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代周时,为什么鲜卑人当时没有强烈的反抗?

冯煜林


或许题主以为杨坚是汉人,而北周是鲜卑政权,杨坚代周就是夺取鲜卑人的天下,所以鲜卑人要反抗?但其实,不论是北周还是隋朝,都不是纯粹的单一民族政权,汉人可以在北周任高官,鲜卑人也可以在隋朝任要职,双方利益并无大的损害,自然不会有强烈的反抗。

杨坚能够代周,其实有很多偶然因素,最大的一个,就是北周武帝宇文邕英年早逝,而北周宣帝宇文赟纵欲无度,很快就上天了,留下幼主强臣。

宇文赟死后仅九个月,杨坚就完成了清除异己等一系列准备,称帝建国,难怪赵翼评价:“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以妇翁之亲,值周宣帝早殂,结郑译等矫诏入辅政,遂安坐而攘帝位。其时虽有尉迟迥、宇文胄、石愻、席毗、王谦、司马消难等起兵匡复,隋文犹假周之国力,不半载殄灭之。于是大权在手,宇文氏子孙以次诛杀,殆无遗种。”

杨坚虽为汉人,却有鲜卑姓,这源于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虽然从那时起,鲜卑族接受了汉族的种种风俗,但不可避免的,有些鲜卑风俗也融入了汉族之中,而且北魏灭亡后,鲜卑主义时有反复,比如北周,就喜欢给汉臣赐鲜卑姓,杨坚之父杨忠获得的是普六茹氏,李渊祖父李虎获得的则是大野氏。

北周的这些权贵,最为主要的就是关陇集团,他们是跟随宇文泰割据关陇,建立西魏与东魏高欢分庭抗礼的功臣,北周建立后,他们也是实实在在的开国功臣。

关陇集团以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为核心,独孤信、李虎、杨忠皆名列其中,这些人通常会相互联姻,而不考虑各自的族属,毕竟巩固政治势力才是他们要做的,至于为什么巩固,当然是为了防止皇帝清算。

巩固统治之后,宇文泰就开始了内部调整,巧妙排挤打压其余各方,进一步提高自己亲信集团力量,最终这股力量被宇文护继承,废魏帝、建北周。

宇文泰执政后期和宇文护执政期间,宇文氏亲信集团全面上升,关陇集团则遭到区别对待,不附宇文护的赵贵和独孤信都被诛杀,要知道这两人可都是八柱国之一。

杨坚虽承袭父荫,但由于不附宇文护,仕途一直不顺。等到宇文邕诛杀宇文护,排除宇文护的亲信,杨坚这种被打压的关陇集团人员,才得以出头。不过比起这些臣子,宇文邕更信任宗室人员,并且以他的手段,宗室大臣被皆在其手,北周局势稳定,国立上升,还消灭了北齐,统一北方。

万万没想到,宇文邕三十多岁就去世了,其子宇文赟继位。

宇文邕在治国上很成功,但在家庭教育上非常失败,一味严加管教儿子,使得宇文赟对宗室怨恨,对大臣也不熟悉,再加上宇文赟只顾的酒色,干脆连宗室大臣一块杀。

宇文赟试图把权力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不过他死的太快了,在临终前,他试图召回宗室五王回京辅政,防止大权旁落于大臣之手,不过帮他驱逐五王的近臣可担心被五王清算,干脆矫诏拉拢与他们关系好的外戚杨坚辅政,以对抗五王。

天赐良机,杨坚怎么会错过?他完全没有按照这些近臣安排的计划来,什么辅政大臣,他要的不是这个,他直接假黄钺,自为大丞相,都督内外军事,以武力逼文武百官服从入府,掌控了中枢,并迅速组建了自己的班底。

杨坚的支持者可谓文武双全,有韦孝宽、柳机、李穆、梁睿、苏威、杨素、高颎、窦荣定、元胄、长孙平等,这批人关陇河东豪族和鲜卑贵族兼而有之,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北周不得志。

他们支持杨坚,并不是因为杨坚是汉人,也不是因为宇文氏是鲜卑人,而是因为宇文氏手下日子不好过,杨坚手下日子好过。

当然也有不少得之的人投靠杨坚,他们的目的就很明显了,以政治投机获取更大利益。

在这帮人的帮助下,宇文氏支持者在数月内发动的军事政变全部被镇压,最终得以称帝建国。


平沙趣说历史


杨坚出身于关陇集团,他的父亲杨忠被封为大将军。这个职位,在北周立国之根基,鲜卑风格明显的府兵制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这个缘故,十二个大将军和八个柱国将军一道,占据了北周政权金子塔的顶端。为了巩固权利,金子塔顶端的这几大家族相互通婚,姑且算杨坚身上流淌着汉族血液吧,但这种环境下长大,他和鲜卑人又有什么区别呢?

杨坚代周,与其说鲜卑人强烈反对,不如说是宇文皇族强烈反对吧,不过这个强烈反对,都被杨坚用各种手段一一化解了,所以看起来也就不算“强烈”了。

先是在掌权后,运用政治手腕,把有实力的宇文皇族们各个击破,保证了自己大权独揽。威胁最大的宇文泰侄子尉迟囧,杨坚依靠着当世名将韦孝宽,也顺利平定了兵祸。

在即位之后,开始大杀宇文皇族,甚至到烂杀的程度。魏晋南北朝那个时代,朝代更迭频繁,新的政权赶尽杀绝旧的王族,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杨坚这么干虽然残忍,但也彻底断了宇文家复辟的想法。所以在这种情形下,宇文家想有强烈的反对也难了。

不过杨坚能顺利得手,一部分原因还是在于自己的女婿,北周宣帝宇文赟,多疑的他其实已经意识到杨坚的存在,会威胁到北周的政权,但却没有下决心彻底除掉他。然后自己还没来得及布局身后政局,便突然一命呜呼,留下了巨大的权力真空,这也给了杨坚机会。


王朝的废墟


要不要反抗,关键要看自己的利益有没有受到伤害。

相比曹操、刘裕一手打下半壁江山,杨坚此前并没有显赫战功,唯一拿得出就是557年和齐王宇文宪击败北齐任城王高湝,但此战杨坚还是宇文宪的副手,并没发挥决定性作用。

杨坚能够得政,主要是有两个好助攻。580年五月初五,上柱国、大前疑、隋国公杨坚外任扬州总管,但是由于足疾没有立即出发(或者听到什么风声留了下来)。十一日,周宣帝宇文赟驾崩,小御正刘昉和御正中大夫颜之仪进宫,想让他俩辅佐幼主。而刘昉和内史上大夫郑译商量叫上杨坚三人一起辅政,杨坚为大冢宰,郑译为大司马,刘昉为小冢宰。

于是刘昉、郑译一面封锁宣帝死亡消息,一面假传诏书以杨坚都督内外诸军事。二十三日,又假传诏书召赵王宇文招、陈王宇文纯、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逌(以上五王都是宇文泰子)入朝,限制他们的活动。直到二十五日才公布宣帝死亡的消息。这十几天里杨坚和刘昉、郑译将反对他们阴谋的颜之仪赶至外地,控制宫内禁军。发丧的时候,杨坚又听从御正下大夫李德林的话,自己当了左大丞相,让郑译当自己的长史,刘昉当自己的司马,二人本来是想和杨坚一起辅政的,结果却成了杨坚的幕僚,如今骑虎难下,愤怒的种子已经埋在心中。

对外公布假遗诏后,朝中官员大多数是不服的。杨坚就将百官聚在一起,说:“欲求富贵者宜相随。”同时让司武上士卢贲在附近布置士兵,胁迫百官跟自己走,初步控制了长安局面。(想想仁寿末年杨广的做法,如出一辙,都是报应啊。)

但是,地方上就不一样了,反抗不可谓不强烈。宇文泰的外甥,相州总管、蜀国公尉迟迥率先举兵,所辖卫、黎、毛、洺、贝、赵、冀、瀛、沧各州纷纷响应,其弟青州总管尉迟勤随后举兵,所辖齐、胶、光、莒诸州纷纷响应,众至数十万。接着,荥州、申州、东楚州、潼州、兖州起兵,河北、山东、河南大半都响应尉迟迥。就连杨坚父亲杨忠的老朋友郧州总管司马消难也加入了讨杨队伍。这还不算完,益州总管王谦也起兵了。南方的陈朝和南梁也都跃跃欲试,准备插一手。

然而,他们都失败了。不是杨坚太厉害,主要是由于派出去的韦孝宽、梁士彦、宇文忻等人比较能打,没办法,如果这时不出力替杨坚搞掉尉迟迥,等尉迟迥成功了他们这些当初没反对杨坚的人也很可能被清洗。设想一下,如果韦孝宽带大军出关后,反戈西向,那就好玩了。

到了十月,尉迟迥、王谦败死,司马消难投陈,反对势力基本平定,朝中的宇文皇室成员被杨坚隔三差五地搞死几个。十二月,杨坚封相国、隋王,距皇位又近了一步。但要想称帝,就不能不考虑关陇集团的态度。这个集团里,反抗最激烈的已经被搞死,剩下的作出妥协,毕竟宇文家当皇帝还是杨家当皇帝对他们的利益并没有什么大的影响(这时候他们不会想到杨坚父子后来的作为)。当时关陇集团中资历最老的大左辅、并州总管、申国公李穆带头上书劝杨坚称帝,杨坚自然就放心地称帝了,还回信对李穆说:“敬惠来旨,义无有违。”

但是,和曹操、刘裕不同,杨坚称帝前没有大功可称,没能形成自己的核心团队,和司马家一样一定程度上是各方妥协的结果。于是,从杨坚到杨广,对关陇集团杀了又杀,又不能笼络山东、江南士族,导致各地一起义,没人愿意出力,繁荣昌盛的大隋王朝很快就崩了,被另一位关陇集团成员取而代之。


闲语


一个刚成立国家是一个利益集团的结合体,而开国皇帝则是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在这个集团中,谁是利益的既得者?谁是利益的损失者?谁的利益多,谁的利益少?这些才是反抗与否的关键,而不是民族因素。

民族因素和民族感情在历史上从来不是战争的主要因素,战争的因素只有一个——利益。

说起隋朝就避不开关陇集团,杨坚出身关陇豪族弘农杨氏,加分,娶妻独孤伽罗,为大统十六年八柱国之独孤信之女,加分。有人说他的这些政治本钱没帮到他,政治本钱的用处是需要时间才可以看出的,不能说你娶了富家女,马上就能独当一面了,因为同时代比你能的人太多了,比你有政治本钱的人也太多了。

杨坚最后上位最大的政治本钱是外戚身份,也就是说他是皇后他爹。

当时关陇集团的统治核心宇文泰以及他的亲信,原本宇文泰与镇势力同盟、元魏势力、关陇河东豪族是一绑在同一架利益战车上,巩固统治后,宇文泰就不带皇帝他们玩了,他想自己搞定,他专权二十多年,但始终没敢称帝。

宇文泰死前将政权交给早年随他辗转作战,屡立战功的宇文护手里,宇文护上位后就忙着铲除异己,三年内连杀宇文觉、拓跋廓、宇文毓三帝。名臣赵贵、独孤信因想除掉他,事败,被杀。

后来他立了宇文邕(周武帝)为帝,结果宇文邕比他还精明,不甘心做傀儡皇帝,设计将他杀死。

杨坚一直不服宇文护,加上老丈人被他杀死了,又是汉人豪族,在北周没什么存在感。宇文护死后,杨坚才凸显出来。

可惜宇文邕没能将权臣势力灭得更彻底,也没能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就仓促死去,即位的宇文赟(周宣帝)猜忌多疑,没什么能力,大肆诛杀宇文家族的人,排除宗室力量,想把所有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可惜用力过猛,直接破坏了宇文氏在关陇集团的核心地位。

周宣王病重又想起自己的人,想召五王回国,但这个愿望没实现,近臣刘昉等以矫诏拉拢郑译故旧、有后父之戚的杨坚辅政。

所有杨坚得这个帝位,非常侥幸,因为周宣帝娶了很多媳妇,每个媳妇背后的势力都很强大,那为啥别的岳父没赶回来掌权呢?一是杨坚人缘好,二是杨坚离得近,其他人都远离政治核心区,有的还在外面打仗。

“得国之易,未有如坚者”,说得就是“杨坚得国”的偶然性。

至于为什么鲜卑人不反,就很好解释了。杨坚的支持力量里有一大半是鲜卑贵族,贵族也需要选一个利益代言人,是他们选择了杨坚。

韦孝宽、柳机、李穆、梁睿、苏威、杨素、高颎、窦荣定、元胄、长孙平等,这批人关陇河东豪族和鲜卑贵族兼而有之,汉人豪强都是北周最不得志的一群,而他们手里又有较多的兵权,鲜卑贵族是北周既得利益最大方,可北周也重用汉臣,内核搞什么“汉化”。

在北周,在关陇集团这个利益旋涡中,汉人和鲜卑人已经很模糊,界线模糊到看不出来,因为关陇集团本来就是一个杂糅的集团,有汉人豪族,有鲜卑贵族,胡汉糅合,不伦不类,作为一个贵族军事集团,集团里的人关心的不是民族因素,而是扶持谁继位,自己的利益能最大化。

所以杨坚的上位,是关陇集团经过协商后,一致的决定,这与关陇集团的集团利益有关,跟民族矛盾无关。


静说历史


问题很奇怪,为什么要反抗?

隋杨唐李本身就是鲜卑血统,当时北方纯正点的汉人基本消失了,留下的都是胡族和混血.而且汉人本身就是个混合民族.古汉人和现代汉人都是混合民族.

同时那个时代没有民族,国家这些说法.只有忠君,忠于朝廷的说法,谁强大跟谁.很正常.


老九门177605940


我是风中的舞者,我回答问题, 今天来跟大家说说隋文帝杨坚代周时,,鲜卑人为何没有提出反抗呢?经过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对当时民族融合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虽然客观说这次改革并没有完全成功,但之后西魏和北周的政策模糊了汉鲜民族的差距,北周灭亡时的鲜卑族已经可以叫做汉化鲜卑了,甚至他们只是名义上的鲜卑族了,实质跟汉人无异,对于杨坚代周,已经快认为自己是汉人的鲜卑人当然对此无所谓了,更何况杨坚还有个普六茹那罗延的鲜卑名字。而元末的时候蒙古人始终没有汉化更别提把自己当成汉人,清末满族人虽然有一定汉化程度,但不可能认为自己是汉人。

杨坚出身于关陇集团,他的父亲杨忠被封为大将军。这个职位,在北周立国之根基,鲜卑风格明显的府兵制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这个缘故,十二个大将军和八个柱国将军一道,占据了北周政权金字塔的顶端。为了巩固权利,金字塔顶端的这几大家族相互通婚,姑且算杨坚身上流淌着汉族血液吧,但这种环境下长大,他和鲜卑人又有什么区别呢?杨坚也算二鬼子,杨坚代周,与其说鲜卑人强烈反对,不如说是宇文皇族强烈反对吧,不过这个强烈反对,都被杨坚用绵绵化骨掌化解了,所以看起来也就不算强烈了。先是在掌权后,运用政治手腕,把有实力的宇文皇族们各个击破,保证了自己大权独揽。威胁最大的宇文泰侄子尉迟囧,杨坚依靠着当世名将韦孝宽,也顺利平定了兵祸。

即位之后,开始大杀宇文皇族,甚至到烂杀的程度。魏晋南北朝那个时代,朝代更迭频繁,新的政权赶尽杀绝旧的王族,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杨坚这么干虽然残忍,但也彻底断了宇文家复辟的想法。所以在这种情形下,宇文家想有强烈的反对也难了。不过杨坚能顺利得手,一部分原因还是在于自己的女婿,北周宣帝宇文赟,多疑的他其实已经意识到杨坚的存在,会威胁到北周的政权,但却没有下决心彻底除掉他。然后自己还没来得及布局身后政局,便突然一命呜呼,留下了巨大的权力真空,这也给了杨坚机会。

鲜卑人的心态是这样的:谁第一个出卖鲜卑人的?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大家都去做汉人。谁第一个残酷镇压鲜卑人的?魏孝明帝和尔朱荣。六镇坚持鲜卑化的鲜卑人发动起义,结果遭到北魏和权臣的反复蹂躏。恨杨坚?怎么恨?这又不是杨坚干的。再换个角度看鲜卑人的心态:谁带着大家搞鲜卑化?高欢。鲜卑化效果怎么样?很惨,高欢家的北齐被灭掉了,而且跟他们混的鲜卑人都混得不怎么样。谁带着鲜卑人走向辉煌?北周。北周的大权都在谁手里?宇文(这是一个鲜卑化的匈奴人)、杨(汉族)、李(汉族)、赵(好像是汉族)、侯莫陈、独孤、于(这三个可以说是鲜卑族)。大家都是跟着这几个人混,而且拿着刀把子。干吧,干他一票。或许有鸡吃。

然后宇文家做皇帝,做得不好。这个时候集合了其他几家支持的杨家出来要做皇帝,谁敢不服?然后老杨家说我要恢复自己的姓氏,谁能说人家不对?这个时候你问鲜卑人为什么不反抗,怎么反抗?不跟着八柱国混的,你也配叫鲜卑?跟着八柱国混的,柱国们都服,你不服,你是老几?

说白了就是,经过北魏多年的政治斗争和民族融合,以及北周北齐各种成功或者失败的尝试,到了杨坚这个时候,汉化已经是大势所趋、无可阻挡了。于是乎可以吃鸡了,哈哈。


风一样自由As free as the wind


经过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对当时民族融合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虽然客观说这次改革并没有完全成功,但之后西魏和北周的政策模糊了汉鲜民族的差距,北周灭亡时的鲜卑族已经可以叫做汉化鲜卑了,甚至他们只是名义上的鲜卑族了,实质跟汉人无异,对于杨坚代周,已经快认为自己是汉人的鲜卑人当然对此无所谓了,更何况杨坚还有个普六茹那罗延的鲜卑名字。而元末的时候蒙古人始终没有汉化更别提把自己当成汉人,清末满族人虽然有一定汉化程度,但不可能认为自己是汉人


100901160514071985


通过孝文帝的汉化改革,让鲜卑族失去了血性,通过北魏的分裂让尔朱荣氏将拓拔氏族灭。这种合力下,鲜卑贵族灰飞烟灭,没有了凝聚力与号召力!请指正。


手机用户5863882739


隋皇室就是鲜俾血统。谁反抗谁?


XyE


宇文氏本就是鲜卑化匈奴人,不同于慕容、段等相对纯种鲜卑,覆复匈奴人建立的鲜卑政权为什么已汉化鲜卑人要反抗?何况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鲜卑人和鲜卑化汉人利益得到保证谁会反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