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的歷史變遷與理論變革

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人類歷史上波瀾壯闊的歷史變革進程。歷史將證明,它在人類文明史上的影響和效應完全可以與歐洲的“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相媲美。

啟動改革開放

哲學思想往往成為社會變革的輿論先導。中國的改革開放進程就是由一次思想的閃電、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哲學討論所啟動的,這就是“真理標準”的大討論。

真理標準大討論推動我們衝破思想的牢籠。讓思想衝破舊意識的牢籠,擺脫“兩個凡是”的禁錮,讓思想在更加廣闊的空間思考,這樣的思想才能規劃更加宏大的發展路徑,激勵整個中華民族歷史變革的實踐,從而拓展中華民族發展復興的可能性空間。

真理標準大討論推動我們走出自我封閉。理論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而教條主義是束縛我們思想的桎梏。要真正解放思想就必須摒棄教條主義。在真理標準大討論中,我們不僅摒棄了“兩個凡是”的教條,而且通過進一步的思考揚棄了蘇聯教科書模式的哲學,讓帶著實踐溫度的哲學運思多樣性展開。思想的解放推動了改革,改革的實踐淬鍊了思想。

開拓發展道路

改革的哲學啟動了改革的實踐,改革的實踐檢驗著改革的哲學,促進了哲學理論的深化與發展。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背後有堅實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真理標準大討論讓我們重新回到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再次獲得了進行徹底理論思考的勇氣。我們認識到,為人民謀幸福才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社會主義只有創造比資本主義更高的生產力,才能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正是有了這種關於社會主義新的理論發展,才能指導發展著的社會實踐。

探索新的發展道路。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就在於我們獨立自主地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唯物史觀在道路探索中持續地發揮著探路火炬的功能。唯物史觀告訴我們,社會發展都必須從特定社會的既有歷史條件出發,發展不是從無到有,而是一個基於既定社會條件的歷史生成過程。改革開放是中國社會的自我成長、自我完善,我們是要成為更加豐富和強大的自我,而不是變成自我否定的“非我”或“他者”。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是為了探索符合歷史規律的社會主義發展路徑。

尋找促進社會發展的新動力。社會要發展,就要有強勁的發展動力。動力來自何處?按照唯物史觀,就是要改革生產關係,使生產力的活力得到充分釋放。在生產力諸要素之中,人是最具能動性的力量,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是生產力水平躍升的關鍵。在中國改革開放過程中,尊重勞動、尊重人才,越來越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循序漸進穩妥推進系統性改革。我們的改革是漸次展開的,最初的改革主要集中在經濟領域,然後才逐漸擴大到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中國的改革開放既是問題導向引領的變革,也是以制度建設性為旨歸。中國的改革是根據社會發展而不斷進行的持續變革。正是這種持續的變革,讓中國的航船在經濟全球化的海洋中繞過無數急流險灘,經濟社會不斷獲得發展。

樹立文化自信

改革開放雖僅40年,其歷史效應卻是深遠的。改革開放不僅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現實面貌,而且也深刻地改變了中國人民的精神面貌。顯而易見,中國的發展越來越要求重塑中國人的現代文化認同。擺脫文化自卑,重塑民族身份,已經成為當下中國發展的重要任務。真正的文化自信應該秉持理性平和的態度。新時代呼喚新理論,我們當下的民族運思應該構建引領民族復興的新哲學。

構建有實踐基礎有現實內容的哲學。實踐在哲學中的首要地位,已經成為當今中國哲學界的共識。社會發展中的問題,只能通過實踐才能加以理論地理解、現實地解決。社會從來不是“本來的存在”,而是通過實踐而“生成的存在”。

構建有交流互鑑有廣泛包容性的哲學。實際上,中國人民正是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才變得越來越自信,因為真正的自信就表現為開放包容。中國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獲得了歷史性發展,也只能在進一步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實現民族復興的夢想。中國不是在建隔離“牆”,而是在建世界的聯通“橋”。中國不再把世界看作自己的“他者”,而是看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夥伴。

構建有未來追求有高遠理想的哲學。中華民族只有超越所謂“四海之內”的“天下”視野並將其轉換為“全球”視域,才能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實現民族振興。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只有積極介入全球經濟貿易合作和全球治理的進程中,中華民族才能實現偉大復興。只有在引領世界和全球治理的探索性進程中,中華民族才能成長為一個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民族。

構建引領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哲學。中國正走在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進程中,在這一進程中仍然離不開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構建體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哲學。中華民族復興的哲學是有自覺主體的哲學。這個主體就是21世紀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中國人民。民族復興的哲學是與民族共命運、與人民同呼吸的。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哲學是有時空定位的哲學。中國的哲學必須立足本來,但必須在借鑑外來的同時面向未來,做到與時代共節奏、與世界同步伐。只有這樣,才能有高遠的價值觀作為哲學運思展開的廣闊視野。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哲學是有強大社會功能的哲學。新的哲學是有深厚學理支撐的,更是能夠引領實踐的理論,可以準確地把握時代、能動地反映現實、創造性地塑造未來。只有真正從理論的高度、思想的深度上轉變觀念,才能在對象化的實踐行動上加以展開。我們必須以深化改革尋求發展的活力和動力,以擴大開放擴展發展的空間和舞臺。改革開放開啟於一次哲學大討論,而改革開放的深化必然始終伴隨著哲學思想的不斷深化和哲學視野的持續拓展。

恩格斯曾經指出:“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中華民族的復興呼喚引領時代價值的理論思維,也呼喚新的哲學。21世紀新時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新的哲學。

(作者系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