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馆子

下馆子

下馆子

“下馆子”老北京就有,像北京的全聚德、便宜坊、“八大楼”等有名的餐馆常是那些有身份、有地位、有钱人经常出入的场所,一般普通平民百姓很少光顾。解放后,虽然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吃不穷、喝不穷,算计不到一辈子穷”的消费观念让他们仍然保持着勤俭持家的好习惯。那个年代的北京孩子,家境的情况差别不是很大,多数是吃粗茶淡饭长大的,即使那些富有的家庭也有着朴素的家风,少有大吃大喝的风气。一般过年、过节、给老人过生日或家里来了重要客人才到饭馆里搓顿饭,为了解馋“下馆子”现象虽然也有,但不是很多。1971年以后,下饭馆渐渐成为北京孩子的一种消费时尚。那些七零届和七一届初中毕业生大多进了北京的企业、商业和服务业单位。参加工作后,能够自己挣工资了,手里有了钱,就可以乱花了。这些孩子的消费观念比上一辈开放了许多,虽然并不真正懂得吃,也没有那些菜系的概念,但是他们还挺能摆谱和装样子,专爱去那些有名的饭馆和餐厅搓饭。或许是以前吃的太素了,一些孩子总是想着:“等老子有了钱,先他妈吃遍北京的大饭馆!”这种想法成为一些人“下馆子”的最初动因。

下馆子

北京当年的饭馆数量虽然也不少,但是从规模、种类和数量上远比不上今天。北京有名的饭馆数量还不是很多,大多集中在城里比较繁华地带。西单一带的有鸿宾楼、四川饭店、全素斋、曲园酒楼、玉华台、又一顺、镇江饭庄,西四一带的有砂锅居、同和居、柳泉居,王府井一带的北京饭店、东来顺、翠华楼、五芳斋、康乐餐馆,东四一带的江苏饭庄(森隆饭庄)、白魁老号、青海餐厅,前门一带的晋阳饭庄、老正兴、正阳楼、都一处、全聚德、丰泽园,还有东直门的东兴楼、东单的蜀乡餐厅、崇文门的便宜坊、地安门的马凯餐厅、三里屯的服务楼、宣武门内的烤肉宛、中山公园的来今雨轩、北海的仿膳、后海北沿的烤肉季、钓鱼台的西苑饭店、友谊宾馆饭店等等。即使在文革期间,这些有名的饭馆和餐厅在经营上仍然保持着传统的菜系烹饪技艺,讲究真材实料,色香味俱全,形成各自鲜明的特色。70年代中期以后,光顾这些餐馆的北京人越来越多,除了朋友聚会、家庭聚会、生日聚会,许多年轻人的婚礼也选择在这些有名的饭馆举行。记得唐山大地震那年在森隆餐厅参加一个朋友的婚礼,包一桌才20元钱,有桂鱼、大虾、鱿鱼、海参等12道热菜和6个凉菜,分量十足,口味很棒。现如今,过去的那些餐厅存留下来的已经不多了,虽然有许多已经消失了,但是让北京人舌尖上的记忆深刻。即使时间过去了很多年,许多老北京人仍然能脱口说出它们原先的方位和味道。

下馆子

除了那些知名的餐馆,北京城里还分布着许多有特点的小吃店和不少普通饭馆。尤其是那些经济实惠和品味独特的小吃店备受欢迎,不少北京人经常光顾。像王府井东风市场北口的奶油炸糕,西单十字路口东南角的庆丰包子馆,前门都一处的烧麦,西四十字路口西南角的包子铺,平安里丁字路口东南角的山西刀削面馆,人民市场斜对面的隆福寺小吃店,宽街十字路口东北角的回民食堂,西单北大街路东的迎春饺子馆,王府井八面槽的馄饨侯,南来顺小吃店,府右街路北的延吉冷面馆等等。

下馆子

分布在北京大街小巷里普通餐馆经营早点的生意也非常火,油饼、油条、炸糕、包子、馄饨、豆浆、焦圈、豆汁、炒肝、豆腐脑、羊杂等吃的人很多,在外面吃早点是许多北京人的饮食习惯。一些普通餐馆除了米饭炒菜等正餐外,还经营那些包子、饺子、面条、炒疙瘩、炒饼、馅饼、肉饼、卤煮、爆肚等小吃。这些经济实惠的品种非常受欢迎,造就了北京人“下馆子”的另一路吃法。许多孩子去普通饭馆通常是来上一个拼盘凉菜,弄上二两白酒或几瓶啤酒,再要些包子、饺子、炒饼、卤煮之类的小吃,两三个人边吃边聊,花个块儿八毛的,就能酒足饭饱。

那个年代北京知名的西餐馆也有那么个七八家:北京饭店西餐厅、和平饭店西餐厅、莫斯科餐厅和新桥饭店、吉士林,和平餐厅,西单商场二楼的俄式大餐的大地餐厅等。北京孩子常去的有两家——北京展览馆后面的莫斯科餐厅和把崇文门十字路口西北角的新侨饭店。

(转自老北京网:国防绿)

下馆子下馆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