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坚为什么叫隋文帝,而不是隋太祖?

宾赵


想要整明白两个问题,就要搞明白什么是谥号,什么是庙号。

正常来说所有君王都有谥号(一般地位高的文人武将也有谥号),是在人物死后对于其一生的评价,我们给一个词叫“盖棺定论”,这也是鞭策君主的一种文化制度,为了死后有一个好的名字,很多君主在位时能够有一种无形的文化束缚。

既然是评价就有好坏,好的评价就是"美谥",一般的就是"平谥",不好的就是"恶谥",一般诸如文、武、明等等,总之名字好听一点的都是好的谥号;而一些诸如宣、平、和这样的,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的就是平谥;像殇、哀、厉这样的就是比较差的也就是恶谥。

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谥号都是比较公允的,有一些君主都被给了恶谥,但是到了后来,君主权威的加强,君主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威,即使是死后,也要加上一些美谥,凡是给先帝上恶谥的,儿子大多不孝顺。

再来说庙号,庙号在商朝时期和谥号是一同存在的,只不过周朝建立后只恢复了谥号,而没有恢复庙号,这就导致很长一段时间里君主都没有庙号。

一直到汉朝时期,才恢复庙号,按照周礼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过了七代就把他从祖庙中迁出去,但是如果有了庙号,就会一直待在庙里。

正常来说,庙号是有着先后排序的,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一般来说只有开国皇帝才能称为祖,剩下都为宗。

所以在炒作完谥号后统治者又开始玩起了庙号,庙号不像谥号,可以随便评选,相对谥号来说更公允一点。

唐朝之前的皇帝大多称谥号,因为这时候不是每一个君主都有庙号,唐朝之后开始称庙号,因为庙号已经普及了。

很多人肯定会问,那么明朝时期为什么称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而不是称他们的谥号和庙号,就是因为谥号和庙号都太多了,年号相对来说更客观中立,不掺杂评价,尤其是明清两朝年号一般不会总换。

纵横总结起来就是,唐朝之前的皇帝一般都称谥号,唐朝之后的皇帝称庙号,但是明清时期除了有祖的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尔哈赤)外,都常用年号。

再来说回正题,杨坚的谥号是隋文帝,也是广泛的称法,然而杨坚也是有庙号的,杨坚的庙号是高祖。

杨坚是隋朝的开国皇帝,为什么不称太祖皇帝,而成高祖皇帝,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大部分的开国皇帝如汉朝刘邦是汉太祖,宋朝赵匡胤是宋太祖,明朝朱元璋是明太祖,清朝努尔哈赤是清太祖,然而杨坚却称为高祖,这又是为何呢?

这里面不光是看是不是开国皇帝,还要看是不是白手起家,正常来说创立基业是太祖,功劳高者为高祖,很明显,隋朝的杨坚和唐朝的李渊尽管都是开国皇帝,但是并非是白手起家,而是在当时的门阀制度下,有着庞大的血亲基础。

杨坚本身出自关中高门弘农杨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家族,杨坚的父亲杨忠更是南北朝时期的重要人物,在西魏和北周时期都是身居要职的官员,并且有自己的地盘,这才是杨坚建立隋朝的基础。

因此杨坚称帝后,追谥杨忠为武元皇帝,庙号太祖,而杨坚的谥号只能是文,庙号只能是高祖。

再来看李渊,也是北周的贵族,李渊的祖父李虎是西魏八柱国之一,李渊的父亲李昞也是北周柱国大将军,李渊在袭封唐国公后最后推翻隋朝称帝的,从这一点来说,李渊称自己为高祖,也算合情合理。

隋唐玩的是贵族政治,杨坚和李渊相对于刘邦和朱元璋,缺少的是一个白手起家的机会。


史论纵横


这涉及我国对帝王称呼的问题,一般来说,我们用谥号称呼唐朝以前的皇帝,用庙号称呼唐朝及以后的皇帝,还有一些被废或者早夭的皇帝没有谥号庙号的咋办?那就以废帝或者少帝称呼。

称呼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皇权的加强,因为谥号和庙号都是盖棺定论,是体现臣子对已故帝王褒贬的一个缩影。

在最开始,较为客观地给皇帝议定谥号庙号,有为之君上美谥,有庙号;平庸之君上平谥,无庙号;昏聩之君上恶谥,无庙号。但到后来,臣子越来越谄媚,几乎所有皇帝都是美谥,而且谥号越来越长,庙号也成了标配,以庙号称呼皇帝就更为方便了。

说回杨坚,他的谥号是文皇帝,并不太长,按照习惯,称其为隋文帝是很正常的,就像汉武帝一样。至于庙号,杨坚是有庙号的,只不过不是太祖,而是高祖,用庙号称呼他就是隋高祖,可就像汉武帝是汉世宗一样,隋高祖这个名头并不为人所熟知。

谥号的大幅度延长是在唐朝,而在此之前,庙号已成标配,因此从唐朝开始就转用庙号称呼皇帝,杨坚被称作隋文帝是很正常的,跟唐玄宗一样正常。

至于题主所说的隋太祖,那是杨坚父亲杨忠的庙号,虽然杨忠没有当过皇帝,但他却给儿子打下了基础。

杨忠是北周大将,多次率军打败北齐军队,封随国公,杨坚将家业做大做强,可根源却是在杨忠这里,是他给了杨坚参与北周核心朝政的机会,并最终称帝建国。

庙号的议定标准是“祖有功而宗有德”,功就是开创之功,尤其是太祖,往往是给最早开创一个国家基业的人,比如刘邦白手起家,他的庙号就是太祖,只不过跟谥号高皇帝搞混成了高祖而已。

杨忠白手起家,称太祖是很正常的,之后的宋太祖、明太祖这些都不是生来就有一方地盘的,地盘是他们打的,所以称太祖。

像曹魏和唐朝的情况就跟隋朝很类似,曹魏的江山是曹操打的,所以曹操是太祖,曹丕只是高祖;唐朝的最初受封者是李虎,所以李虎是太祖,李渊是高祖。


平沙趣说历史


首先我们要知道隋文帝是谥号,隋太祖是庙号。谥号产生于西周,是对死去的帝王啊,大臣,嫔妃等重要人物,评定其生平事迹,给予表示褒贬,同情的称号,像汉武帝刘彻的武,康熙皇帝的祖母孝庄太皇太后的孝庄,范仲淹的文正,都是谥号,隋文帝也是谥号,谥法有云,经纬天地,慈惠爱民曰文。


而庙号则是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常用“祖”和“宗”字,只有开国皇帝和功绩特别大的皇帝才能称祖,如宋太祖赵匡胤,明世祖朱棣,其他的皇帝一般称什么什么宗,如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很多人都可以有谥号,但只有帝王才能有庙号。

那么杨坚的谥号既然是隋文帝,他的庙号是什么呢?杨坚的庙号是隋高祖,隋太祖是他的父亲杨忠,北周八柱国之一。

我们知道我国古代各个朝代的开国皇帝的庙号一般都是太祖和高祖,太祖和高祖的区别是什么呢?称太祖的开国皇帝一般都是靠自己打下的天下,自强成龙或者群雄逐鹿中可以横扫六合,一统江山的,像明太祖朱元璋,汉太祖刘邦(其实刘邦的庙号是太祖,谥号是高帝,叫做太祖高皇帝,但是被司马迁误作高祖,所以人们一般称刘邦为汉高祖)。


而称高祖的一般是子承父业,作为官二代或者富二代,依靠父辈打下的基础,像杨坚,李渊,曹丕就是典型的这类人物,他们的庙号都是高祖,他们一般会追封自己的父辈为太祖;或者是另外一种偏安一隅,没有一统天下的雄心抱负的开国君主,像五代十国的刘渊、石勒之流。

杨坚的父亲杨忠是北周的八大柱国之一,他是权贵子弟,也因此逐渐进入北周权力的中心,最终建立隋朝的。所以杨坚登基后追封自己的父亲杨忠为隋太祖,自己死后的庙号就是高祖了,谥号是文帝。

那为什么我们习惯上不叫杨坚为隋高祖,而是隋文帝呢?这就我们国家历史学上对我国古代帝王的习惯称谓了。

我们知道,一般称呼别人自然是越简洁越好啦。我们一般用谥号称呼唐代以前的帝王,唐代之后的帝王用庙号称呼,也是这个原因。唐代开始,为了拍皇帝的马屁以及继任的皇帝表现孝道,帝王的谥号慢慢变多,加上许多美谥,诸如唐玄宗的谥号就是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所以他也叫唐明皇;而清太祖努尔哈赤的谥号足足有二十七个字,用谥号就方便称呼了,所以我们多用庙号来称呼唐代以后的帝王。这下该明白杨坚叫隋文帝而不叫隋太祖的原因了吧。



其实我们称呼我国古代帝王还有许多其他的叫法,比如,明清时期的皇帝我们一般会用他们的年号来称呼,比如永乐帝,康熙帝,因为明清时期的皇帝一生都是只使用了一个年号,所以用年号称呼我们都知道是谁。但也有例外的,像明英宗朱祁镇就使用了两个年号:正统和天顺,那是因为他在土木堡之变后被俘虏,他的弟弟当了皇帝,他弟弟病危时,又趁机复位。

还有一些特殊的帝王称呼,像蜀后主刘禅,南唐后主李煜,称呼后面是“主”的,一般都是割据政权的君主。后主一般就是割据政权的末代君王,末帝也是末代帝王,废帝、幼帝一般是被废了帝位,和幼年就病逝的帝王。中国有个最特殊的帝王谥号,就是孙权的大帝,我国上下五千年的这么多帝王中只有孙权的谥号是“大帝”。其时称呼还是要看我们自己的个人习惯,比如你可以叫朱元璋明太祖,洪武帝,甚至有人叫他“诛元张”,因为觉得他是张无忌。


夏目历史君


杨坚既可以被称为隋文帝,也可以被称为隋高祖。而隋太祖另有其人,他就是杨坚的父亲杨忠。我们知道开国皇帝中有的称太祖,有的却称高祖,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要考虑到开国皇帝的家世。

如果是官二代,也就是说受祖上荫庇的人建了国,一般都会给自己的父亲追认太祖这个庙号,意思是创基立业,所以杨坚建国后给自己的父亲杨忠追加庙号太祖,而他本人的庙号则是高祖,意思是开国立功者最高。唐高祖李渊也是这种情况,他的父亲李昞的庙号是太祖。杨坚和李渊的祖上都是关陇集团的军事贵族,他们的建国很得益于这个身份。

如果建国的是一个穷二代,那么太祖这个庙号就直接加在开国皇帝的身上,而不会向上追加,毕竟祖上实在没有立功。汉高祖刘邦、宋太祖赵匡胤和明太祖朱元璋就属于这一类。至于刘邦为什么流传下来的称呼不是汉太祖而是汉高祖,恐怕就是太史公的功劳了。

既然杨坚的庙号是高祖,为何世人多称他为隋文帝而很少称其为隋高祖呢?这就考虑到古代皇帝的庙号和谥号的问题。

庙号和谥号早在周朝就已经完善,只是后来一度被秦始皇废掉,到了汉朝才开始重新使用,但当时的庙号和谥号制度并不完善,甚至能拥有庙号的皇帝还很少,因为庙号主要关系到祭祀的问题,因此非有大功的皇帝一般不会有庙号。而谥号则不同,谥号更多的是一种盖棺论定,就是皇帝去世后得到的一种评价,一般所有的皇帝都会有谥号。也就是说谥号常有而庙号不常有。

因此在隋唐之前,人们称呼皇帝一般就会用谥号,而杨坚的谥号是文皇帝,庙号是高祖,固称其为隋文帝。

杨广的谥号就比较复杂了,这位隋朝的亡国之君至少有三个谥号,一个是洛阳的皇泰主杨侗定的明皇帝,从这里来说可以称呼杨广为隋明帝;另一个是窦建德定的闵皇帝,可以称呼杨广为隋闵帝;还有一个就是李渊定的是炀皇帝,也就是我们现在称呼的隋炀帝。前两个因为建立的政权很快灭亡了,因此给杨广定的谥号没有得到承认。同时杨侗给杨广定下的庙号是世祖,这个也没有得到承认。

庙号和谥号在唐朝时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即每个皇帝都有庙号,而谥号开始不断的追加。四姑娘拿李世民来做一下说明,李世民的庙号是太宗,最初的谥号是文皇帝,和隋文帝是一样的,本来可以被称为唐文帝。

但是他的谥号被追加了好几次,唐高宗李治最初为父亲定下的谥号是文皇帝,后来加谥为文武圣皇帝。唐玄宗时期又给李世民加谥两次,最初加谥为文武大圣皇帝,后又加谥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总不能称其为唐文武大圣大广孝帝吧?实际上这种加谥自唐高祖李渊就开始了,李渊最终的谥号是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后来的皇帝也是如此,谥号都很长。

也因此,从唐朝开始,皇帝的称呼改为庙号,也就有了我们熟知的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等。


萧晓四姑娘


首先纠正下,杨坚的庙号是高祖,所以杨坚是隋高祖。高祖是他的庙号,文皇帝是他谥号。至于后世为何称杨坚为隋文帝,而不是隋高祖。这与一项制度的变化有关,唐代之前并不是每位皇帝都有庙号!例如,大名鼎鼎的汉景帝就没有庙号,孝景皇帝是他的谥号。

有唐以后,历代帝王都有自己的庙号和谥号,同时谥号的字数也越来越多,比如唐玄宗的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此消彼长,谥号过长不利于代指,所以转而用庙号称呼皇帝。元明清一帝一个年号,年号便又成为皇帝的代称。


补充一下,庙号产生于商代,谥号产生于周代。二者区别在于庙号只有创造了丰功伟业的帝王才配享用,而谥号只是对过往帝王生前的一个总结。历史上谥号最长的皇帝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一共二十九个字,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好长,你一口气读的完吗?


五经博士


唐朝以前帝王用谥号,唐朝以后的帝王用庙号或者年号。杨坚叫隋文帝,这个“文帝”是他的谥号,如果称为隋高祖,那么“高祖”就是他的庙号。简而言之,古代帝王死后的称谓有三种,一是谥号,也就是后世对他一生的功过德行的总结;二是庙号,也就是他在本王朝中的辈分;三是年号,也就是他生前使用的纪年年号。举个例子,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唐太宗贞观李世民,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是李世民的谥号;太宗是李世民的庙号,显示的是他在李唐皇朝中的辈份;贞观则是李世民在位时的纪年年号。

隋朝及以前的朝代,帝王都用谥号来表示,那时的谥号相对公正客观,一般用一个字或者两个字来总结帝王一生的功过是非。比如隋文帝的谥号“文”字就是一个十分肯定的谥号,文在谥法中的解释为:经纬天地曰文,成其道。一般在政治制度上有创新的皇帝谥号都是文,比如周朝的开国之君姬昌谥号为周文王,西汉第三位皇帝刘恒的谥号为汉文帝;在对外战争中有突出贡献的帝王一般谥号为武,比如实际完成推翻商朝任务的姬发被谥号为周武王;击败匈奴的汉朝皇帝刘彻谥号为汉武帝。杨坚开创了科举制与三省六部制,故他的谥号为文;杨广死后则被谥号为隋炀帝,这个“炀”的意思是短折不成、好内远礼、去礼远众,是一个恶谥。

嬴政统一华夏后,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如果要给秦始皇一个谥号,那么一定是秦文武帝!西汉建立后恢复了谥号制度,刘邦的称号一般是汉高祖,谥号是高皇帝,高祖是刘邦的庙号,高皇帝是刘邦的谥号!唐朝建立后,皇帝的谥号一定是美谥,且越来越长,不便记忆,也不便传诵,故采用庙号代替谥号来称呼,但是谥号一定是有的,只是太长了。谥号最长的清太祖努尔哈赤,他的谥号有二十五个字: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唐朝、宋朝、元朝三个朝代的皇帝都是用庙号来称呼,明清两朝则独树一帜,他们采用年号来称呼帝王。比如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一般都称他为洪武帝,其实洪武两个字是他的年号,用来纪年的,比如洪武十年、洪武二十年等。同样的道理,康熙、雍正、乾隆等清朝皇帝的称呼也是年号,用来纪年的。从谥号制度变成庙号,从庙号变成年号,这反应了皇权的一步一步加强与专制,比如说谥号制度下臣子是可以议论君主的,庙号制度下皇族内部是可以议论君主的,年号则是谁都无法议论的。


大秦铁鹰剑士


随着《独孤皇后》的热播,隋朝开国之君杨坚一路披荆斩棘,建立隋朝的故事再次吸引众人的眼球。

杨坚励精图治,多次减税,进行改革,开创了辉煌的“开皇之治”,死后有美誉,庙号高祖,谥号文皇帝。

题主问题中的隋文帝与隋太祖并不构成并列关系(且杨坚是高祖,非太祖,隋太祖是杨忠,杨坚的父亲),前者为谥号,后者为庙号,二者无可比性。

01谥号

一个人的是非功过,三言两语往往说不清楚,但古人相信“盖棺定论”一说,人死后一定要给他一个评价,谥号便应运而生。

谥号开始于西周,是对死去的帝王、妃嫔、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照其生平事迹给出的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换言之,谥号高度概括了这个历史人物的一生。

谥号是后人给的,一般有褒有贬和中性。

褒谥比如: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有名的有汉武帝、汉文帝、汉景帝、隋文帝等。也有少数帝王的谥号为“高”,如刘邦谥号高皇帝,还有齐高帝萧道成等。

恶谥有厉、灵、炀、哀、思等,如周厉王、隋炀帝,汉哀帝等,但哀、思一般用于朝代中后期君主,如明末崇祯皇帝被追谥为思宗,或多或少带些同情意味。

而“惠”一般用于比较平庸的,在位时无功无过,没什么存在感的帝王,典型代表为汉惠帝、晋惠帝。

杨坚的谥号为“文”,即文皇帝,表示他具有经天纬地之才和厚德载物的品。后人习惯以“朝代+谥号+帝/王”来称呼帝王,所以称他为隋文帝。

02庙号

商朝重视祭祀和敬拜,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帝,会被供奉在庙中,并专门给他们起一个祭祀用的名号,即庙号。

起初,庙号选字只有四种:创基立业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兴者曰“中”。

但商以后的周只沿用了谥号,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更是为避免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将谥号、庙号都废除,因而庙号被废止了近千年,直到西汉再度承袭。汉朝开国君主刘邦的庙号就是太祖,汉高祖刘邦的说法是将谥号(汉高帝)弄混以后的误传。

庙号后不用帝或王,一般接“祖”或“宗”。开国皇帝功绩最大,多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太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唐中宗、宋太宗等。

随着庙号的应用,其选字逐渐增多,但通常与谥号的字不同,除了“太”、“高”、“世”、“中”,还有“仁”、“孝”、“睿”、“兴”、“玄”等,如唐玄宗、元显宗等。

庙号加谥号,才是对仙逝的帝王的全称,例如对杨坚的称呼应为“隋高祖文皇帝”。但唐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而不称庙号。所以,后世称呼杨坚一般为隋文帝,而不是隋高祖。

无论谥号还是庙号,在一定程度上都反应出这个帝王一生的贡献,也算是历史给予帝王们的评价。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这是谥号与庙号的问题。具体的情况可以看我的回答中关于庙号与谥号、年号的回答。

先说一下杨坚的谥号与庙号,再简介一下谥号与庙号

1、杨坚的谥号与庙号

杨坚谥号“文”,庙号“高祖”。太祖另有其人

隋文帝是杨坚的谥号称呼,因为此时谥号字数还比较少,所以后代人为了方便纪年与称呼,依然延续传统称呼谥号。

那杨坚庙号为什么不是太祖而是高祖呢?

通常开国皇帝庙号多为太祖或者高祖,但是这两者有区别。

开国皇帝谥号为太祖者多为祖上没什么基业,白手起家的第一位开创者。比如刘邦(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称呼他汉高祖,并不是因为他的庙号是高祖。)朱元璋(明太祖)

开国皇帝谥号为高祖者,通常将太祖追封到自己祖上某一位开创者或者中兴者。

对于杨坚来说,并不是其家族事业的第一位开创者,杨坚是贵族二代,其父亲杨忠为北周十二将军之一。所以其篡位之后,将太祖的庙号追封给他的父亲杨忠,自己的庙号的为高祖。同样情况的还有李渊其追封自己的祖父李虎为太祖,自己庙号高祖。

所以杨坚无论从哪个传统上讲都不可能称呼为“隋太祖”

2、唐之前称谥号,唐之后称庙号,明清称年号。XX帝,XX王多为谥号,庙号称“祖”与“宗”,祖有功宗有德

唐之前多称呼谥号,用谥号来评价一生功过。而且并不是每位皇帝都有庙号,对于庙号的给予非常严格,非有大功德不能拥有,比如西汉11位皇帝,只有四位拥有庙号,元、平、成三帝死后配享太庙,结果最后又被废除,可见严格程度。

魏晋南北朝时,由于动乱,庙号也开始泛滥,到了隋唐基本上除了亡国之君,每个皇帝都有庙号。于是隋唐之后对庙号放宽限制。

唐朝之前,谥号多为一两个字,称呼上比较方便,但是从唐朝之后,皇帝的谥号开始增加,称呼起来变的麻烦。就改称庙号。

比如:

李隆基:庙号唐玄宗,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哪个方便一目了然

综上所述,对于杨坚的称呼隋文帝,是因为他的谥号是文帝,延续历史传统对于皇帝的称呼。而杨坚庙号是高祖,因为其不是家族兴盛开创者或者中兴者。


妖鬼杂谈录


其实严格意义上说在谥号里面没有高这个谥法,只因为司马迁将刘邦的谥号和庙号合在一起称之为高祖,所以便诞生了高祖这个混合的称谓。

在原本的庙号里面太祖一般指代开国之君,随着刘邦的混用,高祖渐渐也指代这个意思。这点在《汉书详解》里面有说明:盖邦配天地,是为高祖,而尊号加之于上,虽昭穆之太祖庙,此亦高祖之庙也。隋文帝建国后,为了纪念他父亲的功劳尊其父为太祖,既然父亲占用了太祖的庙号,隋文帝自然不能和他父亲抢,为了突出自己的建国之公,高祖成为了隋文帝的代名词,所以称呼隋文帝为隋高祖也是正确的。

隋文帝碰到的问题唐高祖李渊也碰到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渊效仿前朝,他的庙号变成了高祖。

既然都是高祖,为何隋文帝我们要按照谥号的称谓来称呼,唐高祖却要按照庙号呢?

这个就要怪唐朝帝王了,唐朝皇帝的子孙在登基后都会给自己的父祖上美谥结果导致原本几个字的谥号,变得越来越长,发展到后来能长达十几个字(变态的是到了清朝居然能达到25个字),这是若是还按照谥号提起先前帝王,就要bala bala说十几个字,不方便。这时原本还稀有的庙号(要知道西汉那么多帝王,只有四位拥有庙号)成为了每个帝王的标配,渐渐的从唐朝开始庙号成为了一个帝王的代称,比如唐太宗,唐玄宗等。


历史这点儿小细节


杨坚的谥号是隋文帝,庙号是隋高祖,隋太祖是他的父亲杨忠!那么问题来了!

杨坚的庙号为什么叫隋高祖而不叫隋太祖呢?

太祖、高祖不分,说起来都怪司马迁!您说刘邦的庙号到底是汉太祖还是汉高祖呢?福垊的答案是汉太祖!那为什么刘邦又叫汉高祖呢?因为汉高帝功劳最高,庙号全称是汉太祖高皇帝,被司马迁讹称为汉高祖。那高祖和太祖的区别到底是什么?

庙号高祖的开国皇帝有魏国曹丕、汉国刘渊、赵国石勒、陈国陈霸先、隋国杨坚、唐国李渊,发现个规律了吗?福垊总结如下:

①承袭发展父业。福垊一句话总结由官N代或王二代升级为帝一代。

②偏安未能一统。不能以及没有统一雄心的开国者其庙号多为高祖。

只要两者占其一,其庙号也多为高祖。然而并不绝对像前秦姚苌。他既未统一,又是承袭父业,但他的儿子姚兴认为他是太祖一样的爸爸,我们也没办法。

庙号为太祖的开国皇帝有商朝商汤、汉朝刘邦、后梁朝朱温、宋朝赵匡胤、明朝朱元璋、清朝努尔哈赤,发现规律了吗?福垊总结如下:

①不靠祖宗,自强成龙。福垊一句话总结,民二代或官二(N)代(但非高官)升级为帝一代。

②力挫群雄,天下一统。

有其中之一的多被追尊为太祖。依然并不绝对,一些没有统一的开国者也被尊为太祖如孙权,但孙坚不是高官。最该追尊为宋太祖的是刘裕却被追尊为高祖,反而是他的儿子刘义隆被追尊为宋太祖,刘义隆最早的庙号是宋中宗。此外还有开国皇帝石勒是高祖,而第三任石虎(石勒侄子)却是太祖。因为有的皇帝很看重这个“祖”字,甚至提前就给自己定了庙号。比如曹睿,生前就给自己定了个烈祖和刘备的庙号一样。

那为什么隋朝之前称呼谥号,隋之后称呼庙号呢?

★这都怪皇帝太好名了给先皇使劲贴金。唐朝前皇帝谥号大多一个字,唐朝之后皇帝谥号越来越长,到努尔哈赤时已经有25个字。【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极立纪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史学家为了称呼的方便一律称呼唐朝以后的皇帝为庙号,到了明清则称呼年号。因为年号大多就俩字。

★那为何不称呼隋朝之前的皇帝的年号和庙号呢?庙号起源于商朝,汉朝再次启用,含金量很高,非有大功大德不立庙号,就连汉景帝都没庙号,但谥号每个皇帝都有,故而称谥号。至于明清之前为什么不以年号称呼皇帝?明之前大多皇帝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多个,故而只能称呼谥号。

这就是为什么杨坚被称为隋文帝而不被称为隋太祖的原因,福垊的答案,您满意吗?谢谢大家,还请评论区里指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