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一部分人貶低簡化字鼓吹繁體字是“正統”漢字?

千千千里馬


有些人就是腦殘,非要吹毛求疵,說什麼正統,什麼是正統?用繁體字就是正統,用繁體字就比別人高一等?用繁體字就能夠有文化優越感?是不是寫個繁體字,別人不認得,心裡就美滋滋的:“傻逼,不認識了吧?沒文化了吧?”這跟孔乙己說“茴”字有四種寫法有什麼區別?

為什麼到現在還有人非要跟簡化字過不去呢?我想原因無非是以下幾種:

第一:簡化字是建國後推行的,是“農民”“泥腿子”政權倡導的,鼓吹繁體字的遺老遺少們紛紛為過去被打倒被推翻的東西們代言,當然也沒人搭理他們,唯獨這文字,文化人、讀書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豈能用這種跌身份的字?

第二、對岸是用繁體字的,經濟幹不過了,政治一團糟,文化教育更是亂七八糟,翻來覆去只有繁體字這一條可以拿出來鄙視大陸了,這是他們最後的文化優越感開源。

第三、隨著文化發展,附庸風雅者烏泱烏泱的,那什麼才能體現哥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風雅氣質呢?門檻最低的就是繁體字了,只要這麼一寫,古風是呼呼的吹啊!

第四、改革開放之後,大量外來文化進入中國,總有些守舊派看不慣這些,本來也無可厚非。最難受的就是他們把老祖宗留下的一茅廁,都當寶貝,碰掉塊泥都算數祖忘典欺師滅祖。還有一大群跟風的,在他們看來民國的比解放後的好,古代的比現代的好,年代越老東西越好,文字必然是繁體字,甭管看懂看不懂,支持了再說!

綜上所述,支持繁體字的就是一群吃飽了撐的欠屁崩的玩意兒。反正喊兩嗓子有不要錢,還能混個支持傳統文化復興的名頭,怎麼都值。

最後給這些位提個醒:小學生已經能上網了,簡體字作業都寫不完,改繁體字?你們家祖墳都要被小學生罵平了吧!


老夏說


首先,我是支持繁體字的。

1,你為什麼要把一個成熟的漢字去簡化呢?為了方便書寫?那你不如別學漢字,去學英文,去學拼音。這些都能滿足你的要求,非要把老祖宗千年積累的成熟的字體改了幹嘛。

2,簡化字你讀不懂古人的意思。簡化以後認字的人多了,識字的人卻少了。比如,「學」沒了腦袋,「愛」沒有了心,簡體字「讓」,一個人一個上,到底是什麼意思,「國」沒有了刀戈,裡面就一個「玉」字,「龍」又是什麼意思,到底有沒有龍這種生物,簡化以後就搞不清楚了,「時」字到以後也不知道怎麼讀了,可能要讀成「cun」了,沒有了從音。「藏」變成「髒」,骯髒。「五藏」是藏起來的,看不見的,不是骯髒。還有「東」字,簡化以後如果你之前沒學過,鬼知道什麼意思,而繁體字「東」就不一樣了,一個「木」字,一個「日」字,人們就知道早上太陽從樹木的中間升起來那個地方就是東方。簡化以後的漢字亂成一團。英國人連300年前的莎士比亞集都讀不懂,中國的小學生卻可以讀懂2000年前的作品。那都是字體承載了古人的經驗。繁體字蘊含著醫學,經驗學,矛盾學等眾多領域的學問。簡化以後,你再看這個字,你根本不認識它。之所以中華文明是唯一沒有斷層的文明,絕大部分功勞來源於漢字的發明。它單字的可讀性可識別性,比方說,我們在沒人教這個字的時候,就能知道這個字的讀音和意思,那古人或者其他人傳達的思想我們就可以知道了。

3,也不是不支持簡化或者改進。你改一個字你得有依據啊,不是說,你覺得怎麼好寫你就怎麼改,那你還不如去寫拼音。當然,曾今有國人就這麼幹過,一直用拼音寫日記,後來他自己翻出來看,看不懂了…為什麼這麼改,放到文字的系統裡面是否合適。文字其實是一個系統,很多是根據易經和陰陽五行演化,換句話說,文字是推演出來的。多少筆畫,屬於兇還是吉,是陰還是陽,什麼方位,金不水火土屬於五行中的哪個,是陰還是陽,從什麼音,會什麼意,讀第幾聲,上浮還是下沉聲,在音系列裡面有沒有共同點。比如「疼」和「痛」,兩個字的讀音,一個讀第二聲,一個讀第四聲,一個上浮,一個下沉,我們就知道,疼表達的是比較淺的,上浮,釋放出來的感覺,而痛則表示比較深入的,裡面的,沉悶的感覺。音不同,表達的意思也不同,再比如,lun第二聲的時候,都有表達次序的意思,車輪,年輪,人倫。miao都有表示小的意思,火苗,苗頭,妙玲少女,秒針,喵喵叫,渺茫等等。再從口型的發音上來說,分為宮商角徵羽,不同的讀音代表著不同的情感和精神狀態。從方位上來說,比如還是「東」字,符合金木水火土的木,木的方位是什麼呢,東方。反過來,我們可以從木這個字去推出「東」的意思。歸入系統之後,即使很多年以後,人們沒辦法從字形上認識這個字也可以從系統上猜出這個字的含義。

所謂的與時俱進,並不是光去簡化,而是把它變成更合理。在原有系統上去創新和發展。





讀書思考筆記


謝謝提問。 本來簡化字與繁體字孰優問題是可以爭論,可以包容的,但是,一部分人卻故意抹殺簡化字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大肆鼓吹什麼繁體字的“正統”性,給漢字發展改革塗上政治色彩,這是沒有任何道理的。

今天,簡化字已經不僅僅是中國的標準字,也是世界漢字語言的標準字,這個地位已經成為世界共是,是誰也動搖不了的。


大陸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出版了一部《古代漢語字典》,也是以簡化字為準的。

但是,每一個字,儘可能都收錄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以詮釋漢字的發展淵源,完全能夠適應一般漢語學習的需要,那些喜歡繁體字的,直接學習《古代漢語字典》就可以 了。


恢復繁體字,那是不可能的,這部《古代漢語字典》已經是中國漢字字典發展的一個嶄新階段了。

因為中國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字典裡同時收錄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這麼多字體。

那些空談漢字人,應該多學習一些漢字,而不是叫嚷只有繁體字才是“正統”漢字,笑話!所謂的繁體字,這不過的“宋版”字!

唐碑、魏碑、漢碑、驛山石刻、鐘鼎文:甲骨文這些文字都是繁體字。


在新的漢字使用歷史條件下,簡化字的書寫方便性好節省時間的效率性已經沒有優勢可談,甚至“書寫”篆書與書寫簡化字的速度都沒有差別了。

但是,簡化字已經成為世界的漢字了,學習漢字有一套簡化字,也是給世界一個學習方便。畢竟,個體學習漢字,書寫漢字的難易還是非常明顯的。這也足以說明簡化字的優勢在於普及漢語。


千千千里馬


我是5O後生在新社會,長在紅旗下,我所學的文字,都是新華字典裡的簡化字,如今讓這些文癖搞的幾呼成文盲了,但是,我不否認繁體字,看書法家寫的繁體字也停好,我們這些普通百姓只能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古代文化精品,如果普及了繁體字,它就沒有藝術價值的存在性。

可是為什麼有些人要貶低簡體字呢?我認為實際上是別有用心的,他們就是想把新中國成立後的文化發展,來個全盤否定,打著古代文化的旗號,攪亂文化發展,混水摸魚,達到自己的私慾目的。




老頭156934080


一些跳樑小醜而已,不中為怪,不願接受新事物,古已有之。

繁簡之爭延續數十年了,從象形文字一直到現在,文字一直在簡化,所以簡體也算是大勢所趨(因為進程是人為加速)。是否是為也掃盲且不說了,大家說的夠多的了,成效是有目共睹的。大陸中正式場合文件是必須用簡體(?),其他字體是不被允許的,其他的隨便用什麼體。

我不明白為什麼總會有人老拿這說事,上升到文化斷層的程度,但凡學生都有字典,查過字的都會好奇還有大寫字哦,我的名字的大寫字是什麼呢?其實大多數人都能識繁體字,繁體書不成障礙。

看過許多說簡化字不好的人,不外乎就拿那幾個字說事:愛愛,講講,聽聽,廣廣,氣氣,發發髪……其他的想忘了。之後就全盤大批特批,傳承斷了、不指事了、不美觀了、後人不懂古文了,好像用了簡體後中華文化就死了。

愛都無心了怎麼愛,在井邊說話麼?沒耳朵怎麼聽?廣字多麼不美不嚴謹等等。其實也就簡化了兩三千個常用的繁體字,有些字確實是簡了點,但也成不了爭議的理由。


平凡的風景


問題不少,我分開來答吧。

一、為啥會有貶低簡化字,鼓吹繁體字是“正統”漢字的現象?中國真正的“正統字”是繁體字嗎?

答:當你使用“貶低”“鼓吹”這類詞的時候,就已經天然站了隊了。既然帶著眼鏡站了隊,那就很難客觀瞭解真相。

為此,我儘量迴避你的措辭,客觀來說這個問題。

廣義的簡化字(簡體字),是針對那個時代的“標準字”來講的,它們共同的特點是比標準字筆畫少。沒錯,這樣的簡化字(簡體字)古已有之,甲骨金文簡帛中已經屢見不鮮。寫本時代,它們差異化非常明顯;到了雕版時代,這種情況固然有所改善,但是和計算機時代的這種強大的規範力量來說還是不能比。

狹義的簡化字,當然是指國家頒佈的《簡化字總表》中的字,其中大部分來源於歷代的簡化形式,絕對不是今人憑空捏造的。與這些簡化字對應的,則是繁體字。

那麼問題來了,國家為啥要簡化漢字?因為難寫。

中國當年的識字率實在是太低。國家認為,下一步應該實現拼音化,簡化字只是個過渡工具,筆畫少一些就會好寫好學,為此就有了第二批簡化字(俗稱“二簡字”),但後來卻廢除了,說明好寫不代表好學好用——文字是一套符號系統,必須在簡單和明確之間平衡。太明確就必然不簡單,不好學;而太簡單之後失去了整體的區別度,也會麻煩。

事實上,《簡化字總表》中的不少字,都是通過“草書楷化”的辦法簡化的,為啥?因為古人已經覺得有的字筆畫多、不好寫了,所以就用草書的軌跡寫定為楷書形式,這個方法很早,不稀奇。

前幾天我讀旅巴西的作家的一篇文章,說有個巴西的當地人給他展示張大千的畫作。該作家說落款“張”字是簡化字,因此判定人家是“一眼假”。人家客人的藏品假不假先不說,該作家對草書非常無知是可以確定的,為啥?上圖:

所以,今天一個知名作家尚且對簡化字的來歷如此無知,那一般民眾不止真相,跟著人起鬨自然攔都攔不住。

國外也在簡化。新加坡、日本本來和中國亦步亦趨,而且兩國都有一些地域性非常明顯的簡化字。日本戰後限制了可用漢字字數,並在該範圍內簡化,主要使用了中國曆代簡俗字。新加坡後來索性全盤用中國的方案。

從歷史時間來看,“繁體字”從東漢到民國快兩千年時間一直基本穩定(某些時代、地域偶有調整),形成了非常強大的內部系統力量,甚至敬惜字紙的文字崇拜現象和相信繁體字具有某種神秘力量的社會心理。而且,大量典籍早已轉寫為這套系統,對於繼承傳統文化的人,勢必要掌握之。

認為簡化字的應用有問題的人,往往著眼於這樣幾個方面:

(一)與古人、古籍脫節。我的理解是,不要認為認識繁體字就一定能讀懂古書。以日本人為例,他們簡化了不少漢字,按說應該脫離傳統很嚴重吧?但是又被公認為繼承傳統的的典範。為啥呢,他們的大量漢文、日文古典籍都有譯註作品。日本書店裡這種中國典籍的譯註汗牛充棟,往往是繁體字正文+日文(日本簡化字)註釋+(日本簡化字)現代日語翻譯。我國這方面做得不夠好,是因為點校古籍、白話翻譯這種工作,學者評定職稱晉級的時候不算學術成果,自然沒有人願意去搞。

(二)與國外(海外)脫節。其實日本人戰後簡化漢字的時候並沒有考慮你中國人、韓國人是不是接下來跟他們無法用文字溝通,假名和日本簡化字隨日本文化掃蕩全球的時候,你沒有覺得它醜或者不對勁,所以這個問題用不著你考慮。至於中國內部還有個港澳臺地區,得看你經濟是不是強大。當年大陸落後的時候,這些地區的繁體文化一改原來大陸人民對繁體難寫難學的舊印象,成為了先進文化,人們會主動學習靠近之。反過來一樣,簡化字在大陸通行的既成事實,加上經濟文化的發展,自然也能創造新的文化策源力。

(三)自身系統不夠嚴密。有這個情況存在,但是往往擁躉都舉出的是極為極端和特殊的情況,一般不大可能出現。比如裘錫圭先生的《文字學概要》,按說討論古文字學的著作自然應該用繁體字吧?但是用簡化字來描述文字學中有些極端抽象問題的時候,並沒有出現表意上的缺陷。

(四)簡化字缺乏示源性。這一條最扯。漢字很早就完成了符號化,小篆時代大部分字都已經是形聲字,只有少量漢字還能標示造字之時的意義,而大部分都經過了訛變和符號化,即記號字。你指望這些字來示源,只能是以訛傳訛,帶壞小朋友和不明真相的群眾。舉個例子,以前有個說法講“漢字簡化後,親不見,愛無心,產不生,厰空空,面無麥,運無車,導無道,兒無首,飛單翼,湧無力,雲無雨,開関無門,鄉里無郎,聖不能聽也不能說,買成刀下有人頭,輪成人下有匕首,進不是越來越佳而是往井裡走”,可以說是缺乏最起碼的文字學常識、對古籍也非常陌生的人編出來的東西。

二、《說文解字》為什麼用小篆做“標準字”,至今還是“標準字”嗎?

答:古文字學裡面有個概念,叫“西土文字”,和“東土文字”相對。後者又稱“六國文字”,指戰國時代流行於秦國以外東方六國(即齊、楚、燕、韓、趙、魏)的通行文字。

西土文字即秦系文字,是繼承了兩週文化的嫡系。後來到了秦朝,經過了一定程度的簡化,被秦強制推廣到全國。但實用方面,後來一般也只出現於《說文解字》,或用於碑額等處。

《說文解字》用小篆做“標準字”(其實還有很多“古字”,其實是來源非常複雜的異體字,包括來自東方六國的。後來《汗簡》《古文四聲韻》等書,也有一些字來源差不多),是因為許慎認同這個東西是傳承了古文經學的載體。

後人非常尊重這套系統,以至於清代很多雕版字形,直接用小篆進行隸定,反觀宋元時代的刻本,卻有很多俗字。

最後總結一下。

貶低簡化字,鼓吹繁體字是“正統”漢字的現象之所以會出現,是因為有的人不能接受現實(即既不能接受中國曾經識字率低到嚇人的現實,也不能接受今天簡化字已經為大陸所接受的現實),而且以文化精英自居,但是傳統文化學了個半桶水,也缺乏對傳統文化歷時縱向的、現時橫向的瞭解。

中國真正的“正統字”曾經是繁體字,而且正統的時間非常長。不過在它之前還有很多正統,得看你需要多早的正統。

今天,對於書法家,小篆還是“標準字”。但,很多商業合同上、你家房產證上,正文肯定不能用小篆。然而不少文書上,你用小篆刻章蓋上去,國家一樣還是認可的。


八磚學士


因為簡化字的變化違背了漢字變化的規律,使得一些字不符合漢字的造字規律,沒有了合理性。

任何一種文字,只要是活的,在使用的,都不可避免的產生變化,這是自然規律。漢字是象形文字,也就是說,他的基礎是通過形狀表示意義。這是基礎,比如說:日、肉、水、人、天等等,然後,在這個基礎上,產生形聲字,表意字等等,比如:昊、肝、汆、倆、吞等字。

我們不談什麼創造簡化字時的外部環境,就直接談創造簡化字的方法。

創造簡化字的的方法違背了漢字的造字規律,即:不是以——象形字為基礎,表意、達意為目的,通過減少字的筆畫而不減少字的含義的方法來降低漢字使用人的勞動強度(這句話太長,不好讀吧😄),而是使用同音字替換的方法,以減少漢字的筆畫為目的,以最終廢止漢字為目標,而刻意犧牲漢字表意的基石,使漢子向發音字的方向逆動!比如說:沾和霑、雲和雲、幾和幾、連和聯、道和導等等

這就打破了漢字的發展規律,就好像:真理在中央,所有的文字都在向真理前進,漢字在真理的右邊,所以由西向東行;字母文字在真理的左邊,所以由東向西行;結果現在“專家”們只看到由東向西才能到達真理,所以認為所有由西向東的文字都是錯誤的、落後的。這恰恰體現了相關“專家”的愚蠢與無知。

當然,簡體字現今能夠為大陸所接受,有不少字還是有可取之處的,是符合漢字的發展變化規律的,比如:籲和喩、過和過、氣和氣等等,是有一點進步意義的。


槓賽來1


這個問題的爭論早已不是學術問題,而是刻意炒作的政治問題。簡體字推廣改革,在民國時期就已經開始了。只是沒來得及推廣,國民黨就逃到了臺灣。後來為了所謂的代表中華之正統。然後反過來拿繁體字來代表正統的政治化炒作(把大陸以外的用繁體漢字的地區聯合起來)。再加上一些國內公知的宣傳。簡體繁體到現在還成為話題,多麼可笑。49年後普及推廣簡體,又沒有人禁止你使用繁體字,事實上繁體字的使用也從來沒有間斷過,你想用就用,那還有什麼好爭論的呢?見過港臺人日常用繁體字寫報告嗎?大多數都是錯別字,因為筆畫實在太多的字,就胡亂的幾筆帶過了。因為正常的應該是正楷行楷行書草書甚至狂草越來越快,但是也不是亂寫的,否則的話,誰會看得懂狂草?會發現很多簡體字就是草化字。此回答不專業,純屬市井小民瞎說。


ATTC1219


我支持簡體字,但喜歡繁體字。簡化字從漢朝就已出現,歷朝歷代傳承發展,到民國時期已經大量使用,看看民國人士留下的手跡,簡化字隨處可見。為什麼呢?因為文字是不斷變化發展的,不可能被人為禁錮,一成不變,即使官家頒令,民間照樣無視,這是其內在規律。民國時就想推廣簡體字,沒成,直到解放後才得以實現。有人說,搞簡體字是為了掃盲,那民國時沒掃盲呢,怎麼有那麼多人寫簡化字呢。有人說,現在大陸人看不懂繁體字,中斷了文化傳承,其實需要看古籍的人都懂繁體字,一點也不耽誤,讓不需要看古書的人學會繁體字但又無處可用,有必要嗎?至於把繁體字稱為“正體字”,貶低簡體字,這已經超出文字研究的範疇,另有其目的,在此不便討論。當然,毋庸諱言現行簡化字方案有不完美的地方,愚以為主要是多個繁體字簡化為一個簡體字造成的歧義,不易判斷理解,不如繁體字一目瞭然,尤其是將簡體字轉寫成繁體字的時候,時常有聞人學養不足而出醜,貽笑大方。此外,繁體字的字形美觀,這也是我喜歡繁體字的原因,僅此而已。


金戈鐵馬91700


謝謝千千千里馬兄的邀請。

簡體字指的是漢字簡化運動以後的漢字,漢字簡化就運動之前的漢字屬於繁體字,這是現代人為規定的,其實二者都屬於漢字的體系。

簡體字也不是獨立於漢字體系之外的,是國家為了方便書寫和推廣漢字而進行了一些人為的簡化,由於特別複雜的繁體字屬於少數,所以大部分漢字不論是簡體還是繁體,寫法大部分都一樣。我們想到人大部分人雖然不會寫,還是可以識別繁體字的。

現在很多人懷念繁體字,主要還是因為繁體字是從古至今自然演變而來的,是一種文化的傳承,而簡體字是人為的簡化的,相對於繁體字更加的符號化了,失去了它的本來意義,淪為西方式的純表意符號。

加上有些簡化字簡化的的確不太好,雖然少寫了幾筆,卻和以前的意思大不相同,比如經常被人提到的“愛”字,簡化時去掉了中間了“心”,常被人指責“愛字無心”。

還有一下漢字由於簡化的不是很好,後來又恢復了原來的寫法,比如餐廳的“餐”字被簡化的只剩下左上角的那一小部分了,去掉了“食”和“又”,後來又被改了過來。

很多人認為,漢字的簡化是歷史的趨勢,漢字從古到今是由繁到簡的,其實也不是,你看甲骨文其實很多的寫法就非常的簡單,你現在的寫法還簡單,只是到了秦朝的小篆被複雜化了。

每個時代都有時代的文字規範,要不大家都亂寫就亂套了,《說文解字》認為小篆是標準字體,我們當代的規範字就是簡體字,如果那天恢復繁體字,那麼繁體也會成為標準字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