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司馬遷、司馬光和司馬懿是什麼關係?

秉燭讀春秋


簡單來說,他們都姓司馬,而且都是歷史名人,這就是他們的關係。

司馬遷是西漢史學家,近代學者王國維考證司馬遷生於公元前145年;司馬懿是曹魏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的奠基人,生於179年;司馬光是北宋政治家、史學家,出生於1019年。

據《史記·太史公自序》記載:“昔在顓頊,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際,紹重黎之後,使復典之,至於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父其後也。當週宣王時,失其守而為司馬氏。司馬氏世典周史。惠襄之間,司馬氏去周適晉。晉中軍隨會奔秦,而司馬氏入少梁。自司馬氏去周適晉,分散,或在衛,或在趙,或在秦。其在衛者,相中山。在趙者,以傳劍論顯,蒯聵其後也。在秦者名錯,與張儀爭論,於是惠王使錯將伐蜀,遂拔,因而守之。錯孫靳,事武安君白起。而少梁更名曰夏陽。靳與武安君阬趙長平軍,還而與之俱賜死杜郵,葬於華池。靳孫昌,昌為秦主鐵官,當始皇之時。蒯聵玄孫卬為武信君將而徇朝歌。諸侯之相王,王卬於殷。漢之伐楚,卬歸漢,以其地為河內郡。昌生無澤,無澤為漢巿長。無澤生喜,喜為五大夫,卒,皆葬高門。喜生談,談為太史公。”(司馬談是司馬遷的父親)

據《晉書·宣帝紀》載:“宣皇帝諱懿,字仲達,河內溫縣孝敬里人,姓司馬氏。其先出自帝高陽之子重黎,為夏官祝融,歷唐、虞、夏、商,世序其職。及周,以夏官為司馬。其後程伯休父,周宣王時,以世官克平徐方,錫以官族,因而為氏。楚漢間,司馬卬為趙將,與諸侯伐秦。秦亡,立為殷王,都河內。漢以其地為郡,子孫遂家焉。自卬八世,生徵西將軍鈞,字叔平。鈞生豫章太守量,字公度。量生潁川太守俊,字元異。俊生京兆尹防,字建公。帝即防之第二子也。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漢末大亂,常慨然有憂天下心。南陽太守同郡楊俊名知人,見帝,未弱冠,以為非常之器。尚書清河崔琰與帝兄朗善,亦謂朗曰:"君弟聰亮明允,剛斷英特,非子所及也。”

司馬遷和司馬懿,這兩個相差三百餘年的人物因為姓氏掛上了勾,他們倆的司馬氏都出自周宣王時期的程伯休父,後來司馬氏散居列國,在秦國的司馬氏出了一個名將司馬錯,率秦軍伐蜀,司馬遷就是司馬錯的後人。

而司馬懿是司馬卬的後代,按照司馬遷的記載,司馬卬是司馬蒯聵的玄孫,司馬蒯聵是遷往趙國的司馬氏,與司馬遷不是一支。

如果把司馬遷的年代再往前倒,幾百年前他的先祖可能跟司馬懿的先祖是同宗,但他們是真的沒有任何血緣關係。

再看司馬光,他是晚司馬懿八百年的人物,想要讓司馬光的族譜直通曹魏,從司馬懿那個時代一路清晰地傳下來,壓根就不現實,這可是連皇族都做不到的事情。

不過《宋史·司馬池傳》記載:“司馬池,字和中,自言晉安平獻王孚後”,司馬池就是司馬光的父親,他要是司馬孚的後代,司馬光自然也就跟司馬懿沾上了關係。

司馬孚跟司馬懿什麼關係呢?他是司馬懿的三弟,司馬懿是次子,司馬孚是三子,司馬懿的能熬是出了名的,但司馬孚更能熬,他從漢末就開始當官,先後為漢臣、魏臣、晉臣,一直到西晉初年去世,享年93歲。

這個說法不知真假,史官也無法確認,也就說了句自言,表明這是司馬池自己說的,真假我不知道,《宋史·司馬光傳》也沒提他先祖,估計是司馬光沒有這麼自言過。

另外司馬遷跟司馬光有個關係,司馬遷的《史記》跟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並稱“史學雙壁”,前者開創紀傳體通史之先河,後者是最為著名的一部編年體通史。


平沙趣說歷史


司馬遷、司馬懿和司馬光生活的年代相差是比較遠的。其中,司馬遷是西漢時期的史學家,約出生於公元前145年,著有《史記》;司馬懿是三國時期的政治家和西晉的奠基人,出生於179年;而司馬光則是北宋時期的政治家,出生於1019年,著有《資治通鑑》。三人同樣是複姓司馬,但他們之間的時間跨度比較大,司馬遷比司馬光大了一千多歲,那麼,他們之間會有怎樣的關係呢?

先來看看司馬遷和司馬懿,根據《史記·太史公自序》和《晉書·宣帝紀》的記載,司馬遷和司馬懿的祖先是相同的,都是周宣王時期的程伯休父,程伯休父在當時官拜大司馬,因戰功被封在程邑,因此程伯休父的後代就以程伯休父的官職或者采邑為氏,程伯休父長子仲庚的後代以司馬為氏,而次子仲辛的後代就以程為氏。

仲庚這一支也就是最開始的司馬姓的來源,而司馬遷和司馬懿都來自於這支。但後期司馬氏一族離開了西周都城而到了諸侯國晉國,之後司馬氏一族進一步分散,有的去了衛國,有的去了秦國,還有的去了趙國。

在衛國的一支後來輾轉到中山國為相,是司馬憙的後代;在趙國的一支就是著名劍士司馬蒯聵的後代,司馬蒯聵的玄孫是司馬昂;在秦國的一支就是名將司馬錯的後代。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自己就是司馬錯的後代,是司馬錯的八世孫,不過也有人推測司馬遷實際上是中山國司馬憙的後代。

而司馬懿則是趙國這一支的後代,即司馬昂的後代,司馬昂在秦末曾被項羽封在河內做殷王,後來劉邦俘虜司馬昂,設置河內郡,而司馬懿正是司馬昂的十二世孫。

接下來再來看看司馬光,《宋史》記載,司馬光的父親司馬池自稱是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的後代。三國時期,司馬防有八個兒子,號稱司馬八達,其中司馬懿為第二子,而司馬孚為第三子,也就是說司馬光是司馬懿弟弟的後代。

但是這種說法也只能是司馬池的一己之言,畢竟年代久遠早已經無法考證,司馬懿比司馬光大了840歲,這八百多年裡有太多的戰亂,南北朝時期、隋末、唐末五代時期等等,戰亂頻繁,人們經常遷徙,早已經無法追溯祖上,因此很難說司馬池的這種說法是正確的。

而司馬光是不是和司馬遷、司馬懿同宗也很難說,畢竟司馬氏的得姓始祖是程伯休父,但是後期還有別的姓氏改為司馬氏。因此,司馬光和司馬遷、司馬懿有沒有關係是個未知數。


尚宮女史


司馬光和司馬懿是有關係的,但是他們和司馬遷的關係吧,說實話,也就只有一個都姓司馬而已。雖然說一筆寫不出兩個司馬,但是你要真說他們仨有啥必然聯繫,對不起,真沒有。

司馬遷和司馬懿之間,差了差不多四百年,司馬懿和司馬光之間,又差了九百年。而且比較尷尬的是,他們根本都不是一個地方的人:司馬遷是陝西人,司馬懿是河南人,而司馬光是山西人。

但是話說司馬懿家的老三叫司馬孚。這位司馬孚先生,先跟著曹植,曹植失勢後又去輔佐曹丕,盡心盡力地輔佐曹魏幾代帝王,從未參與司馬懿家篡位之事。所以在司馬炎稱帝后,他也就僅僅是一個郡王而已。

不過司馬孚的後人一代代的繁衍,到了宋朝,誕生了一位偉大的歷史學家,和爭議很大的政治家,那就是司馬光。在政治上,司馬光是好是壞不好定性;但是在歷史學上,他的《資治通鑑》卻是和《史記》一樣,成為史書中的無價之寶。

從這個角度來說,司馬遷是純粹的史學家,司馬懿是純粹的政客,而司馬光有著司馬懿的血統,也是個比較高明的政客,卻又是一位優秀的史學家,也算是把兩個司馬串起來了吧。



青言論史


司馬懿和司馬光有血緣親屬關係,司馬遷和他們毫無瓜葛。也許,1500年前他們是一家。

司馬遷,陝西人,生活在公元前一百多年,是西漢史學家。李陵為匈奴圍困、最終屈膝投降,漢武帝將其夷滅三族;司馬遷曾進言替李陵辯解,慘遭宮刑。

司馬遷在生活中殘廢了,但是著書立說的鬥志卻更加昂揚起來。他身殘志堅,筆耕不輟,完成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該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也因此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

司馬懿,河南人,生活在公元二百年左右的東漢末年、三國時期,是西晉王朝的奠基者。司馬懿比司馬遷晚了三百多年。三國歸一統,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稱帝后,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即晉高祖。《三國演義》的司馬懿,最深的潛伏者,火火拖死了諸葛亮,實屬最大的人生贏家。據相關記載,司馬懿兄弟八人,其中,有個弟弟叫做司馬孚,後被封為安平獻王。這司馬孚就是司馬光的先祖。

司馬光,陝西人,生活在公元1050年左右,比司馬懿晚了將近八百年,是司馬懿弟弟司馬孚的後人。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家喻戶曉,配張圖大家重溫一下童年吧。

司馬光生活在北宋年代,是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


鳳凰西遊


我首先介紹司馬氏的由來吧,一是源於官職在西周的時候有一個名為司馬的官職,司馬掌握軍事大權,其中有些人就以官職為姓,這也是主要來源。二是源於陳姓、田姓,出自春秋時期司馬穰苴。三是源於改姓,出自姬姓許氏、郝氏,改姓,屬於因故改姓為氏。在古代姓司馬的人很少,但卻是人才輩出,


司馬懿屬於東漢時期的大世家的後代是魏晉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戰略家,因常年在外打仗而掌握軍事大權,通過裝病誅殺了曹爽而掌握了魏國大權為晉國的建立打下了基礎,是高陽之子重黎的後裔,姓氏來源屬於由官職而來;司馬遷是西漢漢武帝時期的因為為李陵辨護而遭受宮刑,但因繼承了父親司馬談的遺志,並且在《報任安書》中也寫出了自己想通古今之變的志向,終做出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是中國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所能查到最早的祖先是八世祖司馬錯,他的姓氏也是源於官職但與司馬懿應該毫無關係,最多屬於同宗。司馬光是北宋時期得,曾擔任丞相一職屬於與王安石對立的保守派,'有著名的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並主持編纂了我國曆史上第一部的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其與司馬懿有關係,是司馬懿弟弟司馬孚的後代,魏晉的司馬氏家族在南朝的劉裕專權至稱帝過程中基本都被殺光了,南北朝時期顯赫一點的司馬反而都在北方,其中司馬光的祖先有一個在北魏做過大將軍,但到隋朝以後逐漸衰弱。


南忛


司馬氏是一個古老的姓氏,雖然人口總數排在百家姓三百名開外,但名人輩出,在中華文明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說起“司馬”姓氏的起源,得最早從黃帝說起。傳說黃帝二十五子昌意,昌意的兒子名叫顓頊,又稱高陽氏,是五帝之一,就是“司馬”姓氏的祖先。

顓頊的後代重黎, 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伐紂後,封重黎的後裔伯符建立程國,為伯爵,建國於河南,在今河南洛陽市東。公元前八世紀,重黎的後裔程伯休父擔任周王國的司馬,是調遣武裝部隊的武官,掌管周王國軍事,是周軍的最高統帥,為“宣王中興”立下大功,他的一部分後代以他的官職為姓氏,遂成司馬氏,擔任周王國的史官,負責記載歷史,他們稱為司馬氏。所以程伯休父是程姓、司馬姓的始祖。

春秋中期,周王國日益衰落,司馬家族投奔晉國,定居於晉國少梁,也就是現在的陝西韓城。至三家分晉後為韓趙魏後,司馬氏也各奔東西,分為三支,一支在秦國,一支在魏國,一支在趙國。

魏國的一支,比較出名的是司馬賙,是司馬氏的魏國支的族長,投降中山國為臣。司馬賙去世後,他的兒子司馬憙(音XI,三聲),又得到重用,為歷經中山成公、中山王釁、中山王資的三朝元老大臣。公元前299年,司馬憙派其子司馬子期勾結趙武靈王,滅掉中山國。趙武靈王卻以“慫恿君王誤國”的罪名,殺司馬憙,將司馬子期的官職罷免,將司馬氏家族逐出了中山國。司馬氏只得回到老家少梁,也就是當時秦國夏陽(今陝西韓城市)。西漢的司馬喜、司馬談、司馬遷祖孫三代就魏國這一支的後人。

趙國的一支,比較著名的是當年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之一的殷王司馬卬。《晉書》《宣帝紀》載:“楚漢間,司馬卬為趙將,與諸侯伐秦,秦王立為殷王,都河內。後以其地為郡,子孫遂家焉。自卬八世,生徵西將軍鈞,字叔平。鈞生豫章太守量,字公變。量生潁川太守儁,字元異。儁生京兆尹防,字建公。帝即防之第二子也。”據此推算司馬懿是司馬卬的十三世孫。因司馬氏的老家是春秋時期晉侯國少梁,因此,司馬懿之孫司馬懿炎建立王朝稱“晉”。

由此可見西漢的司馬遷一族是魏國分支,三國的司馬懿一族是趙國分支,都是程伯休父的後人,但共宗不同族。

再說宋代的司馬光。司馬懿兄弟八人,人稱“司馬八達”, 司馬懿排行老二,他的三弟司馬孚,字叔達,司馬孚後來被封為西晉的安平王。司馬孚的後代司馬陽是北魏的東征大將軍,死後葬在安邑瀾洄曲(今山西夏縣涑水)。司馬光的父親司馬池,祖父司馬炫,曾祖父司馬政就是安邑瀾洄曲司馬陽這一支的。因此,可以認為司馬光和司馬懿的後人,同宗同族。


以業餘視角品讀歷史,用淡泊心態談笑古今,掌心讀歷史歡迎關注點評。


掌心讀歷史


都只是姓司馬而已。

司馬,最早是官職名稱,跟軍事有關,就是管理戰馬的官。由於戰馬在古代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司馬這個職位極其重要。後來,司馬成為了軍事方面的主要官職。隨著秦滅六國,“姓”和“氏”在來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大合流,有的人以故國為姓,有的人以桑梓為姓,有的人以官職為姓,有的人則以氏為姓。。。。姓氏文化就演變了今天的樣子。

司馬就是以官職為姓的代表之一。

司馬遷出身在夏陽(今陝西韓城)的官宦世家,他一出生就是儲備幹部,他的祖上歷代都是“皇家圖書管理員”。司馬遷年少時遊歷天下,後回朝為官。又受其父彌留之際的囑託,開始編寫《史記》。但在寫書的過程中,李廣的孫子李陵兵敗被俘後投降了匈奴。司馬遷因為其辯護而惹怒了漢武帝,被漢武帝處於宮刑。

那麼,司馬遷沒有後代麼?有的。

司馬遷是因罪而受宮刑,不是從小就進宮的太監。他受宮刑之前是有妻有子的。只是,在司馬遷得罪了漢武帝以後,他怕被滅族,就讓他兒子們逃跑並改名換姓了。如今百家姓裡的司,馬,同三姓中,就分別有一支是司馬遷的後裔。其中,“同”姓除了少數民族改姓,漢族一支基本都是司馬遷的後裔。因此,司馬遷沒有司馬氏後裔。

司馬懿是西楚十八路諸侯之一殷王司馬卯的後裔,世代居住在河內(今河南焦作)郡。跟司馬遷的司馬不是一回事。

但司馬光和司馬懿就是一筆寫不出兩個司馬的同宗了。

司馬光是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的後裔,而司馬孚是司馬懿的親弟弟。

所以,雖然司馬懿不是司馬光的直系先祖,但他們是同宗無疑。但司馬遷的後裔,已經不姓


陌上雲白


多少年前,我們還是一家人。若司馬遷、司馬光、司馬懿三人相遇,也許會這麼說。到底他們三人是怎樣個關係?

首先,三個人性別男,是一個男人,都在體制內為帝王幹活,而且,都創造過一番偉大事業,在歷史上很出名。說史記,必提司馬遷,說資治通鑑也是,說三國,繞不開司馬懿;



其次,用今天的話說,三個人都是一個姓,複姓司馬;

最後,三個人是“一家人”。

在《宋史》的司馬池傳裡記載,司馬池曾自稱自己是晉安平獻王孚的後代。司馬池是司馬光的父親。肯定了,司馬光是司馬孚的後人。

然而,司馬孚和司馬懿是倆親兄弟,父親是司馬防。在司馬氏政權的穩固上,司馬孚出過力,但在篡奪曹魏政權上,司馬孚沉默不語,未曾參與,儘管司馬炎對他恩寵有加。但司馬孚不很買賬。常以魏臣自居。

(司馬懿狼顧之相)

所以,司馬池自稱自己是司馬孚之後,不是沒有道理的。忌憚篡奪曹魏這件事……

追究司馬懿的先祖,我們可以從史記裡太史公自序找蛛絲馬跡。

司馬遷的祖先能夠追溯到西周的程伯休甫,他是夏商曆代掌管天文地理的重黎氏的後裔。到周宣王時期,程伯休甫因協助東征淮夷有功,入朝做大司馬。所以,子孫中以官職為氏,稱司馬氏。又有以封地為氏(後被封程邑),稱程氏。

周惠王和周襄王時期,程伯休甫子孫離開周王室,去往晉國。司馬氏由此分成三支,一支在衛國,一支在趙國,最後一支在秦國。秦國這支是司馬遷的先祖,趙國這支是司馬懿的先祖。下面史小二記分別羅列之間的那些人。



先說秦國這支。首先從司馬錯說起,司馬錯是司馬遷的八世祖。司馬錯最大的功勞該是滅蜀,平蜀亂。司馬錯之孫司馬靳侍候白起,白起受猜疑,被迫自殺。司馬靳跟著一起死在杜郵。司馬靳之孫司馬昌是主管冶煉鑄造鐵器的官員。司馬昌生司馬無澤,司馬無澤生司馬喜,司馬喜生司馬談,司馬談就是司馬遷的父親,擔任太史公(或太史令)一職。子承父業,《史記》橫空出世……即:

司馬錯——?——司馬靳——?——司馬昌——司馬無澤——司馬喜——司馬談——司馬遷

趙國這這支為:

司馬蒯聵——玄孫司馬卬——隔八世,司馬鈞——司馬量——司馬俊——司馬防——司馬懿。

之上就是這三司馬的關係,司馬光的先祖是司馬孚,而司馬懿和司馬孚是兄弟,二人與司馬遷是程伯休甫的子孫。

(司馬光砸缸)

有人就問了,是真的嗎?反正正史是這樣記載的。以上信息點均來自二十四史之史記、晉書、宋史。

史小二記認為,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時有為無。或許被迫無奈(畢竟早些時候,如先秦、秦漢,注重家族名聲,否則有可能遭受滅頂之災),或為光宗耀祖,造成如此的史書的世系記載。大千世界,無奇不有。

所以,“一家人”是引號。


三叔小記


司馬遷都是太監了肯定跟後面兩個沒關係了。所以先排除司馬遷跟他們的關係。

司馬懿的後代,五胡亂華的時候都逃去了江東,捲走大量財富,在吳王宮分成了東西晉,司馬懿的後人也就基本到了南方,而司馬遷按記載來看土生土長的北方人,大概不會有交集了。


一壺萍水




“司馬”最早不是姓氏,而是官名的一種,最早可追溯到古帝少昊時期,是掌握武裝部隊的中央武官,權力極大可掌管天下兵馬。我們發現了所以後來的司馬氏基本上都是擔任過司馬一職的人及其後代,故而三國時期一直說司馬家族顯赫就是源於這段歷史。



那麼何時成姓氏的呢?根據史籍《通志·氏族略》的記載:“司馬氏的始祖產生在周宣王時期,官拜司馬的程伯休父”。因為他實在是太優秀了,立下的戰功太多了,以至於周宣王都不知道咋賞賜他了,所以創造性的發明了賜姓作為最高恩賜(後來王朝也都續用這項傳統)。



那麼司馬遷、司馬懿、司馬光這三位傑出的司馬氏之間有什麼關係呢?一個西漢、一個東漢、一個北宋,一個陝西人、一個河南人、一個山西人。雖然時間和空間隔的很遠,但畢竟是一個家族,堂號一樣皆為太史堂。漢朝司馬遷和司馬懿仲達都封太史公,司馬遷寫成《史記》,後有宋朝司馬光著《資治通鑑》,司馬氏因先祖有名史家,稱“太史堂”。

(感謝閱讀,創作不易,動下小手賞個贊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