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上這座城」開封大相國寺歷史故事

大相國寺位於河南開封市自由路西段路北,我國著名佛教寺院之一,相傳為戰國時魏公子信陵君故宅。北齊天保六年(555年)在此創“建國寺”,後遭水火兩災而毀,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曆史。唐初,為歙州司馬鄭景住宅。武則天長安元年(701年)慧雲和尚寄宿安業寺,發現原鄭景宅池內有樓殿幻影,認為此地很有靈氣,便募銀建寺。唐中宗神龍二年(706年)慧雲到濮州(今山東鄄城北)鑄了一尊一丈八尺高的彌勒佛像,於睿宗景雲元年(710年)請回開封,翌年,慧雲靠募捐購買鄭景宅院造寺,在挖基時掘出舊建國寺碑,遂沿用“建國寺”名。第二年(延和元年),睿完敕令改名為相國寺,並賜“大相國寺”匾,習稱相國寺。昭宗大順年間(890-891年)被火焚燬,後重修。宋太祖年間(962年)五月又遭火災,後又重建。

「戀上這座城」開封大相國寺歷史故事

北宋時相國寺為開封最大的佛寺,深得厚遇。自至道元年(995年)開始大規模擴建,到真鹹平四年(1001年),用了七年時間才完工。擴建後的相國寺佔地545畝,殿閣莊嚴絢麗,僧房鱗次櫛比,花卉滿院,被贊為“金碧輝映,雲霞失容”。寺院住持由皇帝冊封。相國寺成為皇帝平日觀賞、祈禱、壽慶和進行外事活動的重要場所,被譽為“皇家寺”。不少國外僧人來相國寺進行文化流活動。宋太祖時,印度王子曼殊室利出家為僧,後來到中國,在相國寺居住多年。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朝鮮的崔思訓帶了幾位畫家來寺,將寺內所有壁畫臨摹回國。神宗時日本僧人成尋也曾在此居住。宋徽宗時,徽宗將“大相國寺”匾額贈送給朝鮮使者。另外每年舉辦五次“相國寺萬姓交易”廟會,使該寺成為進行政治、商貿、社交、文化等活動的重要場所。

宋以後相國寺日趨蕭條,明洪武二年(1396年)敕修,後又遭水患。永樂四年(1406年),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兩次進行修繕,並被賜“崇法寺”金靖十六年(1537年)重修資聖資聖閣。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與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又重修。崇禎十五年(1642年)黃河氾濫,開封被淹,建築全毀。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重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等,並複名相國寺。康熙十年(1671年)重修藏經樓。康熙十六年至二十一年又增建中殿及左右廡廊。乾隆三十一年(1776年)又重修,現存殿宇均為那時所建造。嘉慶二十四年重修“智海禪院”,道光、光緒年間也作過一些零星修整。民國初年(1912-1919年)曾翻修八角殿、改建法堂。民國十六年(1927年)馮玉祥將相國寺改為“中山市場”。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劉峙將省立民眾教育館遷人相國寺。1949年後,相國寺又得以重修、恢復。

「戀上這座城」開封大相國寺歷史故事

現存相國寺為中國傳統的軸稱佈局,主要建築有:大門、天王殿、大雄殿、八角琉璃殿、藏經樓等,由南至北沿軸線分佈,大殿兩旁東西閣樓和廡廊相對而立。藏經閣和大雄寶殿均為清朝建築,形式上重簷歇山,層層斗拱相迭,覆蓋著黃綠琉璃瓦。殿與月臺周圍有白石欄杆相圍。八角琉璃殿於中央高高聳起,四周遊廊附圍,頂蓋琉璃瓦件,翼角皆懸持鈴鐸。殿內置木雕密宗四面千手乾眼觀世音巨像,高約七米,全身貼金,相傳為一整株銀杏樹雕成,異常精美。鐘樓內存清朝高約四米的巨鍾一口,重萬餘斤,有“相國霜鍾”之稱,為開封八景之一。

相國寺現存來自馬來西亞的佛舍利一粒,潔白完好,珍藏佛經兩部,分別為清乾隆版《大藏經》和日本版《大正藏》。

相國寺現任主持心廣法師,34歲,河南省永城市人,兼任河南省佛學社社長,河南省佛教協會副秘書長,開封市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現任監院學悟法師,55歲,河南省信陽人,兼任河南省佛協常務理事,開封市佛協學常務理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