍為防韃靼入境,在此一帶修築了幾十座烽墩,造型多呈“方錐體”,與金字塔相似,全用黃土夯實。原高約15-18米,現大部被毀,即或殘存,也面目全非。

現在有些村子還以墩為名,如四墩、五墩、山字墩、張家墩等。

甲戌子與一幫小夥伴經常上烽墩玩,比誰爬得高,真乃農家孩子一樂也。

甲戌子的另一樂就是看老人下棋。村口有棵大榆樹,樹下就成了村裡人聊天下棋的好去處。

甲戌子有位遠房五爺,嗜棋如命,做夢都在說棋,每天都用自制的泥巴棋在樹下守候對手。甲戌子先是好奇,後來漸漸看出點門道,時間一長,竟然也敢指指點點。

有一次,五爺遲遲等不來對手,心癢難耐,遂邀申戌子對陣。一個是漫不經心,一個是猛衝快攻,這盤棋居然把愛了一輩子棋的五爺給贏了,一時成了村裡的頭號新聞。

初戰告捷,甲戌子心裡甭提多高興。從此,不滿十歲的甲戌子迷上了象棋,與五爺成了一對分不開的老少棋迷。

私塾先生多日不見甲戌子偷聽講課,心中倒有點失落,聽他的學生彭幼樵一說原委,先生也暗暗讚許,並打定主意要給甲戌子取個學名。

聯想到甲戌子聰穎“偷學”有點機靈勁,遂取名為了“述聖”,表字明卿。

甲戌子父母為表達謝意,特地做了一頓先生愛吃的漿水面招待,自此,十歲的甲戌子總算有了後人敬仰的大名:彭述聖。

時光如梭,轉眼又是三年,甲戌子在村裡已找不到對手,他將眼光瞄向鄰村。他抽空便挑上自制的泥巴棋去鄰村尋訪高手,而且每到一村,打敗對手後才換地方。

他先赴水頭村、馬家鋪、甘井溝,再逐漸遠征大三溝、野馬溝。

那時外出,全憑兩條腿。五年時光,他已走遍了方圓百里近三十多個村落。

一次次的勝利,並沒有給他帶來多少喜悅,已然18歲的甲戌子內心萌生著進省城會高手的強烈衝動。

其實,促使他下定闖省城的決心,還有另一原因:他的堂兄彭幼樵學業有成,已成了名望鄉里的秀才(據史載,彭幼樵後來又相繼中了舉人和進士,並放任四川洪雅縣知縣,民國初又改任甘肅安西縣知事,後選為第二屆國會眾議員),這大大激發了甲戌子追求上進的雄心,他人窮志不窮,決心去城裡闖蕩。父母愛子心切,不忍傷兒子的心,便準備了些炒麵(炒熟的雜糧粉,幹吃水衝均可,乃農民的方便餐),送兒子上路。

1893年夏,一位身穿汗褡子和一條打了補丁大檔褲的農村少年邁出了煙墩溝,直向省城走去……

等待他的還是勝利嗎?

大國手彭述聖傳奇(韓寬著)

請喜歡的廣大棋友點贊關注,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文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