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真正可怕的星際物質是那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

當我們提到宇宙空間時,我們往往會想到那裡是一無所有的、黑暗寂靜的真空。其實,這不完全對。恆星之間廣闊無垠的空間也許是寂靜的,但遠不是真正的“真空”,而是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物質。這些物質包括星際氣體、塵埃和粒子流等,人們把它們叫做“星際物質”。

宇宙中真正可怕的星際物質是那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

星際物質(縮寫為ISM)是存在於星系和恆星之間的物質和輻射場(ISRF)的總稱。星際物質在天文物理的準確性中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因為它是介於星系和恆星之間的中間角色。

恆星在星際物質密度較高的分子云中形成,並且經由行星狀星雲、恆星風、和超新星獲得能量和物質的重新補充。換個角度看,恆星和星際物質的相互影響,可以協助測量星系中氣體物質的消耗率,也就是恆星形成的活耀期的時間。

宇宙中真正可怕的星際物質是那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

以地球的標準,星際物質是極度稀薄的等離子、氣體、和塵埃,是離子、原子、分子、塵埃、電磁輻射、宇宙射線、和磁場的混合體。

物質的成分是99%的氣體和1%的塵埃,充滿在星際間的空間。這種極端稀薄的混合物,典型的密度從每立方米只有數百到數億個質點,以太初核合成的結果來看氣體的成分,在數量上應該是90%氫和10%的氦,和其他微跡的“金屬”(以天文學說法,除氫和氦以外的元素都是金屬)。

宇宙中真正可怕的星際物質是那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

這其中真正可怕的是那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

以宇宙射線為例,所謂宇宙射線,指的是來自於宇宙中的一種具有相當大能量的帶電粒子流。

1912年,奧地利學家韋克多.漢斯帶著電離室(由處於不同電位的電極和限定在電極之間的氣體組成,通過收集因輻射在氣體中產生的電子或離子運動而產生的電訊號來定量測量電離輻射的探測器)在乘氣球升空測定空氣電離度的實驗中,發現電離室內的電流隨海拔升高而變大,從而認定電流是來自地球以外的一種穿透性極強的射線所產生的,於是有人為之取名為“宇宙射線”。

任何氣體在溫度降到足夠低時都可以液化,物質由氣態轉化為液態的凝結過程中,起凝結核心作用的顆粒叫做凝結核,凝集核的粒徑(半徑)一般小於0.1μm。如果其體內部凝結核數目過少,氣體即使降低到液化溫度,也無法變為液體。這樣的氣體叫做過冷氣體。如果我們將一個容器內充入過冷氣體,就可以製成一個“雲霧室”。如果我們向其內部打入粒子,打入的粒子就可以充當凝結核,將其周圍的過冷氣體液化。

宇宙中真正可怕的星際物質是那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

其實,人類面臨的最大輻射危害是來自於自然界,也就是來自於天上、地下以及人們日常生活的周圍環境之中。據美國科學家研究證明,美國平均每人每年受到來自自然界的輻射是350毫雷姆(人體積聚輻射的單位),其中僅來自宇宙射線的輻射就有40毫雷姆。

科學家檢查受到輻射之害的人群時,發現大約2/3的人受害於自然背景的輻射,15%是由於醫生所用醫療設備所致。而其它因素造成的影響卻十分小,從核反應堆和研究機構而來的輻射所佔比例連百分之幾都不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