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要隱居?

jie培


諸葛亮生於公元181年,由於父母在他小時候就相繼去世了,諸葛亮兄弟姐妹還有繼母一大家子人就跟著叔父諸葛玄生活。

公元197年諸葛玄去世,一家人前往了荊州,200年諸葛瑾到達江東。諸葛玄如何去世的,諸葛瑾又是為何拋下家人孤身前往江東,已經無法去考證了。只能說在那樣的戰亂時期,由於諸葛家並不是一個強大的家族,一家人活的很幸苦,沒什麼好的靠山,長輩去世都早,家裡都是老弱婦孺。好在諸葛玄早年跟劉表關係非常好,讓諸葛亮能夠在南陽暫時安了一個家。

從時間來看,曹操與袁紹在公元200年爆發官渡之戰。這是當時兩個最為強大的軍事集團,他們的戰爭也將決定整個中原的歸屬甚至是天下的歸屬。而那時的諸葛亮還不到20歲。一個不到20的毛頭小子,能在謀士如雲的曹操袁紹帳下謀得一官半職麼?彷彿是痴人說夢。

200年以前,諸侯並立,是大爭之世。可以說諸葛亮恰好錯過了那個時代。而200年-207年,諸葛亮已經成年,但那時他仍然選擇做一個隱士。在古代,對於諸葛亮這類人有一個稱呼,即為“士”。他們讀書、練武,以修齊治平為追求。那時的諸葛亮在隆中每自比於管仲樂毅,而管仲樂毅都是在遇見了禮賢下士的明君齊桓公、燕昭王才得以大展宏圖。諸葛亮當時的心情應該也是想要等待一個值得輔佐並且能夠給他足夠信任的君主。

當時的劉表已經年近60,不用說他沒什麼宏圖大志,自己內部也是亂成一鍋粥,不值得輔佐。也許沒有劉備,諸葛亮會在孫權手下謀個一官半職了卻一生。或者曹操統一天下,諸葛亮應該也會通過舉孝廉等方式在魏國為官吧。

但是諸葛亮最終還是等到了劉備,劉備說他得到了孔明就像魚得到了水。但其實孔明才是那條魚,兩人的相遇千百年來都在受人傳唱。像奇蹟或者夢幻一樣,諸葛亮和劉備如果沒有遇見彼此,歷史上可能只不過多了兩個普通的官員而已。

諸葛亮是為了等待劉備而隱居,而劉備也完全值得諸葛亮用哪怕一生的時間去等待。


農村美食集錦


諸葛亮為什麼要隱居呢?家裡有礦?不上班啊!!!苟著等機會唄。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

我們通過《三國志》記載的幾句話來看“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先主指的是劉備。徐庶又是什麼人,他怎麼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呢?徐庶跟諸葛亮是朋友,好友,有些交情的人。他都這麼說了,想必諸葛亮是個清高的人,家裡應該有礦?為毛不出來工作就有飯吃?

再看諸葛亮的家境,諸葛亮出生在琅邪郡陽都縣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在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3歲時母親章氏病逝,諸葛亮8歲時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荊州劉表。小時候就寄人籬下了。

當時時局動盪,想出來混口飯吃,混個人樣來,不找個好工作闖蕩一番?可眼下沒有合適的,貓著唄。這就是隱居。






遙遠的故鄉夢


諸葛亮生於公元181年,由於父母在他小時候就相繼去世了,諸葛亮兄弟姐妹還有繼母一大家子人就跟著叔父諸葛玄生活。

公元197年諸葛玄去世,一家人前往了荊州,200年諸葛瑾到達江東。諸葛玄如何去世的,諸葛瑾又是為何拋下家人孤身前往江東,已經無法去考證了。只能說在那樣的戰亂時期,由於諸葛家並不是一個強大的家族,一家人活的很幸苦,沒什麼好的靠山,長輩去世都早,家裡都是老弱婦孺。好在諸葛玄早年跟劉表關係非常好,讓諸葛亮能夠在南陽暫時安了一個家。

從時間來看,曹操與袁紹在公元200年爆發官渡之戰。這是當時兩個最為強大的軍事集團,他們的戰爭也將決定整個中原的歸屬甚至是天下的歸屬。而那時的諸葛亮還不到20歲。一個不到20的毛頭小子,能在謀士如雲的曹操袁紹帳下謀得一官半職麼?彷彿是痴人說夢。

200年以前,諸侯並立,是大爭之世。可以說諸葛亮恰好錯過了那個時代。而200年-207年,諸葛亮已經成年,但那時他仍然選擇做一個隱士。在古代,對於諸葛亮這類人有一個稱呼,即為“士”。他們讀書、練武,以修齊治平為追求。那時的諸葛亮在隆中每自比於管仲樂毅,而管仲樂毅都是在遇見了禮賢下士的明君齊桓公、燕昭王才得以大展宏圖。諸葛亮當時的心情應該也是想要等待一個值得輔佐並且能夠給他足夠信任的君主。

當時的劉表已經年近60,不用說他沒什麼宏圖大志,自己內部也是亂成一鍋粥,不值得輔佐。也許沒有劉備,諸葛亮會在孫權手下謀個一官半職了卻一生。或者曹操統一天下,諸葛亮應該也會通過舉孝廉等方式在魏國為官吧。

但是諸葛亮最終還是等到了劉備,劉備說他得到了孔明就像魚得到了水。但其實孔明才是那條魚,兩人的相遇千百年來都在受人傳唱。像奇蹟或者夢幻一樣,諸葛亮和劉備如果沒有遇見彼此,歷史上可能只不過多了兩個普通的官員而已。

諸葛亮是為了等待劉備而隱居,而劉備也完全值得諸葛亮用哪怕一生的時間去等待。


家永遠的港灣73403094


諸葛亮是中國人都比較熟悉的歷史人物,祖籍是徐州琅琊陽都人,也就是現在的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隆中隱居。諸葛亮在此地抱膝高吟躬耕隴畝隱居長達10年之久。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建議下,三次到隆中拜訪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見,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

既然諸葛亮胸有大志,每自比於管仲、樂毅,為什麼隱居在襄陽的一個鄉下農村呢?說明白這個問題,需要從諸葛亮的個人追求,以及隆中的地緣環境和當時的社會風尚三個方面予以解釋。第一個先說一說隆中所處的地緣環境。古隆中所在的襄陽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中原曹操勢力、東部孫權勢力和荊州劉表勢力,以及四川劉璋勢力的交匯處,人才彙集、信息發達,是士人才俊選擇投靠明主的最佳駐足地。從《三國演義》裡寫的那麼多名人聚居那裡就可以看出這一點。第二是諸葛亮的個人追求。諸葛亮是一個有抱負的年輕人,而不單單是一個讀書自娛的書生,不甘於也不可能在隆中悠閒度過自已的一生的。在隆中的十年中,他博覽群書,廣交士林,密切關注天下大事。隨著年齡和知識的增長,他在政治上逐漸成熟。頻繁的社會交往,名士的垂青,又使他的政治影響不斷擴大,這才有了後來的三顧茅廬。第三個在於當時的社會風尚。易中天在《魏晉風度》中寫道:“魏晉風度的主旋律是什麼?人要漂亮地活著。”實際上,出山之前的諸葛亮,是一位飄逸不群的翩翩美少年。他耕田,未必是為了謀生;他讀書,只不過觀其大略。他最喜歡的是在清晨和夜晚抱膝吟誦《梁父吟》。諸葛亮正是按照這種流行風尚來塑造自己,提高自己在當時社會中的社會影響力。

從上面的分析看出,諸葛亮出山是肯定的,這是他自我謀劃的必然結果,隱居隆中只是他個人人生規劃的關鍵一步,在這裡他完成了天下大勢的分析判斷和個人前途的主動設計,是謀世和謀身的有機統一,至於劉備“三顧”才能相見,只是我們中國人的行事風格的反映,實際上是居而不隱。


A宅家影視


要說諸葛亮這名字,在我們中國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人物。

諸葛亮是歷史上第一大謀士大軍師,曾經幫助劉備打下江山,建立蜀漢王朝,搶得三分天下,功名流傳千古至今。

那諸葛亮當初為什麼要先隱居鄉野呢?

諸葛亮大約出生在公元180年後的一個不是強大豪門官室之家,從小父母早逝,生活艱苦,隨親屬流落他鄉。

諸葛亮從少年時代就是一個天智天才,加之勤奮好學,知識淵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奇人。

那諸葛亮為什麼不主動去謀一官半職的功名?

我想這就是大謀士,大奇才,隱居山野主題,當時天下是戰亂時期,諸侯紛紛爭奪天下,諸葛亮也身在山野心眼觀天下,美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諸葛亮在等,沒有伯樂怎有千里馬。

終於等到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奇人軍師諸葛亮岀山助劉備奪得三分天下,一鳴驚人。


童心未泯志在千里


1:諸葛亮 出身於沒落的官僚家庭,從小父母雙亡兄妹數人由叔父撫養成人。叔父就職劉表時,諸葛亮兄妹前前去投靠,一家人在叔父任職的臥龍崗附近耕種讀書,不久叔父去世,諸葛亮就此定居臥龍崗。

2:諸葛亮雖少有才氣,卻因為清高不為鄉里認同,自然不會有諸侯請他就官。加上叔父去世後失去強有力依靠,所以只能一邊耕種一邊讀書等待機會。

3:鄉里人雖然不認同諸葛亮的才學,但與他相交甚密的名士徐庶、司馬微、龐德公等對他卻是推崇至極,期望極高,也因此諸葛亮不願輕易主動往眾諸侯處求職。

4:漢時以孝廉舉仕,有資格舉孝廉者大都是地方官的低級下屬、儒生或當地才華橫溢有名望的人才。而諸葛亮既然沒任過地方職務,也不是儒生,又得不到地方認可,所以沒有舉孝廉的資格。

5: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天下大亂。從後來諸葛亮準確的給劉備分析出天下大勢的情況來看,那時的他一定在密切注視著東漢王朝的局勢,密切關注著眾諸侯的一舉一動,等待合適的出山機會。

6:綜上所述,少有才氣,卻不被地方父老認可,又無任職背景,也不是儒生,更兼自命清高的諸葛亮只能隱居隆中等待合適時機。


南公懿


看過三國的人都知道,諸葛亮被稱作臥龍先生。但,為什麼諸葛亮能耐如此之大,卻選擇隱居?其實,我個人認為:隱居並不是他的真實意圖。

諸葛亮隱居最根本的原因是:諸葛亮是個大才!

現在容我從兩個方面分析一下:

(1)諸葛亮這麼厲害,如果他進入一個集團,那僱主將會給他一個什麼職位呢?如果僱傭以後,諸葛亮處於人下,那麼他必將辭職,原因有二:

第一:正常的一位上司(並非老闆本人,以下具同)容不得一個下屬比自己厲害。因此,在亂世中,如果諸葛亮成為了別人的下屬,他勢必受到上司的打壓甚至迫害。

第二:諸葛亮的每一個計謀人家都看不透,但是他的計謀又不可以挑破。因此,在他做不了主的情況下,諸葛亮的上司必將不會採納。那麼,諸葛亮空有一身本領卻無法實施。

所以,只要諸葛亮一進集團,他就必須是領袖,不能當下屬。那麼,問世間有多少個領導人會如此的冒險,給一個沒有打過仗的書生一進集團就當領袖呢?

(2)諸葛亮不需選擇一個德智體都全面發展的領導才能保全自己。為什麼呢?其原因有三:

第一:諸葛亮如此厲害,在打天下的過程中,如果僱主猜疑自己。肯定會後悔招諸葛亮入夥,但僱主又深知無論自己去到哪裡,自己對僱主都是一種威脅。為了安全起見,僱主會對自己進行政治迫害。因此,得到僱主的信任很重要,同時,僱傭向諸葛亮這樣一號人物,也需要一個智商高的人,否則,一個反間計就能滅了諸葛亮。

所以:僱主需要完美的智力。

第二:在打完天下以後,如果僱主有仁德缺陷,那他就有可能大肆斬殺功臣。而諸葛亮的功勞是最大的,那時,僱主為了自己的下一代,在兔死狗蒸的黑名單中,諸葛亮肯定是首選。

所以:僱主需要完美的仁德。

第三:如果僱主的身體不好,天天咳嗽天天病,那麼,儘管他接受諸葛亮的意見,很尊重諸葛亮,但有一天僱主回天乏術了,那他的後任是否還是這樣接受自己、尊重自己呢?這個難說。

所以:僱主需要完美的體魄。

總結起來,諸葛亮需要一個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僱主,劉備是首選。

還有一點就是:如果僱主是個囊包,自己提的意見總是不採納,對的也不採納,錯的更不採納,但僱主肯定是不會讓自己走人的,肥水不流外人田嘛。那諸葛亮這輩子就是毀在“隨便”二字身上了。

所以,一個能力平平的人,他所選擇的生活方式是謀生。而一個像諸葛亮一樣的人,他所選擇的生活其實是一種機遇,他考慮的,很多很多……因為,他不能隨便!


jie培


因為諸葛亮在等待劉備的到來,放眼當時的局勢,曹操在北方挾天子以令諸侯,孔明在曹操那兒不會有好結果,孫權有周逾,呂蒙和魯肅,諸葛亮過去也不會是第一位,自然不會受重視,無法展現他的才智。而惟有劉備正處於危機狀態,急需有人幫助他,所以諸葛先生就把目光投向劉備,然而如果諸葛亮自己送上門,那麼劉備定不會對他萬分敬重,重用,所以他要隱居,等待劉備三顧茅廬。


每天五分鐘讀歷史


歷史中有很多人物隱居在深山田野中,不去刻意鑽營,卻能被伯樂發掘。商末周初有“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東漢末年有“三顧茅廬”諸葛亮匡扶漢室。

三顧茅廬的故事早已家喻戶曉,為了求賢,劉備親自去諸葛亮隱居的小山村登門拜訪,但前兩次都撲了個空,“凡三往,乃見”。故事發生在公元207年,劉備生於公元161年,所以他是60後,當時47歲,而諸葛亮生於181年,是80後,當時27歲,兩人相差20歲。那為什麼劉皇叔卻“猥自枉屈”三顧茅廬呢?

公元207年,劉備到荊州逃難,屯兵新野,為了儘快融入荊州上流社會,發展自己的勢力,也要延攬人才,就經推薦找上了諸葛亮。

一:看出身

我們上學時候都背過《出師表》,表曰:“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不少人以為諸葛亮只是一介布衣,其實他是實實在在的官二代。

諸葛氏在荊襄地區是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相當於現在的中紀委書記),諸葛亮父親諸葛圭做過泰山郡丞,長兄諸葛謹在江東為官,諸葛亮老婆的姨父是劉表,舅父是蔡瑁。

諸葛亮與荊州三方面勢力都有密切關係:

一是以龐德公為首的荊襄地方豪強勢力;

二是通過黃承彥與荊州蔡氏集團發生了潛在關係;

三是成為劉琦的入幕之賓,獲得了劉表長子的信任。

正是由於他的廣泛、複雜的社會關係,所以劉備才找上他。

二:看才學志向

諸葛亮身為官二代,完全可以靠這些關係謀得一官半職,但是他卻決定從襄陽城搬出去,另尋一處住所,當然“自比管仲、樂毅”的諸葛亮不是一名純粹的隱士,他也無意於成為隱士。他只是為了繼續潛心學習和積累。17歲就有如此打算,可謂思慮深遠。

他在荊州城西北20裡找到了一處理想的地方,此地就是隆中。這個地方,既是一處幽靜的所在,山清水秀,不被外人打擾,以便於讀書學習,還有田地可以耕種,以便在讀書之餘參加勞動,既自食其力,又鍛鍊身體和心智。而且離襄陽城不太遠,雖然不必天天再到學業堂去學習,但那裡集中了最好的老師,諸葛亮隨時可以去那裡向先生們請教。

諸葛亮在隆中並不是死讀書、讀死書,別人讀書務求精通、熟練,而諸葛亮讀書為的是積累和思考,“獨觀其大略”。

他也沒有用這個小環境來封閉自己,相反,在躬耕隆中的這段時間,他積極與外界溝通,隨時掌握外部世界的任何變化,廣泛的拜師交友就是他居住隆中這10年間所做的主要事情之一。

在龐德公幫助下,拜了司馬徽為師,並與龐統、向朗等人成為同學。除了這些師友,諸葛亮這一時期交往的摯友還有崔州平、石韜、孟建、徐庶等人,他們經常在一起切磋聚會。

認識諸葛亮的人對他的評價都非常高。比如徐庶評價他:若得此人,無異周得呂望,漢得張良矣……以某比之,譬猶駑馬並麒麟、寒鴉配鸞鳳耳。此人每嘗自比管仲、樂毅;以吾觀之,管樂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經天緯地之才,蓋天下一人也。

他的老師司馬徽評價他:可比興周入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也。可見諸葛亮卻是有真才識學的。

這也是他雖居山野,卻被外界所知的重要原因。

三:看氣質

《三國演義》裡寫道: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意思是說他風度翩翩、氣宇軒昂。陳壽《進〈諸葛亮集〉表》寫道: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

時人異焉,翻譯成現代的話就是,小亮同志顏值氣質爆表,我和我的小夥伴們都驚呆了。

氣質美首先表現在豐富的內心世界。理想則是內心豐富的一個重要方面,因為理想是人生的動力和目標,沒有理想的追求,內心空虛貧乏,是談不上氣質美的。

自古有云腹有詩書氣自華,諸葛亮有如此精英氣質風度自然與他的學識志向是分不開的。

劉備三顧茅廬見到諸葛亮時,問了一個問題:“漢室傾頹,奸臣竊命,備不量力,欲伸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迄無所就。惟先生開其愚而拯其厄,實為萬幸!”表面上看是在向諸葛亮請救,實際上是在考察諸葛亮的戰略思維。就如同CEO面試運營總監是一樣的道理。

諸葛亮給劉備分析了天下的形勢,說:“北讓曹操佔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業,和曹、孫成三足鼎立之勢。”劉備一聽,非常佩服,請求他相助。這也就是著名的《隆中對》。

人們佩服諸葛亮的《隆中對》,如此高超的“頂層設計”不僅建立在平時大量的讀書積累之上,更建立於對天下形勢動態的及時捕捉和分析,這些是山村裡閉門讀書所得不到的。

是以,諸葛亮之所以未出世,卻聲名遠揚,固然有他的社會關係的原因,但是更重要的是他的經天緯地之才。如果是不學無術之人,即使有再深的社會關係,想必劉皇叔也不會拜訪的。

正如王充在《論衡·別通篇》中所說:“人不博覽者,不聞古今,不見事類,不知然否,猶目盲、耳聾、鼻癰者也。”古人認為,一個學者只有博學多識,才能學有本源,根深基厚,才能胸次自高,氣象自大,才能文章有根據,下筆知取捨,這也就是所謂的“見博則不迷,聽聰則不惑”。

精塾學院致力於打造精品的在線國學課程和基礎教育,因此對於這些歷史史實內容特別注重,“兼聽則明,偏信則闇”,我們也希望您多思考、多分析,需要不斷的擴大視野,沒有全知全對。





大米吳雲飛


歷史中有很多人物隱居在深山田野中,不去刻意鑽營,卻能被伯樂發掘。商末周初有“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東漢末年有“三顧茅廬”諸葛亮匡扶漢室。

三顧茅廬的故事早已家喻戶曉,為了求賢,劉備親自去諸葛亮隱居的小山村登門拜訪,但前兩次都撲了個空,“凡三往,乃見”。故事發生在公元207年,劉備生於公元161年,所以他是60後,當時47歲,而諸葛亮生於181年,是80後,當時27歲,兩人相差20歲。那為什麼劉皇叔卻“猥自枉屈”三顧茅廬呢?

公元207年,劉備到荊州逃難,屯兵新野,為了儘快融入荊州上流社會,發展自己的勢力,也要延攬人才,就經推薦找上了諸葛亮。

一:看出身

我們上學時候都背過《出師表》,表曰:“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不少人以為諸葛亮只是一介布衣,其實他是實實在在的官二代。

諸葛氏在荊襄地區是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相當於現在的中紀委書記),諸葛亮父親諸葛圭做過泰山郡丞,長兄諸葛謹在江東為官,諸葛亮老婆的姨父是劉表,舅父是蔡瑁。

諸葛亮與荊州三方面勢力都有密切關係:

一是以龐德公為首的荊襄地方豪強勢力;

二是通過黃承彥與荊州蔡氏集團發生了潛在關係;

三是成為劉琦的入幕之賓,獲得了劉表長子的信任。

正是由於他的廣泛、複雜的社會關係,所以劉備才找上他。

二:看才學志向

諸葛亮身為官二代,完全可以靠這些關係謀得一官半職,但是他卻決定從襄陽城搬出去,另尋一處住所,當然“自比管仲、樂毅”的諸葛亮不是一名純粹的隱士,他也無意於成為隱士。他只是為了繼續潛心學習和積累。17歲就有如此打算,可謂思慮深遠。

他在荊州城西北20裡找到了一處理想的地方,此地就是隆中。這個地方,既是一處幽靜的所在,山清水秀,不被外人打擾,以便於讀書學習,還有田地可以耕種,以便在讀書之餘參加勞動,既自食其力,又鍛鍊身體和心智。而且離襄陽城不太遠,雖然不必天天再到學業堂去學習,但那裡集中了最好的老師,諸葛亮隨時可以去那裡向先生們請教。

諸葛亮在隆中並不是死讀書、讀死書,別人讀書務求精通、熟練,而諸葛亮讀書為的是積累和思考,“獨觀其大略”。

他也沒有用這個小環境來封閉自己,相反,在躬耕隆中的這段時間,他積極與外界溝通,隨時掌握外部世界的任何變化,廣泛的拜師交友就是他居住隆中這10年間所做的主要事情之一。

在龐德公幫助下,拜了司馬徽為師,並與龐統、向朗等人成為同學。除了這些師友,諸葛亮這一時期交往的摯友還有崔州平、石韜、孟建、徐庶等人,他們經常在一起切磋聚會。

認識諸葛亮的人對他的評價都非常高。比如徐庶評價他:若得此人,無異周得呂望,漢得張良矣……以某比之,譬猶駑馬並麒麟、寒鴉配鸞鳳耳。此人每嘗自比管仲、樂毅;以吾觀之,管樂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經天緯地之才,蓋天下一人也。

他的老師司馬徽評價他:可比興周入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也。可見諸葛亮卻是有真才識學的。

這也是他雖居山野,卻被外界所知的重要原因。

三:看氣質

《三國演義》裡寫道: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意思是說他風度翩翩、氣宇軒昂。陳壽《進〈諸葛亮集〉表》寫道: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

時人異焉,翻譯成現代的話就是,小亮同志顏值氣質爆表,我和我的小夥伴們都驚呆了。

氣質美首先表現在豐富的內心世界。理想則是內心豐富的一個重要方面,因為理想是人生的動力和目標,沒有理想的追求,內心空虛貧乏,是談不上氣質美的。

自古有云腹有詩書氣自華,諸葛亮有如此精英氣質風度自然與他的學識志向是分不開的。

劉備三顧茅廬見到諸葛亮時,問了一個問題:“漢室傾頹,奸臣竊命,備不量力,欲伸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迄無所就。惟先生開其愚而拯其厄,實為萬幸!”表面上看是在向諸葛亮請救,實際上是在考察諸葛亮的戰略思維。就如同CEO面試運營總監是一樣的道理。

諸葛亮給劉備分析了天下的形勢,說:“北讓曹操佔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業,和曹、孫成三足鼎立之勢。”劉備一聽,非常佩服,請求他相助。這也就是著名的《隆中對》。

人們佩服諸葛亮的《隆中對》,如此高超的“頂層設計”不僅建立在平時大量的讀書積累之上,更建立於對天下形勢動態的及時捕捉和分析,這些是山村裡閉門讀書所得不到的。

是以,諸葛亮之所以未出世,卻聲名遠揚,固然有他的社會關係的原因,但是更重要的是他的經天緯地之才。如果是不學無術之人,即使有再深的社會關係,想必劉皇叔也不會拜訪的。

正如王充在《論衡·別通篇》中所說:“人不博覽者,不聞古今,不見事類,不知然否,猶目盲、耳聾、鼻癰者也。”古人認為,一個學者只有博學多識,才能學有本源,根深基厚,才能胸次自高,氣象自大,才能文章有根據,下筆知取捨,這也就是所謂的“見博則不迷,聽聰則不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