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才大略?志大才疏?百年霸業亡於其手,被對手反制,求陰影面積

春秋戰國時代是一部戰爭編年史,陰謀、陽謀、變法、強兵、諸子百家匯聚成了中國封建史上未有的大爭之世。戰國初期,群雄爭霸,三晉之一的魏國率先在魏文侯的英明領導下,經過李悝改革,吳起強兵,人才濟濟一堂,快速的完成了變法圖強,一時間,魏國文治武功雄霸天下,天下諸侯未敢纓鋒。

雄才大略?志大才疏?百年霸業亡於其手,被對手反制,求陰影面積

經歷了魏武侯,魏文侯,到達魏惠王的時代,魏國霸權已經持續了百年時光,魏國的國力早已出現了停滯甚至於衰退,可是魏惠王乃至魏國朝堂仍然沉浸在霸業的榮光之中,缺少了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這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

話說兩頭,魏武侯死後,因為沒有確立繼承人,所以魏國爆發了權力鬥爭,公子罃和公子緩各據東西魏,大打出手,結果給了韓趙以可乘之機,就在魏國面臨被瓜分的危機之時,結果卻以戲劇性而告終,韓趙因為意見不合而撤出了魏國,公子罃抓住時機幹掉了公子緩而登上了王位,魏惠王的時代來臨,從這裡我們看到的是一位有爭心,能力不弱的魏惠王。

雄才大略?志大才疏?百年霸業亡於其手,被對手反制,求陰影面積

魏文侯時期採用的戰略是韓趙魏一家,攜三晉之勢而無往不利,可是到魏惠王時期,首先是因為韓趙趁魏國內鬥之時,橫插一槓,差點使得魏國幾有滅國之危,所以魏惠王在政局穩固的情況下,發兵攻打韓趙,以報一箭之仇,從此韓趙魏的關係漸行漸遠。

魏惠王一改魏文侯的戰略方針,韓趙魏三家,雖然前些年攜手合作的還不錯,但是從魏武侯某些時期,到魏惠王奪權時期來看,韓趙魏也有不是一條心的時候,想想也是,利益面前沒有永恆的朋友。由此,魏惠王開始在霸權的光環下,憑藉魏國尚算強大的國力和軍力開始了對韓趙的軍事行動,魏惠王元年和二年分別戰敗趙國和韓國,三晉不和,國際局勢越發的混亂了,齊國和秦國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逐漸崛起,變法圖強。

雄才大略?志大才疏?百年霸業亡於其手,被對手反制,求陰影面積

魏國處於中原,是為四戰之地,楚國在其南方,趙國在其北方,齊國在其東方,還有仇深似海的西秦。魏文侯時期,秦魏因為各據河西部分土地,所以在此進行了數十年的拉鋸,那時魏國強盛,為了擴大戰略緩衝,吳起率領魏武卒奪取了秦國佔據的河西之地,在魏國的咄咄氣勢之下,秦國的土地不斷龜縮,這就是秦魏之間的無法化解的恩怨。

縱觀魏惠王的戰略就是沒有戰略,誰不服打誰,誰讓我不爽錘死誰,赤裸裸的窮兵黷武,都說軍事是政治的延續,魏惠王軍權主義的思想,徹底讓魏國走上了衰退的道路。四鄰在這幾年中都大小和魏國交過手,有勝有負,直到公元前363年,秦魏之戰,秦於石門這個地方大敗河東魏軍,斬首6萬,使得魏國大為震恐,從此河西之地盡歸秦國所有;接著公元前341年,齊魏馬陵之戰,龐涓戰死,太子被俘,魏軍死傷10萬,元氣大傷,從此那個霸權百年的魏國,形勢急轉直下,退出了爭霸的歷史舞臺,此後就是苟延殘喘罷了。

雄才大略?志大才疏?百年霸業亡於其手,被對手反制,求陰影面積

對於魏惠王的評價,有人認為其是雄才偉略,只不過太過心急,戰略制定錯誤,不應該將魏國置身於不間斷的軍事行動中;還有人認為魏惠王是志大才疏之輩,任用了龐涓卻放走了更加有才的孫臏;對公叔痤敬重有加,卻不聽其言,放走了商鞅,光有開拓精神卻沒有正確的戰略引導和人才的吸收。

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於裡,南辱於楚,這都是過往魏國的手下敗將,百年時光,魏國竟然敗得如此之慘,三國的崛起,商鞅之於西秦,孫臏之於東齊,吳起之於南楚,這三個人與魏國都是息息相關,曾經的兩個絕世大才從魏惠王的眼前錯過,他曾經是多麼的想要一展大魏國的霸權風采,想要號令天下諸侯,可是恰恰相反,魏國因他而羸弱,被對手給反制了,想必他的陰影面積是夏日陽光也無法照亮的吧!

雄才大略?志大才疏?百年霸業亡於其手,被對手反制,求陰影面積


分享到:


相關文章: