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政爱民的明宣宗为什么被有些人称为“蟋蟀皇帝”?

钊君在此


这就是民间俗语中所说的“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本来皇帝的一个业余爱好,只是跟下边交代了一下捉几只蟋蟀来,下边的执行力就会变本加厉,造成严重扰民。百姓们也不客气,私下给皇帝取了个外号“促织天子”,也叫“蟋蟀天子”。经过三百年后蒲松龄先生在《聊斋志异》中的描写,记忆又强化了,又经过蒲松龄之后三百年的文艺工作者拍成动画片,传播范围更广了。使得很多人对于宣德皇帝的记忆,只有蟋蟀这一个符号。

对于大明帝国的统治者来说,这个被后世符号化的责任,确实应该要他自己承担,他不做,后世想议论也无从谈起啊。我想起一个明太祖朱元璋的遗嘱,当朱元璋感到自己时日无多的时候,嘱咐相关部门对于自己丧事的处理要做到不扰民,哀诏从南京传达到边远地区的时候,可能丧期就过了,地方上办国丧不能过火,不要妨碍老百姓嫁娶。相比于曾祖父来说,宣德皇帝应该是没有想到这个层次的细节了。

当然,对于研究历史的人来说,对于历史人物的认识就不能这样符号化了。宣德皇帝喜欢斗蟋蟀只是他生活的一个小部分,也没有达到痴迷以至于忘乎所以的地步。他更喜欢书法和绘画。

宣宗在几务之余,时常留心载籍,遍观古人翰墨,自然有契于怀。当时日侍宣宗左右的是书家程南云。宣宗为答谢他日侍之劳,在宣德十年(1435)二月十五日赋《草书歌》一首以书赐之。程南云先生是江西南城县人,在永乐时以善书预修《永乐大典》。

宣宗还以善画著称。例如他绘有《五花马》、《白燕》二幅,上面均系亲题“赐太监袁琦”。画中燕上柳叶飘洒,用粉分筋,柳干颤掣,所学当是南唐李后主金错刀法。


古道犀风


明宣宗是明朝第五位皇帝,在明朝的十六位帝王中,明宣宗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勤政爱民的明君。明宣宗在位期间勤于政事,任用杨士奇、杨溥、杨荣等名臣,使朝廷清明;停止了下西洋、征交阯等耗费民力的对外扩张行动,令明朝百姓得以休养;平定了叔叔汉王朱高煦发动的叛乱,巩固了大明皇权。


大明王朝在明宣宗的任内,可以说达到一个繁荣的盛世。然而,就是这位兢兢业业、勤政爱民的明宣宗却有着一个戏称,就是“蟋蟀皇帝”。明宣宗之所以会得到这个“雅号”,同他的一个爱好有关,这个爱好就是“斗蟋蟀”。


“斗蟋蟀”对于明宣宗而言是一个一生的爱好,从童年时代起明宣宗就十分热爱“斗蟋蟀”。待明宣宗继位之后,明宣宗依旧没有忘记“斗蟋蟀”的爱好,在政事之余,常在宫中斗蟋蟀取乐。


按理说“斗蟋蟀”本来只是明宣宗个人的爱好,小小的蟋蟀也不会对国家造成太大的负担。可是常言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各地长官见皇帝这么爱蟋蟀,便纷纷发动百姓去捕捉上好的“蟋蟀”进献给明宣宗,以求博得明宣宗的“厚爱”,此举闹得各地百姓鸡犬不宁。

正因着这份对蟋蟀的“热爱”,百姓们就给明宣宗冠上了一个“蟋蟀天子”的名号。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龄在撰写《聊斋志异》时,便引用了这个故事,将明宣宗作为《促织》篇中的人物,将其称之为“促织天子”。随着《聊斋志异》的发行与普及,明宣宗“促织天子”的名声也就这样被越传越响。

不过,尽管明宣宗爱好“蟋蟀”的乐趣为百姓带来了一定的困恼,但瑕不掩瑜,明宣宗依旧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勤政爱民的明君。


参考书目:

谢贵安:《促织(口瞿)(口瞿)叫,宣德皇帝要——明宣宗骄奢荒唐的宫廷娱乐》,《紫禁城》,2010年第3期


历史研习社


每每提到明朝的皇帝时,很多人都把朱瞻基当成一个只会每天让臣子去为他搜刮蟋蟀,荒废朝政,把老百姓折腾的叫苦连天的昏庸皇帝,也因此,宣德帝朱瞻基被世人们叫做"蟋蟀皇帝"。那么朱瞻基真的是一名昏庸的皇帝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康熙也为了吃一条鲥鱼,三千里路劳民伤财,但没有人叫康熙"鲥鱼皇帝"。而对于一个爱玩蟋蟀的皇帝就人人叫他"蟋蟀皇帝"。这明显是在恶意抹黑朱瞻基,让他背负个"昏庸无道"的名声。宣德皇帝在喜欢玩蟋蟀这一点上确实是事实,而且朱瞻基不仅仅是好玩,更是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又因为皇帝本人带着头在玩,所以啊,在宣德年间呢,全国都在玩蟋蟀。而蒲松龄的《促织》就是根据因为蟋蟀而导致官吏全家自杀的悲剧,而改编的。而这本书的出版确实让宣德皇帝臭名昭著。而玩蟋蟀,也的确是朱瞻基的一个污点。

被赞誉为""清代文苑第一人"的历史学家谷应泰,他在自己编著的《明朝纪事本末》一书中,称赞宣德帝:"明有仁、宣,犹周有成、康,汉有文、景"。意思是说其实在朱瞻基为帝王的那个时期,明朝已经是"天下大治"的水平了,而宣德时期正是"仁宣之治"的巅峰巅峰时期道。

宣德年间是明朝所有时期里财力最为丰厚,老百姓的起义最少,官吏们也最廉洁的时期了,宣德被世人这样的评价确实是错了。


boulder1


明宣宗朱瞻基是明仁宗朱高炽之子,明成祖朱棣之孙。从小就深受祖父喜爱、赏识。于公元1425年即位,是历史上有为的明君。

明宣宗执政期间,在其父亲明仁宗的基础之上继续推行利国利民的政策。重用杨士奇、杨溥、杨荣等贤臣能吏执掌朝政,实行重农政策,整顿吏治。使得吏治清明,经济发展,百姓富足,社会繁荣稳定。史称“仁宣之治”。

至于说为什么明宣宗为什么会被称作“蟋蟀皇帝”呢?后世所称是因为明宣宗喜欢玩蟋蟀。但在正史中并无宣宗喜欢斗蟋蟀的相关记载。

有关明宣宗斗蟋蟀的描述源于野史记载。在明末清初时期,有个叫吕毖的道士写了本《明史小录》,书中提到宣宗朱瞻基非常喜欢斗蟋蟀,并且向江南地区征集蟋蟀,导致蟋蟀价格倍增。

在《聊斋志异.促织》也有记载:明朝宣德年间,皇宫中崇尚斗蟋蟀的游戏,于是每年都要向民间征收蟋蟀。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不管野史记载是否确有其事,我认为与明宣宗的功绩相比,这并不影响他一代明君的形象。





小壹读史


以偏概全,谋取娱乐的关注点。

明宣宗朱瞻基是明成祖朱棣之孙。因为在朱瞻基出生的当晚,朱棣做梦,梦见“他的父亲洪武祖朱元璋将一个大圭(权利的象征)赐给他,并告诉他‘传世之孙,永世其昌’。”梦醒后他的孙子也出生了,朱棣认为这是吉兆,他的孙子是祥瑞之子,异常疼爱,同时也坚定了他发动“靖难之变”的决心。

在文方面,“靖难之役”胜利后,朱棣亲自挑选当时的著名文臣担任朱瞻基的老师,并多次指示,皇孙是个可造之才,你们定要尽心教导。在武方面,朱棣亲自教导,永乐中期以后远征漠北,朱棣总是将朱瞻基带在身边,让他了解如何带兵打仗,锻炼他的勇气。

每次远征归来经过农家,朱棣都要带朱瞻基到农舍看看,让皇太孙了解一下农家生活的艰辛,这为他日后成为一个爱国爱民的好皇帝起到一个极为重要的作用。

朱瞻基继位时年仅26岁,军事上,他放弃迁都回南京的思想,继续以北京为帝都,关心和守卫北方的边境(天子守国门的由来),与此他亲自率军平定自己的叔叔朱高煦的叛乱,以好好先生的姿态削弱其他藩王的权利,加强了皇权。政治上,他任用贤臣——杨士奇、杨荣、杨溥、夏原吉、蹇义,他们为“仁宣之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朱瞻基有个爱好,喜欢斗蟋蟀,那时已经国泰民安,不应该休养生息,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吗?难道还要带兵去征服全世界,劳民伤财吗?

朱瞻基只是个人爱好,然后一些奸人为了讨好朱瞻基才将斗蟋蟀这件事不断放大,成为全国人都热衷的活动。这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当时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的表现。

综上,明宣宗是个好皇帝毋庸置疑,爱斗蟋蟀只是一个爱好,对国家并没有多大的影响。但很多时候世人的眼光看到的不是你的闪光点,而是你的缺点,从而否定你整个人。正如俗语所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Lloydxia


明宣宗是明朝少有的出色皇帝,他一生勤于政事、任贤用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也是“仁宣之治”的实际缔造者。

那么,为什么有人称他为“蟋蟀皇帝”呢?这个跟他的个人爱好有关,皇帝也是人,谁还没个业余爱好啊。只是,他所处的位置太过于耀眼了而已,一个普通人玩一玩蟋蟀好像是正常的,可一个皇帝玩一玩蟋蟀就变成了不正经。

帝制就是这样,万事都是以皇帝为中心,你你喜欢玩蟋蟀,肯定会引来大量的效仿者,而且会引来大量的马屁精,四处为你搜集蟋蟀,这样一来,想让别人不知道你的爱好都难,谁让你是一号公众人物呢。

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跟民间花边炒作有关。明朝的文学发展幅度是非常大的,很多小说都是那时候写成的。所以,民间对皇帝的事情也比较八卦。既然喜欢炒作皇帝的生活,那自然是猛料大于一切,你总不能四处传言说皇帝喜欢看奏折,一看就是大半夜吧。这种话题,你说出来,别人也不爱听,你要说皇帝喜欢斗蟋蟀,肯定有很多人捧场,所以,这个事跟民间的炒作也有关系。

以上纯属个人愚见,如有不同意见和补充,欢迎留言讨论,但谢绝语言攻击。


猫叔说历史


蟋蟀皇帝,这词一听,便会联想到一个终日游手好闲,不务国事,沉迷斗蟋蟀的皇帝形象,而历史上得此封号的便是明宣德亮朱瞻基。

那么朱瞻基为何被称为蟋蟀皇帝呢?

一、\t自幼爱好,即位之后更是不惜让官员全国采买蟋蟀。所谓上行下效,何况皇帝。自古为

臣之道首要就是要懂揣摩上意。皇帝爱好,而又不掩,为臣的知道,还不得捉住此机会千方讨好。而斗蟋蟀虽说是闲好,而是一旦沉迷,误国耽事,必是有的,劳民伤财亦或有之。

二、蒲松龄之《促织》之宣传推广,《促织》就是根据一个因为蟋蟀而导致官吏全家自杀的人间悲剧改编的,而宣德帝的痴迷即不加控制亦让全国兴起一股斗蟋蟀之风气,“太平天子,促织皇帝”便也随着松龄之名气传遍至今。

然朱瞻基是否确是此不学无术,游手好闲之帝。而其在位开创的“仁宣之治”又做何解释。显然,我们不能人云亦去。人有七情,更有六欲,所谓瑕不掩瑜。是人便有之弱点,亦有其闪光之处,而宣德之瑜甚至有过其瑕。

一、遏制穷兵黩武,休养生息。

朱瞻基刚接位时,经历“靖难之役”夺得皇位再至仁宗,大明已是千疮百孔,内忧外患 。对内,百姓赋税过重,苦不堪言,对外又常年对蒙古征战,大明之财政已是囊中尽空。面对国祚危摇,朱瞻基放弃征服安南,接受其为附属国,与民休养。

二、拥有武治之力,对待藩王却能安抚亲忍。

为了不伤民力,朱瞻基对自己的叔叔可以作到礼遇安抚,甚至汉王朱高煦已经起兵,其为免战火,亲自修书罢兵,而当断定汉王叛心不改,又能立马御驾亲征,火速平定,让天下免于因皇权斗争,长期战乱。

三、以民为本,注重民生

朱瞻基把民生视为首重。宣德五年三月,朱瞻基在农田里试了试农具耕作,他回头对大臣们感慨道:“朕小试农具,已是筋骨劳疲,农民常年耕种,其苦若何!”以民为本,才是一个伟大的帝王。

历史学家谷应泰在自己编著的《明朝纪事本末》一书中,曾称赞宣德帝:“明有仁、宣,犹周有成、康,汉有文、景”,这是说在朱瞻基治理下,明朝达到了少有的“天下大治”的水平,而宣德一朝也正是达到了“仁宣之治”的巅峰,为历史学家所称道。朱瞻基在位期间,河清海晏、天下太平,经济、农业等得到空前发展,若抛却其蟋蟀之个爱,其应是一位有作为,有才情之皇帝。


彦书诗词美文


在封建王朝时期,天子掌握着整个社会的根本。天子有什么爱好,就会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风气。明宣宗爱好斗蟋蟀,搞得整个社会乌烟瘴气,劳民伤财,甚至出了不少人命,因此他就被成为“蟋蟀皇帝”,也叫“促织皇帝”(蛐蛐也叫促织、蟋蟀)。

明宣宗是明朝历史上难得的好皇帝。重用贤臣,朝内没有党派之争;多次微服私访,爱护百姓,重视农业发展;对外开展多国外交,使得周边国家纷纷来朝贡;御驾亲征,平定藩王割据的局面。最终,明英宗开创了与贞观之治可比的“仁宣之治”。

但他本人有个好,从小爱斗蟋蟀。因此,明宣宗认为自己为国家辛苦劳累大半辈子,玩一玩不行吗?何况还只是一只小小的蟋蟀,又没要大家钱财。

于是,明宣宗给给各地官员下令,要求各地官员进贡上等蟋蟀,甚至派“蟋蟀钦差大臣”专门花十几万买只蟋蟀。这一要求,可把各地官员、百姓搞炸了。

官员们,为了取悦皇帝,自然想尽一切办法捞到好蛐蛐,于是变本加厉地下达任务。顿时,民间蛐蛐价格暴涨,百姓除了苛捐杂税,还要进贡好蛐蛐,闹出了不少人命,百姓怨声载道。

一次,一个枫桥的粮站官发现了一只上好蛐蛐,于是用自己的骏马换了这只蛐蛐,准备进贡给明宣宗。粮站官的妻子一听,这好马换了个蛐蛐,感觉这蛐蛐一定不得了,想来瞅瞅。不巧,妻子把笼子刚一打开,蛐蛐跑了。妻子吓死了,蛐蛐跑了咋办?拿什么进贡皇上?于是自杀谢罪。粮站官回来一看,发现蛐蛐跑了,心里也很害怕,也自杀了。就这样一只小小的蛐蛐,害死了两条人命。

明宣宗作为天子,因为自己爱好斗蛐蛐,要求官员、百姓进贡好蛐蛐,一时之间败坏了官员的德行,弄出了人命,被史家、老百姓称为“蟋蟀皇帝”。就这样,一个好皇帝玩坏了大明朝。


岁七夸父


皇帝也是人非杇木一块,与民同乐也的有本💰,他们也眷恋人间生活,爱江山更爱美人一切自然生活情趣,,人类为皇帝加了太重的咖锁链条,,,,日本还有个大板师团,,喜欢作生意,热爱和平,,厌恶打仗呢,,,崇祯想玩无闲心怡志,,是一种天下归一,崇尚自然的现象,,能作到适而有度,普天同庆,也是一种资本,,


94310417小云


被成为蟋蟀皇帝,主要是因为受到野史和文学作品的影响,在《明史小录》有关于明宣宗非常喜欢斗蟋蟀,并向民间征集的记载。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也有说明,但是充满神话色彩,随着蒲松龄的小说在后世奉为经典,世人熟知,明宣宗也成了蟋蟀皇帝了。

但是在正宗典籍中并无记载,也不能因为这个称呼,否定明宣宗做出的政绩--仁宣之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