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母亲张氏是否如《大明风华》演的,被太后孙氏所压制?

野史也是史


有个网络用语OOC,通常是指在同人文学创作中,扭曲了原著人物的性格,说出了原人物不可能说的话,做出了原人物不可能做的事。

我现在看《大明风华》里的宣宗母亲张氏和太后孙若微,就有这种感觉,她们都OOC了,崩了。

因为在真实的历史中,诚孝皇后张氏才是主掌一切的那位,至于孙氏,纯粹的后宫女子,没什么政治才能,最大的特点就是美,除此之外乏善可陈,批阅奏折这种事情,根本不能发生在她身上。

还压制张氏?做梦的吧。

《明史》对孙氏的记载很简略,主要有四件事:

1、孙氏幼有美色,张氏的母亲彭城伯夫人看到后很喜欢,经常在女儿面前说孙氏的好话,张氏就征得朱棣的同意后将孙氏接入宫中教养,准备让她长大后嫁给儿子朱瞻基;

也就是说,孙氏是得了张氏的关系才得以进宫,并且是张氏亲自教养的,在张氏面前,孙氏只有谦恭谨慎的份。无论是从身份地位、还是长幼伦理来看,张氏都自然而然的压制着孙氏,在她面前,孙氏放肆不了。

2、孙氏长大后,朱棣忽然觉得她不适合为皇太孙正室,另选了有贤德之名的胡善祥为太孙妃,孙氏为嫔。但是朱瞻基喜欢孙氏,登基三年后还是命令胡善祥让出皇后之位当道姑,立了孙氏;

张氏和孙氏的相处时间更长,按理来说应该更有感情,凡事站在孙氏一边,但是张氏为人公允,怜惜无过被废的胡善祥,对胡善祥极好,宫中正式场合,都安排胡善祥的位次在孙氏之上,孙氏很不高兴,却没什么办法。

3、“妃亦无子,阴取宫人子为己子,即英宗也”,意思是朱祁镇不是孙氏的孩子,是宫人之子。据说还是朱瞻基抱给她的,就为了让她有当皇后的资格;

4、土木堡之变发生后,孙氏同意立郕王朱祁钰为皇帝;朱祁钰生重病后,孙氏同意石亨等人夺门救出朱祁镇。

看到了吧?孙氏和政治有关的事情,只有第四条,此时张氏已经过世,她就是宫中身份最尊贵的人,大臣们不得不找她商量,而她也没有更好的建议,基本上是大臣们说什么,她同意什么。

《大明风华》硬要把她塑造得多么厉害,真的让人不知道说什么好。

诚孝张皇后,在朱瞻基去世后掌握了朝政,是明朝很少见的女性政治家,被称为女中人杰

如果说《大明风华》硬把孙氏变强了,那张氏就是硬被变弱了。

张氏当燕王世子妃的时候,就极得公婆赞赏。朱高炽的太子之位,也有她的功劳。她太妥当了,面面俱到,朱棣觉得有这么一位儿媳妇在,儿子的家事很稳,朝事也不会乱。

可以说张氏、朱瞻基都是朱高炽的神助攻。

太子妃、皇后时代,张氏在朝中、民间的名声也极好。这主要是由于她品德高尚,宽厚慈爱,处事公正,从不为娘家谋私利,像《大明风华》里那种为娘家兄弟要官职的事儿,压根不会出现,她管娘家管得很严,不许兄弟议论国家大事。

所以虽然后来张氏成了手握大权的太皇太后,张家也没出现干政的外戚。

朱瞻基和张氏的感情一直很深,他当皇帝的时候,有什么大事都会和母亲商量着办,认同母亲的政治能力,才会在临终前下诏“凡国家重务,皆上白皇太后、皇后,然后施行。”

虽然他提到了皇后,可实际上,张氏掌权的时候,孙氏如同隐形,没啥存在感。要说压制,这才叫压制。

张氏信任、重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张辅、胡濙等五位权臣,他们组成了大明最高决策团,使明英宗初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

历代史学家对张氏的评价都非常高,明朝杰出的方志史学家何乔远说:“张太后当宣英之际,可以预政而不预政,视汉唐女主何如哉!”

清代史学家蔡东藩则说:“若太皇太后张氏者,其尤为女中人杰乎?”

总之,张氏和孙氏,完全不是一个等量级的,说张氏压制孙氏都有大材小用的感觉,孙氏压制张氏就更是不可能了。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PS:我曾写过诚孝张皇后的图文,想了解更多关于她的信息,可以去看我那篇图文哦。


缥缈峰下一粒沙


《大明风华》这部电视剧非常荒谬,为了吹捧女主角孙若薇,将她婆婆的政绩挪到了她的头上。

事实上,历史上的孙皇后不说是祸国殃民,但也绝对不是什么好玩意儿。

先说说电视剧的荒谬之处吧。

别的不谈,这部剧里居然出现了作为太孙嫔的孙若薇代替皇太子朱瞻基,跟杨士奇这些大臣商议政务的场景。

这已经不只是胡编乱造了,而是违背常识。太孙嫔是什么?不登大雅之堂的妾。

上面有太孙妃,有太子妃,轮得到你一个妾在大臣面前指手画脚吗?

而且这服饰也不对啊。别的不说,您都已经嫁人了,还一副铺头散发小姑娘似的打扮,不梳妇人头,这算什么?

这部剧是把历史上的太皇太后张氏的政绩,挪给了孙皇后头上。

明英宗朱祁镇的早年,朝政都是由太皇太后和三杨一起把持,根本轮不到什么孙太后出来指手画脚。

历史上孙太后出面干预政务,只有两件事:

其一是在土木之变后,确定由郕王景泰帝继承皇位。

其二是参与了夺门之变,在内宫和外臣勾结帮助自己儿子复位。

就这么两件事,其余没有任何影响力。总之,这对母子堪称祸害吧。

不要把电视剧当真,这是千古真理。


HuiNanHistory


这电视剧完全是放反了,明明是孙氏一路谨小慎微,被张氏所压制,直到张氏死后,孙若微才迎来出头的日子。同时,这个电视剧还有让人无力吐槽的一点,那就是,为了烘托孙若微的形象,把很多她婆婆张氏的功劳,强行安在了她身上!

明宣宗朱瞻基的母亲张氏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早在朱元璋在位之时,他就被封为燕世子妃,那时还是燕王世子的朱高炽因为为人和善,谦恭谨慎,很受朱元璋的喜爱,张氏这个孙媳妇也颇受朱元璋赞誉,朱棣篡位成功之后,她又水涨船高,被封为太子妃,可以说,张氏是见过大世面的女人,在大明所有的皇后中,绝对算得上是一代贤后。

朱棣当上皇帝之后,曾五次征讨漠北,大部分时间都是太子朱高炽监国,虽然不是皇帝,但行使的却是皇帝的权利,张氏作为朱高炽的原配妻子,在朱棣外出,朱高炽监国期间将后宫管理得井井有条。

▲ 朱高炽皇后张氏 | 剧照

朱高炽继位之后,由于身体不好,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内宫里处理政务,所以有很多政务完全是张氏帮忙料理的。《大明风华》电视剧中竟然改成了孙氏替皇帝处理政务,先不说张氏那时只是一个太子嫔,上面还有太子妃、皇后,要处理政务哪里轮得到她,而且儿媳替公公处理政务,这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完全是不可能的。所以完全是把张氏的功劳强加给了孙氏。

朱高炽从小身体不好,在位不到一年就撒手人寰,明宣宗朱瞻基继位,但是朱瞻基继位之始,在朝政上还要听从张氏的建议——“宣德初,军国大议多禀听裁决”。由此可见,张氏的政治能力绝非一般,而这时,孙氏还仅仅是默默无名的皇妃,要论势力大小,孙氏拍马也赶不上张氏。

后来孙氏凭借着明宣宗的宠爱当上了皇后,但对于张氏她也不敢有半分不敬,因为明宣宗朱瞻基实在是个孝顺的好儿子,不但对张氏的各种意见言听计从,而且早晚不忘给张氏请安,他国进贡来的,好吃的好玩的,朱瞻基第一时间给他妈送去。可惜朱瞻基的寿命也不长,年仅三十八岁就撒手人寰了。张氏也因此成为了明朝历史上第一位太皇太后。

朱瞻基去世之后,明英宗朱祁镇才九岁,朝中大臣多主张兄终弟及,立襄王朱瞻墡为皇帝,朱瞻墡是张氏的第三个儿子,在朝廷上有贤名,所以得到很多人的拥护,这时张氏站了出来,指着年仅九岁的朱祁镇说“此新天子也”,也正是因为张氏的这句话,孙氏才得以成为皇太后,要说孙氏压制张氏,简直是不可能的。

朱祁镇登基之后,由于年幼,所以朝廷上事情由太皇太后张氏和杨士奇、杨荣、杨溥共同商议之后裁决,张氏俨然成为了吕雉、慈禧般的人物,这时候太后孙氏在朝堂之上完全没有任何影响力,更别说压制太皇太后张氏了。

张氏去世之后,孙氏才得以以皇太后的身份参与朝政,在张氏去世七年后,发生了土木堡之变,英宗被擒,大明王朝大厦将倾,孙氏什么也做不了。可以说,历史上的孙氏无论政治能力还是管理能力都无法和张氏相提并论,更别说压制张氏了。


海佑讲史


明宣宗朱瞻基作为一位雄才大略、深谋远虑的皇帝,虽然在位只有10年,但是其在位政治稳定,边疆稳定敌人为之害怕,百姓安居乐业,仓库充实社会一片安定美好,几乎可以媲美祖先的功业。

这些与其母张皇后是分不开的。但是在影视剧《大明风华》中宣宗皇帝驾崩后,朝政大权都有孙氏(剧中名称若微)把持,张皇后更是被孙氏给所压制,但历史真是的张皇后与孙氏都是什么样的呢?

首先来说《大明风华》中孙氏若微与张皇后

在影视剧《大明风华》中孙氏(剧中名称若微),从一个靖难遗孤变成反贼,后蒙朱瞻基喜欢,被带入皇宫因替朱棣挡了一箭,慢慢受到朱棣喜爱,还促成了朱棣与建文皇帝见面 ,后被选为妃嫔,皇后胡善祥因与汉王勾结,被朱瞻基废了立孙氏为后。

朱瞻基与朱棣一起第五次北伐,身为太孙嫔的孙氏在朱高炽身边伺候,作为监国的朱高炽本就体弱多病,又因日夜操劳身体不堪重负,于是很多奏折批复都在朱高炽授意孙氏完成。朱棣驾崩榆木川孙氏协助朱高炽写假遗照,助朱高炽顺利登基,后帮助朱瞻基平定汉王叛乱。

朱瞻基驾崩后由皇后孙氏和皇太后张氏共同辅佐幼主朱祁镇,但孙氏仗着朱祁镇是自己的儿子,而不把张氏放在眼里。

太皇太后张氏的亲弟弟张克俭,想在边境当个掌握互市的官,孙氏不同张氏就秘密给内阁下旨授意,张克俭不得已被安排去掌管互市,张克俭掌管互市还嫌油水少,带兵扮土匪抢劫牧民,官员上奏弹劾张克俭,孙氏那奏折给张氏看并让其约束张克俭,但是张氏没去约束张克俭,

以至于瓦剌大汗活捉张克俭并将其砍头,孙氏后将人头送至张氏,张氏大怒并扬言发兵攻打瓦剌孙氏不同意,张氏因与皇帝朱祁镇关系好,就鼓动皇帝发兵攻打瓦剌,孙氏呵斥张氏不应该为了私人报仇,鼓动皇帝兴兵挑拨她们母子关系。

恰巧英宗宠信的太监王振鼓励英宗亲征,不得已孙氏同意儿子朱祁镇领兵50万亲征瓦剌。因为听了王振的话改变线路,最后明军在土木堡大败于瓦剌,朱祁镇也被瓦剌俘虏,消息传回京师朝野震惊,孙氏更是对张氏怒不可止,张氏也在深深自责中从《大明风华》下线了。

真是的孙氏

在《大明风华》中孙氏是一个女中豪杰,文能治国安邦,无能提刀上马,真是的孙氏又是什么样呢?

孙氏山东邹平人,小时候长得挺漂亮的,他的父亲孙忠是永城县的主簿,而张皇后母亲是永城人,时常进宫在朱棣面前提及此事,朱棣就让张皇后养育,因此年仅10岁是孙氏便被养在了张皇后的身边,后朱瞻基大婚选济宁的胡氏为妃,孙氏为嫔。

宣宗孝恭皇后孙氏,邹平人。幼有美色。父忠,永城县主簿也。诚孝皇后母彭城伯夫人,故永城人,时时入禁中,言忠有贤女,遂得入宫。方十余岁,成祖命诚孝后育之。已而宣宗婚,诏选济宁胡氏为妃,而以孙氏为嫔。明史•后妃传•孙皇后传》《大明风华》中胡善祥与孙氏(若微)是姊妹,因靖难之役俩人分开,孙氏(若微)被孙愚救走后改姓孙,而其妹被太子救回交由宫中尚仪抚养,尚仪姓胡便改名为胡善祥。

朱瞻基登基后胡氏升为皇后,孙氏为贵妃。因朱瞻基太爱孙氏,向太后张氏请求赐予孙氏册宝,孙氏也开了贵妃有了册宝的历史先例,以前只有皇后才有册宝。

皇后金宝金册,贵妃以下,有册无宝。妃有宠,宣德元年五月,帝请于太后,制金宝赐焉。贵妃有宝自此始。《明史•后妃传•孙皇后传》

到明宣宗朱瞻基30岁的时候,胡氏与孙氏都没有诞下子嗣,并且胡氏还多病。孙氏从宫人哪里抱来了一个孩子是为朱祁镇,孙氏更加受到朱瞻基宠爱,胡氏上书辞逊位,早立国本朱祁镇为太子,孙氏伪装说:“皇后病好了就会有子嗣的,我的孩子怎么可以早于皇后的孩子呢”可见后宫没有孩子的人是多么可怜。妃亦无子,阴取宫人子为己子,即英宗也,由是眷宠益重。胡后上表逊位,请早定国本。妃伪辞曰:“后病痊自有子,吾子敢先后子耶?”《明史•后妃传•孙皇后传》胡善祥上表辞去后位之后,被朱瞻基安排在长安宫,赐号静慈仙师。因胡氏无过而被废后立孙氏为皇后,大臣颇有非议。三年春,帝令后上表辞位,乃退居长安宫,赐号静慈仙师,《明史•后妃传•胡皇后传》

明英宗朱祁镇去讨伐瓦剌被俘,皇太后孙氏让朱祁钰监国,后被拥立为皇帝,尊朱祁镇为太上皇。朱祁钰尊孙氏为上圣皇太后。后来在朱祁钰病危,在孙氏的授意下大将石亨等拥立英宗复辟。复辟后的英宗给皇太后孙氏上徽号圣烈慈寿皇太后,给历史是上给宫闱上徽号也是从孙氏开始。天顺六年九月崩。石亨等谋夺门,先密白太后。许之。英宗复辞,上徽号曰圣烈慈寿皇太后。明兴,宫闱徽号亦自此始。天顺六年九月崩,上尊谥曰孝恭懿宪慈仁庄烈齐天配圣章皇后,合葬景陵,祔太庙。《明史•后妃传•孙皇后传》

真实的张皇后

洪武八年被册立为燕王世子妃,永乐二年为太子妃,因其严守妇道深得永乐和徐皇后的喜欢。 后始为太子妃,操妇道至谨,雅得成祖及仁孝皇后欢。《明史•后妃传•张皇后传》但是因为太子朱高炽太肥胖不能骑马射箭,又遭到汉王、赵王离间因此朱棣很不喜欢,多次有废立太子的想法,是张皇后从中斡旋得以保住太子之位。

因此当她被立为皇后的时候,朝中大小事务她都知道。太子数为汉、赵二王所间,体肥硕不能骑射。成祖恚,至减太子宫膳,濒易者屡矣,卒以后故得不废。及立为后,中外政事,莫不周知。《明史•后妃传•张皇后传》在《大明风华》中张皇后谨记朱元璋规定的,后宫不得参政的祖训,对国家大事一无所知,就管后宫的一些大小事物,反到是孙氏帮助仁宗处理朝廷奏折。

宣宗登基以后处理军国大事多听命于张皇后,听她裁决。宣德初,军国大议多禀听裁决。《明史•后妃传•张皇后传》在张皇后的辅佐之下,明朝海内安宁,物阜民丰,也着见将朱瞻基培养成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

朱瞻基英年早逝,可此时朱祁镇只有九岁,有人想立仁宗朱高炽第五子襄阳王朱瞻墡为皇帝,是张皇后力排众议将太子朱祁镇扶上皇位。于是又有人联系她垂帘听政,是她自己不坏祖宗家法,不去垂帘听政。所以当朱祁镇亲政以后,不管他多么宠幸王振太后都不管。正统七年十月太皇太后张氏在听取“三杨”的汇报时去世。宣宗崩,英宗方九岁,宫中讹言将召立襄王矣。太后趣召诸大臣至乾清宫,指太子泣曰:“此新天子也。”君臣呼万岁,浮言乃息。大臣请太后垂帘听政,太后曰:“毋坏祖宗法。第悉罢一切不急务。”《明史•后妃传•张皇后传》

在《大明风华》中朱瞻基去世,因朱祁镇从小到大都是一个不会说话、走路的傻子,所以在朝堂上遭到耻笑,孙氏呵斥,有人建议拥立襄阳王朱瞻墡为帝,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朱祁镇突然会走路也会说话了,随即被立为帝,孙氏被尊称皇太后。

因皇帝还未成年所以大小事物皆有皇太后孙氏垂帘听政处理,在朱祁镇成长过程中由于孙太后对他太严厉,朱祁镇也对孙氏产生了排斥情绪,孙氏跑到张氏哪里去诉苦,时间长了孙氏与张氏矛盾越来越大。最后两人在张氏弟弟张克俭去当边境互市主管,张克俭抢劫屠杀牧民,被瓦剌也先砍头出兵与否等问题上大到不可调和的地步。朱祁镇出兵瓦剌被俘张氏彻底被孙氏压制。

总结

虽然在《大明风华》中孙氏是一个强势的人物,总揽明朝大小事物,但是历史并非如此,孙氏是被张氏养大,所以会与朱瞻基关系密切,深受宠爱,会受到张氏的影响,但能力远没有《大明风华》中大,里面很多事情其实是张氏的故事,甚至与历史不符如张氏死于正统七年,朱祁镇亲征瓦剌是正统十年,张克俭也是虚构等,《大明风华》为的是塑造了一个勤政有为的贤后,被强加在孙氏身上。所以比对正史孙氏是张氏养大俩人关系应该情同母女,孙氏不会压制张氏,从权利来说张氏作为太皇太后,处理军政事物很娴熟,孙氏无论如何也是大不过张氏的,所以根本就不存在向《大明风华》中张氏被孙氏压制的情况。


麇子文史


明宣宗的母亲张氏,她是朱棣的儿媳妇,是朱高炽的皇后,是朱瞻基的生母。她才是真正历经三朝的元老级别的人物,这样的人当然是不可能被别人压制了。

尽管说张氏掌权,说了也算。但是,她不专权,她做任何事情,都是选择对大明有力的才去执行。事实上她也是很有作为的一个皇太后。

本来历史上有很多事情都是张氏做的,但是,到了小说《大明风华》当中,就安插到了孙若微的头上。

这样做的原因,就是为了突出孙若微的个人能力,毕竟她是主角,是小说里最大的一个ip,所有的故事情节,都是为她服务的。

因此,小说里的情节,大部分都是杜撰的,我们是大不可相信的。

事实上历史上真正的说了算的人就是张氏。

那时候就连朝廷里的命官,他们都是对张氏忌惮三分的。就不要说作为儿媳妇的孙若微了。若是孙若微敢给张氏做对的话,她早就被张氏给扫地出门了。

历史上真正的孙若微,她之所以能够进宫,张氏是功不可没的。

因为张氏和孙若微是一个地方的人,他们属于是老乡。孙若微也是官宦之家的孩子,十几岁的时候,就是靠着张氏的引荐到了宫里的。

当然了张氏之所以引荐她进宫,是因为她拥有别人没有的美貌。

本来张氏把她选来就是用来当自己儿子朱瞻基的皇后的。但是,很不凑巧的是,朱瞻基的皇后是朱棣亲定的,也就是傅善祥。

因此,傅善祥成为了朱瞻基的第一任皇后。

但是,张氏并不喜欢傅善祥,做事的时候是处处为孙若微着想。

再加上后来傅善祥没有生儿子,她这个皇后的位置也就不保了。孙若微之所以当上皇后,一是张氏的力荐,二是她有生儿子。

可以说孙若微对张氏是带有感激之情的,她才不敢对张氏有任何怨言的。因此《大明风华》里孙若微力压张氏,全部都是无稽之谈,都是杜撰出来的东西,不可当真的。


史学达人


张氏在《大明风华》里叫张妍,她是朱瞻基的生母,在剧中一天到晚唠唠叨叨地,没完没了,经常找儿媳妇孙若微麻烦。

历史上的张氏真的如此吗?还是编剧故意制造婆媳矛盾,吸引眼球的呢?

应该是后者吧!


其实,历史上孙若微存在感并不强,似乎总共就做了三件事情:

一是,靠绝世美颜俘获了朱瞻基的心,成功挤掉了胡善祥,当上了皇后。

二是,土木堡之变时,在于谦的力谏之下,拥护朱祁钰当上了代理皇帝。

三是,朱祁钰病重之时,联合徐有贞等拥立朱祁镇复位。

当然,这三件事都算大事,孙若微总体来说,是极其聪明,极其贤惠之人,在明朝的众多皇后之中,算是出类拔萃的一个。

历史上张氏是怎样的人?


张氏是朱棣的儿媳,朱高炽的媳妇,朱瞻基的母亲,朱祁镇的奶奶,历经四朝,身份尊贵。

难能可贵的是,张氏虽有权但并不专权,事事以大明基业为重。

《大明风华》中,张氏的哥哥投资失败之后,想着用铜矿铸钱捞回本钱,事情败露之后,朱高炽大发雷霆,还追着打大舅子。

其实,这是编剧杜撰的。张氏为人本分,恪守朱元璋定下的后宫不得干政的规矩,她的两个哥哥张昶和张升虽然沾了妹妹的光,做了不小的官,但从未有过外戚干政之事,这与张氏的贤德是分不开的。


当年,十二岁的孙若微能选秀入宫,张氏是出了不少力的,孙若微家世一般,父亲是永城县主簿孙忠。

恰好,张氏的母亲是永城人,有一次张氏母亲来到了皇宫,向张氏大力举荐了孙若微,夸她长得漂亮,性格好,识大体,是个当皇后的好苗子。

不久之后,孙若微入了宫,与朱瞻基朝夕相处,二人建立了很深的感情,张氏也很看好这个儿媳。

哪知道后来朱棣插了一杠子,钦定胡善祥为太子妃,朱瞻基虽然不满,但不敢违逆,张氏也替孙若微感到委屈。

所以,每次家庭聚餐的时候,张氏总让孙若微紧挨着她坐,而身为皇后的胡善祥只能坐在次席,可见张氏内心更为认可孙若微。


后来,胡善祥没能生儿子,而孙若微生了儿子,朱瞻基在母亲张氏的支持之下,废了胡善祥,改立孙若微为皇后。

没有张氏的全力支持,孙若微根本做不了皇后,所以说,孙若微对这个婆婆感恩都来不及,哪敢违逆张氏呢!

另一方面,张氏也喜欢孙若微,自己选的儿媳妇,断然不会处处压制她的!


一半秋色


看了《大明风华》以后,我脑子里面就剩下一句话,千万别把小说(电视剧)当做历史看。
之前就已经有人议论,说“孙太后”抢了“张太后”的戏份,我一看,不但抢了戏份,甚至还凭空加了不少戏份。
历史上的张太皇太后,可没有这么蠢啊!
张太皇太后,洪武二十八年,是燕王世子妃;永乐年间,是太子妃;洪熙年间,是皇后;宣德年间,是皇太后,正统年间,是太皇太后。
实际上在儿子朱瞻基继位之前,张太皇太后基本上不涉及朝政,史书记载:莫不周知。
朱瞻基继位为宣德帝以后,凡是朝中大事,都要想母亲请教,有什么好东西也要先给母亲。
孙子朱祁镇继位以后,张太皇太后才开始摄政。
正统初年,朝局动荡,是张太皇太后指着朱祁镇说:此乃天子,才稳定了人心。
大臣请求张氏垂帘听政,张氏拒绝,理由是:不要破坏祖宗之法。
处理朝政时,朱祁镇面西站立,张氏居中而坐,对宦官王振,张太皇太后在位期间,多有压制,使得正统十四年之前,大明王朝的国力蒸蒸日上。
回过头说孙太后,实际上史书上记载虽然性情温良恭顺,但民间风评普遍不高。
一、朱祁镇非孙太后亲生子,而是谋夺胡皇后的儿子,导致了胡皇后因此而被废。
二、宣德、正统年间,一直都是张太皇太后掌权,孙太后几乎插不上话。
三、孙太后的政治水平不是很高。
正统九年,张太皇太后去世。
正统十四年,朱祁镇率领20万大军北伐,临行前为了征求孙太后同意,立朱见深为太子,郕王朱祁钰为监国,因此而酿成朝局动荡。
朱祁镇被俘,孙太后在大臣请求下,立朱祁钰为帝。
景泰八年正月十七,孙太后应群臣请求,下懿旨使得朱祁镇夺门之变,宫廷血案。
由此可见孙太后的政治水平很低,两次在大明王朝危亡的时刻,都是受到大臣的怂恿之下才做出的选择。
而且朱祁镇被迎回以后,孙太后对于囚禁南宫的儿子,丝毫没有搭救的能力,由此也可见,她本身对朝堂根本就没有掌控能力。
另外还要说的一点就是,北京保卫战,是于谦的功劳,结果却全都推到了孙太后的身上。
想想这部电视剧,几乎把不该黑的人,全部都黑了个遍。

漫步史书


在正史中,诚孝张皇后,也就是《大明风华》中的太子妃张妍,之所以德高望重,是因为朱瞻基驾崩时,她是有实力临朝干政的,但却没有肆意干政,而留下美名。所以是众人推崇的一代贤后。


而在《大明风华》里,朱瞻基驾崩后,张妍强行上位,在她实际主政期间,她的弟弟张克俭在边关杀人越货搜刮钱财,张妍每年得孝敬银子3000万两。

所以最终逻辑是,张妍太贪财,不合适主政,最终也只有交给孙若微主政白合情合理,皆大欢喜。后续还把张妍的功绩全部嫁接给了孙若微,也就将孙若微变成了剧中的完美人设了。

其实黑化张妍的逻辑是很成问题的。

首先,正史上张妍的确有个弟弟,不过不叫张克俭,叫张升。


这人也没有任何恶习,关键是张妍不让外戚参政。在正史上,张妍可以干政却未干政,得到了历来史学家好评。

太后遇外家严,弟升至淳谨,然不许预议国事。——《明史·卷一百十三·列传第一》

其次,张克俭作为外戚,可谓权势熏天,却跑到蒙古人嘴里抢食,不符合逻辑。

他不跑到江南弄银子,连严嵩都知道江南才是大明赋税重镇,在浙江搞银子,张克俭非得跑边关杀人越货,对象竟然还是鞑靼人。


再次,关键做这买卖,每年能供应张妍3000万两白银。

3000万两是整个明朝岁赋都未企及的高度。退一万步讲,瓦剌有这么多银子,还有必要冒险犯边么?

为了一个孙若微的主角光环,为她上位干政合理化,不惜先后将胡善祥、张妍等人黑出天际,只可惜论据实在站不住脚。


还有这种大女主的戏,为了一个人却要抹黑那么多人,真的值得么?几时才能让人心平气和?



炒米视角


在正史中,明宣宗朱瞻基母亲张氏从未被太后孙氏所压制,结果是相反的。史书记载,“及立为后,中外政事,莫不周知 ”,而在太皇太后张氏的统治下,“海内宁泰”,百姓安居乐业,可见其是有一定的政治手段的。

其次,太皇太后张氏和“三杨”是宣德后期和正统初年的掌权者,掌握着朝廷的决策大权,太后孙氏根本无法压制张氏。

就举一个例子来说吧,当时朱瞻基废胡氏而立孙氏为太后,太皇太后张氏虽是不愿意,但也无法阻止皇帝的意志,最后同意了废后一事。

而朱瞻基就以“无子”废除了胡氏,立孙氏为太后。但是,太皇太后张氏并喜欢孙氏,而怜悯贤淑的胡皇后,常常召她住在清宁宫。在内廷举行朝宴之时,都让胡皇后位居孙太后之上。孙太后为此常常闷闷不乐,却又无可奈何。

张太后悯后贤,常召居清宁宫。内廷朝宴,命居孙后上。孙后常怏怏。

由此可见,太皇太后张氏并不像《大明风华》中所出演的那样,结果恰恰相反,在张氏还活着之时,孙太后一直被压制。


十点乌托邦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大明风华》很受大家喜欢,但是里面的有些电视情节勾起了观众的兴趣,就像:明宣宗的母亲张氏是否真的像电视剧里演的一样被太后压制着呢?明宣宗母亲张氏,死于于正统七年。

曾经辅佐过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三代皇帝处理政务,张皇后处事细心周到、大方得体。张氏做太子妃时,谨守妇道,很得公公婆婆的欢心。仁宗在位十个月病逝,当时汉王朱高煦在图谋皇位,张皇后果断地采取三项措施:第一:起草遗诏,传位太子,安定人心;第二:秘不发丧,严锁消息,迷惑朱高煦;第三:派杨荣赴南京,密召太子入宫,以承大统;正是张皇后临危不乱,化解了一场宫廷危机,使宣宗朱瞻基躲过了朱高煦的截杀,顺利回京即位。

并且,张氏在《大明风华》中才华和政治才干虽然我们看起来非常一般,一直被儿媳孙氏所压制,但是真实的历史上,张氏的政治才干绝对不一般。明宣宗朱瞻基母亲张氏是朱高炽的原配妻子,洪武二十八年封为燕王世子妃,永乐二年进封皇太子妃,朱高炽继位后,册立为皇后,虽然朱高炽是位贤明的君主,勤于政事,但是因为身体不好,在位不足一年时间就驾崩。宣德元年,朱瞻基登基后,张氏被尊为皇太后,也是明代第一位皇太后,当时军国大事大多听命于张氏,听从她的裁决。宣德九年,朱瞻基驾崩,年仅三十八岁,当时皇太子朱祁镇才九岁,还是个孩子,当宫中讹传新皇帝为襄王时,张氏马上主持召集众位大臣来乾清宫,对众人说新天子为自己的孙子朱祁镇,平息了流言,朱祁镇得以成功登基。

朱祁镇登基后,遵从明宣宗遗诏,凡是朝政大事都要奏请张氏才可以施行,作为朱祁镇祖母,张氏被尊为太皇太后。当时的张氏等于领导了一个事实上的摄政团,由于当时朱祁镇年幼,张氏作为太皇太后便成为实际上主掌朝政的人。当时很多大臣请求张氏垂帘听政,但是张氏却说不要破坏祖宗规矩,并没有垂帘听政,而是委任了得力的辅佐大臣来共同处理朝政事务。她宽广的胸怀以及政治能力,让文武百官敬佩不已。在张氏在世期间,她一直压制朱祁镇身边的太监王振,一直等到正统七年十月,张氏去世后,王振才专横起来。张氏在明代诸多后妃中颇为精明能干,她不仅处理朝政得当,还经常提醒百官要体恤百姓疾苦,张氏知书达礼,重用老臣,在她的摄政下,她重用张辅、胡濙、杨士奇、杨荣、杨溥五大臣辅政,使得正统初年的朝政相对清明,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所以,综上所述,历史上的张氏并没有被孙氏所压制,相反,张氏在世期间,一直参与政治决策,是明代第一位皇太后以及第一位太皇太后,在朝廷中,是人人称赞的贤后,取得了最受人尊敬的地位,因此,电视剧里演的并不全是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