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蘇軾的《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與《定風波》?

詩詞歌賦匯


蘇軾的這兩首詩可以充分說明他面對人生沉浮、仕途失意時的達觀和智慧。

蘇軾的一生經歷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官至正三品,是僅次於宰相的朝中大員。又被授翰林學士、端明殿侍讀學士,還做過兵部和禮部尚書,可謂高官厚祿,風光無限。他的一生擔任過30多個官職,輾轉奔波於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黃州、登州、穎州、揚州、定州、惠州、儋州等地,足跡踏遍大半個中國,多地多崗位歷練過,屬於典型的"複合型"有基屋經驗的人才。

北宋的這五朝,正是國力下滑之時。群臣間矛盾加劇,宮廷內部政局多變,黨爭此起彼伏。蘇軾太有才華,又鋒芒外露,總是遭受排擠、打擊、陷害,蘇軾用兩句詩作出可能最短、最精練的個人述職報告:“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這三個地方就是他人生三次重大的貶謫。勞其筋骨,餓其飢腹,苦其心志,但後來並沒有降大任於他。

公元1079年7月,蘇軾在湖州任上,因"烏臺詩案"獲罪入獄,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黃州。在黃州留下了著名的書法神品《寒食帖》,也留下了他在黃州里飢寒交迫,窮困潦倒的悲苦形象。

但東坡畢竟是東坡,貧困不改其志。在貧苦的日子裡依然自我放鬆,尋找平常日子的詩情畫意。在被貶黃州的第三年即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豐五年)的春天,東坡與朋友出遊,春雨忽至,大家被雨水澆得狼狽不堪,東坡卻毫不在乎,泰然處之,且吟且行。呤出了千古名篇《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他還不忘在前面加個序言戲嬉一番:

“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三月七日,我在沙湖道上趕上了下雨,拿著雨具的僕人先前離開了,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只有我不這麼覺得。過了一會兒天晴了,就做了這首詞。

不要害怕樹林中風雨的聲音,何妨放開喉嚨且吟且行。拄著竹杖踏著草鞋郊遊遠勝過於騎馬,這些有什麼可怕的呢?披一蓑衣,縱橫江湖中,聊度平生。"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算了算了吧……

料峭的春風把我的酒意吹醒了,一經寒意襲來,看山頭上斜陽已露出笑臉,回頭看看來時路上的雨水瀟瀟,歸去時不管它是風雨兼程,還是萬里晴空了。

這首詞為醉歸遇雨抒懷之作,東坡在雨中漫步,且呤且歌,何等瀟灑!同時,也暗示了他雖處逆境,屢遭挫折而不畏懼、不頹喪的倔強性格和曠達胸懷。"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飽含人生哲理:自然界的風雨天晴既屬自然現象,人生中的政治風雨、榮辱得失又算得什麼?

這首詞寫後一個多月的清明節,他就留下了中國第二行書《寒食帖》。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也是蘇軾在被貶黃州時所作。和《寒食帖》傳達的困苦相比,多了些寂寞、孤獨和冷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殘月高掛在稀疏的梧桐,滴漏聲斷了,人群開始安靜。誰能見幽居人獨自往來徘徊?唯有那縹渺高飛的孤雁的身影。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裡有恨卻無人能懂。它揀遍了寒冷的樹枝不肯棲息,卻躲到沙州獨享寂寞。

  據史料記載,此詞為公元1083年(神宗元豐六年)初作於黃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黃岡縣東南。被貶黃州後,生活困難,但蘇軾是樂觀曠達的,能率領全家通過自身的努力來渡過生活難關。但內心深處的幽獨與寂寞是他人無法理解的。在這首詞中,作者借月夜孤鴻這一形象託物寓懷,表達了孤高自許、蔑視流俗的心境。 

  這首詞的境界,如黃庭堅所說:“語意高妙,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非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至此!”

(2018/11/30。本人微信公眾號:悅讀悅詩)

 


悅讀悅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