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勢浩大的七國之亂,為何司馬遷以一句“兩個熊孩子的惹的禍”概括了呢?

沐子寧


司馬遷確實說過這樣的話,我們來看原文:

逆亂之萌,自其子興。爭技發難,卒亡其本;親越謀宗,竟以夷隕。晁錯為國遠慮,禍反近身。袁盎權說,初寵後辱。故古者諸侯地不過百里,山海不以封。‘毋親夷狄,以疏其屬’,蓋謂吳邪?‘毋為權首,反受其咎’,豈盎、錯邪?”

另一位史學大家班固也曾這樣說:吳王擅山海之利,能薄斂以使其眾,逆亂之萌,自其子興。古者諸侯不過百里,山海不以封,蓋防此矣。晁錯為國遠慮,禍反及身。‘毋為權首,將受其咎’,豈謂錯哉!

兩段話基本差不多,明顯班固抄襲。

真的是兩個熊孩子惹的禍麼?

當然不是。

先來說一下兩個熊孩子的事情。

再說這件事情前,我們還是要先了解一下吳王劉濞。

這個不是個簡單人啊!20歲時就跟著高祖劉邦征戰,平定英布叛亂。

要知道英布可是狠人一個啊,自信滿滿,除了彭越韓信這樣的高高手,基本上沒怕過誰。但劉濞以騎兵大敗英布,一戰成名。

但平定英布之亂,劉邦也並沒有覺得有多開心,為什麼?

打天下容易,治天下難啊。英布消滅了,可讓誰來治理吳地啊?吳地地方勢力可不好對付的啊,想來想去也沒有合適的人選 ,最後還是讓“年二十,有氣力”的侄兒劉濞可以倚仗。於是才剛20來歲的劉濞就成了吳王!

要說劉邦選的這人還真不錯,這小子能打仗,治理百姓也是一把好手,把吳地治理的挺好,在百姓裡也有很大威望。

這樣的一方諸侯,哪個皇帝能放得下心呢?

何況當年高祖劉邦還有過這樣的話:(劉濞)“若狀有反相。”

皇帝也不是傻瓜,為了挾制劉濞,文帝以太子劉啟(就是後來的景帝)需要陪讀為由,讓劉濞的嫡長子劉賢入未央宮讀書。

結果有一天爺倆下棋,吵了起來,太子失手打死了劉賢,也沒什麼道歉的舉動,就像踩死一隻螞蟻一樣。這讓劉濞很惱怒,文帝讓人把劉賢屍體送回吳地,劉濞怒氣難消,這他孃的叫什麼事啊,這樣就送回來了!哪裡死哪裡埋。死長安了,就埋長安好了,你給我送回來做什麼!

居然把屍體給退回去了!然後從此稱疾不朝。


但這是七國之亂的根由麼?!

當然不是!

七國之亂,根本是皇權之爭。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權力之爭。

西漢初期,劉姓諸侯王的勢力漸漸強大,一些有識之士深感擔憂,建議對這種勢力加以控制。文帝的時候,賈誼就提出把大的諸侯國變成幾個小的,以削弱其面積及實力。景帝的時候,御史大夫晁錯又提出削藩的建議,即削奪諸侯的封地。他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景帝接受了這個建議,削去了楚王、趙王和膠西王的部分封地。這引起了諸侯王的不滿,漢景帝三年(前154年)當景帝下令削奪吳王一些封地時,吳王劉即與楚、趙、膠西、膠東、川、濟南等六國聯合起來公開反叛。他們打著“誅晁錯以清君側”的旗號,舉兵而西。漢景帝派太尉周亞夫率36萬大軍平叛。三個月以後,叛軍失敗,劉被殺,七國之亂結束,只是可惜了晁錯。


山東花和尚


吳楚七國之亂,卻是是兩個熊孩子惹的禍。


漢文帝時,吳王世子劉賢朝覲天子。閒時陪太子劉啟下棋,劉閒棋藝差。人品低劣。驕橫跋扈。太子劉啟拿起棋盤砸吳王世子。失手把劉賢砸死。

此事,吳王世子驕橫跋扈,有錯在先。而皇太子劉啟行為過激。砸死劉賢。

事後漢文帝對太子做了處罰。而吳王劉濞認為太子被處罰過輕。甚是不滿。

太子劉啟即位後,是為漢景帝。這更加深了吳國與中央政府的矛盾。

但吳國不能因兩個熊孩子之事。以此聯合諸侯向天子發難。

吳楚七國之亂的根源,是另外兩個熊孩子——漢景帝與晁錯。

漢高祖在取得楚漢爭霸的勝利後,分封了七個異姓王。在呂雉的謀劃下,又先後誅殺六個諸侯王。奪其封地。又將自己的兄弟、兒子分封為諸侯。


漢朝初年確定的分封制是由漢高祖制定。相當於國家的憲法。皇帝無權剝奪諸侯封地。

由於漢朝的中央政府十分強大。任何一個諸侯國。都遠遠不能與中央抗衡。這也就避免了諸侯國之間的混戰和吞併。 大漢抵抗匈奴時,各個諸侯國都必須出兵勤王。 漢朝的政治制度實現了周王朝的分封制和秦朝郡縣制的完美結合。

但漢景帝和晁錯這兩個熊孩子,卻違背漢高祖遺命。今日謂之——違背憲法。公然削番,以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 最終導致吳楚七國之亂:吳、楚、趙、膠東、淄川、濟南、膠西七個諸侯國聯合起來對抗漢朝中央政府,發動叛亂。

幸虧漢景帝劉啟的同母胞弟梁王劉武和太尉周亞夫給力。否則大漢危矣!

七國之亂的根源確實是‘’兩個熊孩子惹的禍‘’。但這兩個熊孩子不是太子劉啟和吳王之子劉賢。而是漢景帝劉啟和晁錯。


楊朱學派


七國之亂是“兩個熊孩子的惹的禍”這種話很明顯是某些標題黨對歷史一知半解,為了吸引人眼球而起的標題,作為史學大家的司馬遷絕不會把七國之亂的原因簡單的歸結到兩個孩子身上。


兩個所謂的熊孩子,一個是劉啟,是漢文帝立的太子,也就是後來的漢景帝,一個是劉賢,是吳王劉濞的王太子。


兩個孩子因為下棋發生爭吵,劉啟失手打死劉賢。

愛子慘死,吳王劉濞怒不可遏,當漢文帝派人把王太子屍體送回來時,劉濞稱:“天下同宗,死長安即葬長安,何必來葬為!”,又把兒子屍體送回長安,而且從此稱病不再到首都朝拜。


吳王劉濞和漢景帝有殺子之仇,但也不會由此就聯絡其他六個諸侯發動七國之亂給劉賢報仇,劉濞造反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幾個:


1,覬覦皇帝的寶座,奪取大漢朝最高的權力


劉濞是坐鎮一方的諸侯,有銅山,能夠自己鑄錢,財大氣粗,而且劉濞也是一位有能力有野心的梟雄,不甘心長久的屈居在別人之下,這樣的人物,一旦有合適的時機,一定會舉兵造反,問鼎九五之尊!

漢初吳國疆域圖


劉濞一直暗中聯絡其他諸侯,甚至招納中央政府的逃犯等人員,為將來舉事做準備!


2,部分諸侯和皇帝的血緣關係淡了


當時漢朝中央政府實際控制的土地只有三分之一,諸侯國控制的土地有三分之二,單個諸侯的實力都遜於中央政府,但幾個諸侯聯合起來的話,實力就能反超中央,漢朝初期,諸侯和中央政府血濃於水,不會有異心。


但現在時代不同了,皇帝和某些同宗的諸侯王血緣關係已經有些疏遠了,比如漢景帝是漢高祖的孫子,吳王劉濞則是漢高祖二哥之子(侄子),兩人雖然同宗,但沒有直接的血緣關係。

影視劇中漢景帝形象


漢景帝削藩也是親疏有別,先拿這些血緣關係遠的諸侯開刀,對自己的親弟弟等諸侯卻愛護有加,後來七國之亂時,梁王劉武(景帝的親弟弟)玩命阻擊叛軍,血緣關係的作用,可見一斑。


3,漢景帝削藩,劉濞無路可退


漢景帝已經意識到諸侯國尾大不掉的問題,開始著手削弱諸侯的實力,這樣一來的話,中央政府和諸侯國之間,實際上已經進入到你死我活的對抗境地,對諸侯而言,要麼坐在家裡等著漢景帝將自己的王國削弱甚至瓦解掉,要麼拼死一搏。


按照劉濞的性格,肯定不會選擇坐以待斃,而是反戈一擊。

影視劇中劉濞形象


而且劉濞造反之前,漢景帝已經下詔削奪了他的豫章和會稽兩個郡,漢景帝的大刀已經選在了腦門上,劉濞已經沒有迴旋的餘地了,只有奮力一搏,和中央政府來個魚死網破了。


綜上所述,在削藩的問題上,漢景帝和劉濞有不可調和的矛盾,劉濞為了保住的自己的權益或者進一步窺伺最高權力,舉兵是遲早的事,當然,其中可能也有為子報仇的原因,但所佔比重應該很低。

所以,把七國之亂說成是由兩個小孩子引起來的,純屬無稽之談!太史公見識卓絕,肯定不會用這麼幼稚的原因去概括複雜的歷史事件!


指縫間的歷史


如果僅僅是‘’兩個熊孩子惹的禍‘’,如何會引發七個國家共同發動叛亂?那麼事情的真相是什麼?

兩個熊孩子,一個是吳王劉濞的吳國太子,另一個是漢文帝的皇太子劉啟,也就是後面的漢景帝,吳王太子進京朝見,陪皇太子劉啟一起下棋,結果兩人發爭執,皇太子劉啟拿起棋盤砸向吳王太子,一下子把吳王太子砸死了。

這下子事情鬧大了,漢文帝就派人把吳王太子屍體送回吳國,結果吳王非常生氣,又把屍體送回長安,並且託病不再來長安朝拜。



吳王僅僅因為死了一個兒子,而聯合七國發生叛亂,顯然是不可能,問題的真正根源在於分封制。

高祖劉邦在打天下時,迫於形勢所需,分封了七個異姓王,又先後除去六個,並加封了9個同姓諸侯王,在漢初,因為血緣關係親近,倒也相安無事。

由於時間的發展,諸侯國的實力越來越強,而血緣關係越來越遠。吳王劉濞所在的封國,由於盛產銅礦和鹽,越來越富裕,而且劉濞採取了一些措施恩惠百姓,吳國老百姓全部免稅,士兵服役發工資,其它地方逃到吳國的罪犯一律免罪,得到吳國百姓支持。



漢景帝即位後,採納御史大夫晁錯的削藩建議,因為諸侯王的過錯,先後削去吳王兩個郡,楚王一個郡,趙王一個郡,膠西王六個縣。

由於削藩強硬,侵犯了諸侯國的利益,諸侯國都害怕漢朝政府無止境地削藩,於是吳、楚、趙、膠東、淄川、濟南、膠西七個諸侯國聯合起來對抗漢朝,發動叛亂。



七國之亂的根源在於分封制,歸根到底還是權力與利益的重新分配,而諸候國有實力與漢朝對抗,才會起兵反叛,至於‘’兩個熊孩子惹的禍‘’,連表面原因都算不上,僅僅是一個插曲,即使沒有這件事,仍然會有七國之亂。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兩個熊孩子惹的禍”引發了西漢時的“七王之亂”說的是漢景帝劉啟還是太子的時候跟吳王劉濞的太子下棋起了爭執,劉啟暴怒之下用棋盤打死了吳國的太子,殺子之仇結的夠大的。不過有沒有這事兒藩王們還是要造反的,漢景帝又沒有打死過別的藩王的太子哈。因為藩王們有封地,到漢景帝時西漢立國已經有50年了,藩國的行政機構和軍隊逐漸變成了藩王的私人家當,漢廷的控制力越來越弱,藩王們違背典章禮法越來越多,吳國太子的死恐怕是沒把漢朝的太子當回事兒吧?而且藩王們經過多年的財富積累實力雄厚尾大不掉。漢景帝開始削藩剝奪了藩王們的利益,藩王們有錢有糧有軍隊,當然不會乖乖的讓利,於是造反了。分封制的弊端,特別是“七王之亂”實力最強帶頭造反的吳王劉濞,年輕的時候為漢高祖劉邦平定英布叛亂立了大功被封為吳王,劉邦就看出來這傢伙日後必然會造反,還當面警告敲打過他,當時也只能如此,沒有事實證據劉邦不可能處置日後會造反的功臣。兒子的死只是讓吳王劉濞造反時打雞血更狠一些罷了


立志成蟲


未聞司馬遷用現代語說過此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