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抄底”思路在轉變 年內ETF規模增長1450億

今年以來,股市震盪調整,ETF的規模卻一路逆勢上漲。據華夏基金統計,截至2017年年末,全行業ETF規模約為2050億元,而目前整個行業ETF規模已經達到3500億元左右,增幅超過50%,成為整個市場的亮點。

對此,華夏基金數量投資部總監徐猛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一方面,市場點位比較低,中長期配置價值得到了投資者的認可。另一方面,ETF具有低成本、交易便利、透明等優勢,是做資產配置的一個好工具。

此外,本輪ETF規模增加,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都屬於比較活躍的狀態。雖然仍然以機構投資者為主,但個人投資者增速也是非常快的。

巴菲特力薦,投資首選指數基金!點此查看詳情>>>

抄底資金湧入

ETF規模迅速增長

對於今年以來ETF規模高速增長,徐猛認為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隨著市場估值不斷下移,正在接近底部,出現了一定的投資機會。目前上證50指數PE不到10倍,滬深300指數PE也在10倍附近,中證500指數的PE稍高,大概在20倍左右,也處在絕對低位,對資金的吸引力提升,給投資者投資ETF提供了很高的安全邊際。

二是政策環境對股市較為友好,積極因素不斷積累。近期,個稅改革、紓困基金、鼓勵回購、嚴格限制停牌時間、鼓勵資金入市等都表達了政策對股市的力挺,促成了一波反彈,未來反彈有可能持續。

三是從成交狀況來看,市場情緒在改善。一方面,近期滬深兩市的成交量和成交額都顯著增大。另一方面,近期外圍市場下跌時,A股卻顯得較為堅挺。即使10月份社融數據大幅不及預期,市場也未明顯出現下行,這從側面證明了風險偏好的提升。

此外,徐猛還認為,資金之所以選擇使用ETF抄底股市,主要因為ETF有三大優勢:一是成本低,ETF的管理費通常只有0.5%,比一般的主動型基金要低得多。在二級市場,買賣ETF沒有印花稅,有券商甚至取消了針對ETF的最低手續費限制,因此交易和持有ETF的成本都很低。二是ETF持倉透明,ETF嚴格複製指數,都是滿倉成分股,投資目標明確,資金使用效率高。而主動型基金持倉不透明,抄底不確定性較大。三是風散風險,ETF跟蹤指數,買的是一籃子股票,可以有效過濾投資個股的巨幅波動和其它不可控風險。

機構投資者仍是主力

個人投資者增速更快

對於今年以來ETF規模持續增長,市場最關心的除了增長原因外,還有投資者結構。

對此,徐猛通過研究華夏上證50ETF的持倉增長情況發現,從持倉結構來看,機構佔比為80%左右,今年申購佔比也高達65%,但較去年的總體佔比84%略有下降,機構持倉在下降,說明個人增速比機構增速要大。

所以本輪ETF規模增加,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都屬於比較活躍的狀態。雖然以機構投資者為主,但個人投資者增速也是非常快的,這可能是我們平常沒有關注到的一點。

此外,機構投資者的範圍也在不斷擴大。2016年以前,ETF發展較為緩慢,參與主體基本都是保險、社保這樣的風險偏好不是很高的投資機構。但是本輪ETF規模增長,申購者範圍大為擴展。保險、養老金等仍是申購主體,配置比例在大幅提高;一些炒短線的私募機構也湧入了ETF,這在以前並不明顯;隨著上證50股指期貨、滬深300股指期貨和50ETF期權的發展,套利者也大量湧入ETF。

流動性是ETF的核心競爭力

龍頭品種更受青睞

《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資金持續流入ETF還有一個特點,90%的資金流入寬基指數,如上證50指數、滬深300指數、中證500指數及創業板等指數。資金在選擇具體ETF品種時,往往青睞行業內規模大、流動性好的頭部ETF產品。

對此,徐猛認為,ETF同質化是普遍現象,競爭的核心在於流動性,某種程度上,流動性就是ETF的生命。

指數基金那麼多,我們該如何選?點此查看詳情>>>

徐猛表示,對投資者而言,規模差不多的話,作為一個工具型產品,投資者的用戶體驗就是流動性,最後收益每一家公司的ETF產品都差不多,最大感覺不一樣的就是買賣時的成本,這是我們正在集中資源重點做的一個事情。華夏基金正在積極與相關券商合作,努力提升公司相關ETF的流動性。通過合作,華夏滬深300ETF的流動性得到了顯著改善,交易額大幅增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